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
(完整版)5003-比较文学概论a卷答案

试卷编号:5003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06年春季学期开放教育本科期末考试《比较文学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2006年7月一、填空题(每个1分,共15分)1.垮学科2.比较文学评论3.林纾4.意象5.原型6.水平接受7.新批评派8. 双向诠释9.希腊神话10.抒情、动作11.《摩罗诗力说》12.文学理论13.《拉奥孔──论绘画和诗歌的界限》14.超媒体二、判断题。
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
(每个6分,共30分)1. 比较文学是从世界的角度以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
(╳)错误。
从世界的角度以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是总体文学,不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同时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跟总体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正确。
“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
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
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3.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正确。
题旨是指题材所显示的信号和意义,而题材又是在对素材剪裁的的基础上写入作品的部分,因此题旨与素材的关系密切。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一方面是作家通过作品提炼出来的,并把作品内容的各个方面组成成一个整体的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显然主题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得更密切。
4.中西文论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
因此,中西诗学在这方面的认识,应该说取得了完全的一致。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川农15年春《比较文学概论(本科)》在线作业100分答案

川农15年春《比较文学概论(本科)》在线作业100分答案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100 分。
)1. 西晋时期,佛教界产生的()的方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A. 心无义B. 格义C. 合本D. 直译正确答案:B2. 1963 年()在他著名的《比较不是理由》中首次提出“从比较文学到比较诗学”的设想。
A. 刘若愚B. 艾田伯C. 叶维廉D. 季羡林正确答案:A3. 19 世纪,比较文学从()研究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 文学理论B. 文学史C. 诗歌D. 文学正确答案:A4. ()利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采用阐发法系统分析了《红楼梦》,认为它是“悲剧中之悲剧” 。
A. 鲁迅B. 王国维C. 梁启超D. 苏曼殊正确答案:B5. 安德鲁·朗创立了()的民俗学理论A. 神话学派B. 历史地理学派C. 人类学派D. 结构主义学派正确答案:C6. 德国著名神话学派学者库恩建立了()A. 太阳神话说B. 月亮神话说C. 宗教神话说D. 雷雨神话说正确答案:D7. 阐发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由()学者首先提出来的A. 美国B. 中国C. 法国D. 前苏联正确答案:B8. ()是第一个把比较文学引进高校的中国学者。
A. 梁启超B. 王国维C. 戴望舒D. 吴宓正确答案:D9. ()把“精细和准确考证”规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A. 卡雷B. 梵·第根C. 基亚D. 巴尔登斯伯格正确答案:B10. ()在《论史诗》和其他著作中首先提出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的意见。
A. 但丁 B. 伏尔泰 C. 狄德罗 D. 卢梭正确答案:A11. “平行回现论”是由俄国比较文学先驱()提出的A. 马雅可夫斯基B. 维谢洛夫斯基C. 日尔蒙斯基 D. 别林斯基正确答案:B12. ()将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在欧洲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A. 狄德罗 B. 卢梭 C. 伏尔泰 D. 莎士比亚正确答案:A13.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9 世纪()年代即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
比较文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什么是比较文学?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比较文学与一般文学研究有何不同?其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意义何在?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是什么?每一种类型的定义、特点和例子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分别指的是什么?其理论来源是什么?比较文学的研究在当今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它对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流有何作用?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不同文化、语言和学科中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加深对世界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其研究内容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风格、语言、文化元素等方面,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文本分析、跨文化比较、平行对比、历史比较等。
