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坐标下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
解得 或 (舍去).
.
(Ⅱ)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求法和复数的运算,考查复数模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属于基础题.
18.某地为了调查市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程度,随机选取了 名年龄在 岁至 岁的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问卷的分数把市民划分为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不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两类.得到下表:
【详解】解:(Ⅰ)根据已知数据得到如下列联表
年龄低于 岁 人数
年龄不低于 岁的人数
合计
了解
不了解
合计
故有 的把握认为以 岁为分界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有差异.
(Ⅱ)由题意,得市民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概率为 , .
, , ,
, ,
则 的分布列为
, .
【点睛】本题要注意选取4人是在总体中选,而不是在100人的样本中选,如果看成是在样本中100人选4人,很容易误用超几何分布模型求解.
(2)对方程根的个数转化为函数零点个数,通过对参数 进行分类讨论,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最值、零点存在定理等,判断函数图象与 轴的交点个数.
【详解】(Ⅰ) 的导数为 .
在区间 , , 是增函数;在区间 上, , 是减函数.
为奇函数, ,
令 ,其图象如图所示,则 ,
设曲边梯形ABCD的面积为 ,则 ,

原式的值为 .
【点睛】在求积分时,如果原函数不易求时,可考虑用积分的几何意义,把求积分值转化为求面积问题.
12.函数 ,若 有8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 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方程有8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指存在8个不同 的值;根据函数 的图象,可知方程 必存在2个大于1的不等实根.

两点的距离公式

两点的距离公式
两点的距离公式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两点距离公式的定义 • 两点距离公式的应用 • 两点距离公式的扩展 • 两点距离公式的实际应用 • 两点距离公式的注意事项
目录
CONTENTS
01
两点距离公式的定义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03
两点距离公式的扩展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计算多边形内一点到各边的距离
总结词
使用两点距离公式,可以方便地计算多边形内任意一点到各边的距离。
详细描述
首先确定多边形的顶点坐标,然后选择多边形内任意一点,利用两点距离公式 计算该点到多边形各边的距离。这种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绘制等领域有 广泛应用。
具体推导过程涉及向量点积、向量模 长等数学概念。
公式应用场景
1
计算平面或空间中任意两点间的直线距离。
2
在几何学、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3
可用于测量、定位、导航等实际问题的解决。
02
两点距离公式的应用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计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在物理计算中的应用
计算质点运动轨迹
在物理中,质点的运动轨迹可以通过两 点距离公式来计算,例如在研究行星运 动轨迹时,需要使用两点距离公式来计 算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VS
确定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物理中,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通过 两点距离公式来计算,例如在研究万有引 力时,需要使用两点距离公式来计算两个 物体之间的引力。

高中数学破题致胜微方法(极坐标系、极坐标方程的应用):一、用极坐标方程求距离、夹角及面积问题

高中数学破题致胜微方法(极坐标系、极坐标方程的应用):一、用极坐标方程求距离、夹角及面积问题
本内容研究用极坐标方程求距离、夹角及面积问题.距离包括点点距和点线距,可以利用距离公式求解,求两直线夹角时将直线的极坐标方程转化为直角坐标方程,然后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夹角公式求解,求三角形面积时利用极坐标下的面积公式,可能结合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通过例题来看.
例1:在极坐标系中,直线的方程是 ,则点 到直线的距离为.
3.已知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ρ(3cosθ-4sinθ)=1,则C与极轴的交点到极点的距离是.
4.在极坐标系中,由三条直线θ=0, ,ρcosθ+ρsinθ=1围成图形的面积是________.
解:如图所示,在△OAB中,
或者直接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
总结:
1.理解极坐标下面积的计算公式,不论极径正负,公式都适用.
2.特殊位置的点、直线可以根据图形求出距离、夹角和面积.
练习题:
1.已知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 ,点A的极坐标为 ,则点A
到直线l的距离为________.
2.在极坐标系中,点 到直线 的距离为________.
总结:
1.点点距:
2.点线距:
画图求或者在极坐标下把点和直线方程转化为直角坐标形式利用点线距的公式直线的极坐标方程转化为直角坐标方程,然后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夹角公式求解.
再看两个例题,加深印象
例2:求直线 与直线 的夹角大小.
例3:在极坐标系中,O是极点,设点A(4, ),B(5, ),则△OAB的面积是()

极坐标运动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极坐标运动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极坐标运动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极坐标运动学是运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极坐标系下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属性。

极坐标系是一种常用的坐标系,它通过极径和极角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相比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在某些问题的描述上更加简洁和方便。

在极坐标系中,物体的位置由距离原点的极径和与一个参考方向之间的极角来表示。

通过极径和极角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到物体在极坐标系中的位置变化情况以及速度、加速度等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

极坐标运动学正是研究这些问题的数学工具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极坐标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首先对极坐标系进行简单介绍,包括其定义、基本属性和运动规律。

然后,我们将讨论极坐标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极坐标运动学方程和相关参数的表示方法。

