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 第一章 文学的本质和特征

文学概论 第一章 文学的本质和特征

作者: 童庆炳;刘谦
出版物刊名: 前线
页码: 59-64页
主题词: 艺术形象;审美特质;真实性问题;文艺作品;艺术真实;毛泽东论文艺;审美意义;语言艺术;思想倾向;艺术虚构
摘要:本章讲述了“什么是文学”这个文学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从三个层次来探讨;第一个层次,论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着重弄清文学和其它意识形态的共同本质;第二个层次,论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着重探讨文学区别于科学和其它意识形态的特征;第三个层次,论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着重探讨作为一种艺术的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区别。

在讲述上述三个层次的问题时,突出地讲到了文学的源泉问题、文学的审美特质问题,形象性问题、真实性问题和典型性问题。

大学学科文化的特征及本质

大学学科文化的特征及本质

大学学科文化的特征及本质大学学科文化是指学科内部形成的独特文化。

学科文化是与学科紧密相关的文化,它既是学科的载体,也是学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大学学科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知识与价值的内在融合学科是知识领域内的划分和分类,学科文化是对学科内在知识结构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特色的表现。

而知识的内在融合是指在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中,知识本身的学问价值和文化价值相互融合、相互支撑。

比如,人文学科中的文学创作不仅包含文化知识,而且还包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文学实现了知识与价值融合的典型例子。

二、严谨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学科本身是以一定的研究范畴为基础,对于学科内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谨性。

但同时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开放性,即受到多种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

因此,学科文化同时具有严谨性和开放性两个特点。

三、学科传承和学科创新的共同谋求学科文化包含了学科传承的内在基因和学科创新的外在驱动力。

学科传承增强了学科文化的内在韧性,而学科创新则推进了学科的发展和优化,从而实现学科文化的长久持续性。

只有在学科传承和学科创新的共同谋求下,学科文化才能得以保持活力,发扬其最初的价值。

四、社会责任与公共服务的紧密联系学科文化本身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时学科也可以通过知识创新和普及传播,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因此,学科文化的价值和社会保障、服务和贡献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

学科文化不仅要在推进学科发展的同时,也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公共服务,把学科文化的积极作用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总体来说,大学学科文化的本质是学科内在结构与外在价值的衍生、融合和创新,并强调其学科特定性、创新性、应用性和服务性,以诠释、推动和践行一种学科精神,它是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需要保障的基础。

同时,学科本身又是社会知识体系的基石,学科文化作为学科的文化特征和载体,更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

因此,大学学科文化是推动学科自我更新和人类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和方向。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

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

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

还说它“哭之哀”。

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

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

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

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1、口头性的含义: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

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文学本质论

文学本质论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本章内容提要]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是一种人类文化活动方式。

文学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

它需通过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制度发生直接作用而间接地受到经济基础的根本性作用。

文学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诸如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等互为联系影响,又具有本质的区别。

文学又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体现在审美创造主体、审美客体对象、审美作品本体和读者审美欣赏四个方面。

文学具有认识价值、思想教育作用、美育与娱乐意义。

文学是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具有艺术传达的间接性、社会概括的丰富性、内容表达的流动性和思想蕴含的深刻性四大特征。

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具体地表现为特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进行的交流和沟通行为,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行为及语境等基本要素。

第一节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性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什么是文学?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和特征?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于回答的问题。

对于文学的本质,自文学产生之日起,历代思想家、文学家和评论家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曾作过不同的解释。

柏拉图和黑格尔将文学的本质界定为某种抽象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则将其归结为摹仿;弗洛依德主张文学是作家白日梦的表现形式,等等。

我们认为文学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高级文化活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

这里的所谓“文学”,并非通常所指的是具体某部小说或某一首诗,而是指包括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文学传播、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等诸多环节在内的文学整体活动。

文学的这种活动是人类整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受到整个人类活动在物质生产、文艺形式及文化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同时又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和能动性。

从本质上看,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是一种人类文化活动方式,它的本质规定性和所具有的功能作用,都是由其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特定位置所决定的。

因此,要对文学做出本质性界定,首先应理清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关系。

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笼统地说,文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一、“文化”名词的演变“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