比较文学与一般文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它不仅文学作品本身,还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传播、接受和影响,以及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独特性使得比较文学能够更全面地探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性质表现在其涉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戏剧等)、社会科学(如历史、哲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如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这种跨学科性质的意义在于能够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深度,更好地理解文学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影响研究指的是对不同文化之间文学作品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包括源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路径等。
平行研究指的是对不同文化之间相似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比较文学概论》综合练习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综合练习一、填空填1.传统文学研究是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的。
2.比较文学是研究以及的学科。
3.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被称为研究。
4.比较文学具有、、的特点。
5.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指比较文学除研究之外,还研究的联系。
6.“世界文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也在中提出了这个概念。
7.“需要了解是比较诗学之母”,这句话是国学者提出的。
8、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和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9、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
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其次是;再次是。
10、“文化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时期,它以为特征。
11、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逻辑学范式之外,学范式也得到了发展。
12、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的关键之一就是。
13、日本“月亮诗人”是指,他写月亮只是动情地表达与月亮的亲密,而我国诗人写“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苍天夜夜心”,则是表现追求永恒与孤独寂寞之间的哲理。
14、“啊!我多么希望有什么神明能赐我们一种才能,可使我们能以别人的眼光来审查自我!”这段话出自英国著名诗人。
15、注重从反观自身的理论已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明亮”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的思维方式。
17、1886年英国学者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
18、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19、《比较文学史》的作者是(国家)的洛里哀。
20、《中西文化比较》是英国哲学家在1922年发表的文章。
21、阿尔蒙多·尼兹是(国家)的著名比较文学家,他针对洛里哀的“大混合体”文学趋势的观点,写了一文。
22、过去常有人把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简化为研究,把美国学派简化为研究。
23、早在世纪初期,法国就有人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
24、比较文学是在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它的形成是以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年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的出版以及年第一次比较文学讲座的设立为标志的。
智慧树网课——多元对话:比较文学概论

多元对话:比较文学概论一、单选题1.梁实秋提出的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
A、追溯文学作品传播的历史B、研究故事的来源C、研究作家受到的外来影响D、搁置文学史里有争议的事件学生答案:D2.五四运动时期三个不同的学术流派包括()。
A、民粹派、复古派、自由派B、激进派、自由派、学衡派C、民粹派、自由派、甲寅派D、学衡派、甲寅派、民粹派学生答案:B3.在刘若愚看来,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得到教育进而产生改造社会的欲望,这属于()。
A、表现论B、技巧论C、实用论D、审美论学生答案:C4.关于“软实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此概念是美国人提出的B、此概念与政治意图有关C、是实现全球化的有效有益的方式D、它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产物学生答案:C5.学衡派与激进派的不同,不包括()。
A、学衡派认为对西学首先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再进行选择性吸收B、学衡派认为引进西学时要与中国文化传统契合C、学衡派认为要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的基础,不要菲薄中国的学问D、学衡派认为引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传统是第一要务学生答案:D6.侯方域是()的主人公。
A、《牡丹亭》B、《梧桐雨》C、《桃花扇》D、《西厢记》学生答案:C7.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王国维的著作?()A、《人间词话》B、《曲录》C、《柳如是别传》D、《观堂集林》学生答案:C8.关于哈罗德·布鲁姆,描述不恰当的是()。
A、他是“耶鲁学派”批评家B、他是美国著名文学教授C、他认为文本分析非常重要D、他提倡历史的、阶级的文学研究学生答案:D9.对“故今之所贵所望,在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鲁迅认为大众往往多随大流,无法看清楚世界B、鲁迅认为中国最需要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C、鲁迅认为只有让超人统治庸众,才是出路D、鲁迅认为无论世人如何褒贬,有独立见解的人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学生答案:C10.“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出自()。
