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合集下载

赏析短文写作: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赏析短文写作: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考纲解读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透露,2009年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 试命题继续执行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大纲>补充说明》,不再编写新的 考试大纲补充说明 。
考点基本不变,题型基本不变
《湖南省2008年考试大纲补 充说明》: 第六大题为文章赏析,赋 鉴赏角度 分14分。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艺术形式 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把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的 特征,分析寓于物象中的思想 感情。 • 2、领会物象的深层内蕴,鉴赏 其象征意义。
剖析例文 简析牛蒡花的形象特点 《牛蒡花》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一种具 有旺盛生命力的植物——牛蒡花。 扣题,述事物特征 其一,坚韧、粗犷、不驯。作者 采摘沟里的牛蒡花时,“得一丝丝地 劈开纤维,差不多同它搏斗了五分钟” 才达成目的,所以,作者感叹:生命 是多么富于精力和力量啊!
母亲勤俭持家。文中写母亲从不舍 得乱花一分钱,买的食品是煎饼的碎 片,交通工具也竭力避免。 母亲疼爱亲人。母亲记挂女儿和孙 女,远道坐向来不大坐的电车前来看 望;女儿12年前写的明信片一直珍藏 在身边,无不反映了这一点。 文章以深情的笔墨追忆与母亲生 活的点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贫苦命 运的伤痛以及对慈爱母亲的深切怀念 之情。
他们历尽辛酸:他们不辞辛劳地跑 到别人的城市求得援助,寻求解决, 可是他们往往在城里焦灼地寻找、等 待,却找不到解决的门路。 分条解析,先特征后举例分析
作者在这些形象上倾注了对他们的 悲悯之情,警醒我们关注社会弱势群 体的生存状况。 总结,点评作者塑造这些形象的目的
方法小 赏析形象特点的表述模式 结 开头:可点明文体,再概述形象的总体特 征是什么(特点+身份) 中间:分条解析。先点明形象的特点,再 引例析评。(具体分析二、三个方面, 特别注意照应开头段) 结尾:总评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目的。 (如寄托了什么情感,有什么典型意 义等) 赏析文的一般结构:总-分-总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人物形象鉴赏专题分析(附练习及答案)壹~知识梳理~知识点1:考点解读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是指鉴别欣赏文章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做出的赏析。

“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且能激发人们思想的生活图景,多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景物和场面等。

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等,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涵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情感与事物、景象等和谐一致。

设题角度有:①形象的特点。

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形象的塑造。

作品的形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③形象的地位和意义。

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知识点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①肖像描写。

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的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因为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②动作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手法。

典型的动作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③语言描写。

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语气声态等的描写。

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

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有时可直接由作者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指人物周围的一切事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

第三部分专题十二第三讲鉴赏技巧(含语言)、形象和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第三部分专题十二第三讲鉴赏技巧(含语言)、形象和分析评价观点态度
别加以赏析。(4分)
返回
[思路要清晰] (1)审题关键点:语言特色 画线 两处 赏析 (2)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鉴 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语言特 点(如准确简练、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 ②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 含蓄、深沉等);③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夸 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此
“长”“细长”分别形容个子、脸型、眉眼,寥寥几笔, 形象地勾画出了赵树理的外貌特征。(2分)
第②处:语言简洁,不用修饰语,用“唱”“念”“拉” “走”等一连串生动传神的动词表现了赵树理的艺术才能。 (2分) [失误要防范] 评分标准:从语言特点、作用两个方面组织答案。每一句2分, 其中指出特点1分,概括作用1分
返回
外,还要了解词语的一般意义和用法,了解不同句式的 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第①处可以从句子 结构和句式特征及形容词的使用入手,结合人物刻画来 进行分析。第②处可以从语言风格、动词的使用入手, 结合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进行分析。
返回
[答题要规范] 第①处:句子结构简单、紧凑,句式短小,用“高”
返回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审美活 动。设置本考点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 品析能力。此类试题的设题角度主要有: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典例一] (2011·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 常常微笑。
返回
[考生甲]
返回
返回
[考生乙]
返回
返回
2.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6分) [思路要清晰] (1)审题关键点:细节描写 两例 评析 (2)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 答时要弄清楚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有: 凸显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渲染气氛, 创造典型环境,巧妙展现人物心理等。其次要从文中选取 两个细节描写,从其对人物塑造所起的作用的角度来进行 分析评价。

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的方法或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的方法或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的方法或技巧《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部分的鉴赏评价是这样要求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注意,这里包括“文学作品”和“文章”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在探讨现代文阅读部分鉴赏评价时,既以文学作品为主,又应该兼顾其它文体。

第一、抓住关键语句,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无论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在快速阅读中明晰文学作品(文章)主要层次,抓住其基本内容及思想倾向,这是鉴赏评价的基础。

