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地理人口分布

地理人口分布

地理人口分布地理人口分布(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人口众多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人口的地理分布则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分布状况。

地理人口分布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理人口分布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首先,人口分布具有地域性。

世界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

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程度高,人口集中在城市地区;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这种地域性分布与农业、工业和交通等因素有关。

由于中国沿海地区自然环境较好、交通便利,所以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导致人口密度较低。

其次,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适宜的自然环境可以吸引人口聚居,而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会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例如,世界上的沙漠地区、高山地区和极寒地区人口稀少,而河流流域、平原和温暖地区人口稠密。

自然环境限制了人群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从而影响了人口的分布。

再次,经济因素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原因。

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会直接影响人口的地理分布。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城市人口多,而经济落后的农村人口相对较少。

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例如,中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人口众多,而农村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的产业发达、职业机会多样化。

最后,地理人口分布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人口过于集中会导致城市承载能力不足。

城市过于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问题逐渐显现。

其次,人口分布不均会导致资源利用不平衡。

例如,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源消耗较多,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却得不到有效利用。

这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一二章知识点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一二章知识点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一二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地域和自然环境
一、中国地域及其特点
中国横跨东亚和中亚,东西宽度达5500多公里,南北纵深达5000多公里,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特点是:地域
辽阔、东南沿海地区比较狭长、地形、地貌多样化、气候差异较大、资源富集。

二、自然环境及其分析
中国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和地貌、水文地质、气候、植被、动物、矿产资源等方面。

这些方面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地方
文化、食物、水、药品等诸多方面。

第二章中国的人口与经济
一、人口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人口众多,总人口数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人口密集,而西北及西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此外,大
城市人口密集,而小城市、乡村则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二、人口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的人口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是衡量人均寿命、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劳动力素质等因素。

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基因、环境因素、营养和生活方式等。

三、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特征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指标之一,它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并维持了一个相对高的增长水平。

中国的经济增长还体现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分布与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

然而,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及其带来的人口问题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相关的人口问题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中国人口分布在中国,人口分布主要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

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这里不仅环境优美,经济发达,而且交通便利。

中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也是人口的集中地,这里的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较多,吸引了大批人口迁徙至这些城市。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口分布相对较少。

由于西部地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且经济相对落后,很多人选择离开家乡前往东部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种东西部人口流动的不平衡现象,导致了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较大,而西部地区则面临着人口减少、老龄化等问题。

此外,中国南北的人口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等,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而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气候寒冷、资源相对匮乏,不利于人口的聚集和发展。

第二部分:中国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过多、老龄化和性别比失衡等。

首先,人口过多是中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之一。

中国的人口总量庞大,且增长速度较快。

这导致了资源、环境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

尽管近年来,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但仍然难以根本解决人口过多的问题。

其次,老龄化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人口问题。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素质的提升,人们的寿命逐渐延长。

而同时,低生育率也导致了中国老龄人口比例的上升。

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

最后,中国的性别比失衡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于部分地区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导致了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男性人口相对过多,而女性人口相对偏少,这不仅造成了结婚难、单身问题等社会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第三部分:应对人口问题的措施为了应对中国的人口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初一地理人口分布特征概述

初一地理人口分布特征概述

初一地理人口分布特征概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分布特征在初一地理课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人口分布特征涉及到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以及人口分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以下是对初一地理人口分布特征的概述。

一、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据统计,截至2021年,中国人口约为14亿人。

人口数量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土地面积较大,人口分布相对较均匀。

另外,随着科技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出生率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人口密度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和沿江沿海地区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

而西部和北部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二、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中国的人口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部地区是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

该地区拥有发达的经济、交通和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的流动。

这些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城市,以及具有优越经济条件的沿海地区。

相比之下,西部和北部地区的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这些地区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开发相对滞后。

由于缺乏经济吸引力,人口流动性较低。

三、人口分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分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水平。

因为人口集中会带动市场需求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这些地区也拥有较多的人才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口分布不均衡也给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人口过于集中的地区容易面临人口超载、资源供给不足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还造成了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西部地区的相对长期滞后发展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关注点。

综上所述,初一地理课程中的人口分布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人口数量及密度、地域差异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初步了解人口分布特征的核心内容。

中国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教案

中国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教案

中国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教案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中国人口分布的现状以及相关的人口政策,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人口分布的现状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不均衡,这导致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主要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

1. 沿海地区:中国的沿海地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这是因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外来务工人员。

例如,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省份的人口密度较高。

2. 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沿江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分布也比较密集。

例如,湖南、湖北和上海等省市的人口数量较多。

3. 西部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资源相对匮乏,因此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例如,青海、西藏和新疆等省份的人口相对较少。

二、人口政策的演变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

经过多年的实施,人口政策也经历了一些调整和演变。

1. 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指限制每个家庭的生育数量,包括晚婚晚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等措施。

这一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减轻了人口压力。

2. 单独二孩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政府于2016年实行了单独二孩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促进人口结构的调整。

