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 第二讲 文学的本质和特征(一)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课程编号:011501-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总学分:4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
具体包括: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主讲教师的学位、职称、研究方向及电子邮箱:1、姚文放:硕士、教授、文艺学、美学,**************2、佴荣本:硕士、教授、文艺学、美学,****************3、古风:学士、教授、文艺学、美学,****************4、陈学广:博士、教授、文艺学、美学,***************************5、苏保华: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6、黄石明: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7、童伟: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8、赵彦芳: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cn9、陈军: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10、李春媚: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绪论(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内容构成、理论范围。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理论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其他文学类学科的基础课程。
一、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1.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人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形式的艺术性表达,诉诸于想象力和情感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物。
2.文学的特征
(1)艺术性:文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2)虚构性:文学创作通常以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环境为基础,通过想象力呈现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独立的世界。
(3)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读者的各种情感,包括愉悦、悲伤、愤怒等。
(4)普遍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5)多元性:文学包括多种文体和流派,以及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二、文学的分类
1.根据叙事方式的分类
(1)史诗:叙述英雄事迹和民族历史,常以韵文形式进行。
文学概论知识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文学,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表达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想象。
文学概论则是对文学这一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和概括性阐述。
以下将为您介绍一些关键的文学概论知识点。
一、文学的定义与本质文学是什么?这是文学概论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简单来说,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定义,文学的本质其实更为复杂和多元。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它以各种形式描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
例如,现实主义文学往往真实地展现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让我们看到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
从作者个人的角度看,文学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抒发。
作者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观念和价值观。
比如,诗人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文学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获取知识和启示。
二、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文学作品由多个要素构成,包括主题、人物、情节、环境和语言等。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它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
一个好的主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人物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能够让作品充满活力。
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的发展构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
情节是文学作品中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过程。
它可以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也可以是平淡舒缓、娓娓道来的,但都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推动故事的发展。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和舞台。
恰当的环境描写能够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
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够让作品更具魅力。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它往往经过作者的精心雕琢,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
三、文学的体裁文学体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文学概论》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一、导语文学理论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文艺学学科中的重要课程。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只有学好了这门课程,才能够登堂入室,真正进入其他课程的堂奥。
一般说来,文学理论课程的内容要素是由专业术语(概念)、知识和问题构成的。
术语,是构成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知识,是构成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材料。
这两者是需要准确记忆的。
至于问题,则是文学理论体系的骨架、血脉和灵魂,十分重要。
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并掌握论证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更高一点的要求则是要学会文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
教材是必读书,同学们要通过预习,在熟记术语和知识的基础上,对照思考题通读教材和听课,并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进行。
在听课中,关键是听老师是通过哪些思路、观点和材料来论证问题、解决问题的。
只要这样,才能学会、学好、学活,学到根本。
通过阅读参考书目要达到三种效果,一是巩固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二是培养专业兴趣,拓展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三是供考研的同学提升知识水平与拓展思维能力。
因此,在操作中,必须将阅读教材与听课结合起来,将必读书与阅读书结合起来,将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将结业考试的近期目标与丰厚知识修养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真正“掌握”这门课程。
“掌握” 是一种很高的学习境界,只有经过学会→学好→学活→学到根本,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能力,才算达到了这种境界。
显然,要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此种境界是不现实的,这需要每位同学长期艰苦的努力。
如果说,文学理论是一座美丽而神圣的殿堂,我们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想交给每位同学一把智慧的钥匙。
那么,就请同学们自己打开圣殿之门,该登堂者登堂,欲入室者入室吧!二、怎样学习文学理论课程?常常听到同学们说:“文学理论难学”、“听不懂”、“不知道该怎么学”等等。
作为一位任课的老师,有必要向同学们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文学理论课程为什么难学?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方面看,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相当广泛(诸如文学创作问题,文学欣赏问题,文学批评问题,文学本质问题,文学发展问题等),相当微妙(诸如创作思维、文学风格、艺术价值等)和相当复杂(涉及到哲学、心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美学等)。
文学概论知识点范文

文学概论知识点范文文学概论是对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理论的总结和研究。