接着,我们将详细探讨极坐标运动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如机械工程、天文学、物理学等。

最后,我们将展望极坐标运动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战。

通过对极坐标运动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体在极坐标系中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规律。

这对于许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希望能够对读者对极坐标运动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激发更多有关极坐标运动学的研究和探索。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极坐标运动学的相关内容:1.2.1 简要介绍极坐标系概念:首先,我们将简单介绍什么是极坐标系以及它的基本特点。

通过引入极坐标系的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接下来要讨论的极坐标运动学概念。

1.2.2 论述极坐标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极坐标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包括描述极坐标下物体运动的方法、极坐标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的转换关系等。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我们能够为后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1.2.3 探讨极坐标运动学的应用:本节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极坐标运动学的应用场景。

2023年高考数学(文科)一轮复习讲义——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第一课时 坐标系

2023年高考数学(文科)一轮复习讲义——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第一课时 坐标系

第1节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第一课时 坐标系考试要求 1.了解坐标系的作用,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伸缩变换作用下平面图形的变化情况;2.了解极坐标的基本概念,会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刻画点的位置,能进行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3.能在极坐标系中给出简单图形表示的极坐标方程.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伸缩变换设点P (x ,y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点,在变换φ:⎩⎨⎧x ′=λ·x (λ>0),y ′=μ·y (μ>0)的作用下,点P (x ,y )对应到点P ′(x ′,y ′),称φ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伸缩变换.2.极坐标系与点的极坐标(1)极坐标系:如图所示,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O (极点),自极点O 引一条射线Ox (极轴);再选定一个长度单位,一个角度单位(通常取弧度)及其正方向(通常取逆时针方向),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极坐标系.(2)极坐标①极径:设M是平面内一点,极点O与点M的距离|OM|叫做点M的极径,记为ρ.②极角:以极轴Ox为始边,射线OM为终边的角∠xOM叫做点M的极角,记为θ.③极坐标:有序数对(ρ,θ)叫做点M的极坐标,记作M(ρ,θ).3.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4.常见曲线的极坐标方程曲线图形极坐标方程 圆心在极点,半径为r 的圆 ρ=r (0≤θ<2π) 圆心为(r ,0),半径为r 的圆ρ=2r cos__θ⎝ ⎛⎭⎪⎫-π2≤θ<π2圆心为⎝ ⎛⎭⎪⎫r ,π2,半径为r 的圆ρ=2r sin__θ(0≤θ<π)过极点,倾斜角为α的直线①θ=α(ρ∈R )或θ=π+α(ρ∈R ) ②θ=α(ρ≥0)和 θ=π+α(ρ≥0)过点(a ,0),与极轴垂直的直线ρcos__θ=a ⎝ ⎛⎭⎪⎫-π2<θ<π2过点⎝ ⎛⎭⎪⎫a ,π2,与极轴平行的直线ρsin__θ=a (0<θ<π)1.极坐标的四要素:(1)极点;(2)极轴;(3)长度单位;(4)角度单位和它的正方向,四者缺一不可.2.由极径的意义知ρ≥0,当极角θ的取值范围是[0,2π)时,平面上的点(除去极点)与极坐标(ρ,θ)(ρ≠0)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约定极点的极坐标是极径ρ=0,极角可取任意角.3.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互化:对于简单的可以直接代入公式ρcos θ=x ,ρsin θ=y ,ρ2=x 2+y 2,但有时需要作适当的变化,如将式子的两边同时平方,两边同乘以ρ等.1.