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暴力行为的护理措施详解
暴力行为的防范及处置措施2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一、概念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生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可能发生在患者家里、社区、医院等,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
二、发生暴力行为原因评估1.精神疾病:其中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最高。
这主要是与精神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躁狂状态、冲动和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中认真评估与暴力行为有关的精神症状和精神状态,对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非常重要。
2.心理因素:个体在早期心理发育过程中,经历过严重的情感剥夺或性格形成期处于暴力环境容易采取暴力应对方式。
社会学习理论也认为,暴力行为是在社会化过程中,由内在和外在的学习而来的,内在学习是实行暴力行为时的自我强化;外在学习是对角色榜样的模仿,如父母、同伴、娱乐界偶像等。
此外,特殊的处境、某些功能性精神疾病、人格障碍的人有暴力倾向。
3.生理因素:智力低下、内分泌失调、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改变、疾病、药物、脑外伤等。
4.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是导致暴力行为的因素。
如对成员、同辈、媒体或周围人们不良行为方式的模仿会增加暴力倾向,尤其是从暴力行为中获益之前后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炎热、拥挤、嘈杂、冲突、缺乏交流也可引发暴力行为、精神科病人如果在病房聚集一起、过分拥挤、处于被动、封闭式管理、天气炎热等环境因素中时更容易发生暴力事件。
三、暴力行为发生征兆评估1. 行为评估:早期兴奋行为,如不能静坐、来回起动、击打物体、握拳、下颌或面部肌肉紧张;一些具有暗示性的语言,包括对真实或想像的人与事进行威胁,或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较大并具有强迫性等,护士要警惕病人兴奋激动表现,加强防范,尽可能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
2. 情感评估:随着暴力倾向的增加,病人情感的光奋也逐步升级。
精神科暴力行为的防范和护理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精神科暴力行为是指患者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以攻击行为较突出,具有极强的爆发生和破坏性,会对攻击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可能发生在患者家里、社区、医院等,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
因此,精神科护理保同需要对患者的暴力行为及时预测,严加预防和及时处理。
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1.行为:兴奋激动可能是暴力行为的前奏。
一些早期的兴奋行为包括踱步,不能静坐,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鄂或面部的肌肉紧张等。
2.情感:愤怒、敌意、异常焦虑、易激惹、异常欣快、激动和心不在焉不稳定可能表示患者将失去控制。
3.语言:患者在出现暴力行为之前可能有一些语言的表达,包括对真实或想象的对象进行威胁,或提一些无理要求,说话声音大并具有强迫性等。
4.意识丧失: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记忆力损害也提示暴力行为的可能发生。
评估工具:预防:1.合理安置,环境安静、宽敞、明亮,避免不良刺激2.注意观察病情,掌握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如睡眠障碍及月经期均可以是暴力行为发生的先兆。
及时发现与处理。
3.减少诱因:态度和蔼,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供治疗及护理前,充分地告知患者,取得患者同意,尊重患者,不与其发生争执;避免患者参与一些竞争性的工娱活动,如下棋、打蓝球等。
4.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如捶沙袋、枕头、棉被、撕纸、做运动等,无法自控时,求助医护人同帮助。
同时,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并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让患者相信自己有控制行为的能力。
5.控制精神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实践证明,长期或短期的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和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的发生。
6.注意沟通交流方式:对待否认有病、拒绝接受治疗的新入院患者,避免使用命令性言语,切忌言语动作简单生硬、态度应和蔼、语气温和,从关心、关爱、体贴的角度,迎合患者的心理,让患者能接纳信任护士,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暴力行为的护理

表达关心 取得配合
适当 运用
发生后的护理措施:
暴力行为控制后,要重建病人的心理行为方式,这是对病人暴力行为的长期治疗性处理 原则,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是行为重建。
发生后的护理措施:
01 评估暴力行为与激发情景的关系
02 寻找暴力行为与激发情景之间联
系的突破点
03
建立新的行为反应方式
04
个体化的设计,建立良好的
情节设定
患者黄某,正在进行输液治疗时, 受幻觉影响,突然扯掉输液针头, 手持输液器与针头,威胁护士送他 回家,否则将对周围所有人实施严 重暴力行为
发生时的处理:
大胆 机智
镇静 果断
护理人员在处理暴力行为发生时应注意:
发生时的处理:
寻求帮助
有效 控制局面
巧夺危险 物品
行动 果断迅速
心理疏导 保护性约束
预防:
(七)加强人员培训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能力, 对暴力行为准确的评估能力, 保护自己的能力, 对暴力行为及时干预的能力, 熟练掌握保护性约束等专科技能.