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文化”一词尚无统一的定义。

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
• • 该诗写于1935年10月,是20世纪 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 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而每 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 的消解。 “确定性”的“喜悦”演 变为“相对性”的“悲哀”。如此 种种 这首《断章》以常见物、眼前景, 主人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 寂与凄清复杂情绪的同时,也体会 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 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在艺术手 法上,除了象征诗的“意寓象外” 这一点之外,还充分发挥了现代艺 术的意象迭加与电影蒙太奇手法的 艺术功能。
三、实践性
文学的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 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1、文学的实践性体现为对政治实践 的直接影响
• 诗经的“以风刺上,上以风化下” • 白居易、元稹等人的乐府诗,反映了中唐 时期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从各个方面 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异常 尖锐的社会问题。如白居易的《杜陵叟》、 《卖炭翁》, • 五四的问题小说、革命文学、抗战文学、 • 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人民性:内部矛盾,和平期
人民作为历史范畴,革命性、广大 性是它的一个本质属性。
革命性
• 在内涵上应是变化的: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到改变落 后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建设 •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对人民大众的论述,就突出人民 与革命的关系。人民的各个部分与革命的关系虽有不同, 但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革命的力量,都具有革命性,革命 就是他们根本利益之所系,是他们自己的事业。不过,另 一方面,人民的各个部分与革命的关系不同,因而在人民 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有的是领导革命的阶级, 有的是坚决的同盟军,有的是革命战争的主力,有的是长 期的合作者。而坚持先进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是革命取得 胜利最重要的保证,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文学概论1

文学概论1

文学语言特点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文学语言有间接性、精神性、韵律性。

间接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性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能使文学艺术形象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

如被称为“诗中有画”的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

如列夫托尔斯泰在小说中通过“心灵的辩证法”把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状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

如闻一多的《死水》、《静夜》等都是诗歌韵律美实践的成功之作。

文学的体裁行的“四分法”,把文学体裁分为四类:1、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主,塑造文学形象的文体,包括古代的故事、话本等,是说事写人,引人入胜,因而很有市场的文学体裁。

2、诗歌,以精炼的语句,写出特定意境的文体,包括古典诗、辞、歌、赋,和现代的抒情、叙事的诗歌以及新发展的散文诗。

特点是精炼、明快、含蓄、深刻、易记。

经典的诗歌可以流传千古。

3、剧本,用于表演的文学体裁,要求人物语言有特色,突出戏剧冲突,情节大喜大悲,或幽默搞笑,能够吸引观众。

包括舞台剧本、电影剧本、电视剧本,广播剧本等等。

4、散文,除前面三类以外的文学体裁,统统都归入散文之类,包括抒情的、叙事的、还有游记、杂文、戏说、评论,书信、日记,等等。

其特点是受众广泛,框框较少,写景状物,说事调侃,几乎无所不包。

但是,散文易学难精,会写散文的人较多,写出好散文的却很少(国家散文学会编有《当代散文精选》)。

另外,我国在上个世纪中期,出现了“报告文学”的体裁,就是纪实的小说(或者叫纪实文学),时下还很有读者市场,社会效益也很不错。

但是,国外没有这个文体,西方的四分法就不算她了。

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史三者区别及联系概念:文学批评: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的一个方面.而狭义的文学批评是指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文学史: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根据不同国别、地域、民族及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等分类标准,可分为国别史、世界或地区史、通史或断代史、民族史、分体史等.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指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联系:这三门学科的每一种虽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内容和任务,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极密切的联系,三者互相包含.搜集文学作品和研究文学发展的文学史家,如果没有文学理论作为依据,是无法进行工作的;而批评家要对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优点、缺点进行判断与评价,不运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来武装自己也是不能完成任务的;文学理论家更是离不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区别:文学理论是对整个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的原则与方法的科学;而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艺思潮为指导,对一定性质的文艺实践起推动作用或阻碍作用的文学研究;文学史是关于文学的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文学内部研究及外部研究韦勒克区分了文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前者是对作家的个人经历、创作心理、创作过程以及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研究,后者是对文学作品自身的形式结构的研究。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1.本文章内容皆为文学概论老师所提到的考试重点,希望同学们将其复制下来,存到自己手机中,以便于高效复习和查阅。

2.本日志由于字数太多,共分两篇,请注意3.请勿将其带进考场,做舞弊工具,以免被查处,不好过年。

文学概论绪论一、文学理论的对象和学科归属1. 文学学:以各种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的统称。

性质:人文学科。

文学概论统称有称为文学理论基础。

文学基本原理2.文学理论以人类的文学时间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属性,是人们对文学的性质、特征、规律的系统把握。

3.文学学的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4.文学发展、批评、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二、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先秦:①.《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说:②.孔子的“兴。

观。

群。

怨”说。

③.孟子的“以意逆志”文学观念:儒家的“文以载道”道家的“审美中心说”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以个初具规模的有着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①.曹丕的《典论。

论文》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文学理论论文。

②.陆机的《文赋》③.刘勰的《文心雕龙》④.钟嵘的《诗品》3.唐宋时期:诗词成就辉煌,诗歌理论研究也相继发展。

皎然《诗式》白居易《与元九书》司空图《诗品》严羽《沧浪诗话》4.元明清时期:研究小说的理论著作也出现李渔《闲情偶遇》王夫之《懂斋诗话》叶焚《原诗》王国维《人间词话》5.西方: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主义、伯拉图《文艺对话录》亚力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黑格尔《美学》6.文学的构成:宇宙、作品、读者、作家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一节文学史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文学在社会结构总的位臵1.文学的本质问题是文学的元问题。

