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PPT课件( 66页)

合集下载

对外经贸政策PPT课件

对外经贸政策PPT课件

4、继续实行利用外资政策
我国具有继续吸引外资 的比较优势。
跨国投资的实践表明, 资金盈缺不是决定资金流 向的最重要因素。发达国 家吸收了全球2/3以上的跨 国投资,美国和英国是吸 收投资最多的国家。
资本流动搭载技术、知 识、管理、观念、人才、 品牌市场等要素,吸收外 资与集成全球优势资源可 统一于一个过程。
B.非关税壁垒
a.数量性措施
主要形式有进口配额、 进口许可证等。
b.价格性措施
进口押金 最低限价
c.技术性措施
技术标准 安全卫生检疫规定 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
d.法规性措施 国家立法 歧视性政府采购
(2)“奖出”政策
A.出口信贷
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 信贷。前者提供给本国出 口商;后者提供给外国进 口商(优惠贷款)。
从区域看,外商直接投资 多集中于东部;从产业看, 偏重于第二产业。
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在合资谈判阶段,国有资产特 别是无形资产被低估;在生产运 营阶段外商高价进口设备和原材 料、低价出口以转移利润,虚亏 实盈以逃避税收;在合资结束时, 共同开发形成的产品、商誉经常 被外商独占。
(2)间接利用外资
“限进”
一方面限制进口数量, 保护本国产业,防止外国商 品冲击本国市场;另一方面 限制进口品种,重在防止有 害商品进入。
“奖出”
鼓励增加出口,特别是鼓 励本国供应过剩、有比较优 势、高附加值的商品出口, 以提高出口效率。
(1)“限进”政策
A.关税壁垒
主要有进口税、进口附加税
(包括反补贴税、反倾销 税等)
一、对外贸易及其政策
对外贸易是国与之间 的商品交换,由进口和 出口构成,分为货物贸 易和服务贸易两种形式。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ppt课件

中国对外贸易体制ppt课件
属于上层建筑
2
一、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进程
时期 外贸体制的初步改革 (1979-1987年)
外贸体制的深化改革 (1988-1993年)
入世之前的外贸体制改革 (1994-2001年)
改革具体举措
1.下放外贸经营权;2.开展工贸结合试点; 3.简化外贸计划内容;4.实行出口承包责 任制
1.1988-1990年全面推行外贸经营承包 责任制 配套措施:放宽外汇管制和出口退税等 2.1991-1993年完善外贸经营承包责任 制
8
(1)、1979—1987年中国对外贸易体 制改革
(一)下放外贸经营权 (二)开展工贸结合的试点 (三)改革外贸计划体制 (四)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五)实行政企分开,给企业充分的自主权
9
(2)、1988—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体 制改革
1. 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2. 开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试点改革 3. 进一步改革了外汇体制 4. 建立进出口协调机制 5. 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
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以取消出口补贴、统 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轮改革使得外 贸领域的计划经济色彩进一步减弱,市场调节作用 加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但外贸企业还受到过多 的行政干预,同时,汇率双轨制对外贸的进一步发 展存在着阻力。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 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 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 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10
(3)、1991—1993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改革
1991年以后,外贸体制进入了包括出口体制和进口 体制的全面改革的阶段。

对外贸易战略教材(PPT 88张)

对外贸易战略教材(PPT 88张)