发生时的处理:情境模拟
时间
某日下午09:30
分组讨论后抽选1个小 组现场进行模拟干预
地点
精神科封闭式病房,治 疗大厅
人物
患者黄某,男30岁,精神分裂症
躁狂发作病人在 急性躁狂状态下可发生
病理 严重的暴力行为。抑郁发
作①病人因担心白己的罪恶
因素 连累亲人或者自己死后无
人照顾而感到可怜,即可 出现杀死亲人、再杀死自
己的扩大件自杀。
病理因素 精神分裂症
情感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 所致精神障碍
酗酒躁者狂可发引作起病暴人力在行为, 急酒性依躁赖狂病状人态突下然可戒发酒生,亦 严可重使的病暴人力易行激为惹。、抑激郁动发或
护士如何应对工作中的伤害与暴力

护士如何应对工作中的伤害与暴力护士是医疗团队中至关重要的一员,他们承担着照顾病患、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任务。
然而,护士在工作中常常面临着各种伤害和暴力威胁。
为了提高护士的工作环境和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以下是一些护士应对工作中伤害与暴力的建议。
1.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首先,护士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工作中,护士可能会遇到暴力行为,如患者的脾气暴躁或家属的情绪失控。
护士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学会观察和判断患者或家属的情绪变化,以便提前预防和避免潜在的暴力威胁。
2. 学习有效沟通技巧护士在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中,需要学习和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
良好的沟通能够减少误解和冲突,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和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护士应该注重倾听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和意见,尊重他们的权益,同时也要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掌握危机处理技巧护士需要掌握危机处理技巧,以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应对。
在工作中,护士可能会面临患者的突发状况或突发事件,如心脏骤停、意外事故等。
护士应该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训练,提高自己的急救和危机处理能力,以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减少伤害的发生。
4. 寻求支持和帮助当护士遭受伤害或遇到暴力威胁时,他们应该及时寻求支持和帮助。
护士可以向同事、上级或专业机构寻求建议和指导,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以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此外,护士也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学习如何应对工作中的伤害和暴力,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 倡导安全工作环境最后,护士可以积极倡导安全的工作环境。
护士可以与医院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合作,提出改善工作环境的建议和意见,如增加安保措施、改善工作流程等。
同时,护士也可以参与相关的职业协会和组织,推动制定和执行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以保护护士的权益和安全。
总结起来,护士应对工作中的伤害与暴力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有效沟通技巧,掌握危机处理技巧,寻求支持和帮助,以及倡导安全工作环境。
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预防及护理方法

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预防及护理方法【摘要】目的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对患者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方法对精神科住院患者潜在的或已发生的暴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最佳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结果实施安全措施以来,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大大的减少。
结论用心做好护理工作是预防住院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最好办法。
【关键词】精神科患者;暴力行为;预防及护理方法1 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1. 1 生物学因素1. 1. 1 性别和年龄年青男性和中年女性患者。
1. 1. 2 躯体疾病、颅脑损伤、内分泌代谢紊乱及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
1. 2 心理社会因素1. 2. 1 性格特征由于患者是集中治疗,彼此之间常因一些琐事导致对对方不满;躁狂症患者的过分挑剔等,从而发生口角、争吵、打斗等。
1. 2. 2 环境因素居住条件不好、拥挤、噪音、人际关系紧张,会增加心理压力,易产生烦躁、冲动行为。
1. 3 疾病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如被害妄想、命令性幻听的支配,认为有人将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或伤害;或有人命令自己先发制人。
