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合集下载

结合文学实际谈谈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结合文学实际谈谈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结合文学实际,谈谈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文学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具体形态,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具体性文学形象的首要特征是具体性。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塑造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情节和环境等文学形象所表达的内容。

这种具体性不仅在于文学形象的生动逼真,更在于它们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在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观园之中,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二、审美性文学形象具有审美性。

文学作品通过塑造生动具体的形象,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愉悦。

这种审美性不仅在于文学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更在于它们所传递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通过描绘春江、花影、明月等优美的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空灵、幽静的美感,使读者在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情感性文学形象具有情感性。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人物、情节、环境等具体形态,传递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这种情感性不仅在于文学形象所表达的情感状态,更在于它们所传递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鲁迅的小说《祝福》中,通过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的刻画,鲁迅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四、意义性文学形象具有意义性。

文学作品通过塑造人物、情节、环境等具体形态,传达出某种意义和价值观念。

这种意义性不仅在于文学形象所传递的特定意义,更在于它们所表达的普遍性和超越性。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背后蕴含着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揭示和对人类命运无常的哲学思考,使读者在理解这些意义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启示。

五、想象性文学形象具有想象性。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试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1.试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1.试述文学形象的特征
文学形象指的是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动物、事物等具体形象化的存在。

以下是文学形象的几个特征:
1. 具体性:文学形象通过描述细节和描写特征来使读者形象化地感知到。

通过精确的描绘方式,读者能够直观地想象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举止。

2. 独特性:文学形象通过独特的特征和个性来区别于其他形象。

每一个文学形象都有其独特的背景故事、情感体验和个人特点,使其在作品中成为独立的存在。

3. 意象化:文学形象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直接描写,更多的是通过象征、隐喻和比喻等手法来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通过抽象、间接和多义的表达方式,读者可以在文学形象中找到更深层的含义。

4. 可塑性:文学形象既是作者心灵的产物,也是读者心灵的投射。

每个读者对文学形象的理解和感受都有所不同,因此形象的意义和形象的形态能够因读者的不同而产生多种可能性。

总之,文学形象通过具体性、独特性、意象化和可塑性等特征,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内涵。

阅读者可以通过文学形象来感受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人生观,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文学形象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和启发。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的人物形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分析其背后的意义。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作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细节,作家能够使读者对人物产生直观的印象。

同时,作家还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等手法,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

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哈姆雷特形象,是一个备受矛盾和困扰的人物。

他既是智慧和勇敢的王子,又是一个忧郁和迷茫的青年。

通过哈姆雷特的独白和对话,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进而对他产生共鸣。

二、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除了直观的形象描写,人物形象还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人物的言行和经历,作家能够传递出深刻的主题和寓意。

例如,《红与黑》中的朱利安·索雷尔形象,代表了一种充满野心和冷酷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和地位,最终陷入了道德和情感的困境。

通过朱利安的形象,作家斯坦达尔将现实主义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的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人物形象的发展和转变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成长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中的雪莉克尔夫人形象,一开始被描绘为一个冷漠无情的女人,对待孤儿们毫不关心。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逐渐了解到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悔恨,最终她通过帮助孤儿们实现了自我救赎。

这种人物形象的转变不仅展示了雪莉克尔夫人的成长,也传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救赎的渴望。

四、人物形象的共鸣与启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给予读者一定的启示。

文学形象的特征

文学形象的特征

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的特点:概括起来,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

首先,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但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并不排斥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这是因为虽然文学形象却因为语言的中介而成为一种间接性的存在,但语言能唤起相应的表象,使人产生形象感,这是文学形象所以能获得具体可感性的心理基础。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虽说给文学接受带来了一些不便,它远不像视觉形象那样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对于文学形象的感受和理解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基础,但是也正是这种间接性给文学形象的创造与接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它不像其他艺术形象那样定型化,更能给人以主观的感受,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丰富它,具有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天地,使文学形象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无穷的意味。

其次,文学形象具有心象性。

文学形象需要依赖接受者的想象方可存在,说明文学形象实质上是一种意象或心象。

文学形象的心象性,是指人们在接受文学形象时的心理活动其实是一种和语言密切相关的表象运动。

文学可以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捉摸的心理活动转化为使人能感知的艺术形象,即心象性形象。

心象性不仅见于个别诗句,有时候整首诗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心象性的文学形象。

现代小说也由追求物象描写而趋向追求心象性形象。

不能把文学形象片面地理解为可以“目睹”的“图画”。

它既有“图画”的物象,又有作家的“意象”“心象”成分,或者没有“物象”,整体上就是一个心象性的文学形象。

此外,文学形象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我们把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这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

文学形象的概括并不都是如过去我们理解的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手法,如由少及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传达出丰富内涵,这也正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

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虚构人物、动物或物体,它们是通过作者的语言描写和塑造而得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