比较文学概论马工程课后题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马工程课后题答案1、三个概念:(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什么是比较文学?3、比较文学的起源是什么?4、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寻求的是他种文化的应和。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哪些内容?6、什么是总体文学?7、什么是世界文学?答:1、(1)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个别特征,同时又具有作为艺术作品的共同之点,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同时又有同民族、同职业的共同特征以至人类的通性一样。
一件文学作品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
任何“特殊”和“个别”,只要是文学的,就包含着文学的共同原则,就可以用这种原则来加以解释,这种原则就是文学理论。
(2)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
(3)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和心态的制约。
2、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
人们的相互接触多了。
就会产生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愿望。
如果没有相互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
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
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就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互识”。
4、比较文学寻求他种文化的应和。
举例来说,人们在文学方面遭遇的共同问题首先碰到的就是“什么是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的主体最早是抒情诗,中国文论对文学的界定首先是强调人类内在的“志”和“情”,“志”和“情”不是凭空产生的,“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中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了自身的特点。
其次,“互补”是指相互吸引,取长补短,但决不是把对方变得和自己一样,也不是把自己变得和对方一样。
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课后题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课后题答案第一章文学的性质1、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界定文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融合古今中外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从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和语言等方面,深刻揭示了文学的基本性质,阐明了文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有属性。
(论述题可结合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审美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具体阐述)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第一,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第二,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第三,文学的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第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4、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第一,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课程:比较文学概论-答案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课程:比较文学概论(专升本)总时长:120分钟1. (单选题) 下面哪一项是法国学派的特点()(本题2.0分)A、法国学派重视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
B、法国学派重视具有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
C、法国学派认为各民族的文学没有优劣之分。
D、法国学派最早倡导了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
标准答案:B解析:2. (单选题) 下面关于媒介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2.0分)A、媒介学研究接受国在接受过程中所受的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媒介学研究文学影响的传播过程。
C、媒介学研究以翻译为主的传播手段。
D、学主要研究媒介者、媒介工具和媒介过程。
标准答案:A解析:3. (单选题) 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学研究的问题()(本题2.0分)A、《西游记》在个别情节上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相似之处。
B、孙悟空与神猴形象的关系。
C、《西游记》与《罗摩衍那》在叙述方式和体裁形式上的不同。
D、《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变异问题。
标准答案:C解析:4. (单选题) 下面哪一项,与美国学派的产生没有关系()(本题2.0分)A、第二次大战后,美国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已经不亚于欧洲。
B、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在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思潮,名为“新批评”。
C、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的强大,美国人认为美国的比较文学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D、美国学派不满意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标准答案:C解析:5. (单选题) “乌托邦想象”产生的动因是()(本题2.0分)A、认为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优秀的文化。
B、无意识地通过贬低别民族的文化而赞美本民族的文化。
C、对本民族的制度和文化感到不满意,而向往更美好的社会。
D、这样的向往满足了人们的一些梦想。