2.文学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3.文学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二、文学史社会能动的反映《1.文学源生活有高于生活 2. 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㈠、文学源生活有高于生活①、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文学?或者说文学的特质是什么?在比较中来认识:1、与绘画用色彩、线条,音乐用声音和节奏,舞蹈用形体动作和表情,雕塑用物质材料和形状不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

”①又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

”②①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见《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32页。

《文心雕龙·原道》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文心雕龙·神思》篇:“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表征的艺术特征如下:(1)、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

与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造型艺术和影视艺术相比,其形象是间接的;与音乐相比,其形象又是直接可感的。

(2)、表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统一。

以语言为中介,可以再现和表现外宇宙和人的内宇宙的所有内容。

黑格尔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在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泛指文学),由诗加以形象化。

”①可以说,所有物质的与精神的,动态的与静止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内在的与外在的,文学描绘的内容无比广阔而丰富。

这一点其他艺术形态却不能胜任,譬如雕塑和绘画只能表现瞬间的现象。

不仅如此,文学能将笔触深入人的内心和思想深处,其揭示的人类思想的深刻性和表现的情感的细腻性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远远不能及的,尤其是当下的视觉艺术在这一点上欠缺。

(3)、表意的确定性和模糊性,具体性和概括性的统一。

与音乐相比,其表意是相当明确的,但与影视艺术相比,却又是相当不确定的,模糊的。

因为语言都需要经过读者的二度创造,在头脑中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鉴赏,所以读者的前理解、艺术素养、各个阅历,人生体验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理解与阐释,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对于视觉艺术而言,艺术形象却很直观,林黛玉就是电视剧中的那个,李逵就是电视剧中的那个李逵。

语言可以无比精细地刻画任何事物,也可以无比粗略地概括一切现象,如何表现,任由作家运用语言去实现,不受雕塑中的物质材料的限制,也不依赖演员的表演水平如何,所谓“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4)含蓄性和直白性的统一。

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

”①清代方玉润也说:“诗辞与文辞迥异:文辞多明白显易,故即辞可以得志。

诗辞多隐约微婉,不肯明言,或寄托以寓意,或甚言而惊人,皆非其志之所在。

”①清人吴乔在回答诗与文的区别时,也将含蓄委婉作为诗歌语言的标志:“问曰:诗、文之界如何?答曰:意岂有二?意同而所以用之者不同,是以诗、文体制有异耳。

文之词达,诗之词婉。

书以道政事,故宜词达;诗以道性情,故宜词婉。

”②虽然论者认为诗与文只是意同而词不同,但对于受众来说,直达之词易于穷尽,难于感发,而婉约之词则能刺激读者的能动性,使之在反复品味中发掘出比诗人意图更多的意义。

这正如李东阳在其《麓堂诗话》中所言:①(清)方玉润著、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卷首《诗旨》,中华书局,1986年,第44-45页。

②(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见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79“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

唯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

”①明人郑善夫说:“诗之妙处,正在不必说到尽,不必写到真,而其欲说欲写者,自宛然可想,虽可想,而又不可道,斯得风人之义。

”②古人在诗歌创作中讲究“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甚至追求极致,就是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①(明)李东阳:《麓堂诗话》,见(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中华书局,1983年,第1374-1375页。

②(明)焦竑撰、李剑雄点校:《焦氏笔乘》卷三《评杜诗》引郑善夫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清人吴景旭在其《历代诗话》中云:“凡诗恶浅露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旨,令人再三吟咀而有余味。

久之而其句与意之微,乃可得而晰也。

”①据欧阳修的开山之作《六一诗话》载: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

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

”①宋人司马光也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

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②但在叙事性作品中,文学语言却又可以做到非常直白详尽,其对外在事物的详细逼真的描写甚至是视觉①(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第267页。

②(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见(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277-278页。

图像所不能及的,譬如雨果在《悲惨世界》开头对巴黎城市地下管道的详尽描写,长达数十页,就连巴黎地下水道的建筑师也自叹弗如。

像这样的精确的再现式的描写在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比比皆是,作家们皆以此为能事。

《红楼梦》中对大观园,对菜肴、服饰的描写也极尽语言直白之能事。

即使在诗歌中,也有以直白见长的,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像郭沫若那样火山喷发式的直抒胸臆也是一种风格,以致相声里讽刺这些语言直白的诗作:“长江啊,你是那样的长!黄河啊,你是那样的黄!黑龙江啊,你是那样的黑!”总而言之,文学语言还是以含蓄蕴藉为主流,直白详尽为辅助。

