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浒传》人物塑造特色
浅析《水浒传》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浅析《水浒传》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提要]:《水浒传》杰出的艺术成就集中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
《水浒传》塑造的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系列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英雄群体。
《水浒传》任务塑造的突出艺术特色在于人物细腻而涵蕴丰富的细节描写。
研究《水浒传》的任务塑造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此书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人物塑造现实主义个性化发展变化细节《水浒传》这部书,自成书以来,在我国广泛流传,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部古典文学作品,他的影响极为广泛。
《水浒传》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水浒传》通过对梁山一百单八人的言行外貌的描写,活生生的刻画了每一个人的思想和性格。
对于《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的研究,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水浒传》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对英雄人物总是满腔热情地歌颂、赞美,总是赋予他们美好的高尚的品德,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高强的武艺,使得他们一个个光彩照人,但同时,作者又并未将他们神化,而总是从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地写出他们的性格与心理,因而让读者感到这些英雄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从而达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这个特点在武松和鲁智深的形象塑造上尤为突出。
下面就以这两个人为例试作分析。
(一)武松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武松在作者的笔下实力和勇的化身。
景阳岗打虎就集中渲染了武松的大力和大勇。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一只曾经伤害三十二条大汉性命的吊睛白额猛虎,作者显然作了艺术的夸张,是理想化的。
但细读整个过程,却并未落里生活,而是写的入情入理,真实可信。
第一,作者对于武松打虎前在酒店里喝了酒及进行了理性化的描写,同时植根现实生活。
在上岗打虎前,小说用了将近全节一半的篇幅来写武松在酒店喝酒,写得很细,不厌其详。
这些描写都是为了打老虎作准备的。
在作者心里,写喝酒就是写打虎。
那种一般人喝两三碗就要醉倒,因此被称为“三碗不过岗”、“出门倒”的好酒“透瓶香”,武松却连喝了十八碗而不倒,还同时吃了四斤熟牛肉。
简述《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的主要特点。

简述《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的主要特点。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在文学、历史、人文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小说的人物塑造是其重要的文学特点之一,塑造出了一系列丰满、鲜明、充满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下面简要介绍《水浒传》人物塑造的主要特点:一、形象生动《水浒传》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生动,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性格和生命气息。
例如,主角宋江的形象就兼具忠诚、热血和坚强的特点,他在同伙被杀和被抓捕时,始终坚定信念,不屈不挠,故人们称之为“英雄”。
此外,还有如林冲、鲁智深、武松等各具特色的形象,他们风流豪迈、勇猛果敢、机智过人、心狠手毒,丰富地展现出了那个特定时期的人性与世态。
二、性格鲜明《水浒传》人物的性格鲜明,表现出了每个人物的个性特点。
例如,林冲是一个性格张扬、豪放不羁的人,他本来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但因为自尽,被宋江开恩收留,成为晁盖拳师团的大将。
鲁智深则是一个豪迈磊落、憨厚善良的好汉,他爱喝酒、爱打架,但是不忘仁义道德。
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刻画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三、形象描写详细《水浒传》人物形象的描写十分详细,细致入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小说中对于武松的形象描写,不仅仅只是描述他的身材、容貌、身体特征等方面,还有对他的性格、行为、思想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有的形象笔墨浓郁,有的细腻动人,让读者对人物的认识、了解更深入。
四、命运多样《水浒传》中的人物命运多样,有些命运凄惨,有些命运顺利。
例如,冯云、秦明等人,在晁盖智取大名府后,虽然功勋卓著,但却在后来的战斗中阵亡,命运可谓凄凉。
而鲁智深、宋江等人虽然在小说中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都得到了崇高地位。
人物多样的命运反映了生命的多样性,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五、形象复杂《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非常复杂,不是单一的、简单的,而是多面性、多维度的。
例如,武松在小说中虽然勇敢果敢,绝不惧怕恶势力,但他也承载着一种难以处理的复杂情感——对妻子的怀疑、嫉妒等外在因素与内心情感的纷争。
《水浒传》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分析

水浒传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分析水浒传是中国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在故事中,作者通过丰富多样的角色,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各具特色、形象鲜明。
本文将对《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进行分析。