而这些往往可通过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把握来实现。

一般来说,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有以下几种:1.首句首句往往有总领全篇内容、确立感情基调等提示概括的作用。

若是记叙文(散文),首句大多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空间要素;若是抒情性较强的文章,首句可能为全文的感情倾向定下基调。

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中首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就给全文的感情抒发和表现定下了一个基调;《威尼斯》一文中首句“威尼斯是个别致的地方”,既明确作品的描写对象是“威尼斯”,“别致”二字又准确概括了威尼斯的特点;《琐忆》的首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孺为子牛。

’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文章的首句表明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层次和基本思想观点。

2.中心句语段中的句子不是按同等作用排列的,有些是文章语段的中心句。

抓住这些语句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层次和主要内容。

如《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有很多段落的第一句或尾句是该段的中心句。

第一句表明本段的分论点,中间是论证部分,结尾照应并再次强调。

3.过渡句有的文章(或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过渡句(或过渡词)。

如《琐忆》一文中“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第六段“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前半句承上概括,后半句启下,引出另一方面的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掌握各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作用PART 1:表达方式1.议论(表达方式一)论证方法作用举例论证通过事实证明道理,从而提高说服力。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道理,从而提高说服力。

引用论证增强说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从而提高说服力。

对比论证使论点更鲜明,更突出,增强论辩的逻辑力量。

备注:各种论证方法均要理会对于论证中心论点的作用。

2.记叙(表达方式二)(1)手法一:记叙方式顺叙按照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脉络分明,线索清晰。

插叙内容与主要事情有关,但不是主要事件,可以丰富作品内容,深化主题,调整叙述节奏,使行文跌宕多姿。

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起兴趣;使情节更曲折,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补叙补充说明,起到诠释作用;使行文更缜密。

关于补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2)手法二:人称手法第一人称联系自我直接抒情,感情真挚;能够真切自然地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 缩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文章更加亲切感人;制造气氛;抒发感情,呼告抒情更强烈。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地反映客观现实。

(3) 手法三:叙述线索 明线和暗线:以事件、事物、人物、感情或某句话、某个行动为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而且使主旨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

3. 描写(表达方式三) (1)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2)人物描写细节 更加准确传神地反映人物个性,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白描 抓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特点进行描写。

正侧面描写 正面实写和侧面虚写相结合,侧面描写有衬托、映衬和烘托的效果。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种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种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种方法欣赏古代诗歌,怎样才能做到心领神会呢?《考试说明》有明确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这就提示我们读诗时须弄清诗中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以及怎样写,我们阅读古诗时不妨从三方面入手: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受形象、领悟意境;琢磨方法、体味艺术。

(一).咀嚼语言、读懂原诗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浅近,但确是最基本的。

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诗的语言常常是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的,读诗就得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

再比如唐代王维《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寂幽静的景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森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此外诗歌中的细节描写也不容忽视,赵师秀的《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细节,一个敲字传神地表达出客人久久不至时焦躁不安的情绪。

元稹的《行宫》中白头宫女们闲坐说玄宗的细节,蕴涵丰富,这些宫女们由红颜到白发,在冷宫中痛苦煎熬了一生,可谓心中怨悔无重数,她们闲谈玄宗昔时的繁华,聊以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往事的欢乐越发衬托出此时的宫女们万念俱毁、心如死水。

另外对诗中所用到的修辞,也应细细体会其中的妙处。

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人采用了设问和借代的手法,表达出对春光的惜别和留恋。

再看秦观《春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两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

别具情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二).感受形象、领悟意境常言道诗言志词言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形象大致可分为景物形象、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文学鉴赏的角度及鉴赏写作

文学鉴赏的角度及鉴赏写作

【知识基础】鉴赏文,也叫赏析文,就是将对一本书、一篇文章所进行的鉴赏或赏析写成文章。

鉴赏文的写法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描述性的感性体悟,表现为自由的随笔;也可以是评说性的理性分析,常用严谨的议论。

但当其作为论述类文章的一种体式时,是指后者。

一、文学鉴赏的角度和层面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那么到底有哪些角度和层面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形象、主题、技巧、风格四个方面。

1.形象,即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生动具体、蕴含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

它在不同的体裁中有不同的表现,如小说中的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都可以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

2.主题,即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寄寓在作品的形象之中而又具有比形象更为深远的意蕴。

3.技巧,是文学作品用以塑造形象、传达主题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手法。

如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象征、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过渡、照应、铺垫等行文结构方法。

运用上,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有其相对稳定的手法。

4.风格,即特定的内容通过特定的形式达到表达的统一,体现了作家、作品在处理题材、熔铸主题、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技巧和语言等艺术手段方面的特色。

