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 《宋明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高三历史宋明理学知识点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潮之一,兴起于宋代,达到高峰于明代。
它融合了儒、道、墨、名、法等诸子百家思想,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宋明理学知识点。
一、性理学说的基本观点宋明理学的核心观点是性理学说,它强调人的性与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在宋明理学中,性是人的根本特征,而理则是宇宙间的普遍原则。
人们通过修养和实践,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平衡的境界。
二、理学四大家派宋明理学主要由四个流派组成,分别是程朱理学、陆王理学、王阳明心学和李贽学派。
他们对于性理的理解和实践方法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1. 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最主要流派之一,它由程颢、程颐兄弟以及朱熹等人所创立。
程朱理学注重实践和道德修养,强调“致良知”和“格物致知”,通过实践推行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
2. 陆王理学陆王理学由陆九渊和王船山创立,他们提出人的经验和智慧比追求抽象的理念更为重要。
他们强调实践的角度,将心性引入理学中,认为通过内省和反思实践,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
3. 王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是明代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人心的直觉和内在的良知。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德。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 李贽学派李贽学派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对于理学中的问题提出批判性的看法,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践意义。
李贽学派对于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宋明理学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学术领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还对社会思潮和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社会道德观念的提升宋明理学注重道德修养和实践,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这种观念的提升使得社会道德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和情感,对于社会伦理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对政治的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明代。
宋明理学知识点总结

宋明理学知识点总结一、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理学起源于宋朝,而在明朝达到了鼎盛。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宋朝的理学先驱周敦颐提出了“心即理”、“理即性”的思想,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重要理论。
而程颢和程颐则进一步深化了理学的理论,发展了朱熹所谓的“理学正统”,形成了“理学新学”和“理学旧学”的两大体系。
而朱熹更是将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整理了前人的学说,提出了“四书五经”、义理精微、致良知、格物致知等著名理论。
明朝的王阳明更是进一步发展了理学的思想,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观念,对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理学的核心理论和观念1.心性即理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心性即理”,即认为人的心性与宇宙万物的理是相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心性就可以认识和了解天地万物的规律和道理。
通过对心性的研究和修养,人们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达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论在理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立场。
2.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理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天地间的一切事物。
通过观察外在的事物和现象,人们可以了解事物背后隐藏的规律和本质,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天地间的万物。
格物致知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致良知致良知是理学强调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们天生就有一种具有良知的本性,只要人们能够恢复和发扬这种天生的良知,就可以达到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升。
致良知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理学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理学对于人性本质的探索和思考。
4.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理学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认识和行为的统一,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有正确的行为,只有认识与行为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升华。
三、理学的影响和意义1.哲学思想的推动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推动者。
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 13宋明理学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含义: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 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二程)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 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理的本质: 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 在的普遍原则。
四、理学的发展——心学
1.陆九渊——“发明本心”
(1)简介: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2)思想: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 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 ②“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 学”
除 (3)影响: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 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三、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 南宋 朱熹(集大成者) 2.理论来源: 二程+张载 3.主张和成就:
(1)理气关系论:
(2)理学的修养论:强调:仁;核心是正君心 (3)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4.影响: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2、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二: 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复兴运动的背景
①唐代韩愈和李翱的复兴儒学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 学创立的先声。
②北宋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2)概况: ①北宋士大夫推崇《 春秋 》中的“尊王攘夷”之旨,认为 要巩固统治,必须复兴儒学。 ②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理学就是 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
与宋明理学 知识点整理

与宋明理学知识点整理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本文将对宋明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整理。
1. 理学的起源
- 宋明理学源自宋朝的理学传统,充分吸收了道家、佛家等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学派。
-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心学”,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心性可以达到道德境界。
2. 理学的核心思想
- 人性善恶论: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偏离善的道路。
- 理气二分:理学将宇宙万物分为理和气两个层面,理是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气是万物具体存在的形式。
- 大学中庸:这是理学的经典著作,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德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3.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
- 朱派:由朱熹创立,注重心性修养和儒家经典的研究。
- 程朱理学:由程颢、程颐等人发展,注重对朱熹学说的继承
和扩展。
- 陆九渊理学:由陆九渊主张,主张注重实践和经验。
4. 理学的影响
- 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士人的主流思想。
- 理学强调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实践,对后世的文化传统、社会
伦理观念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以上是对于与宋明理学的一些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 第4课 宋明理学

