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绪论
宋代文学绪论

宋代文学绪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环境⒈重用文官•政策:重视儒士⒉学校及科考制度•①官办学校:国子学、太学•②私立学院:白鹿洞书院等•③身份限制、录取名额放宽⒊游乐风气二、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影响(性格):⒈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⒉采取新型生活态度:•⑴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⑵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的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⑶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的转变⒈佛教•⑴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随缘任远的人生哲理。
•⑵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⒉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⒊认为俗雅之辨应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⒋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三、宋代文学样式(一)宋文⒈吸取唐古文经验教训,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
⒉散文文体的多样化趋势•⑴欧、苏等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的长处,构筑古文节奏韵律之美。
•⑵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改造,创造出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
•⑶出现独具一格的笔记文,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⒊风格丰富多彩⑴整体倾向平易畅达、简洁明快,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境界。
⑵朝着更加自然、文从字顺、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⑶宋代散文的特点•①宋代散文和政治斗争的联系比较密切,成了直接进行斗争的重要手段。
•北宋散文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和改革变法有关;南宋散文大多表现抗击外敌入侵和光复中原的愿望和决心。
宋代文学绪论

北宋前期: 北宋前期:燕云未复和契丹的侵凌导致 民族忧患意识的产生 北宋中期: 北宋中期:西夏的立国和侵扰加剧了宋 人的忧患感与生存焦虑感 北宋后期: 北宋后期:党争与社会腐败环境中民族 忧患意识的变异和发展 南宋: 南宋:爱国主题成为整个文坛的主导倾 向
12/22/2010 绪论 24
体恤民瘼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叶梦得《避暑漫录》 (叶梦得《避暑漫录》)
崇文抑武
此宋一代制禄之大略也,其待士大夫可谓厚矣!惟其给赐 此宋一代制禄之大略也,其待士大夫可谓厚矣! 优裕,故入仕者不复以身家为虑,各自勉其治行,观于真、 优裕,故入仕者不复以身家为虑,各自勉其治行,观于真、 英诸朝,名臣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 仁、英诸朝,名臣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犹多慷 慨报国,绍兴之支撑半壁,德裕之毕命疆场,历代以来, 慨报国,绍兴之支撑半壁,德裕之毕命疆场,历代以来, 捐躯徇国者,惟宋末独多,虽无救于败亡, 捐躯徇国者,惟宋末独多,虽无救于败亡,要不可谓非养 士之报也。然给赐过优,究于国计易耗。 士之报也。然给赐过优,究于国计易耗。恩逮于百官者惟 恐其不足, 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 恐其不足, 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 法者也。 法者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赵翼《廿二史札记》)
印刷业的发展
刻书 藏书 书院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 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 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 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 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 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 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 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书记》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黄庭坚:“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 复书》之二)
8
▪ 三、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城市经济繁荣: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 封)、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及建 康、成都都是人口达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宋代 还逐渐取消了都市中坊(居住区)和市(商业 区)的界限,不禁夜市。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5
3、理学思想的盛行与重道轻文的倾向:
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一般认为是从周敦颐 开始,其后主要人物有北宋的张载、程颐、程颢、 邵雍,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
宋代理学是将儒、道、释三教和而为一,提倡格 物致知,诚心正意,处理好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理学家们的哲学派别各有不同,但在文学上都一 致重道轻文,如:“不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 艺焉而已。”(周敦颐《通书·文辞》)“道者,文 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 之于文皆道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欧阳修也说:“大抵到圣哲文不难自致也。” (《答吴充秀才书》)过于强调道的表达,可能会 影响作者情感的表达,由于理学盛行,宋代文学说 6
……
代我 们 一 路 走 来 , 由 唐 朝 进 入 宋
1
宋代文学: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高峰
2
▪ 一、政治、文化与文学之关系 ▪ 二、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 三、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 四、宋代文学概说
3
绪论
▪ 一、政治、文化与文学之关系
1、崇文抑武的政策:
宋太祖立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和人生态度:宋太祖曾鼓 励石守信等“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 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
宋初文学绪论

(三)高度优惠的宋代文人 1、入仕道路畅通
一是规模扩大。每科所取的人数常超过唐代十 倍,朝廷并因此大量增设官职,科举比前代 更有效地成为国家笼络知识阶层的手段。
二是作为君权具有绝对权威的显示,进士及第 最后都要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选, 及第者不得对主考官自称门生。 三是仕途出身集中于科举一路。
第一节 一、白体
白体和王禹偁
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内容 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 雅,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二、王禹偁
1、王禹偁的生平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钜野(今山东 省巨野县)人。晚年曾知黄州,故后世称王 黄州。出生于一个兼管磨坊的农家。宋太宗 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官左司谏、知 制诰、翰林学士。为人忠直敢言。三次受到 贬谪,作《三黜赋》以见志。他反对五代浮 靡的文风,提倡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学杜 甫、白居易,是初宋“白体诗”的代表诗人。 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
北宋
(960)
南宋
(1127)
南宋亡
(1279)
320年
汉(409年)唐(289年)元(87年)明(276年)清(267年)
宋与辽、西夏、金、元并存过,宋为南朝, 其它政权为北朝。
宋代文学的地位
宋代文学承先启后,具有独特风貌。后人言及,多唐 宋并称,在清代更引起尊唐宗宋之争。 承上:即对诗、文、词作了一个光明的总结。 诗,是唐诗之又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 文,与唐散文构成了散文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文体。 启下:揭开了元明清通俗文学的序幕。 话本:开明清小说之先声。 宋戏曲:开启以后戏曲的新纪元。
2、北宋中期:宋诗全盛期。宋诗已趋于成 熟并基本定型。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首唱于前,王安 石、苏轼等应和于后。 3、北宋后期:一方面以继承苏轼诗风相标 榜,另一方面在审美取向上又与苏轼趋向 分流。 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
宋代文学绪论讲稿