思考辨析(在括号内打“√”或“×”)(1)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与坐标能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在极坐标系中点与坐标也是一一对应关系.( )(2)若点P 的直角坐标为(1,-3),则点P 的一个极坐标是⎝ ⎛⎭⎪⎫2,-π3.( )(3)在极坐标系中,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不是唯一的.( ) (4)极坐标方程θ=π(ρ≥0)表示的曲线是一条直线.( ) 答案 (1)× (2)√ (3)√ (4)×解析 (1)一般认为ρ≥0,当θ∈[0,2π)时,平面上的点(除去极点)才与极坐标建立一一对应关系;(4)极坐标方程θ=π(ρ≥0)表示的曲线是一条射线.2.(易错题)在极坐标系中,已知点P ⎝ ⎛⎭⎪⎫2,π6,则过点P 且平行于极轴的直线方程是( ) A.ρsin θ=1 B.ρsin θ= 3 C.ρcos θ=1D.ρcos θ= 3答案 A解析 先将极坐标化成直角坐标表示,P ⎝ ⎛⎭⎪⎫2,π6转化为直角坐标为x =ρcos θ=2cos π6=3,y =ρsin θ=2sin π6=1,即(3,1),过点(3,1)且平行于x 轴的直线为y =1, 再化为极坐标为ρsin θ=1.3.若以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x 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则线段y =1-x (0≤x ≤1)的极坐标方程为( ) A.ρ=1cos θ+sin θ,0≤θ≤π2B.ρ=1cos θ+sin θ,0≤θ≤π4C.ρ=cos θ+sin θ,0≤θ≤π2D.ρ=cos θ+sin θ,0≤θ≤π4 答案 A解析 ∵y =1-x (0≤x ≤1), ∴ρsin θ=1-ρcos θ(0≤ρcos θ≤1), ∴ρ=1sin θ+cos θ⎝⎛⎭⎪⎫0≤θ≤π2.4.在极坐标系中,圆ρ=-2sin θ的圆心的极坐标是( ) A.⎝ ⎛⎭⎪⎫1,π2 B.⎝ ⎛⎭⎪⎫1,-π2 C.(1,0)D.(1,π)答案 B解析 由ρ=-2sin θ得ρ2=-2ρsin θ,化成直角坐标方程为x 2+y 2=-2y , 即x 2+(y +1)2=1,圆心坐标为(0,-1),其对应的极坐标为⎝ ⎛⎭⎪⎫1,-π2.5.(易错题)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若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为ρ=2sin θ,则曲线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________. 答案 x 2+(y -1)2=1解析 由ρ=2sin θ,得ρ2=2ρsin θ,所以曲线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 2+y 2-2y =0,即x 2+(y -1)2=1.6.(2018·北京卷)在极坐标系中,直线ρcos θ+ρsin θ=a (a >0)与圆ρ=2cos θ相切,则a =________. 答案 1+ 2解析 直线的方程为x +y -a =0,圆的方程为(x -1)2+y 2=1, 所以圆心(1,0),半径r =1, 由于直线与圆相切,故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即|1-a |2=1,又a >0,所以a =1+ 2.考点一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1.曲线C :x 2+y 2=1经过伸缩变换⎩⎨⎧x ′=2x ,y ′=y得到曲线C ′,则曲线C ′的方程为________. 答案 x ′24+y ′2=1解析 因为⎩⎪⎨⎪⎧x ′=2x ,y ′=y ,所以⎩⎪⎨⎪⎧x =x ′2,y =y ′,代入曲线C 的方程得C ′:x ′24+y ′2=1.2.曲线C 经过伸缩变换⎩⎨⎧x ′=2x ,y ′=3y 后所得曲线的方程为x ′2+y ′2=1,则曲线C 的方程为________. 答案 4x 2+9y 2=1解析 根据题意,曲线C 经过伸缩变换⎩⎪⎨⎪⎧x ′=2x ,y ′=3y 后所得曲线的方程为x ′2+y ′2=1,则(2x )2+(3y )2=1,即4x 2+9y 2=1,所以曲线C 的方程为4x 2+9y 2=1.3.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伸缩变换φ:⎩⎨⎧x ′=3x ,2y ′=y ,则点A ⎝ ⎛⎭⎪⎫13,-2经过变换后所得的点A ′的坐标为________. 答案 (1,-1)解析 设A ′(x ′,y ′),由伸缩变换φ: ⎩⎪⎨⎪⎧x ′=3x ,2y ′=y 得到⎩⎨⎧x ′=3x ,y ′=12y .由于点A 的坐标为⎝ ⎛⎭⎪⎫13,-2,于是x ′=3×13=1,y ′=12×(-2)=-1, 所以点A ′的坐标为(1,-1).4.双曲线C :x 2-y 264=1经过伸缩变换φ:⎩⎨⎧x ′=3x ,2y ′=y后所得曲线C ′的焦点坐标为________.答案 (-5,0),(5,0)解析 设曲线C ′上任意一点P ′(x ′,y ′),将⎩⎨⎧x =13x ′,y =2y ′代入x 2-y 264=1,得x ′29-4y ′264=1, 化简得x ′29-y ′216=1,即为曲线C ′的方程,知C ′仍是双曲线,其焦点坐标分别为(-5,0),(5,0).感悟提升 1.平面上的曲线y =f (x )在变换φ:⎩⎪⎨⎪⎧x ′=λx (λ>0),y ′=μy (μ>0)的作用下的变换方程的求法是将⎩⎪⎨⎪⎧x =x ′λ,y =y ′μ代入y =f (x ),得y ′μ=f ⎝ ⎛⎭⎪⎫x ′λ,整理之后得到y ′=h (x ′),即为所求变换之后的方程.2.