高二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复习目标]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理解宋明理学的发展。
[复习讲义]一、三教合一〔理学产生背景〕〔一〕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汉朝,是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时代。
同时,也是佛教传入,道教形成的时代。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争取了许多社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二〕“三教合一〞形势的出现儒、佛、道三家彼此之间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教师点评:儒、佛、道三家思想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它们逐步认可了对方的可取之处,并加以吸收利用,随之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潮流。
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儒学对“三教合一〞的回应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教师点评:到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和佛、道的宗教理论经过相互借鉴和吸收,已经出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
二、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形成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次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
●教师点评:理学涉及的范围,研究的重点都与传统儒学有所不同。
〔二〕理学的主要流派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程颢、程颐合称“二程〞,对理学发展起了突出作用;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
〔2〕主要思想观点①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那么。
表达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了起来。
②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宋明理学知识点完整梳理

四.目的
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问题以及外来佛教何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通过吸收佛道二教思想,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二.产生原因
1.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
2.佛教、道教的冲击。
3.三教合一的思潮。
4.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
5.理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提出复兴理学。
6.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打击。
三.主要学派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
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人教版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學
(1)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和道教的興盛和傳播,儒學面臨
嚴峻的挑戰。
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了“三教合歸儒”的主張。
宋代儒學發展形成“理學”。
(2)主要人物
a.北宋儒學的代表人物是程顥和程頤兄弟,他們認為天理是萬物的本原,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
b.朱熹是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是繼孔孟之後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代表作是《四書章句集注》。
主要思想:認為理先於氣,理是萬物的本原;強調格物致知;提出存天
理,滅人欲,實際上是為封建統治秩序和等級制度辯護。
影響:朱熹的思想作為官方正統儒學,影響深遠,對維護封建專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陸王心學
(1)南宋的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明朝的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他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3)評價: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
3.影響
宋明理學的形成,是儒學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辯化的進程。
宋明理學歷經了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4.對程朱理學的評價
(1)科學或可取的一面:具有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崇尚道德;強調力行。
(2)不科學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級的觀念、重男輕女的觀念、因循
守舊的觀念等,這些都屬於封建糟粕的思想。
宋明理学笔记

『宋明理学』弁言☆一.儒家、儒学、儒教大体上,“儒家”的用法可强调其与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分别;“儒学”的用法强调其作为学术体系的意义;“儒教”的用法往往注重其作为教化体系的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界所习惯使用的“儒家”、“儒学”,一般都指“儒家思想”而言,换言之,“儒学”、“儒家”是指称孔子所开创的思想传统。
☆二. 儒学与理学1.儒学儒学首先是哲学思想,是对宇宙、道德、知识的知性探究(intellectual inquiry),也是对人心、人生、人性的内在体验,又是对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寻与实践,也是对社会、政治和历史的主张和探索。
2.理学儒学的这种特点,不仅体现于孔子、孟子、荀子、朱子、王阳明、王船山这些著名思想家,也体现于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众多思想家。
只要翻阅《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从其中充满着宋明理学有关道体、性体、心体、有无、动静的详尽讨论中,就可了解,中国新儒学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哲学性和思辨性,宋明理学的思想家对宇宙、人心、体验、实践有一套相当系统的理论化思考和细致入微的辨析分疏。
因此,不可否认,理学既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知性探究,又是精神生命的思考体验,当然也是通向终极意义的道德实践☆三.宋明理学的文化背景在文化上,中唐出现了三大动向:宗教的,新禅宗的盛行宗教改革;文学的,新文学运动的开展古文复兴;思想的,新儒家的兴起儒学重构。
其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平民性、合理性。
引言☆一.宋明理学的正名1.“存天理,去人欲”整个康德伦理学的基调就是用理性克抑感性。
从孔子的“克己”,孟子的“取义”到来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之辨,与康德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
宋明儒者所说的“存天理、去人欲”,在直接的意义上,“天理”指社会的普遍道德法则,而“人欲”并不是泛指一切感性欲望,是指与道德法则相冲突的感性欲望,用康德的话来说,天理即理性法则,人欲即感性法则。
理学所要去除的“人欲”并非像现代文学家过敏地理解的那样特指性欲,更不是指人的一切自然生理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
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
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