通过学习文学概论,可以深入了解文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以下是文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来表现人类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
文学的特点包括:言之有物、情感质朴、艺术创造性、意义的开放性等。
二、文学的分类文学可以按照内容、体裁、创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内容可分为散文、诗歌和戏剧等;按照体裁可分为史诗、小说、散文等;按照创作语言可分为汉语文学、外国文学等。
三、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时代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阶段。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四、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理论体系。
常见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形式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
五、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解读文学作品是文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常用的解读方法包括人文主义解读、传统批评解读、结构主义解读和心理批评解读。
六、文学名著欣赏文学名著是每个时期的文学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和欣赏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选读一些世界文学名著,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傲慢与偏见》、《战争与和平》等。
七、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社会密切相关,它是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反映。
文学作品中常包含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八、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九、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文学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有助于提高个人情商和审美能力,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文学概论是对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理论的总结和研究。
通过学习文学概论,可以了解到文学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分类以及与社会、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培养审美情趣,拓展人们的视野和思维。
文学概论·第01章文学的本质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文学的本质及其相关内容
总结一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思想、 情感和经验,具有审美和认知价值。
总结三
文学的本质表现为语言的艺术性,包括修辞、 意象、象征等语言技巧的运用。
总结二
文学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反映了特定时期 和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
总结四
文学具有跨学科性,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 绘画、电影等相互影响和借鉴。
思想交流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 言形式,能够跨越地域和文 化的障碍,成为不同国家和 民族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
社会批判
文学作品可以对社会问题进 行深刻的揭示和批判,引发 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 考。
04
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
文本细读法
总结词
通过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深入理解作品的语言、结构、意象和修辞等特点,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意 义。
对未来文学发展的展望
展望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学将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包括更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和主题。
展望三
文学将更加关注环境和社会问题,成为推动社会 变革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ABCD
展望二
文学将更加注重个体性和差异性,反映更广泛的 社会群体和经验。
展望四
文学将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对话,促进不同文 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人类在游戏和娱乐活动中,通过模 仿和想象创造了各种故事和叙事, 这些故事和叙事逐渐发展成为文学。
文学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古代文学
以神话、史诗、歌谣等为主要 形式,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生活
和思想。
中世纪文学
以骑士叙事、教会文学、城市 民谣等为主要形式,反映了中
文学概论-课件

5﹒发展论:
为了回答怎样推动和发展文学事业的问题,从社会生活 作为外力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一步一步推动文学 事业向前发展,即从文学社会生活的矛盾运动这一角度 来阐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四 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一)目的 从最终的目的而言就是为了提高文学接受者的审美鉴赏
力,具体来看就是要通过文学概论的学习培养大家对文 学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的感悟、分析、评价的能力。不 但要感悟到作品的美,还得阐明其怎样美和因何而美来, 也就是说既要能用一定的理论来分析,还要能由现象中 总结出规律、并形成理论。
文学概论
绪论
一 文学概论在文艺学中的位置: 所谓“文艺学”就其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是研究文学 的学问,分为三个部分,即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 理论。文学史是对于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时期的文学 活动的发展和演变轨迹的研究,是一种纵向的和局部 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是运用一定的理论对具体作家 和作品的研究;文学理论是通过对文学活动现象的分 析研究,以概念对其规律进行概括所形成的抽象表述。
(二)意义
1﹒对欣赏而言:
文学概论对作品的欣赏具有积极的意义,懂得一定文学理论的人无 疑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 闹,只有看得出门道的人才能看得出更大的热闹。
2﹒对创作而言:
一个掌握了一定文学原理的人,他就会更好地、更自觉地创作,就 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如在塑造典型人物、安排情节、布置结构、 运用语言等等方面,都会比不大懂得文学理论的人具有更大的自觉 性,真正的大作家,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必定有很高的修养,如雨果、 福楼拜、托尔斯泰等。
3﹒对文艺工作的行政领导而言
行政领导如能掌握一些文学理论知识,那么在实际的工 作中就会少出一些差错和少弄一些笑话,就能更好地按 照艺术规律办事。
文学概论重点归纳

文学概论重点归纳文学概论是一门广泛涉及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学科,旨在系统地介绍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在学习文学概论过程中,我们对于文学的认识逐渐深化,理解文学与人类生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对文学概论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文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在的审美价值。
在学习文学概论时,我们首先要理解文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文学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感知、思考和表达,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展示人类生活的情感、思想、价值观等。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包括情感表达、形象刻画和语言艺术。
文学作品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和描绘,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社会背景等;同时,文学作品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节奏感和韵律感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二、文学的流派和体裁文学的流派和体裁是文学概论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不同文学形式的分类和特点。
流派是指文学作品形成的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流派类型,如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