贸易功能不同
• 内向型战略割裂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 基本上不受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对外贸易带有 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性质。 • 外向型战略通过扩大出口,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 发展,对外贸易起着先导的作用。
经济发展的途径不同
• 内向型战略立足于国内的经济环境,力求通过 国内的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通来发 展本国的经济。 • 外向型战略是通过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外资 源和生产要素,并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采取 以出口为主导的发展途径,使本国经济在国际 经济的竞争中谋求发展。
老企业更新 改造无力
出口导向战略
• 出口导向是指通过扩大制成品的出口来 带动工业化和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
出口导向的主要政策
• 实行放松贸易保护,奖励出口的贸易政策 – 有利于出口的汇率 – 为出口提供补贴和优惠贷款 – 实行税收倾斜政策 – 实行控制工资和物价上涨政策 – 实行行政上的优惠政策 • 实行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 – 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大力扶持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 实行相对自由性的贸易体制 – 减少对国内产业的保护,以使国内企业产生竞争动力 – 大量进口本国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以促进大量出口 本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如何参与国 际分工? (出口什么?进口什么?) 如何实现资源配置? (市场?计划?)
对外贸易战略
决定
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 资源配置方式
产业政策
决定
一个国家能出口什么?需 要进口什么?
对外贸易战略 (部分)
经济发展战略 (整体)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结构 国内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速度
世界经济增长迟缓的影响
• 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全球消费和贸易受限 • 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 • 发达国家可能实现“再工业化”,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 烈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课堂PPT)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课堂PPT)
28
东盟已经成长为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2006年,我国 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1608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9 倍。印度跻身于我国第十大贸易伙伴,中印双边贸易 额达249亿美元,是2002年的5倍,年均增长49.8%。 另外,2003年至2006年,中国与非洲双边贸易年均 增长45.5%,与拉丁美洲年均增长40.9%,均远高于 同期我国货物进出口的整体增速。
亿美元64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1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1促进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2对外贸易为中国改革和开放创造了基本条件3促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4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就业机会5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6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7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65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2中国对外贸易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1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做出了贡献2中国的出口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实惠3中国的进口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4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666768讨论
1963—1965年,经过三年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 回升:我国不仅保持了国际收支平衡,而且于1964年 年底提前还清了对苏联的全部债务。
20
4、十年动乱时期和拨乱反正时期 (1966-1978)
外贸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对外贸易发展屡遭挫折。 也有成绩:随着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的改善和 相继建交,我国的对外贸易开辟了新的国际环境, 使进出口总额有了明显的增长。
小结: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对外贸易只是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 补充手段,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其发展也 受到很大制约。我国的对外贸易地位与我国在世界 经济中所占的地位不相称,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国民 经济中尚未被给予应有的地位。

对外贸易【PPT课件】PPT课件

对外贸易【PPT课件】PPT课件

對外貿易出現原因
_專_業_化_引_致_貿_易。各國專門製造某類產品或提供某 2 種服務,生產效率便會提高,產量也會增加。但由於
全球_總_產_量_增_加_了_,_各_國_之_間_便_有_更_多_產_品_供_互_ 相_進_行_貿_易_。_舉_個_例_子_,_加_拿_大_地_域_遼_闊_,_可_耕_地_ _多_,_種_植_穀_物_比_香_港_便_直_得。多
為了解決這些困難,香港特區政府嘗試在各方面支持工業和貿易。例如 _政_府_著_手_改_善_基_礎_設_施_,提_高_產_品_質_素_和_工_人_的_生_產_力_。政府也協助出 口商尋找新的市場,_使_市_場_多_元_化,並鼓勵製造商發展新產品,__使_產_品 _多_元。化 自從我國在七十年代採取開放政策以來,本港的_轉_口_貿_易已成為重要的
7. 香港的自由貿易政策具有吸引力,加上較少進出口條例、 稅制簡單,稅率低,外商都願意前來投資。
香港的貿易類型
進口貨品
香港有一些貨品幾乎完全依賴進口才可滿足需求,其中包括 (a)香港不能_生_產_的_產_品和(b)__工_業_原。料 香港的進口貨品可分為三大類:
1._原_料_和_半_製_成_品 佔1995年香港的進口貨品中的_36_%,是香港工廠生產過程 中的必需品,包括__紡_織_業_用_的_布、疋__電_子_業_的_半_導、體_ 集_成_電_路_和_其_他_零_件,還有__鋼、鐵__塑_膠_材、料__鐘_錶_零等件。
促使香港成為 國際貿易中心的因素
1. 香港有一個_穏_定_的_政_府,其實行的自由港政策和不設外匯 管制吸引了不少外商前來投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仍會 奉行_自_由_貿_易_政_策,維持本港的自由港地位。 2. 香港位於我國的南端,是一優良的_轉_口_港,從_內_地_輸_入_貨 __品_,_再_轉_運_往_其_他_國,家十分便捷。與亞太區進行貿易, 十 分方便。 3. 香港的基本建設完善,有良好的天然港口、_海_、_陸_、_空_交 __通_都_很_發。達此外,__銀_行_、_財_務_等_服_務_亦_受_支_援_貿_易_活。動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课件.pptx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课件.pptx
通过案例资料分析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的作用?
担保项目和金额:通常为保险公司不承保的 出口风险的项目。
政治风险:如进口国发证政变、革命、暴乱 、战争等承保金额一般为合同金额的85%
经济风险:如进口商或贷款银行因倒闭无力 偿还、货币贬值等,承保金额一般为合同金 额的70%-880%,某些项目可达到100%。
例如,有人观察到日本和亚洲 " 四小龙 " 都深受儒家思 想的影响,认为勤恳耐劳和奉行节俭的儒家文化是这些 经济实现成功赶超的原因 ( 例如金耀基, 1987 年 ) . 如果事实真正如此,其他国家实现经济成功发展的机会 就相当有限了,因为文化是不同的,而且难以在短期内 发生变化。然而问题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就 一直在儒家文化的濡染之下,但为什么它们并没有在 16 世纪、 17 世纪率先实现现代化和经济发展 ? 此外,同 样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许多其他国家并没有实现同样的 经济成功,而许许多多与儒家文化无缘的国家却更早地 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
3、优缺点
优点:
①有利于比较利益 的获得; ②引进竞争机制; ③促进出口发展; ④适应国际贸易规 范。
缺点
①易出现外汇收 支不平衡;
②对外依赖性较 大
4、“亚洲四小龙”
实际上,最近150年来经济发展失败的外向型经济体有许 许多多,实行出口导向而又真正成功地高速发展了经济的只 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增加口带动经济增长,一度
第二,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加重了这些国 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扩大了城乡差距,加剧了矛盾,在实 行进口替代的早期阶段尤其如此;
第三,试图通过发展工业来解决就业的愿望反而导致了就业不足 第四,大多数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经济活力不足。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件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件