解答该类问题应明确两点:一是明确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公式的意义与作用;二是明确变换前的点P (x ,y )与变换后的点P ′(x ′,y ′)的坐标关系,用方程思想求解.考点二 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例1 (1)极坐标方程ρ2cos θ-ρ=0转化成直角坐标方程为( ) A.x 2+y 2=0或y =1 B.x =1C.x 2+y 2=0或x =1D.y =1(2)点M 的直角坐标是(-1,3),则点M 的极坐标为( ) A.⎝ ⎛⎭⎪⎫2,π3B.⎝ ⎛⎭⎪⎫2,-π3 C.⎝ ⎛⎭⎪⎫2,2π3 D.⎝ ⎛⎭⎪⎫2,2k π+π3(k ∈Z ) 答案 (1)C (2)C解析 (1)ρ2cos θ-ρ=0⇒ρ=x 2+y 2=0,或ρcos θ=1,即x =1.(2)∵ρ=(-1)2+(3)2=2,tan θ=3-1=- 3.又点M 在第二象限,∴θ=2π3, ∴点M 的极坐标为⎝ ⎛⎭⎪⎫2,2π3.感悟提升 1.进行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互化的关键是抓住互化公式;x =ρcos θ,y =ρsin θ,ρ2=x 2+y 2,tan θ=yx (x ≠0).2.进行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互化时,要注意ρ,θ的取值范围及其影响;要善于对方程进行合理变形,并重视公式的逆向与变形使用;要灵活运用代入法和平方法等技巧.训练1 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以O 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 ⎝ ⎛⎭⎪⎫θ-π3=1,M ,N 分别为C 与x 轴,y 轴的交点.(1)求C 的直角坐标方程,并求M ,N 的极坐标; (2)设MN 的中点为P ,求直线OP 的极坐标方程. 解 (1)由ρcos ⎝ ⎛⎭⎪⎫θ-π3=1得,ρ⎝ ⎛⎭⎪⎫12cos θ+32sin θ=1.从而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12x +32y =1, 即x +3y =2.当θ=0时,ρ=2,所以M (2,0).当θ=π2时,ρ=233,所以N ⎝ ⎛⎭⎪⎫233,π2.(2)由(1)知M 点的直角坐标为(2,0),N 点的直角坐标为⎝⎛⎭⎪⎫0,233. 所以点P 的直角坐标为⎝⎛⎭⎪⎫1,33,则点P 的极坐标为⎝ ⎛⎭⎪⎫233,π6,所以直线OP 的极坐标方程为θ=π6(ρ∈R ). 考点三 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例2 (2022·西安五校联考)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C 1:(x -1)2+y 2=1(y ≥0),如图,将C 1分别绕原点O 逆时针旋转π2,π,3π2得到曲线C 2,C 3,C 4,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1)分别写出曲线C 1,C 2,C 3,C 4的极坐标方程;(2)直线l :θ=π3(ρ∈R )交曲线C 1,C 3分别于A ,C 两点,直线l ′:θ=2π3(ρ∈R )交曲线C 2,C 4分别于B ,D 两点,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解 (1)将x =ρcos θ,y =ρsin θ代入C 1,得C 1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θ⎝ ⎛⎭⎪⎫0≤θ≤π2,设C 1上的点(ρ0,θ0)旋转π2得到曲线C 2上的点(ρ,θ),则ρ0=ρ,θ0=θ-π2,代入C 1的方程得ρ=2cos ⎝ ⎛⎭⎪⎫θ-π2=2sin θ⎝ ⎛⎭⎪⎫0≤θ-π2≤π2,所以C 2的极坐标方程为ρ=2sin θ⎝ ⎛⎭⎪⎫π2≤θ≤π,同理,C 3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θ⎝ ⎛⎭⎪⎫π≤θ≤3π2,C 4的极坐标方程为ρ=-2sin θ⎝ ⎛⎭⎪⎫3π2≤θ≤2π.(2)结合图形的对称性可知S 四边形ABCD =4S △AOB , 将θ=π3代入C 1得|OA |=ρA =1,将θ=2π3代入C 2得|OB |=ρB =3,所以S 四边形ABCD =4S △AOB =4×12·|OA |·|OB |·sin π3=3. 感悟提升 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步骤(1)建立适当的极坐标系,设P (ρ,θ)是曲线上任意一点.(2)由曲线上的点所适合的条件,列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极径ρ和极角θ之间的关系式.(3)将列出的关系式进行整理、化简,得出曲线的极坐标方程.训练2 在极坐标系中,O 为极点,点M (ρ0,θ0)(ρ0>0)在曲线C :ρ=4sin θ上,直线l 过点A (4,0)且与OM 垂直,垂足为P . (1)当θ0=π3时,求ρ0及l 的极坐标方程;(2)当M 在C 上运动且P 在线段OM 上时,求P 点轨迹的极坐标方程. 解 (1)因为M (ρ0,θ0)在曲线C 上, 当θ0=π3时,ρ0=4sin π3=2 3. 由已知得|OP |=|OA |cos π3=2. 设Q (ρ,θ)为l 上除P 外的任意一点.在Rt △OPQ 中,ρcos ⎝ ⎛⎭⎪⎫θ-π3=|OP |=2.经检验,点P ⎝ ⎛⎭⎪⎫2,π3在曲线ρcos ⎝ ⎛⎭⎪⎫θ-π3=2上,所以,l 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 ⎝ ⎛⎭⎪⎫θ-π3=2.