这四个方面,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学样式,适用于鉴赏所有文学体裁。

但是,对不同文学类型的赏析还应有所侧重。

如诗歌鉴赏,可以鉴赏形象、欣赏语言、探讨构思的艺术,揣摩语言的风格,但常以情韵、理趣的欣赏为重点。

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认为:“对一件艺术品做较为仔细的分析表明,最好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包含标准的体系,而要把它看成是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它自己所属的组合。

”正是由于文学作品内涵丰富与理解多样,再加上不同读者的阅历、知识储备、阅读能力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

我们的鉴赏写作,其实就是要把这些独特的审美认知与感受呈现出来。

二、鉴赏文写作基本要求首先,着眼点要小,要有明确的中心观点。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 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 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 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 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不是本诗的表 现
【方法点拨·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 (遭遇、性格+身份)。
2、借助诗中景物 (抒情性强)
理解诗歌中景物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烘托
3、分析关键词句
(议论抒情处)
4、学会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作者、注解)
课堂示例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 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 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 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考试说明: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 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什么是形象?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 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 动的生活图景。
(二)、形象的特点:
①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
什么样的品格. (孤傲)
人物形象鉴赏题
如何规范作答?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扩写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 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 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 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 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 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 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 有敬亭山了解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者:唐惠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5年第10期文学作品的形象,内涵广泛,既包括具体的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的群体或个体,甚至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

文学作品的语言,首先应弄清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

其次,还应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层次。

高考试题在鉴赏作品的语言时,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析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理解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2)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3)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4)行文结构,如开头与结尾、铺垫与呼应、制造波澜、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首先我们要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

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巧。

再次要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创作背景。

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更好地把握形象。

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基本特点,解题时应当注意把握。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重要词句的语境,联系作品的文体特点加以分析。

例如:(2015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

(19分)雪天张抗抗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

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

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

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

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

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

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

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

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

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

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

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

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

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

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

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

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

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

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

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B11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

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

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B12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

“不碍事,不碍事。

”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

“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

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B13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

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B14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B15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

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B16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1.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由于题干指向是“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显然是考查环境描写(或意象)的作用,而且提供的选项都集中在表情达意和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上,所以关键要揣摩、辨析环境描写的特点(或大雪的特点),然后要遵循联系文章整体进行分析的原则,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从第④段“猛”“横飞”“急速而强劲”“不知置身何处”可知“寻人过程的艰难”;如此艰难,还是“继续往前走”,可知“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后文第B13段,“雪化一化,就有路了”,主旨立显,这里的雪就有了铺垫作用。

C项,联系下文看,应是“风雪”使“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而非描写大雪本身是在“渲染…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答案:C。

2.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

题干指向是“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描写类别已经明确。

动作描写的作用(表达效果)不外乎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语言的生动性。

答题只要结合文本,具体阐释好题干的几个关键点,即描写了什么样的动作,刻画出了什么样的形象,效果怎么样即可。

参考答案: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1分),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1分)和毫不犹豫(1分),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1分)。

3.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B14段画线句。

(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题干有“紧扣…蹒跚‟一词”的指向,训练有素的学生的思维就会聚焦在这个点上,然后还是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来答题。

“蹒跚”的主语是“声音”,所以从手法上来说,显然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这是通感,如果答不出术语,说“化无形为有形”也可。

再从内涵上来说,“蹒跚”本来是形容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是老妇人的形象,与“苍老”相照应,那么写声音就是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老妇人就“形神合一”了,表现对“我”触动很大。

参考答案:运用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

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4.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4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

探索文章思想感情是怎样流动和起伏变化的,其实就是探索文章的思路。

这篇叙事性散文,文中有明晰的心理描写的句子,所以要找出“我”的情感变化并不难。

刚开始的心理刻画在第⑥段,“饥饿、疲惫、寒冷、烦躁”“怒气鼓胀”;第一次转变是在第⑩、B11段,“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第二次转变是在第B15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根据这些语句可以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因结合老妇人言行对“我”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第一次转变是由满怀恼恨到怀疑、动摇(1分),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1分)。

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动摇到彻底释怀(1分),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应该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1分)。

5.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

“推断”即推测断定,它属于逻辑思维,要求依据已知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预测或判断,而“想象”是在已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

所以这道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必须尊重原作,合理想象。

从前文情节推动来看,文中的“我”已经由对此行意义的怀疑到完全放下了,所以不会再推门进去了;虽说进门不一定是兴师问罪,但毕竟会给对方带来尴尬,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放弃敲门,可以给自己一个平复情绪的时间。

从情节的前后连贯性来看,前面提到一个小纸条,此处应该给予交代,比如撕掉。

考虑到情节的完整性,应交代回到火车站。

以上是对续写部分内容的分析,从叙事作品的表达风格的统一与协调性上考虑,这些内容都要通过精彩、细腻的描写来形象地表达出来。

附原文结尾: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

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洇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