标准答案:C解析:6. (单选题) 形象学十分强调对“主观性”的分析,下面对这种主观性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本题2.0分)A、形象学十分注重对主观性进行分析,因此,形象学就没有什么客观依据可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春本科《比较文学概论作业答案(选修课)通知1、本材料为作业参考答案,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删减,不必完全照抄;没有作业册的科目学员自备16k横格本抄写作业,并写清你的姓名、学号、专业和年级等信息2、交作业时间11月30日前;3、辅导和交作业期间交学费,具体如下:⑴08春汉文本科交第三年学费1500元⑶08秋小教交第二次学费及考试费1100元,订书者教书费300元。
⑵09春汉文本科交第二次学费1500元、书费350元;09春汉文专科交第二次学费1000元、书费300元。
★各年级学员欠学费请一并交上!作业一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1、意象2、翻译3、管锥篇4、文化割据主义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1、简述比较文学的功能。
2、概述美国比较文学发展历史。
3、鲁迅、田汉、郭沫若在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方面分别表现出哪些不同特点。
4、“八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以孟姜女哭长城为例,谈谈比较文学中主题和题材的流变。
2、为什么说接受和影响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如何理解这一双向过程。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20分)1、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象征:是以外在的、少见的事物,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的意义。
2、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作品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创造性劳动。
3、管锥篇:作者钱钟书。
写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之间,出版于1979.8全书七百八十一则,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古籍十种,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几百种著作,结合中外作家三千多人,阐发自己读书心得体会。
《管锥篇》是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之一。
4、文化割据主义:是指有些人深恐受到外来影响,极力鼓吹“纯而又纯”的本土文化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拒绝交往,拒绝改变甚至为此镇压内部改革求新的势力。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1、(1)、互识;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
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
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2)、互证:就是要在互相参证中找到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同时反证其不同性就,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
(3)、互补:比较文学工作者一方面深入了解他种文化的文学,一方面又从与他种文学的比照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收营养,某求新的发展。
2、美国的比较文学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1871年,沙克福在康奈尔大学作了“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的学术报告,(第一位涉足比较文学)。
1877——1889年间,盖利曾在密执安大学开设以“文学批评的比较”为内容的专题讲座。
(先驱)1890——1891年间,哈佛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1903年,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1899年,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创立于歌伦比亚大学。
1910年,萧菲尔创办《哈佛比较文学研究》杂志1942年,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克里斯蒂,倡导下产生了“比较文学委员会”,创办《比较文学通讯》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1953年,韦勒克发表《比较文学概念》1962年,雷马克发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1969年,艾德礼发表《比较文学论文选集》提出“平行研究”的主张。
3、鲁迅极力突出的是浪漫主义中的革命与反抗精神,“忤万众不慑”的战斗勇气。
田汉更接近经典的浪漫派,热烈乐观,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浪漫人道主义的同情心,使命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对爱的力量的膜拜,都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彩。
郭沫若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他有“天狗吞宇宙”式的自我肯定与夸张,有横溢的激情,乐于从历史和神话中吸取灵感并且创造新的神话和新的理想世界。
4、刘勰把文学中复杂多样的风格归纳简约为“八体”,即: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又可以分为相对的四组:(1)典雅和新奇。
典雅指引经据典,风雅蕴藉;新奇指“槟古竞今”,标新立异。
这是以继承传统和创新的程度为标准来划分的。
(2)壮丽和轻靡。
壮丽指立论卓越,体制宏伟,文采辉煌;轻靡指“浮文弱植,飘渺附俗”,也就是文辞浮华,飘忽无根。
这是从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
(3)远奥和显附。
远奥指文章深沉不露,内容玄思深奥;显附指情理浅显,易于接受。
这也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的。
(4)繁缛和精约。
繁缛指喻众辞多,文采华丽;精约指“核字省句,剖析毫厘”。
这一组着重于形式,但“博喻”“剖析”仍与内容有关。
三、论述题:(40分)1、答案要点:主题和题材的流变既牵涉到“传统继承”也牵涉到“引进”,应是构成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这项研究可以纵向地考察某一主题或题材的历史发展。
