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
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红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
0
0
尿素 2.0
尿素 2.0
尿酸 无机盐 0.05 9.0
尿酸 无机盐 0.05 11.0
讨论: 1、与正常人比较,这个病人尿液中的哪些指标是不正常的? 2、推测这个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了问题。
练习:
下面是某医院提供的几个样本的原尿和尿液的 化验数据,请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肾小管有重吸收作用 C、集合管有吸收尿液的作用 D、膀胱有贮存尿液的作用
练习:
• 排尿的生理意义是( C )。 ①排出废物 ②调节体内水的含量 ③调节体内无机盐的含量 ④调节血糖的含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对人体有用的物质:
• 大部分水 • 全部葡萄糖 • 部分无机盐
剩下的物质:
水和无机盐、尿素
形成尿液(终尿)
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比较:
成分
比较
血液
血细胞 有
蛋白质 有
葡萄糖 有
无机盐 有
尿素 有
水有
原尿 无 微量 有 有 有 有
尿液(终尿) 无 无 无 有 有(全部) 有(1%部分)
尿液的排出
肾脏(尿液):
呼吸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肺和肺泡结构示意图
肺泡内与血液里气体的交换
肺的哪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完成气体交换?
• 组成肺的单位是肺泡,肺泡数量多(气体 交换面积大)
• 肺泡壁薄
• 肺泡外绕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呼吸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维持内环境中___氧__气______ 和 ___二_氧__化__碳____ 浓度的相对稳定。
(注:表中“-”表示很少或无,“+”表示较多,“++”表示很多)
人体内环境的主要作用

人体内环境的主要作用
人体内环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提供适宜的条件让细胞和组织能够正常运转。
以下是人体内环境的主要作用:
1. 维持酸碱平衡:人体内环境通过调节体液中的酸碱度,保持血液pH在范围内,维持正常的酸碱平衡。
这是保持细胞功能的重要条件,因为细胞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下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2. 保持温度平衡:人体内环境通过调节流经体表的血液量和汗液蒸发来调节体温,保持体温在适宜的范围内。
这是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因为细胞活动需要在特定的温度下进行。
3. 调节水分平衡:人体内环境通过调节水分的吸收和排泄,保持适宜的体液含量和浓度。
这是为了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平衡,因为细胞的正常功能需要适当的水分环境。
4. 维持电解质平衡:人体内环境通过调节电解质的吸收和排泄,维持体液中正、负电离子的平衡。
这是为了维持细胞内外的电解质浓度平衡,因为细胞的正常功能需要适宜的电解质环境。
5. 保持营养物质供应:人体内环境通过调节消化吸收、运输和代谢等过程,维持各种营养物质的供应。
这是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能量代谢和物质合成,因为细
胞需要营养物质来生存和发展。
综上所述,人体内环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为细胞和组织提供适宜的条件。
1.2 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维持

人体几乎所有的系统都直接或间接 地参与了内环境稳定的维持。
呼吸系统的组成
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呼吸道 肺
呼吸 系统
营养物质的消化
分解为
蛋白质
氨基酸
糖类
葡萄糖
脂肪
脂肪酸、甘油
消化道 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肝脏 胰腺 小肠腺
消化液 唾液
——水分
煤气中毒
煤气中的一氧化碳能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 白结合,使之丧失携带氧气的能力。缺氧 造成的最大的影响是使脑部神经细胞功能 降低,抑制呼吸。煤气中毒时,患者会出 现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全身无力等症状。 如不即时抢救,就会昏迷死亡。
——氧气
钾代谢紊乱
血浆中钾离子浓度高于或低于一定范围, 就会引起心肌功能和肾功能失常。如果误 将钾离子溶液注入血液,会使心脏骤然停 止跳动。
内环境对细胞的生存与生理 功能的维持十分重要。 1、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直接环境。
2、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场所。
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维持是一个 复杂的生理过程。
1、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和细胞的新 陈代谢使内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2、通过人体器官的活动与调节又 使变化了的内环境得以恢复。
体温 (37.5℃左右)
内
物质 葡萄糖 无机盐 蛋白质 尿素 尿酸
样品A(g/100mL) 样品B(g/100mL) 样品C(g/100mL)
0.0
0.1
0.1
1.6
0.75
0.9
0.0
微量
7
2.0
0.03
0.03
0.05
0.003
0.003
第三节血液循环系统与内环境的稳定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生物沪教版第一册