宋代文学绪论宋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散文方面,在继唐代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衰颓之后,到了宋代,得到了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将古文打造成了具有很强政治功能又符合实用效应的文体;第二,诗歌方面,形成了与唐诗主旨趣味均不同的宋诗风格,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也倾向于通俗化。
第三,词作为一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
从数量上来说,仅据《全宋词》所载,词人有1300多家,词作有近两万首,比唐五代的词作多出近十倍。
第四,戏曲、说话等通俗文学在宋代也到了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曲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绪论部分,我们主要对宋代的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文化以及文学发展的概况给大家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1.崇文抑武的国策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可以说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我们知道中晚唐以来,藩镇割据严重,地方不服中央的管辖,于是赵匡胤乘机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
鉴于唐朝的历史教训,宋王朝确立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主要表现为,注重科举制度,扩大科举名额,科举考试也更加的平等开放,更注重实用。
于此同时,文人的待遇比历朝历代都要优厚,他们能掌握国家实权,不但用读书人担任宰相,就连负责军事事物的枢密使也多由文人担任。
这就使文人和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更为密切。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理学,又称道学,在元明清时期是官方的意识形态,然而,在宋代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如程颐、朱熹等作为理学大家自认为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讲学论道。
这种论学论道的风气还会经常旁溢到诗歌中去。
3.文以载道学说的盛行;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和学术上呈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宋代文学绪论

(5)主要考儒学
二、宋代文人的概况 1、文人的黄金时代
(1)政治权利对平民文人广泛开放
(2)生活环境相当宽松 (3)生活待遇优渥舒适
2、宋代文人的思想、性格特点
(1)积极参政,关心国家社会
(2)随缘任运,追求个性自由 (3)重视人格修养,情趣以俗为雅
(4)重理智轻感情,性格内敛深沉
后期(哲宗、徽宗、钦宗)
南宋(1127—1279)
前期(高宗)
中期(孝宗、光宗、宁宗) 后期(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卫王)
宋代文学绪论
一、宋代的社会概况及对文学的影响
1、崇文抑武的国策和内忧外患的加剧(政治)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
(赵匡胤)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 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 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
对文学的影响: 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参政意识、忧患意பைடு நூலகம்识浓重,诗文的现实感增强,忧国爱民主题 高扬,议论成分增加。
2、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印刷 业发达,海外贸易增加。(经济)
对文学的影响: (1)市民文学兴盛。 (如说话、杂剧、影戏、傀儡戏、诸宫调等)
(2)“以才学为诗”,好用冷僻典故。 “鲤鱼传书”、“鸿雁传书”、“黄耳狗传 书”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李商隐)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 “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苏轼)
3、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地位上升。(文化)
禅宗吸收了儒、道思想,理学也吸 收了佛、道思想。
对文学的影响: 文人的思想受到束缚,诗文强调 “文以载道”,缺乏情感,说教味重, 议论成分增加。
宋代文学绪论课件

31
(二)词的温床
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目 的的文艺形式,说话、杂剧、影剧、傀儡 戏、诸宫调等艺术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 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 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入宋以后,新的 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词的发展。
词:宋代达到了巅峰。
通俗文艺:戏弄、说话迅速的发展;话本和 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的通俗叙事 文学逐渐形成。
2
一、文化的高度繁荣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与 “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教育发达与学者型作家大量涌现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3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
抑武 崇文 有力地加强了君权的同时,也使士大夫的
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4
(二) “文以载道”
理学思想在宋代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 识的理论表现。
自觉的卫道意识,并积极地著书以弘扬己 说,摒斥异己。
——新学与旧学 ——旧学内部:蜀学与洛学;朱熹与叶适、陈亮。
5
韩愈 :“文以贯道”
宋代: “文以载道”
“作文害道”
——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了“文所以 载道” ,朱熹痛驳“文以贯道” 之说,对“文 以载道”说作了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真正的文士时代
——规范生动又别开生面的宋代文学
1
宋代文学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 起来的。
文:古文运动,宋代作家更加紧密地把道统 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 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
诗: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倾向于 通俗化,这两种趋势也得到继续发展,最终 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
96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绪论PPT课件