(2)设P (ρ,θ),在Rt △OAP 中,|OP |=|OA |cos θ=4cos θ,即ρ=4cos θ. 因为P 在线段OM 上,且AP ⊥OM ,所以θ的取值范围是⎣⎢⎡⎦⎥⎤π4,π2.所以,P 点轨迹的极坐标方程为ρ=4cos θ,θ∈⎣⎢⎡⎦⎥⎤π4,π2.考点四 极坐标方程的应用例3 已知曲线C :⎩⎨⎧x =2cos α,y =2sin α(α为参数),设曲线C 经过伸缩变换⎩⎪⎨⎪⎧x ′=x ,y ′=12y 得到曲线C ′,以直角坐标中的原点O 为极点,x 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 (1)求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2)若A ,B 是曲线C ′上的两个动点,且OA ⊥OB ,求|OA |2+|OB |2的最小值. 解 (1)曲线C :⎩⎪⎨⎪⎧x =2cos α,y =2sin α(α为参数),转换为普通方程为x 2+y 2=4,曲线C经过伸缩变换⎩⎨⎧x ′=x ,y ′=12y得到曲线C ′:x 24+y 2=1,极坐标方程为ρ=21+3sin 2θ.(2)设A (ρ1,θ),B ⎝ ⎛⎭⎪⎫ρ2,θ+π2,所以|OA |2+|OB |2=ρ21+ρ22=41+3sin 2θ+41+3cos 2θ =8+12(sin 2θ+cos 2θ)(1+3sin 2θ)(1+3cos 2θ)=20(1+3sin 2θ)(1+3cos 2θ) =201+3(sin 2θ+cos 2θ)+94sin 22θ =204+94sin 22θ≥165. 当sin 2θ=±1时,|OA |2+|OB |2取得最小值165.感悟提升 1.若把直角坐标化为极坐标求极角θ时,应注意判断点P 所在的象限(即角θ的终边的位置),以便正确地求出角θ.利用两种坐标的互化,可以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2.在极坐标系中,如果P 1(ρ1,θ1),P 2(ρ2,θ2),那么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P 1P 2|=ρ21+ρ22-2ρ1ρ2cos (θ1-θ2).两种特殊情况:(1)当θ1=θ2+2k π,k ∈Z 时,|P 1P 2|=|ρ1-ρ2|; (2)当θ1=θ2+π+2k π,k ∈Z ,|P 1P 2|=|ρ1+ρ2|.3.由极坐标方程求曲线交点、距离等几何问题时,如果不能直接用极坐标解决,可先转化为直角坐标方程,然后求解.训练3 (2021·昆明诊断)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x =9+3t ,y =t (t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为ρ2=161+3sin 2θ.(1)求C 和l 的直角坐标方程;(2)已知P 为曲线C 上的一个动点,求线段OP 的中点M 到直线l 的最大距离. 解 (1)由ρ2=161+3sin 2θ, 得ρ2+3ρ2sin 2θ=16,则曲线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 2+4y 2=16, 即x 216+y 24=1.直线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 -3y -9=0.(2)可知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x =4cos α,y =2sin α(α为参数),设P (4cos α,2sin α),α∈[0,2π),则M (2cos α,sin α)到直线l :x -3y -9=0的距离为d =|2cos α-3sin α-9|2=|7sin (θ-α)-9|2≤9+72,所以线段OP 的中点M 到直线l 的最大距离为9+72.1.将直角坐标方程与极坐标方程互化: (1)y 2=4x ;(2)y 2+x 2-2x -1=0; (3)θ=π3(ρ∈R );(4)ρcos 2 θ2=1; (5)ρ2cos 2θ=4; (6)ρ=12-cos θ.解 (1)将x =ρcos θ,y =ρsin θ代入y 2=4x ,得(ρsin θ)2=4ρcos θ.化简得ρsin 2θ=4cos θ.(2)将x =ρcos θ,y =ρsin θ代入y 2+x 2-2x -1=0,得(ρsin θ)2+(ρcos θ)2-2ρcos θ-1=0,化简得ρ2-2ρcos θ-1=0.(3)当x ≠0时,由于tan θ=y x ,故tan π3=yx =3,化简得y =3x (x ≠0); 当x =0时,y =0.显然(0,0)在y =3x 上,故θ=π3(ρ∈R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y =3x .(4)因为ρcos 2θ2=1,所以ρ·1+cos θ2=1,而ρ+ρcos θ=2,所以x 2+y 2+x =2.化简得y 2=-4(x -1).(5)因为ρ2cos 2θ=4,所以ρ2cos 2θ-ρ2sin 2θ=4,即x 2-y 2=4. (6)因为ρ=12-cos θ,所以2ρ-ρcos θ=1,因此2x 2+y 2-x =1,化简得3x 2+4y 2-2x -1=0.2.在极坐标系中,已知两点A ⎝ ⎛⎭⎪⎫3,π4,B ⎝ ⎛⎭⎪⎫2,π2,直线l 的方程为ρsin ⎝ ⎛⎭⎪⎫θ+π4=3.(1)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 (2)求点B 到直线l 的距离.解 (1)设极点为O .在△OAB 中,A ⎝ ⎛⎭⎪⎫3,π4,B ⎝ ⎛⎭⎪⎫2,π2,由余弦定理,得 |AB |=32+(2)2-2×3×2×cos ⎝ ⎛⎭⎪⎫π2-π4= 5.(2)因为直线l 的方程为ρsin ⎝ ⎛⎭⎪⎫θ+π4=3,所以直线l 过点⎝ ⎛⎭⎪⎫32,π2,倾斜角为3π4.