体裁则是指文学作品按照内容和表现形式划分的不同类型,如抒情诗、叙事诗、散文随笔和长篇小说等。
不同的流派和体裁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特色。
诗歌以简练、凝练和抒情为主要特征,通过形式上的节奏和韵律来传达情感;散文则更加注重于对现实生活、社会问题和个人思想的表达,具有较大的表现自由度;小说作为一种叙事形式,通过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来反映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多样性;戏剧则以舞台表演和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通过戏剧性冲突和舞台效果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是文学概论中的必备内容,了解文学的历史演变和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文学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当代文学等不同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哲学、社会科学
《 罗 密 欧 与 朱 丽 叶 》
2、什么是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指文学作品 中所描绘的具体可感而 又普遍概括并富于情感 色彩和审美感染力的某 种情景。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 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 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一般指人物形象,也 包括环境、场面、景物、事态及一切有形 物体; 在抒情性文学作品中,则主要指情景交融的 画面或氛围意境。 每一部作品都是由若干具体或模糊的形象构 成的形象体系,从而能整体性地反映生活, 表现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2)反映生活的对象不同:整体的把握 特 定领域的研究
《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复活》…… 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
红
各种人文社会科学,分门别类地研究社会生活的各 个特定领域,反映各自领域的状况。 文学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整体,从经济基 础到上层建筑,从士农工商到各行各业,从山川 草木到鸟兽鱼虫,从日月盈昃星宿列张,凡是人 类社会生活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文学以感 性方式整体反映和表现的对象。
(1)、具体可感性
(2)、普遍概括性 艺术形象不是生活中实际的人、事、景、 物的机械模仿和简单再现,而是作家感悟 而动、加工创造的产物,具有或大或小的 普遍概括性,能以个别具体的感性形式, 表现更为广泛的普遍内容。
一是某人某物的形象,及时某人某物,又不 完全是某人某物,还表现着同类人、物的 某些共同特点。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 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 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 未启笑先闻。
理性说明与感性显现
哲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以抽象的概念、 逻辑的论证,直接的结论来理性地反映社 会生活的本质和揭示事物的规律,对生活 进行有理有据的理性说明。
文学则以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景感性地呈 现生活的真实生态,显示生活本身包含的 某些本质特征和固有规律。
语言表意的确定性与不定性
哲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论证中语言严格遵循语言的所指原 则,必须准确无误,一是一,二是二,是非、善恶、真假、 利害、得失等等,总是持之有据、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事实不得歪曲,是非不容颠倒,观点不能混乱。 文学与表现生活的语言则充分运用语言的能指和意旨功能, 往往是多维无定的,可以借东说西,可以意在言外,可以 比之、兴之、赋之,在读者的‚误读‛中甚至可以把作者 也没有意识到的生活真谛反映和表现出来。 ‚诗无达诂,文无定解‛
一般而言,我们给文学下的定义是: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 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 本等文类。
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文学和非文学:
美国诗人威廉斯的一首诗《便条》
日常语言: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 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 么甜,又那么凉。
二是形象所体现的某种思想情感带有普遍性, 并不仅限于具体形象情景本身。
(3)、情感感染性 所谓情感感染性,是指艺术形象既表现情感,释 放情感,也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唤起情感,使人感 动。 ‚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 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4)、审美愉悦性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凸显,逐渐从它的 文化含义中剥离出来,放在更加显要的位 置。诗是可以给人带感动的,可以让人娱 乐的,而不仅具有社会功用。在中国的魏 晋时代,文学的审美含义得到确立。 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一词(literature)是十四世纪才自拉丁 文litteratura和littevae引进的。 古希腊的“艺术”一词指的是“技艺”, 并不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艺术”的含义。
判断文学和非文学的标准很难确定,这个标准也是 变动的。 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 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征。 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文学和非文学之间的移位 比如药方、账单、通告等资料在文学作品中的 出现,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
二、文学的特征
第一节 文学以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反映生活、表 达情感
1、以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或情景反映生活是 文学的基本特征 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同
李 白 莎士比亚 康 德
(1)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 :理性说明与感性显现、 语言表意的确定性与不定性
安娜· 卡列宁娜、孔乙己、林黛玉……
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狭义的文学含义(审美含义):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 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文学逐渐成为文字审美艺术作品的特指。
宋代蒋捷《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第二讲
文学的本质和特征(一)
主讲:林洁伟
一、什么是文学?
广义的文学含义(文化含义):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 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 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中国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占据主导地位。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 式,谓之文学。‛——章炳麟 ‚诗以言志‛
(3)影响生活的方式不同:通过说理而引起思考 通过形象而引发情感变化
‚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我本蔼然和也,乃读林冲雪天三限, 武松飞云浦厄,何以忽然发指?我本 愉然乐也,乃读晴雯出大观园,黛玉 死潇湘馆,何以忽然泪流?我本肃然庄也,乃读实甫之 《琴心》、《酬简》,东塘之《眠香》、《访翠》,何以 忽然情动?若是者皆所谓刺激也。‛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文学通过语言的符号形式,把显示的一切生活形 象变成虚拟性的艺术变相,作为审美对象供人们 审美观照。艺术形象以其生动性、美感性使人在 观照的过程中进入想象和体验,融入美的变相世 界,获得对现实时空和现实自我的暂时超越,在 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情感的宣泄 和健康的休息,这种状况,就是审美愉悦性。
‚陈诗以观民风‛
‚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针对曹丕‚诗赋欲丽‛ 。鲁迅说:
‚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 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 学眼光来看,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 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 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艺术形象正是凭借它美的魔力,一方面激起 人们的自由联想,一方面激起人们的优越 感和自豪感,包括肯定性的快感,也包括 否定性的快感;包括作品内容带来的快感, 也包括作品艺术技巧产生的快感,总之是 在忘掉自己局限性的暂时超越中感到人的 快乐,得到不由自主的情感满足和精神调 节。
文本分析:
鲁迅 《野草· 颓败线的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