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 4.5 物质的溶解性(2)教案 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任务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一定的掌握。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不同外不同外界条件可以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抓牢探究实验的掌握。
究实验的掌握。
重点: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难点: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
如物质不能无限量溶解,溶解能力有限。
气体液体都可以溶解等。
这节的实验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可以很好的完成。
以很好的完成。
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举例,举例,举例,使学生真正了使学生真正了解。
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3、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4、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5、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比如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扩充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增加其沟通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尝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4、STS 教育讲课堂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
初中溶解性教案

初中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知道溶解性的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能够分析物质的溶解性。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性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
3. 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盐溶解在水中,引出溶解性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性的表示方法,如易溶、可溶、微溶、不溶等。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如硝酸钾、氯化钠、碳酸钙等。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5. 总结:总结溶解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溶解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 实验法: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溶解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硝酸钾、氯化钠、碳酸钙、溶剂等。
2. 教学课件:溶解性概念、表示方法、影响因素等。
通过这份教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性这一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七年级上浙教版4.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物质的溶解性一、教学设计思路以“洗衣小窍门”为情境,引入油污不能溶解在水中,却能溶解在洗洁精中导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再以生活实例“糖、盐在水中的溶解”,提出问题:虽然两者都能溶解,但两者的溶解能力相同吗?引入物质溶解性质的差异。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一环紧扣一环,得到一系列结论。
二、前期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物质的溶解性》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该内容主要包括: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液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等。
教学重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2)学习者分析1、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但对实验现象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2、已经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中,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3、在实验技能与学习方法上,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教学.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2、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3、知道液体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水中的氧气越少(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收集和加工信息。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溶解性质的应用,体会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四、教学准备蔗糖(10克)、食盐(10克)、水、色拉油、雪碧、沙子酒精灯、三角架、烧杯(3个)、玻璃棒(两根)、石棉网、火柴、药匙、大烧杯(一个)、量筒、滴管上述实验装置和实验用品准备7份,每一位同学都下发一张学生活动记录单五、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导学】以“洗衣小窍门”为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油污不能用水洗,而能用洗洁精洗的原因是油污不能溶解在水中而能溶解在洗洁精中。
初中化学溶解反应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反应实验教案【知识与技能】1. 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理变化。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
3. 学会使用玻璃棒、烧杯、量筒等实验仪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
2. 学会溶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溶解概念的理解。
2. 溶解实验的基本操作。
【难点】1. 对溶解过程中物质状态变化的观察和理解。
2. 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溶解的概念,如盐放入水中消失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溶解的定义、特点及溶解过程中物质状态的变化,使学生对溶解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 实验操作(1)教师演示实验:准备两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食盐和碘。
学生观察食盐和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学生准备烧杯、玻璃棒、量筒等实验仪器,选取两种固体物质(如食盐和糖),分别在水中进行溶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数据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溶解过程中物质状态的变化。
(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探讨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概念、特点及溶解过程中物质状态的变化。
(2)学生举例说明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溶液的配制、药物的服用等。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过程中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溶解实验的基本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在数据分析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
35《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突出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而不是讲授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应以多种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
下面我以浙教版《科学》七年级第一册“物质的溶解性”一节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几点体会。
一、案例“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与处理一学情分析物质的溶解性涉及的知识较多本章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因此本节的教学拟通过系统实验、课外探究、上网查询、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去获得知识形成系统的溶解概念。
二教学内容《科学》七年级第一册第四章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一课即通过几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液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三教学目标过程、方法与能力1、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挠跋煲蛩靥逖榭蒲 骄康墓 萄 翱蒲 骄康姆椒ㄒ约岸允笛樘跫 目刂啤?2、收集材料、调查探究、实验操作的过程掌握资料收集、筛选、归纳、比较的方法。
科学知识与技能1、以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温度有关。
2、以油漆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在一种物质不能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会溶解。
3、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要素。
2. 能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
3. 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4. 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溶解度五要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教学难点:溶解度五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投影仪、溶解度曲线图、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解释溶解度五要素:温度、溶剂、状态、单位、稳定性。
2. 举例说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的判断标准。
3.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绘制方法。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2. 绘制一个溶解度曲线图,并标注出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五要素,能够区分不同溶解性的物质,并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练习环节,学生通过查找溶解度数据,提高了阅读和分析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五要素的含义和应用,避免学生混淆概念。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性的实际应用。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瑞安市塘下镇一中何月英教学目标:1、以食盐和甘蔗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
2、以蔗糖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样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3.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和以汽水加热为例,说明物质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5.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6.通过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1、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甘蔗.汽水.食盐.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2、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杯.药匙.手表.冷水.热水.大小颗粒的蔗糖.教学方法:实验.归纳.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显示课件1提出问题: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一、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性(一)、显示动画(实验一)出现问题:蔗糖能完全溶解吗?动画继续,蔗糖是否继续溶解?学生实验,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二)、显示动画(实验二)出示问题: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学生实验,并小组讨论,结论(屏幕显示)2.在先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三)、呈现图片4-43,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实验:将汽水道在烧杯中.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3.气体也能溶解液体中.(四)学生实验:1、将实验1中蔗糖不能完全溶解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加热,搅拌,观察现象.2、将气泡较少的汽水加热,观察其现象。
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4.物质的溶解能力回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五)学生实验:往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蔗糖,再分别往试管中加入2-3毫升的水和香蕉水,充分振荡、观察现象.再演示课件.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屏幕显示)5.相同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屏幕显示)思考: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如何确认吸热或放热?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先个别回答实验方案。
初中化学溶解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教案
课型:实验课
年级:初中
教学内容:溶解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常见溶解的条件和因素;
3. 能够进行简单的溶解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容器、水、糖、盐、搅拌棒等;
2. 实验器材:称量器、注射器、温度计等;
3. 实验台、洗手间、教室板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和特点。
二、实验操作: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1. 准备容器和水,将一定质量的糖和盐分别加入容器中,搅拌均匀;
2. 观察糖和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下溶解速度和溶解度等实验现象;
3. 对照两种物质的溶解条件和因素,做简单的比较。
三、讨论总结: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溶解的条件和因素,并总结规律。
1. 比较糖和盐的溶解速度和溶解度,分析原因;
2. 讨论溶解的条件和因素,如温度、搅拌、溶质溶剂种类等;
3. 总结溶解的规律,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拓展延伸:指导学生扩展思考,拓展相关知识,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和实验内容。
五、作业布置:简单的反思和总结,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提出相关问题的解答。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对溶解的条件、因素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规律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个探究,那,大家来
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
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
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以前后两桌四
师:实验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搅拌的那一杯溶解所需的时间短,就可证明搅拌能够加快食盐溶解
这个因素时,对于水,对于食盐有没有什么要求?
限制其它条件,
水的温度可能会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设计方案。
,控制食盐
器材亲自来验证一下
二、实验(钟)
溶解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