也要以横向把考察某一主题和题材如何被他种文化体系引进,或如何接受了他种文学的影响,而有所变化,还可以考察时代和社会对这些主题和题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中相当全面地强调了主题和题材流变研究的意义。
他对孟姜女故事流变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孟姜女最早载于《左传》即杞梁之妻,她是一个“知礼”“守礼”之人,“拒路吊”。
战国中期《檀弓》提及同样故事,强调“哭之哀”。
西汉后期故事中心从悲歌而变为“崩城”。
列女传中将“拒路吊”“哭崩城墙”合二为一。
到唐代,又有新发展,在唐末诗僧贯休的诗中杞梁成了秦朝人,不是战死而是被筑在长城里,杞梁妻一哭而长城崩,再哭而丈夫的骸骨出土。
从此后,这对夫妻的故事就与长城联结在一起。
宋代孙爽作《孟子疏》,他在上面引过的《孟子•告子章句下》,指明杞梁妻的名字是孟姜,至此杞梁妻与孟姜女合为一人。
元明之间《孟姜女送寒衣》唱本,把“哭倒城墙”这一题材发展为一个复杂的故事。
故事的主题从一般的男女之情发展为对暴君的揭露和控诉。
总之,从“哭倒城墙”这一题材的历史溯源,可以探察到主题从对“知礼”“讲礼”的赞扬,到对怨女旷夫的同情,以致对连年战争,不顾百姓死活的暴君的憎恨。
这一主题的发展又是和文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本身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题材的流变来探究主题的流变,孟姜女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答案要点:接受和影响是同一过程的两面,播送者A对接受者B来说,其作用是影响,接受者B对播送者A来说,其作用就是接受。
影响研究只研究影响是单向过程,现在变成了双向过程。
研究的层面也有了扩展。
首先,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一部作品在本国和在外国被接受的状况也肯定不同。
如对三仙姑的认识,中外学生即有不同的观点。
其次,对外国作品的接受往往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接受者的不同个性。
另外,通过关于接受的研究还可以考察时代的变化。
一部作品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常之因时代的不同而强调出不同的方面。
人们往往也都是按照不同的时代需要,来挑选自己所要接受的外来作品。
(正负影响)当然在接受时,有些作家有意无意地改变影响的方向,即负影响。
如‘灰阑记’的演变(元杂剧两女共夺一子,生母不忍下手,由次判出生母。
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高加索灰阑记》反其意而用之,不忍下手的不是急于夺继承权的生母,而是抚育孩子的女仆。
说明爱心比血缘还珍贵。
)最后,接受理论为比较文学研究者提供了编写完全不同于过去体制的新型文学史的可能。
表现在接受外来思潮时,由于“接受屏幕”和“期待视野”不同,必然会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溶入本体文学完成新的变形。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1、文学批评2、素材3、诠释和诠释学4、远奥和显附二、简答题(40分)1、50年代末期,比较文学定义可以归纳为哪几种。
2、从发展渊源来看,叙事文体是怎样划分的。
3、简述“和而不同”的原则的内涵。
4、举例说明什么是接受屏幕。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理论内容:2、论述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及影响。
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名词(每个5分,共20分)1、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
2、素材:指的是原始材料,往往是触发作家思考的实际生活现象,人物、传闻、轶事。
3、诠释就是理解并解释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字,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诠释学(阐释学):对意义探讨的学问。
4、远奥和显附:远奥指文章深沉不露,内容玄思深奥;显附指情理浅显,易于接受。
这也是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结合来考虑分类的。
二、简答题(每个10分,共40分)1、由于比较文学在各地区的发展,对比较文学的定义也有多种说法,到50年代末期,比较成熟的比较文学定义已经可以大体归纳为三种:第一种:为法国学者普遍采用,强调“事实联系”代表人:法国学者卡雷第二种:在美国文泛认同,强调在多种文学的逆境中来研究一种或多种文学,代表人:美国欧文•艾德里第三种:原苏联、东欧学者,强调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类型的类似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代表:苏联《大百科全书》2、(1)叙述现实生活中已发生过的事实,如历史、实录;(2)叙述现实生活中未发生过的或不能发生但能用以诠释现实的事,寓言、故事;(3)叙述纯出于想象,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也不属于现实世界的事,如神话、童话、神仙故事;(4)叙述现实生活中发生过或可能发生或纯属虚构的故事,如小说。
3、“和而不同”的故事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故事中晏婴认为“不同”是事物组成和发展的最根本条件。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首先要承认“不同”,没有不同,就不会有发展,但“不同”并不等于“和”,“和”并不是不同事物之间各不相关,而是要保持一种和谐有益、相互促进的关系。
“和”的主要精神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产生新事物,这一事物又与其他事物构成新的不同。
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其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4.每个读者都是生活在一个纵的文化历史发展,与横的文化接触面构成的坐标之中,正是这一坐标构成了他独特的,由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欣赏趣味以及个人经历等所构成的。
“接受屏幕”,这一屏幕决定了作品在他的心目中哪些可以被接受而发生共鸣。
不同的文化系统的读者有不同的“接受屏幕”这种不同反映着他们本身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心理结构。
如“月亮”。
三、论述题:(40分)1、答案要点:(1)“形”与“神”:“形似”与“神似”是中国传统画论和文论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从文学方面来说,“形似”指具体形象的刻画,“神似”指通过具体形象对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内心精神特征的摹写。
我国文论一向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要求做到“意得神传,笔精形似”即通过逼真的外形特征来表现内在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