宋人大多对荣辱利禄不再耿耿于怀,而是 善于排解人生的苦难,这种超脱的人生态度使 宋代文学呈现一种旷达的风格,给人以理性上 的启发。
9
四、宋代文学概说
▪ (一)宋词:被誉为“一代之文学” 1.宋词繁荣的情况:
13
▪ 清人王士祯的《花草蒙拾》进一步将“体” 发展为“派”: 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 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 称首。
▪ 主张分三派的有清人顾咸三: 宋名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
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 各极其妙。而姜白石、张叔夏辈,以冲谗 秀洁,得词之中正。 (高佑钦《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5
3、理学思想的盛行与重道轻文的倾向:
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一般认为是从周敦颐 开始,其后主要人物有北宋的张载、程颐、程颢、 邵雍,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
宋代理学是将儒、道、释三教和而为一,提倡格 物致知,诚心正意,处理好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理学家们的哲学派别各有不同,但在文学上都一 致重道轻文,如:“不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 艺焉而已。”(周敦颐《通书·文辞》)“道者,文 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 之于文皆道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欧阳修也说:“大抵到圣哲文不难自致也。” (《答吴充秀才书》)过于强调道的表达,可能会 影响作者情感的表达,由于理学盛行,宋代文学说 6
16
▪ 另一位开创性的词人是苏轼,他突破了 “词为艳科” 的传统偏见,打破了诗词的 界限,城市乡村、怀古伤今等传统题材均 可入词,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他 打破了“词媚”的传统,在当时流行的婉 约词之外,创立了豪放词,词风清逸刚健, 感情真挚深沉。他的词代表了北宋词坛的 最高成就。北宋后期的秦观和周邦彦也有 较高的成就,秦观善于用纤细优美的语言 委婉抒发愁情,成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周邦彦刻苦钻研词的音律和艺术技巧,成 为格律词派的开创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禅宗与净土宗在宋代流行,并与儒、道两家融合。
二、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三、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
四、审美情趣的转变 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生活态度。 审美态度世俗化,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
宋代文学 绪论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 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
二、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1、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2、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宋诗的发展轨迹;宋初诗歌走不出唐诗的影子,有三个流派即白体诗派、晚 唐体诗派、西昆体诗派。三体之后,范仲淹要求救文章以厚风化,欧阳修领导 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王安石以文入诗、奇险瘦硬的诗歌风格为苏轼和江西 诗派铺平了道路。当江西诗派仍行于世的时候,尤褒、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等中兴四大诗人登上诗坛。宋代诗歌的晚唱是南宋末年江湖诗派的出现。宋代 诗歌发展到这里,宋诗的时代基本结束了。
三、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宋词的总体成就: 1、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日益成熟。 2、宋词在题材内容和风格倾向上,开拓了广阔
的领域。
在中国诗歌史上,唯一堪与唐诗媲美的是宋词。 词在宋以后并未完全衰退,到了清代,还呈现中兴 之势,但清词的各种流派都与宋词一脉相承的关系。 清词的复兴,正体现了宋词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宋诗风格流派
白体诗风:因诗歌内容差异有两种不同趋向, 一是类于白居易闲适诗的感物言性的诗,另一是类 于白居易讽谕诗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前者是共同 倾向,后者指王禹偁。
晚唐体诗风:吟风咏月蕴含的人生情韵,总体 上的人生情韵是疏淡,在诗歌里平和地再现艺术化 了的自然与人生;纤秀的构思和疏淡的语言风格。 如林逋、寇准等人。
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二、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程 颐、朱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 三、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四、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五、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一、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说话、杂剧、影剧、傀儡戏、诸宫调等艺术 迅速兴起和发展,而词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 学样式。
1、宋王朝的财政措施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 其有馀”。
2、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词的兴盛。 3、词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
宋诗风格流派
西昆体诗风:属意用事、堆砌才学营建的富丽 典雅、华美的咏史状景诗的风范。
苏轼诗风;以文为诗的自由通脱;豪放恣纵, 粗犷轻盈;寄理情景之内,趣出情景之外。
江西诗风:典型风格是生新瘦硬,后来发生变 异,呈现出清新淡雅的诗风。
陆游诗风:豪放沉着,明快朗健;浅中有深, 平中蕴奇。
江湖诗风:小巧浅易、清淡自然
儒家强调个体应有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内忧外患使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这造成了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
二、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辽和西夏经常侵扰边境,金、元相继崛起,铁马胡笳直蹈中原。
三、爱国主题的弘扬 婉约派也在词中诉说了对中原沦亡的哀愁;崇尚隐逸的“四灵”和行谒谋生
的江湖诗人也写过不少忧国篇章;陆游、辛弃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声,维护 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尊严。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 成就与历史地位
一、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1、文体的多样化:四六、文赋、笔记文。
四六文:骈文的一种,渊源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以四字,六字句子相间 成文,讲究声韵,亦多堆砌词藻典故。
2、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
《秋声赋》和《赤壁赋》等散文名篇堪称典范。
3、散文风格丰富多彩,古文成为用途最广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