又B ⎝ ⎛⎭⎪⎫2,π2, 所以点B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2-2)×sin ⎝ ⎛⎭⎪⎫3π4-π2=2.3.以直角坐标系中的原点O 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已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ρ=21-sin θ.(1)将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2)过极点O 作直线l 交曲线于点P ,Q ,若|OP |=3|OQ |,求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 解 (1)因为ρ=x 2+y 2,ρsin θ=y ,所以ρ=21-sin θ化为ρ-ρsin θ=2,所以曲线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 2=4y +4.(2)设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θ=θ0(ρ∈R ), 根据题意21-sin θ0=3·21-sin (θ0+π),解得θ0=π6或θ0=5π6,所以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θ=π6(ρ∈R )或θ=5π6(ρ∈R ).4.(2022·南宁调研)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圆C 1:(x -1)2+y 2=1,圆C 2:(x +2)2+y 2=4.以坐标原点O 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 (1)求圆C 1,C 2的极坐标方程;(2)设A ,B 分别为C 1,C 2上的点,若△OAB 为等边三角形,求|AB |. 解 (1)因为圆C 1:(x -1)2+y 2=1, 圆C 2:(x +2)2+y 2=4,所以C 1:x 2+y 2=2x ,C 2:x 2+y 2=-4x , 因为x 2+y 2=ρ2,x =ρcos θ, 所以C 1:ρ=2cos θ,C 2:ρ=-4cos θ.(2)因为C 1,C 2都关于x 轴对称,△OAB 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不妨设A (ρA ,θ),B ⎝ ⎛⎭⎪⎫ρB ,θ+π3,0<θ<π2.依题意可得,ρA =2cos θ,ρB =-4cos ⎝ ⎛⎭⎪⎫θ+π3.从而2cos θ=-4cos ⎝ ⎛⎭⎪⎫θ+π3,整理得,2cos θ=3sin θ,所以tan θ=233,又因为0<θ<π2,所以cos θ=217,|AB |=|OA |=ρA =2217.5.(2021·成都诊断)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曲线C 的方程为(x -1)2+y 2=1,直线l 的方程为x +3y -6=0.以坐标原点O 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1)求曲线C 和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2)若点P (x ,y )在直线l 上且y >0,射线OP 与曲线C 相交于异于点O 的点Q ,求|OP ||OQ |的最小值.解 (1)由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公式x =ρcos θ,y =ρsin θ得 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θ. 由题意得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 θ+3ρsin θ-6=0,即ρsin ⎝ ⎛⎭⎪⎫θ+π6=3.(2)设点P 的极坐标为(ρ1,θ),点Q 的极坐标为(ρ2,θ),其中0<θ<π2. 由(1)知|OP |=ρ1=6cos θ+3sin θ,|OQ |=ρ2=2cos θ. ∴|OP ||OQ |=ρ1ρ2=62cos 2θ+23sin θcos θ=61+cos 2θ+3sin 2θ=61+2sin ⎝⎛⎭⎪⎫2θ+π6.∵0<θ<π2,∴π6<2θ+π6<7π6,∴-12<sin ⎝ ⎛⎭⎪⎫2θ+π6≤1. ∴当sin ⎝ ⎛⎭⎪⎫2θ+π6=1,即θ=π6时,|OP ||OQ |取得最小值2.6.已知曲线C 1:x 2+(y -3)2=9,A 是曲线C 1上的动点,以坐标原点O 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以极点O 为中心,将点A 绕点O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点B ,设点B 的轨迹方程为曲线C 2. (1)求曲线C 1,C 2的极坐标方程;(2)射线θ=5π6(ρ>0)与曲线C 1,C 2分别交于P ,Q 两点,定点M (-4,0),求△MPQ的面积.解 (1)曲线C 1:x 2+(y -3)2=9, 即x 2+y 2-6y =0. 从而ρ2=6ρsin θ.所以曲线C 1的极坐标方程为ρ=6sin θ. 设B (ρ,θ),则A ⎝ ⎛⎭⎪⎫ρ,θ-π2,则有ρ=6sin ⎝ ⎛⎭⎪⎫θ-π2=-6cos θ.所以曲线C 2的极坐标方程为ρ=-6cos θ. (2)M 到射线θ=5π6(ρ>0)的距离为d =4sin 5π6=2,射线θ=5π6(ρ>0)与曲线C 1的交点P ⎝ ⎛⎭⎪⎫ρP ,5π6,其中,ρP =6sin 5π6=3,射线θ=5π6(ρ>0)与曲线C 2的交点Q ⎝ ⎛⎭⎪⎫ρQ ,5π6,其中,ρQ =-6cos 5π6=33,则|PQ |=|ρP -ρQ |=33-3, 则S △MPQ =12|PQ |d =33-3.。