因为大千世界的丰富性和人内在世界的细腻性是无论多么详细逼真的描写都不能说尽的,倒不如利用语言的含蓄性,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调动他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去主动参与到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世界,这样所获更多,文学作品也可以起到“以少总多,化少为多”的效果。

要善于走出语言的“套板反应”,这是区分语言天赋的重要标志。

儿童造句就没有“套板反应”:我闻到了阳光。

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贾平凹的散文语言极具原创性:四个女人,欢得像风里的旗;收罢秋,山瘦,河肥,村子在涨起来,巷道却窄了下去。

还有钱钟书《围城》里的新鲜比喻句。

等等。

然而,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搞清楚文学语言的特征是什么?即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何在?语言实践领域的差异导致了通用的科学语言、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区分,换言之,不同领域所需要的方法和所指向的目标使得语言的意义及其应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一般认为:“人文学科的目标是理解,而自然科学的目标则是说明。

”①用“解释学之父”狄尔泰(W.Dilthey)的哲学方法论名言表达就是“我们说明自然,我们理解精神”。

洪汉鼎先生对这两种方法解释说:“‘说明’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把个别事例归入一般规律之下,即自然科学通用的因果解释方法;而‘理解’则是通过自身内在的体验去进入他人内在的生命,从而进入人类精神世界。

自然科学说明自然的事实,而精神科学则理解生命及其表现。

①(挪)希尔贝克等:《西方哲学史》,童世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399页。

”①显而易见,进入自然科学的语言欲达到“说明”的目的,就必须保持自己的单义性和确定性,试图通过明晰而固定的“一词一义”去揭示自然世界的因果规律;而作为理解生命及其表现的精神科学,尤其是文学艺术却必须利用语言的隐喻性和多义性去充分实现意义的饱和,发掘语言的潜在意义,从而最大程度地反映出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仅就语言的一词多义现象,保罗①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利科尔客观地说:“从功用的观点来看,一词多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它的积极方面就是它有非常经济的特点。

在需要有人类经验的无限变化和个人观点的无限多样的那种无限词汇的地方,建立在一词多义之上的语言有一种优越感,能从词汇列举的实际含义的有限集合中获得实际上数不清的现实含义。

……但是,为这种经济性所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词的一词多义带来了言论歧义性的危险。

一词多义是正常现象,歧义性则是病态现象。

”应该说,文学艺术创作就“需要有人类经验的无限变化”,而对艺术文本的理解也同样需要有“个人观点的无限多样”,于是,保罗·利科尔接着指出了文学语言的用意就在于“保护我们的语词的一词多义,而不在于筛去或消除它,在于保留歧义,而不在于排斥或禁止它。

语言就不再是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构建单独一种意义系统,而是同时构建好几种意义系统”①关于文学语言的这一特征,当代学者金元浦先生论述得更为细致:“它(艺术语言)并不忙于消除歧义,而是将日常语言中的感觉功能和表情功能挖掘出来、复活出来。

它正面提升并发展了日常①(法)保罗·利科尔:《言语的力量:科学与诗歌》,朱国均译,《哲学译丛》,1986年第6期,第41页。

实践语言中的大量歧义和模糊性特征,正面提升并发展了其非概念、非逻辑、无功利、无目的,而又充溢着语言感觉的生动性、丰富性、新颖性的特征,将语言的音乐性、形象性、表现性充分凸现出来,最终将双关、转义、寄托、比喻、暗示、隐喻等修辞手段发展为一整套艺术话语的象征-隐喻系统。

”①看来,人们对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显著差异早已达成了清醒的共识,当我们把这种差异进一步延伸至文学语言的最高形态①金元浦:《范式与阐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8页。

——诗歌语言时,人类对语言的创造性在这里被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语言的多变性和意义的丰富性也同时达到极致。

英美新批评派的布鲁克斯(C.Brooks)在其《释义误说》里比较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时说:“科学的术语是抽象的符号,它们不会在语境的压力下改变意义。

它们是纯粹的(或者说渴望它们是纯粹的)语义;它们事先就被限定好的,它们不会被歪曲到新的语义之中。

可是哪儿有能包含一首诗的用语的辞典呢?诗人被迫不断地再创造语言,这已是一句老生常谈。

……理想的语言应该是一词一义,并且词和义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稳定的。

但诗人使用的词却必须包孕各种意义。

”①更重要的是,诗歌的意象化语言自身就是一套可以无限衍义的隐喻-象征系统,其内在的意义多样性不可避免地导致接受者的多元理解,这自然又回到了我们在引论中指出的意义观对理解观的支配,在这里则具体化为诗歌语言的内在规定性与多元理解的因果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