1. 宋江:忠诚正直的头领宋江是《水浒传》中最主要的英雄角色之一。
他以正直、勇敢和忠诚而著名。
在故事中,宋江率领梁山泊群英,并致力于为普通百姓正义斗争。
他不仅有出众的武艺,还以睿智和精明才智闻名。
宋江在塑造过程中展现了一个全面的英雄形象。
2. 林冲:热血豪杰的代表林冲是《水浒传》中另一个备受瞩目的英雄角色。
他勇猛无比,且机智灵活。
林冲在武艺上非常出众,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被誉为“豹子头”。
林冲的形象展示了一个热血豪杰的特质,他敢于正义斗争,对不平之事绝不容忍。
3. 武松:力大无穷的豪放英雄武松是《水浒传》中力大无穷的英雄角色。
他以其过人的勇力和机智而闻名。
武松身强体壮,善使铁棍,因此在战斗中常能取得胜利。
除此之外,武松也有着正直坚定、豪放不羁的性格,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现出真正的英勇和坚韧。
4. 鲁智深:悟道高人鲁智深是《水浒传》中最具智慧和禅宗背景的角色之一。
他是一位出家高僧,精通佛法和拳术,并以其喜欢饮酒和好斗而广为人知。
鲁智深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在故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呈现出一位既有武功又有智慧、并且抱持着悟道心境的英雄形象。
5. 杨志:仗义疏财的忠勇之士杨志是《水浒传》中一位仗义疏财的英雄人物。
他救了梁山泊的人们并帮助他们返乡,展现出善良、正直和坚守原则的品质。
杨志抱持着为民伸张正义的信念,非常关心百姓,并在战场上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勇气。
总结:在《水浒传》中,每个英雄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他们以不同但相互补充的方式塑造了这部经典作品。
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和杨志等人物形象,各自代表着忠诚、热血豪杰、力大无穷、悟道高人和仗义疏财等形象。
这些英雄角色共同构成了《水浒传》中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世界观。
名著《水浒传》人物塑造艺术结构的特色

1、由“叙事”到“记人”的模式转换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是衡量一部小说创作成败的重要尺度。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特点,首先表现在对传统小说结构上的突破。
在此之前的魏晋小说、唐传奇,以及宋元小说话本,都是以叙述故事为文章主体内容的,这些作品的侧重点都“不是人物而是故事,它的核心内容……主要借助于故事表现出来”。
可见明代之前,小说结构模式都是以叙事为主。
元末明初的小说也大抵如此,多致力于追求情节内涵的丰富性,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来激发读者的审美快感。
而人物则是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而设置的,人随事走,人物是为故事服务的。
小说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将小说结构从以“叙事”为中心转变为以“记人”为中心,使情节为人物性格的塑造而服务。
《水浒传》的艺术结构与以往的文学作品不同,其描写重点不再是“事”而是“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个性鲜明,人物性格不再单一固化,具有复杂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说:《水浒传》基本上完成了小说描写重心从“叙事”到“记人”的模式转换,打破了明代以前小说只重故事而忽视人物性格刻画的传统,这在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也是《水浒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欲探讨《水浒传》的艺术特点,不得不首先研究明清之前小说的特点。
现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魏晋小说与唐传奇,一窥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和记人方面的特点。
2、魏晋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小说的人物描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魏晋小说的篇幅一般都很短小,叙事也十分简单粗糙,鲜有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事件的直接记录,缺乏艺术构思;虽然有人物描写,但都是粗线条的勾勒,读后很难使人留下深刻印象。
所以魏晋小说只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并不成熟,但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宝贵的写作经验。
由于志怪小说是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的,鲜有人物描写,因此研究魏晋小说的人物描写特点,对志怪小说不做赘述,而是主要从志人小说入手。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的艺术特色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的艺术特色《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的作品之一,不仅因其思想的深刻,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
《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儿把二者相当完美地结合起来。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
在人物塑造上,书中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起初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林冲、鲁达、杨志虽同足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份、经历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了梁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样,作者正是这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的。
《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段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这样的精彩的描写是很多的,像当林冲抓住高衙内提拳要打而又未敢下落时的微妙心理,像宋江吟反诗时流露出的那种壮志未酬、满腔郁闷的心情,都是通过行动、语言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