作为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学形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首先,文学形象是具有生命力的。

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作者创造的一种描述,它们拥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和情感。

良好的文学形象能够像真实的人物一样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契合感。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形象,以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都栩栩如生,给人以说话、思考、感恩、痛苦的感觉。

其次,文学形象是具有艺术性的。

文学形象是作者用语言艺术手法所塑造出来的,它们具有形象、生动且有创造性的特点。

艺术上的塑造使得文学形象能够超越现实、追求真理、表现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的“玛利亚”是一个艺术形象的创造,它既是现实中的一个真实人物,又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反思和诠释。

再次,文学形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文学形象往往具有多重意义和象征性,可以代表某种观念、价值观或者象征某种情感。

例如,《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地亚哥象征着坚韧不拔和顽强的精神,是海明威对人性的思考和回应。

此外,文学形象是具有情感共鸣的。

文学形象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共情。

良好的文学形象能够让读者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挣扎和成长。

例如,《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哈利、赫敏、罗恩等形象,通过他们的成长故事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总而言之,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它们具有生命力、艺术性、象征意义以及情感共鸣等基本特征。

通过对文学形象的鉴赏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同时,对于作家来说,通过良好的塑造和描写文学形象,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地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论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论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OJ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



B婶
I 广— ・
jl ^

L ,
j ’
叶 IL ; L .0 J
O . ^ J

l虬 J :
・:_ u I 广
・ 。


・ 3■


l灿 : ! ・ 3 ; u L .

^^—


山 ,
j 熬辫翟 麓 避
o_ 一4 I L 灿
-2 0 ( - = 09 . I ;‘


‘ 亏. . _ s

勺)u . ,

12 0


. tJ 一 , ・ ‘ J .・
j I


LJ O _
山, ^ L .- — 一. 上
・ 山
, 。 勺
广一 Lb 广 ‘ ・; j l
崮— — j ’ j .

L . ・jJ J ‘. )
l O J —

一 ,


t J ; . ・ L. 上 L 3 U u0 声
尸L 一 5 L 卢 , _ 山广, J
A :- L ,

L .
10 : 6
J L
J j. . j j 宁 h f — .
L j ・ l - 0 ・ ■ t
I ・ ,
v ’ I
・ tL 王 f


・J

j I

形象的特征与简介

形象的特征与简介

形象的特征与简介形象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

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形象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形象的简介文学形象是文学理论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范畴。

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

”(《别林斯基论文学》第11页)对于文学形象,象对于整个文学一样,应当在同现实生活的关系中加以把握。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社会环境、自然景物、人物以及生活细节等等,因此,作为反映结果的文学形象也具有层次不一的丰富内涵,从而产生了这一概念的多义性。

大致说来,形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

作品的具体因素如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可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

恩格斯所说作品的思想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致敏·考茨基》),其中的“场面”、“情节”便是指广义文学形象。

别林斯基所说文学家“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别林斯基选集》第2卷第429页),也可以这样理解。

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的含义相同或相近。

高尔基所说文学“把真理化为形象──人物的性格和典型”(《文学论文选》第409页),便是指狭义文学形象。

形象的来源文学形象的概念直接来源于近代欧洲的文学理论,如上述别林斯基、高尔基的言论。

这以前可上溯到欧洲古代摹仿说中的类似概念,如柏拉图所说的“摹本”,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图象”、“形象”、“性格”等。

形象作为一个有确定内容的美学术语始于黑格尔的《美学》:“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诗的观念功能可以称为制造形象的功能”。

但在黑格尔包罗万象的美学体系中,形象具有多义性。

别林斯基等后来一些美学家的形象理论接受了黑格尔观点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形象”一词开始时仅指人的面貌形状,后来“象”、“形”、“形象”(又作“形相”、“形像”)具有了文学、绘画上的含义,如陆机《文赋》所说的“期穷形而尽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的“神用象通”,谢赫《古画品录》所说的“取之象外”等,开始接近了现代的广义文学形象的概念。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甲李津09523017 一、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就是文学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就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就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其她形象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而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思想倾向与情感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思考与态度相连。

可见文学的形象性具有特殊的规定性与丰富的内涵。

文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

但就是文学在形象性上,就是其她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

一幅画,在视觉上就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就是风景,画耶稣就就是耶稣,画圣母就就是圣母,就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就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就是直观的。

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您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您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对您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也就是最直接的。

但就是文学形象不就是一种精确的、定型的形象,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就是由语言的双重功能(符号语言与情感语言)、概括性、间接性以及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主观差异性造成的。

它使文学形象丰满多值,使文学意境富有飘逸美,并以此调动读者的审美创造力,就是文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而,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就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应该把握的一个亮点。