关于极坐标的相关知识点(1)

关于极坐标的相关知识点(1)

关于极坐标的相关知识点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O,叫极点,引一条射线Ox,叫做极轴,再选定一个长度单位和角度的正方向(通常取逆时针方向)。

对于平面内任何一点M,用ρ表示线段OM的长度,θ表示从Ox到OM的角度,ρ叫做点M的极径,θ叫做点M的极角,有序数对(ρ,θ)就叫点M 的极坐标,这样建立的坐标系叫做极坐标系。

在极坐标中,x被ρcosθ代替,y被ρsinθ代替。

ρ∧2=(x∧2+y∧2)极坐标系是一个二维坐标系统。

该坐标系统中的点由一个夹角和一段相对中心点——极点(相当于我们较为熟知的直角坐标系中的原点)的距离来表示。

极坐标系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数学、物理、工程、航海以及机器人领域。

在两点间的关系用夹角和距离很容易表示时,极坐标系便显得尤为有用;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这样的关系就只能使用三角函数来表示。

对于很多类型的曲线,极坐标方程是最简单的表达形式,甚至对于某些曲线来说,只有极坐标方程能够表示。

正如所有的二维坐标系,极坐标系也有两个坐标轴:r(半径坐标)和θ(角坐标、极角或方位角,有时也表示为φ或t)。

r坐标表示与极点的距离,θ坐标表示按逆时针方向坐标距离0°射线(有时也称作极轴)的角度,极轴就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x轴正方向。

比如,极坐标中的(3,60°)表示了一个距离极点3个单位长度、和极轴夹角为60°的点。

(?3,240°)和(3,60°)表示了同一点,因为该点的半径为在夹角射线反向延长线上距离极点3个单位长度的地方(240° ? 180° = 60°)。

极坐标系中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平面直角坐标中的任意一点,可以在极坐标系中有无限种表达形式。

通常来说,点(r,θ)可以任意表示为(r,θ ± 2kπ)或(?r,θ ± (2k+ 1)π),这里k是任意整数。

[7] 如果某一点的r坐标为0,那么无论θ取何值,该点的位置都落在了极点上。

角度、坐标测量计算公式细则

角度、坐标测量计算公式细则

计算细那么1、坐标计算:X 1=X+Dcosα,Y1=Y+Dsin α。

式中Y 、 X 为坐标, D 为两点之间的距离,Α 为方位角。

2、方位角计算:1〕、方位角 =tan=两坐标增量的比值,然后用计算器按出他们的反三角函数〔±号判断象限〕。

2〕、方位角: arctan〔 y2- y1)/(x2-x 1)。

加减 180〔大于 180 就减去 180〔还大于 360 就在减去 360〕、小于 180 就加 180 如果 x 轴坐标增量为负数,那么结果加 180°。

如果为正数,那么看 y 轴的坐标增量,如果 Y 轴上的结果为正,那么算出来的结果就是两点间的方位角,如果为负值,加360°。

S=√(y2- y1)+(x2-x 1),1)、当 y2- y1>0,x2-x 1>0 时;α =arctan〔 y2- y1)/(x2-x 1)。

2)、当 y2- y1<0,x2-x 1>0 时;α =360° +arctan〔y2- y1)/(x2-x 1)。

3)、当 x2-x 1<0 时;α =180° +arctan〔y2- y1)/(x2-x 1)。

再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可算距离(根号下两个坐标距离差的平方相加〕。

拨角: arctan〔y2- y1)/(x2-x 1)1、例如:两条巷道要互相平行掘进的话,求它们的拨角:方法〔前视边方位角减后视边方位〕在此后视边方位要加减 180°,假设拨角结果为负值为左偏“逆时针〞〔 +360°就可化为右偏,正值为右偏“顺时针〞。

2、在图上标识方位的方法:就是导线边与Y 轴的夹角。

3、高程计算:目标高程 =测点高程 +?h〔高差〕 +仪器高—占标高。

4、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换算:〔直角坐标用坐标增量表示;极坐标用方位角和边长表示〕1〕、坐标正算〔极坐标化为直角坐标〕一个点的坐标及该点至未知点的距离和方位角,计算未知点坐标方位角,知A(Xa,Ya) 、Sab、αab,求 B(Xa,Ya)解: ?Xab=Sab×COSαab 那么有 Xb=Xa+?Xab ?Yab=Sab × SIN αab Yb=Ya+?Yab2)、坐标反算,两点的坐标,求两点的距离〔称反算边长〕和方位角(称反算方位角〕的方法A(Xa,Ya) 、 B(Xb,Yb), 求α ab、 Sab。