1. 4 患者家属因素对患者态度冷淡、漠不关心、不重视患者、不能满足其合理要求。
1. 5 护理人员因素对患者态度简单生硬、训斥、嘲讽、怠慢等造成患患者的反感,亦可诱发暴力行为。
2 暴力行为的临床表现2. 1 暴力行为发生前的表现激动、不满、表情愤怒,语速增快,无理要求增多,过分挑剔、抗议,过分关注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或歪曲事实,活动增多、坐立不安等。
2. 2 发作期表现冲动、伤人、大喊大叫、谩骂等。
3 预防措施3. 1 改善服务态度患者入院后,护士应态度和蔼,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消除患者的敌对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 2 加强责任心护士在岗时必须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对患者的病史,精神症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患者入院后要知道其姓名、诊断、治疗、用药情况、护理要点,要详细了解病情,掌握其既往发生暴力行为的原因、方式、使用何种工具。
暴力行为的防范及处置措施

暴力行为的防范与护理(一)预防暴力行为发生的措施对有多次或恶性暴力行为史或现在具有某些暴力行为征兆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1、适宜的环境:将患者要安置在安静、宽敞、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关掉音响、电视等可能产生的噪音,减少环境的刺激作用。
2、减少诱发因素: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吸烟、打电话、吃小零食;提前或退后一些打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项目,如留取检验标本、注射、处理个人卫生如洗澡理发等;暂不安排这类患者参加竞争性的工娱疗活动;不与患者争执等。
3、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明确告知患者暴力行为的后果;设法提高患者的自信;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转移患者的暴力意图;告知患者觉得无法自控如何求助等。
4、加强对精神症状的控制:保证药物的供给;把患者可能的暴力倾向及时告诉医生,以便做出及时有效的医疗处理。
(二)发生暴力行为时的措施1、寻求帮助:当有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暴力行为出现时,首先要呼叫其他人员帮助,以便能尽快控制场面。
2、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员,转移被攻击对象,维持周围环境的安全与安静。
3、解除武装:以坚定、冷静的语气告诉患者,将危险物品放在一旁,然后将其移开,同时向患者解释此物品是暂时保管,以后归还,以取得病人信任;如语言劝说无效,一组人员转移病人注意力,另一组人员趁其不备快速夺取危险物品。
4、转移病人:将患者转移到安静的房间,减少外界干扰。
5、身体保护:患者无法控制自己行为时,可采用保护性约束方式协助患者控制自己。
保护过程中需告知其约束的目的、陪伴在旁与其谈话,以降低其焦虑。
6、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如氟哌啶醇,地西泮(安定)等肌注来控制患者的情绪,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用药反应.。
医院护士如何有效处理暴力行为的教程

医院护士如何有效处理暴力行为的教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医院护士面临越来越多的暴力行为威胁。
为了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和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护士们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地处理暴力行为。
本文将为医院护士提供一些应对暴力行为的实用技巧和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有效的沟通是预防和处理暴力行为的关键。
护士应该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积极的互动,包括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解释医疗程序。
通过与他人保持积极,尊重和关怀的沟通,护士能够降低冲突的发生和升级的风险。
二、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医院护士应该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意识到暴力行为可能会发生,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学习身体语言和情绪管理技巧,以及了解可能引发暴力行为的迹象。
三、提供全面的培训和指导医院应该为护士提供全面的暴力行为处理培训和指导,以增强他们的技能和自信。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认识不同类型的暴力行为、如何适应暴力行为、应对恶劣环境的策略等。
此外,医院还可以定期模拟暴力情境,让护士们在安全环境下进行实际演练,以增强应对能力。
四、建立报警机制和安全规范医院应该建立完善的报警机制和安全规范,确保护士在遇到暴力行为时能够及时报警求助。
这些报警设备应该方便易用,同时与警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以便能够快速响应。
五、与患者和家属建立信任关系护士可以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来降低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的不满和冲动行为的发生。