形象所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最忌直露,清晰明白,使人一览无余。

它必须留下许多未定点,以使读者拥有充分的想像空间,也就就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学形象具有象外之境与味外之旨。

同时形象的创造完全就是作家的一种个人化的言语过程,作家虽然也得使用语言系统即必须以公共语义为基础,但作家在使用的过程中已对其进行了主观的改造,即对公共语义进行了灌注生气的情感化的处理,从而使语言发生了扭转与偏离,不单就是形象而且使整个文本的结构都形成了深浅两个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甲
李津09523017 一、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其他形象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而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思考和态度相连。

可见文学的形象性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和丰富的内涵。

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

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

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是风景,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是直观的。

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你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你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对你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也是最直接的。

但是文学形象不是一种精确的、定型的形象,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由语言的双重功能(符号语言与情感语
言)、概括性、间接性以及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主观差异性造成的。

它使文学形象丰满多值,使文学意境富有飘逸美,并以此调动读者的审美创造力,是文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而,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应该把握的一个亮点。

形象所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最忌直露,清晰明白,使人一览无余。

它必须留下许多未定点,以使读者拥有充分的想像空间,也就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学形象具有象外之境和味外之旨。

同时形象的创造完全是作家的一种个人化的言语过程,作家虽然也得使用语言系统即必须以公共语义为基础,但作家在使用的过程中已对其进行了主观的改造,即对公共语义进行了灌注生气的情感化的处理,从而使语言发生了扭转和偏离,不单是形象而且使整个文本的结构都形成了深浅两个层次。

但是如果作者把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作为自身创造文学形象的追求之一,作为激发读者再创造的手段或者说把它放到大不必要的位置,实际上是误解了文学形象不确定性产生的原理,并“有可能”被“形而上”的诗歌创作方法论,认识论提供其存在的理由,是那些形式主义一再肯定诗歌创作就是话语创作的其中一个“始作痈”,笔者在此篇有志于通过文学理论堵死他们的出路。

文学形象不确定性重要,但这不是人为利用它的理由,它只是语言功能局限的客观产物,也不是诗歌蕴藉可以广泛使用的手段。

蕴藉的动力在于作者物化情感审美的个性使然,蕴藉是作者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蕴藉和语言陌生化和阻抗性本质上,牛头不对马嘴。

文学形
象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应该是自然而然地和确定性和谐统一起来,能够使的读者和作者之间就文学形象进行顺畅的交流传递;不会因为过多人为的,刻意制造的语言阻力而屏障了交流;进而能以诗歌最主要的意,情感的真和善让作者和读者一起在文学话语活动中焕发出彼此心心相印的情感慰藉和照应的审美愉快。

二、直觉性:
艺术思维是一个复杂、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调动创作主体多方面的心理因索。

除了形象思维的主导作用以及逻辑思维的参与,直觉、灵感和无意识也在文学艺术活动中居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关注。

而且,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内容.尤其可以见出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活动的特殊性。

直觉,又称直观,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指人通过对象的感性形式直接把捏其内在意蕴和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或心理能力。

直觉既不同于形象思维也有别于逻辑思维,既超感官又超理性,有人将其称之为“直觉思维”。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一般称它为“艺术灵感”。

艺术灵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其特征相当明显,具体表现为:其一,突发性。

其二,迷狂性。

艺术灵感一旦光临,作家就陷入了一种迷狂状态。

其三,创造性。

果戈理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我感觉到,我脑子里的思想像一窝受惊的蜜蜂似的蠕动起来;我的想象力越来越敏锐。

嗅,这是多么快乐呀[我懒洋洋的保存在脑子里的材料,忽然如此雄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全身都感到一种甜蜜的战栗。

于是我忘掉一切,
突然进入我久违的那个世界。

”灵感与直觉都是文艺创作中重要的心理现象.都有一定的神奇性,那么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一般来说,直觉是一种思维形式或心理能力,而灵感则主要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

直觉作为一种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的存在是可以选择的,如创作中的。

用事”还是“直寻”,而灵感却是不可选择、无法控制的,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直觉有具体的思维对象,而灵感则是对平常不经怠保存在脑子里的各种材料的充分调动、激活。

不一定要有具体的对象。

直觉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灵感则是随机的、突发的。

和其他的思维形式一样,直觉可能发生错误,但灵感则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心理状态,不存在对、错问题。

三、情感性
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

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

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情感类文学自然离不开情感性,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

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和报告文学等,同样蕴藏着作家炽热的感情,只不过在这类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来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深蕴藏的文学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

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
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形式。

虽然所有文艺作品总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类艺术中,还是语言艺术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想性。

语言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和特长,同样是与它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语言才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认识、评价判断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激动不已的同时去深入领会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也离不开思想性,因为这种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导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倾向性。

所谓倾向性,其实就是作家的爱憎褒贬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艺术属性。

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会,成为一切文学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