极坐标公式

极坐标公式

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系转换公式:x=r*cosθ y=r*sinθljm1985782009-06-29 16:41:09x=r*cosθy=r*sinθmeitian52009-06-29 18:30:45极坐标系中的两个坐标r 和θ 可以由下面的公式转换为直角坐标系下的坐标值x = r \cos \theta \,y = r \sin \theta \,由上述二公式,可得到从直角坐标系中x 和y 两坐标如何计算出极坐标下的坐标r = \sqrt{x^2 + y^2} \,\theta = \arctan \frac{y}{x}\ uad x \ne 0 \,[9]在x = 0的情况下:若y 为正数θ = 90° (π/2 radians); 若y 为负, 则θ = 270° (3π/2 radians).[编辑] 极坐标方程用极坐标系描述的曲线方程称作极坐标方程,通常表示为r为自变量θ的函数。

极坐标方程经常会表现出不同的对称形式,如果r(−θ) = r(θ),则曲线关于极点(0°/180°)对称,如果r(π−θ) = r(θ),则曲线关于极点(90°/270°)对称,如果r(θ−α) = r(θ),则曲线相当于从极点逆时针方向旋转α°。

[9]meikai8922467892009-07-22 11:07:50极坐标系中的两个坐标r 和θ 可以由下面的公式转换为直角坐标系下的坐标值x = r \cos \theta \,y = r \sin \theta \,由上述二公式,可得到从直角坐标系中x 和y 两坐标如何计算出极坐标下的坐标r = \sqrt{x^2 + y^2} \,\theta = \arctan \frac{y}{x}\ uad x \ne 0 \,[9]在x = 0的情况下:若y 为正数θ = 90° (π/2 radians); 若y 为负, 则θ = 270° (3π/2 radians).[编辑] 极坐标方程用极坐标系描述的曲线方程称作极坐标方程,通常表示为r为自变量θ的函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坐标下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及其应用
人教A 版选修4-4中极坐标部分内容有好多求极坐标下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问题,我们一般都是把点极坐标与直线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和方程,然后利用直角坐标下的公式来解决的。

那么,能不能直接利用极坐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我们分别来说明。

一.极坐标下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其应用
1.结论一:设两点的极坐标分别是A (ρ1,θ1)、B (ρ2,θ2),则221212212cos -AB ρρρρθθ=+-()
证明:如图,设两点的极坐标分别是A (ρ1,θ1)、B (ρ2,θ2),且ρ1>0,ρ2>0在△AOB 中,由余弦定理,得222cos AB OA OB OA OB AOB =+-∠
221212212cos -ρρρρθθ=+-()
说明:也可以把点的极坐标化为直角坐标,用直角坐标下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证。

2.应用
例1.在极坐标系中,已知A ⎝
⎛⎭⎪⎫1,3π4,B ⎝ ⎛⎭⎪⎫2,π4两点,则|AB |=________. 解:|AB |=12+22-2×1×2co s ⎝ ⎛⎭⎪⎫3π4
-π4= 5. 例2.求圆心在C ⎝
⎛⎭⎪⎫2,π4,半径为1的圆的极坐标方程. 解:设圆C 上任意一点的极坐标为M (ρ,θ),如图,在△OCM 中,得
|OM |2+|OC |2-2|OM |·|OC |·cos∠COM =|CM |2

即ρ2-22ρcos ⎝
⎛⎭⎪⎫θ-π4+1=0. 当O ,C ,M 三点共线时,点M 的极坐标⎝
⎛⎭⎪⎫2±1,π4也适合上式, 所以圆的极坐标方程为
ρ2-22ρcos ⎝ ⎛⎭
⎪⎫θ-π4+1=0. 二.极坐标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应用
1.结论二:在极坐标系中,设()11,p ρθ ,直线l 方程为22sin()a ρθϕ=+ 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112sin()-d a ρθθ=-
证明:将()11,p ρθ化成直角坐标为1111(cos ,sin )ρθρθ 由直线l 方程222(sin cos cos sin )a ρθϕθϕ+=
即2222sin cos cos sin a ρθϕρθϕ+=
化成直角坐标系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得sin cos 0x y a ϕϕ+-= 111122cos sin sin cos cos sin a
d ρθϕρθϕϕϕ+-=+
11sin()a ρθϕ=+- 2.应用:
例1.已知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2sin()4ρθ+=π 7(2,)4A π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解:1172,,2442a θϕρ====ππ
722sin(
)442d ∴=+ππ
22sin 22=π 22
=
例2.求极点到直线sin cos ρθθ
=+ 的距离
解:将直线方程化为sin()42ρθ+
=π 取极点为(0,0)
1100=42a ρθϕ===,,,π
0sin(0)42
d ∴=+=π×
例3.已知点A 极坐标为7)4π,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2sin()4ρθ-=πA 到直线l 的距离
解: 将2sin()4ρθ-=π()42
s ρθ-=π
1122,4
ρθ==7π,,42a ϕ=-=π
sin()44d ∴=--7ππ
2=3π
=-
2
= 例4 求点 2,
2⎛
⎫ ⎪⎝⎭π 到直线3θ=π的距离 解: 将直线方程3θ=
π化为sin()03ρθ-=π 1122ρθ==,π, ,03a ϕ=-=π
2sin(0)23d ∴=--)ππ 2sin 6=π
1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