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的效应
举例说明
出口引 致效应
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工厂所需要的生产设备 以及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件,从投资
如作为初始投资的设备等的输出,原材 料和零部件等中间投入物的输出。
国进口,增加投资国的出口。
进口转 随着生产设备向国外转移,对生产所需的 如将需进口原材料的产品的生产基地转 移效应 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需求减少,从而引起投 移到国外,减少本国原材料的进口。
3.3 科技兴贸战略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意义
1.确立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30 25 20 15 10 5 0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比例
60 50 40 30 20 10 0
1.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是适应国际竞争机制的需要。 2.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是节约资源和社会劳动,提高外贸经济效益的需要。 3.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是减少贸易摩擦,保持出口持续、稳定的发展的需要。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措施
1.强化质量控制的立法与执法 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3.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 4.实施名牌战略 5.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按照有利于技 术进步、增加 出口创汇能力 和节约使用外 汇的原则合理 安排进口
积极引进先进 技术,提高高 技术、设备及 原材料产品的 进口比例,发 展技术贸易和 服务贸易
引进先进技术 和关键设备; 按照市场开放 进程和国内市 场的需求,扩 大消费品进口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管理
4.1 对外贸易的立法管理
影响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1.比较优势 2.进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pptx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pptx
n 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 n 市场多元化战略支持了政治多极外交
§4 出口商品战略
一、提出背景
n 出口商品战略是一国根据本国在一定时期 内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状况和国际市场 的供求状况,对出口商品构成所做出的战 略性安排。
n 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经历了从“六五” 到“十一五”的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在不 同的五年计划期间里,中国制定了不同的 出口商品战略。
n 发展附加值高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创 汇农业。
表 九五时期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金额
九五时期 3563
1996
482
1997
593
1998
665
1999
பைடு நூலகம்770
2000
1053
增长%
21.9 9.8 23.0 12.2 14.7 36.9
比重%
37.1 31.9 32.5 36.2 39.5 42.3
n 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外经贸领域的两个 根本性转变,基本实现外经贸发展从主 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 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增强我 国外经贸的国际竞争力,努力保持对外 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三、 “十一五”计划时期的出口 商品战略 (2006-2010 年)
n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 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 和效益
二、我国出口商品战略的演变
(1)“六五” 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1981--1985年)
我国优先发展了石油、煤炭等矿产品和农 副土特产品的出口;
重点发展了轻纺产品的出口; 逐步发展了机电产品及有色金属、稀有金
属加工品的出口。
(2)“七五” 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1986--1990年)——提出“两个转变 ” 出口商品构成要实现逐步由主要出口 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积极扩大对转型国家市场的出口
三、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 对策措施
(1)深度开发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市场 ; (2)稳定和扩大东南亚市场 ; (3)开拓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 ; (4)积极扩大独联体、东欧国家市场。
四、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的成效
n 与传统市场的双边贸易稳步增长,对其 依赖有所下降
③鼓励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有发展前景,竞 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出口。
表 八五时期机电产品出口增长情况
表 八五时期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增 长情况
(4)“九五”计划时期的出口 商品战略计划(1996--2000 年)
n 提高轻纺产品的质量、档次,加快产品 升级换代,扩大花色品种,创立品牌, 提高产品附加值;
比重%
37.1 31.9 32.5 36.2 39.5 42.3
表 九五时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金额
128 165 202 247 370
增长%
28.5 22.3 22.6 50.0
比重%
8.5 9.0 11.0 12.7 14.9
n 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 设备出口;
n 发展附加值高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创 汇农业。
表 九五时期机电产品出口增长 3563
1996
482
1997
593
1998
665
1999
770
2000
1053
增长%
21.9 9.8 23.0 12.2 14.7 36.9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重点提示:
1.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本概念 2.我国出口贸易战略 3.我国进口贸易战略
§1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本 概念