血液循环系统与内环境的稳定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上海市初中《生命科学》试用本第一章第2节第三部分《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第一课时。
《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这一内容共安排4课时,分别围绕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展开,分析人体的各个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因为血液循环系统起到物质运输和物质交换的作用,很多内环境稳定的维持都要通过各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之间的合作完成,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重点是回顾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学习血液循环路线及其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自然》和《科学》两门课程的学习,已具有心脏结构、血管的结构等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关的较为零散的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前期学习,(1)已经知道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相关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掌握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稳定的意义。
本节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究,理解这些系统的生理活动与内环境稳定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主要涉及的“血液循环途径”和“内环境稳定”的内容相对复杂且抽象,因而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
初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能在教师引导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形成新的认识。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师生互动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如利用flash动画、ppt课件等,引导学生回顾、分析相关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通过回顾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的特征,进而引发思考怎样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引入新课,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材、多媒体课件及板书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运用启发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完成“工作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总结。
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让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让学生更加关注血液循环系统的健康,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充分体现生命科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初中生物《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4课时教学设计

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1)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或课件)和“血液循环途径”的插图(或课件),学生能说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能描述出血液循环的两条基本途径;(2)通过观看“毛细血管结构”结构图(或课件),并分析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学生能概述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3)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的复习,学生能指出其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认识到血液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关系。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学生能说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途径和功能;2、学生能指出血液循环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难点:1、学生能概述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2、很多与内环境稳定有关的调节活动都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
三、教学准备血液循环系统模型,有关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挂图或课件等。
互相连接成网状的微细血管,血液在此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等。
2、结合挂图或课件介绍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见附页)。
血液由心脏节律性地泵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返心,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称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循环同时进行。
3、组织学生阅读书本插图“体循环和肺循环”,使学生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知道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
讲解并强调红蓝两种颜色分别表示动脉静脉血液,说明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是在变化着的。
4、进一步要求学生观看肺循环课件,加深对肺循环途径的了解。
5、要求学生观看体循环课件,加深对体循环途径的了解。
6、提问:现在大家知道血液为组织细胞带来了氧气和养分,那么这些氧气和养分又如何进入组织细胞为它们所利用?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2)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学生能说出“呼吸和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通过阅读教材“肺泡结构”、“小肠结构模式图”,学生能概述肺泡、小肠结构的特点与呼吸、吸收功能的关系,逐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3.通过呼吸和消化循环系统功能的复习,学生能指出它们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所起的作用。
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公开课10-22)doc-人

教学课题: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3)育林中学顾永红 2010年10月22日一、设计思路: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它是生命科学第一章第二节第三局部内容。
它主要讲述四大系统直接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相关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了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稳定的意义,而本节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循环系统的生理活动与内环境稳定之间的关系。
所以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师生互动为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回忆、分析相关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真正理解血液循环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特殊意义。
二、学情分析:这局部知识是在学生学习完内环境的根底上进行的,所以,必须把内环境这概念充分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为学好各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性的作用打下根底,而这局部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虽在七年级的科学中,已学过各个系统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各系统的一些片断。
如: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途径,学生们能回忆一些,但又说不完整,且很多知识已遗忘,再加上要真正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尤其要知道各系统在维持人体内环境中的主要作用。
对他们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实物或模型、实例、视频等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真正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说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两条循环途径。
2、通过阅读理解循环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逐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案例分析,逐步树立科学养生的生活观念。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五、教学准备: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课件、心脏的模型等。
〔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4、进一步思考、分析体内动、静脉血的不断交换,把什么物质带到人体内?把什么物质带出人体?血液把物质的带入带出对人体有什么好处?归纳:说明循环系统对人体内环境稳定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内到达稳定平衡,同时对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运输同样起到很大的作用。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