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的另一特色是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
这种对比方法,不仅表现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就是在一些次要人物身上,也运用得很成功。
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何九叔与郓哥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对西门庆的胡作非为,何九叔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躲不开时,又处处给自己留下退步,这些正表现了他的世故、机变而又怯懦的性格。
与何九叔相反,郓哥却处处采取了好管闲事的主动态度,这正是他年青好胜、幼稚天真而又多少带有打抱不平的个性的表现。
小说在对比中塑造人物时,还善于抓住性格相似的一组人物,比较出性格的不同来。
这种同中见异的方法,最成功的运用是表现在鲁达和李逵的性格描写中。
此外,《水浒传》有时也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
如武松打虎时,借哨棒打断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他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了这场恶斗的气氛,也为以后的赤手空拳打虎做了合理安排,从而突出了他的神力和勇武。
浅析水浒传人物塑造特色

浅析水浒传人物塑造特色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是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是中国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作为经典着作的水浒;含蓄地概括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变迁和演变;客观地揭露了顽固的中国伦理道德;以及那些伦理道德对国人的愚弄和危害..在这里除了该书在思想上的成就之外;文学写作方面的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尤其是在人物刻画方面的成就..在人物的塑造上;如善于组织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矛盾冲突;以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能够抓住并突出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注意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水浒传主要表现在写正面人物却敢于写他们的缺点和弱点;但仍然不妨碍写出让人尊敬和崇拜的一面;在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渲染、烘托、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更突现了不同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一切人物的一切都是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按语”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基本美学原则是“三境”说..他在贯华堂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序一中说: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境也..中国的山水画有一个类别就是写意的;在水浒传也运用了中国这一传统的文艺美学原则来描写人物;重形似而不拘于形似;达到了神似..“以形写神”;所以能使人物“传神”、“逼真”;达到“化境”..在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金圣叹评施耐庵对雪景的描写是“龙眠白描;庶凡有此”;“龙眠”指北宋画家李公麟..白描是绘画中一种朴素自然的艺术表现方法;不作繁琐的渲染;只用简单的数笔描绘出对象的形象文章中只有写出人物性格中的“同中之异”;才能使人物形象逼真传神..金圣叹之前;容与堂本评水浒传曾提出“同而不同处有辨”;认为人物性格的特殊性是在对比中显示出来的;既要写出相同之处;又要写出不同之处..鲁达、史进、李逵等这些人物都有共同的特点“粗卤”;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金圣叹根据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思想品质等精确地道出他们粗卤的不同之处;显示出人物的不同个性..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合乎“人情物理”; 没有将英雄拔高、神化;认为他们既是理想的英雄;也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将英雄人物的行为写得合情合理;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显得自然可信..人物形象塑造的“个性化”;即善于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举止、处事方式;来表现其性格的特殊..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描写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赋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行动;个性化的生活态度;塑造出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施耐庵对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描写之所以被后人所称道;这还应归功于他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施耐庵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点;并以此为中心塑造人物..杨志便是这些人物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他的成功也证明了施耐庵个性化人物描写艺术的成功..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而一部好小说;其中的配角并非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因为尽管他们是配角;是小人物;可也是活生生的人;是社会的构成部分..