n 一、对外贸易战略的涵义
n 对外贸易战略是指一国或地区根据经济 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目 标及其实现手段所做的长期性的战略决 策。
n 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是该国经济发 展总体战略指导下的具体经济部门的发 展战略。
n 贸易条件
(1)含义:衡量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相对 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包括商品 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
(2)商品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 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3)收入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 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再乘以出口量。
§3 市场多元化战略
n 一、提出背景 n “七五”计划中第一次提出,并于“八
三、 “十一五”计划时期的出口 商品战略 (2006-2010 年)
n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 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 和效益
n 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由品牌的商 品出口
n 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
四、 “十二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 2011-2015 年)——延续“十一五”规划纲 要的重点发展目标
一、提出背景
n 出口贸易属于“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出 口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 出口商品量增价跌,效益递减 • 出口商品质量问题突出,出口市场秩序混乱 •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出口商
品所占比重较小 • 出口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二、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
三、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主要 措施
n 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重视出口质 量的意识
n 重视出口产品质量管理,完善质量认证 体系
(1)推广和使用国际标准是减少国际贸易 摩擦、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 商品出口的根本途径。
(2)举例 ①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系列标准 ②环保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 n 培育国家名牌,创名牌出口商品
四、以质取胜战略实施的成效
n 出口商品质量整体大幅提高 n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n 贸易条件得以相对改善 n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仍然任重道远
n 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取得较大进展 n 市场多元化战略支持了政治多极外交
§4 出口商品战略
一、提出背景
n 出口商品战略是一国根据本国在一定时期 内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状况和国际市场 的供求状况,对出口商品构成所做出的战 略性安排。
n 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经历了从“六五” 到“十一五”的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在不 同的五年计划期间里,中国制定了不同的 出口商品战略。
二、我国出口商品战略的演变
(1)“六五” 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1981--1985年)
我国优先发展了石油、煤炭等矿产品和农副 土特产品的出口;
重点发展了轻纺产品的出口; 逐步发展了机电产品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
加工品的出口。
(2)“七五” 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 1986--1990年)——提出“两个转变 ” 出口商品构成要实现逐步由主要出口 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
五”计划时期正式启动。 n 市场格局存在的一些问题:
• 以港澳地区为中心的市场已趋于饱和 •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日本、美国、加拿大、
欧共体)的市场贸易保护加剧 • 辅助市场(发展中国家、苏联、东欧)的潜
力挖掘不足
二、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内容
n 继续巩固和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 区市场
n 重点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 场
二、对外贸易战略的分类

建立和发展一般的最终消费品工
国 发
业,以替代这些消费品的进口
进口替代战略
从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转向国内

需要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的生产


主要发展加工工业,以生产一
贸 易
出口导向战略 般消费品为主

转向以高技术产品生产为主的

出口工业

进口替代战略
点 混合发展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
§2 以质取胜战略
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率
(5)“十五”计划期间的出 口商品战略(2001~2005年)
n 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外经贸领域的两个 根本性转变,基本实现外经贸发展从主 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 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增强我 国外经贸的国际竞争力,努力保持对外 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 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
六五至七五计划时期出口商品构 成及比重变化示意图
(3) “八五”计划时期:
①逐步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个转变, 即由粗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向精加工制 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
②努力增加附加价值高的机电产品(主导 )、轻纺产品(骨干)和高技术产品( 发展方向)的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