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以 H2CO3/NaHCO3 缓 冲对为例)。
过多的碳酸氢钠由泌尿系统排出
PH不升高
2. 乳酸 + NaHCO3
乳酸钠 + H2CO3
乳酸钠由泌尿系统排出
PH不降低
H2CO3
H2O+ C02
CO2经呼吸系统排出
PH不降低
内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稳态
血浆pH稳定的机制(7.35--7.45)
5.调节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__一__定__限__度___的,当 _外__界__环_境__的__变__化__过于剧烈,或_人__体__自__身__的__调__节__功__能__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6.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正__常__生__命__活__动__的必要条件。
外界温差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 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高热、皮肤干燥、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心悸、头疼、病
死率较高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稳态失调的原因
外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外因)
任务驱动
活动一:
明确化验单上各类检测项目的具体含义,为什么能够通过
各类指标来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分析化验单上的参考值为什么是一个范围而不
是恒定的数值,说明什么问题?
活动二:通过
推测机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
的;建构模型解释人体各系统是如何协调维持机体PH稳定的,
分析各个
器官系统是如何保持协调一致的?
活动三:列举2-3个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并解释。
1.2 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6)-沪教版八年级生物第一册教案

第1章第2节(第6课时)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的(3)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中有关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在七年级的《科学》教材中,《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解的是肾脏的生理位置、作用和基本结构,学生只要求知道肾皮质和肾髓质的功能是形成尿液。
没有提出肾单位这个概念。
在《生命科学》教材中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加以延伸,着重要求学生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进而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用七年级教材中的活动“人一天饮水量和排泄量是均等的”作为引入,提出排泄的概念,再引申到肾脏作为排泄器官不仅具有排泄作用还对机体的无机盐、水、酸碱的平衡起重要的作用。
由于肾单位的结构是显微结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模型和课件更容易使学生掌握肾单位的各部分在尿液的形成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即尿液的浓缩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利用演示实验讲解。
肾小囊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思考与讨论中涉及,故在教学中安排学生活动,既可以巩固前面利用课件讲解的内容,又可以使学生在活动的启发中,得出讨论结果。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2有一定的难度,准备两套方案,一是学生讨论能得出结论的给予资料加以肯定,二是学生讨论无法得出结论的给予,资料再讨论。
设计思考与讨论的内容和结论时,注意与引入相呼应。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指出肾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 学生能指出肾小体和肾小管在尿液的形成中的作用。
3. 学生能简述尿液生成的过程4.学生能初步比较、分析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尿液。
5.通过共同的学习探究活动,懂得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能指出肾小体和肾小管在尿液形成中的作用。
难点:学生能简述尿液生成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尿液的形成flash。
演示实验:弯头吸管(用针戳一些小洞,供漏水用)、烧杯、三种不溶于水的小颗粒固体(例如芝麻、米、绿豆)。
分组活动:塑料袋(用针戳一些小洞)、漏斗、烧杯、五种小颗粒固体(例如芝麻、米、绿豆、黄豆、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 尿 管 膀 尿
胱
道
肾单位——肾脏基本功能单位
尿液的形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成年人一天产生原尿约150升
水、无机盐
葡萄糖
有机废物 多余的水、 无机盐 尿素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成年人一天产生终尿约 1.5升
小结:书上P32
呼吸系统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循环系统起运输血液和养料的作用 泌尿系统排出有机废物和多余的水及无机盐
循环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呼吸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肺泡与毛细血管间的体交换
维持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稳定
。 消化系统构成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营养物质和氧气在身体各组织细胞 中进行反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机废物。 有机废物怎样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在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