定期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需求,提供适当的解释和关怀,以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六、采取适当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医院护士应该学会通过风险评估来判断患者或家属是否有可能表现出暴力行为。
在评估结果显示存在潜在风险时,护士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增加护理人员的陪同,安排安全人员进行监护等。
七、合理利用法律和制度保护护士应当了解自身的权益和法律保护,合理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面临暴力行为时,护士可以及时报案,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和保护医疗环境的安全。
总结:在现代医疗环境中,医院护士频繁面对各种暴力行为的威胁。
精神科病人暴力行为发生时的护理干预

精神科病人暴力行为发生时的护理干预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1],该行为是基于愤怒、敌意、憎恨或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攻击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
若患者的行为正在对自己或他人构成威胁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采取一些身体上的限制性措施,避免发生伤害事件。
1 寻求帮助,有效控制局面当患者出现暴力行为如攻击他人、破坏物品、自伤等行为时,首先要呼叫其他工作人员集体行动,保持与患者安全距离约1m左右,呈45°角,切勿正面接触。
用简洁语言稳定患者的情绪,指定一位工作人员转移被攻击对象,疏散其他围观患者离开现场,避免不良情绪蔓延,尽快控制紊乱的局面。
2 果断迅速,巧夺危险物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行为应给予理解,努力用真诚的语言安抚劝说患者放下危险物品,如果无效,可采取一组人员与患者对话转移注意力,另一组人员乘其不备快速控制患者夺下危险物品,行动果断,步调一致,配合默契。
3 實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将患者安置在隔离病房,避免一切激惹的因素,防止伤害自己和他人。
若隔离措施仍无法控制患者的行为,报告医生,尊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其身体以控制暴力行为的再发生。
患者被约束后护理人员至少每10-15min巡视察看患者一次,注意肢体血运情况,提供必要的护理,保证提供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喂饭、喂药、协助大小便、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防中暑等。
同时防止其他病友伤害患者或帮其解除约束后出现过激行为。
患者精神症状好转后应及时解除约束,做好安抚工作,消除其对立情绪。
4 情绪稳定剂的使用遵医嘱正确实施药物治疗,快速控制患者激惹的情绪,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做好护理记录。
5 心理护理对冲动后的患者要做好事后心理疏导,让患者讲述冲动原因和经过,以便进一步采取防范措施。
在患者安静解除隔离或约束时,要解释冲动的危害性,以及隔离或约束的必要性[2]。
参考文献[1] 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2] 张跃兰,邢改书,李淑芬.精神科疾病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8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护理诊断
有暴力行为的危险---针对他人
9
三、护理措施
(一)预防措施:
注意交流技巧
监督服用药物
加强环境管理
开展健康教育(认知、行为)
10
三、护理措施
(二)发生时处理措施:
寻求帮助 控制场面 解除武装 隔离与约束 身体保护 药物治疗
11
三、护理措施
(三)行为重建:
评估靶行为与激发情境的关系;
(一)危险因素的评估:
3.诱因:环境等 4.人口学特征:
年龄、性别、婚姻状态、 工作、暴力史
6
(二)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行为评估
情感评估
意识状态评估
7
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内容*
先兆 行为 语言 情感 意识 不安的来回走动;握拳或用拳击物;下颚绷紧; 呼吸增快,突然停下来 威胁性言语;大声喧哗;强迫他人注意;妄想 性语言 愤怒、敌意、异常焦虑、异常欣快、情感不稳 定 思维混乱;精神状态突然改变;定向力缺乏; 记忆力损坏;无力改变自身现状
寻找强化联系的突破点;
建立新的行为方式;
评价疗效
12
3
一、护理评估
(一)危险因素的评估: 1.精神症状: 幻觉(命令性幻听)
妄想(被害妄想)
躁狂状态
意识障碍
4
一、护理评估
(一)危险因素的评估:
2.心理学特征: 心理发展:情感剥夺、暴力环境 性格特征:多疑、固执、缺乏同情心;情 绪不稳定、易产生挫折感;缺乏自信自尊 、人际交往差
5
一、护理评估
预防暴力行为 的护理措施
XX病区 XX
预防暴力行为的护理措施
暴力行为的概述 (一)护理评估 (二)护理诊断 (三)护理措施
2
预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力行为的护理措施
暴力行为(violence):直接伤害另 一人的躯体或某一物体的严重破坏性攻 击行为,如伤人毁物。 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发生率高! 分裂症,躁狂症,人格障碍, 脑器质性障碍,药物依赖等 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