3. 未来可能的人口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中国的人口政策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可能包括放宽生育政策、鼓励人口流动和促进人口结构优化等措施。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政策的影响人口分布和人口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人口多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这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经过近50年的发展, 我们可以知道, 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 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 西北则相对较少。

进一步分析, 这种差异更显著。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

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 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 东西差异显著。

若从人口密度来看东西差异更加明显,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 是中部的2倍多, 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

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 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的人口密度( 人/ 平方公里) 分别为( 1996年) : 2138、677、431、313、196和2, 由东向西, 人口密度从高到低的梯度降低趋势十分显著。

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 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级阶梯上, 我国一、二、三级梯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0.76%、28.36%、70.81%,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 33人, 75 4人, 314 4人。

由东向西, 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 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级阶梯。

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东距长江口770公里, 西距国境最西端达3660公里, 南距三亚164公里, 北距漠河2470公里, 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状况, 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土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 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 除此之外, 其它因素, 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 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

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人口分布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中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往往与多种原因相关联。

本文将对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一、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1. 城市与农村城市和农村是人口分布最显著的两个区域。

一方面,城市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人口分散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导致农村人口密度较低。

2. 地理条件地理条件是人口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理因素包括土地利用、气候条件、水资源等。

人口更倾向于居住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例如,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而沙漠和高山地区则人口稀少。

3.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

发达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因为这些地区提供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

相反,落后地区缺乏发展机会,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二、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1. 工业与农业结构差异人口分布差异与工业和农业的结构有关。

经济发达地区通常具有发达的工业和服务业,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年轻人口。

而农业仍然是落后地区的主要经济支柱,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高。

2. 政策和规划因素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还与政策和规划因素密切相关。

政府的发展策略会影响到各个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

有些地方政府会采取一些措施吸引人口流入,例如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条件等。

3. 自然环境和资源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人口更倾向于分布在拥有丰富自然资源、适宜农业生产、气候条件良好的地区。

例如,人口更多地聚集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因为这些地区相对较为宜居。

4.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影响。

一些地区的传统、民族和宗教因素可能会导致人口在特定地区的集中或分散。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高考地理:人口分布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

人口多寡、分布是否均衡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

而考察人口分布是高考地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着众多的人口资源。

但是,我国人口分布却是极不平衡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集中,而西部地区人口稀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现象呢?首先,历史原因是造成这种人口分布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自古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就是我国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所以人口自然而然就聚集在这里。

而西部地区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对于人口的吸引力不大。

这种历史地理的原因造成了我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造成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和引擎。

许多大型工厂、企业集中在这里,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前往就业。

很多人离开家乡去东部地区谋生,导致了东部人口的快速增长。

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弱,发展水平低,大量的人口基本上只能依靠农业生活。

由于西部地区人口基数小,人均资源相对丰富,因此人口增长率较快。

再次,自然条件也是造成人口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

我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自然资源、气候等条件在不同地区有着显著差异。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

而西部地区,尤其是高原山区和戈壁沙漠地区,气候恶劣,资源相对匮乏,因此人们对于这些地区的迁徙意愿较低。

在面对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现象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

首先,他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例如发展西部大开发、实施转移农业人口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劳动力留在当地,缓解了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

另一方面,这些措施也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另外,我国政府还加强了各地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提升了人口流动的便利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

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

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

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

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

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

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

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

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

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

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

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

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

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的物质前提。

中国人口重心与农业资源重心十分接近,几百年来一直如此,一般只在经纬度上相差几分, ⑤,这也充分说明,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与农业有很大关系。

东部地区农业条件较好,垦殖指数高,人口容量大,较西部地区对人口有吸引力。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经济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将越来越
显著。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地区经济
发展战略重点的东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推出以及沿海地区率先改革;经济迅速发展的累积牵动效应,已使中国人口地域分布自80年代开始,由建国以来的分散和均衡化转向向东倾斜的集中化方向发展,中国人口分布不平衡指数从1933年的3.69,1953年的3.60;一直下降到1982年的3.43而停顿下来。

80年代以前,人口的地域分布趋势向分散、均衡;8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重心移动方向也从以往的西南偏西方移动,转为西南方向移动。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在今后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将会更加显著。

三、人口地域分布的评价
毫无疑问,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差异是显著的,但不均匀并不是不合理,根据以上对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探讨以及各地区自然、经济因素对人口抚养能力与现实人口相对关系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是基本合理的。

因为,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综合分析,目前人口容量处于过剩状态,没有人口压力的省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带,特别市东部地带;人口容量处于不足状态,有人口压力的省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带;综合考察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相对平均状况,则东部地带为人口容量尚处于一定过剩状态、为感受人口压力的地区;中部地带为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基本相当的地区;西部地带为人口容量处于一定不足状态,已感到人口压力的地区。

三大经济地带人口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调和关系,从东向西优趋劣,呈顺序变化趋势,显然也决定了中国人口地域分布东密西疏的相对合理性。

据此也可以认为,中国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从分考虑到西部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不应过多投资人口密集型产业。

在稳定的东西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的前提下,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的格局将长期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地域分布的影响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将会更趋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