就社会而言;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价值;“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李贽;水浒传在小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小说中塑造典型人物是很重要的;典型人物塑造得是否成功;往往关系到整个小说的成败..应该这样说;水浒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出色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但是;“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黑格尔语若没有这样一个自然的、社会的“周围的世界”;小说中的典型本身就会变得很抽象;从而失去他的现实性和真实性..而这个“社会的周围世界”;就体现在典型人物以外的一些次要人物身上;这些次要人物塑造得好坏;即这个“社会的周围世界”是否精彩;往往影响着典型人物的塑造..在水浒传中王婆是一个善于投机钻营、损人利己的江湖市侩;也是一个串百家门的三姑六婆..她善于揣测人们的心理;能说会道..她能“教唆得织女害相思;调弄得嫦娥寻配偶”;她的性格特点;在她看出西门庆的心事以及为西门庆策划引诱潘金莲的两段描写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人物描写上;水浒传能从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人是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他们的性格受到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遭遇的影响和制约;也随着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小说写出了不同英雄人物走上梁山泊的不同经历..从中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以及他们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方面;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经历是非常典型的;他在经历了生与死的坎坷人生经历以后完成了思想的转变;作者将这一人物刻画得最为出色;也最具有典型意义..小说用一系列的情节来描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曲折过程;这个“逼”字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林冲所感受到的并且使之非常不满的黑暗社会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使他想苟安而又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无路可走的时候;才最后走向反抗;走向梁山..作者将林冲性格的特点及其转变;写得如此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真实自然;就是因为这种思想性格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人物思想性格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又在现实生活的矛盾斗争中发展变化;这是水浒传人物描写的高明之处;也是它突出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王婆和何九叔;尽管都是下层社会中世故圆滑的代表;但却一个圆滑得很毒、钻营、损人利己;一个圆滑得中庸;不愿招惹是非..两个同类性格却又存在鲜明差异的小配角;在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同时;更衬托了武松耿直、勇猛、疾恶如仇的粗犷性格;反衬出武松敢做敢为的豪爽..这就如同“烘云托月”的道理..画云是为了画月;云画不好;月也就画不好..当人们被月亮的美所吸引时;可能不再注意到云彩的美;但这正体现了云彩美的价值..同样的;为了“画”好武松这一形象;作者下功夫画好了作为烘托武松形象的王婆、何九叔;甚至郓哥..虽然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逼真传神;使得人们看过水浒传后;被武松的性格特征所吸引;赞叹这位力大无比;且极有正义感;敢做敢为的打虎英雄..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武松这一典型形象本身塑造得好;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看看时;却发现了作为小人物;作为配角的王婆、何九叔、郓哥等人所起的作用..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成功塑造;才使得小说的主人们有了生活的空间;才使人们感受到了典型人物的真实;社会的完整和人物性格的鲜明..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确实是不平凡的;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作者总是满腔热忱的歌颂他们;赞美他们;总是将美好高尚的思想品格;强烈的反抗精神;高强的武艺赋予他们;使得他们一个个光彩照人..但是同时;作者又未将他们神话;而总是从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地写出他们的性格和心理;因而充满了生活气息..不仅读者可以理解;而且能够感受到这些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水浒传中如果在打虎以前不让武松喝酒;或者说未让他喝足;那也就不能打死老虎..不喝酒就不能打虎;不喝酒就显不出英雄本色..所以说同样一件事情;比如说喝酒;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情景;就要做不同的艺术处理..艺术表现要取得成功;要让读者相信和接受;就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生活的本源..其次是写武松既胆大;又胆怯..当店家告诉他山上有虎;劝他在店里住下时;他反倒说人家要谋财害命..这里面既有武松长期江湖生活的经验;也包含着暴躁;不讲理;强烈的个人主义因素..说是不怕老虎;其实含有吹牛的成分..但是武松谈虎而不色变;敢于上景阳冈;毕竟还是胆气不凡..但当他看到官府榜文时;却胆怯犹豫了..此时;作者对武松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描写非常的出色:“我回去必叫人耻笑;算不得好汉..难以转去..”“怕什么;且只顾上去;看怎的..”“什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其实;这都是些为自己壮胆的话;从中透露出的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武松争强好胜;很爱面子;虚荣心极强;他把丢面子看得比丢性命还重要;明知上山有危险;但还是硬着头皮上去;这就是他一面心中胆怯;为自己壮胆;一面硬挺着走向有老虎出没并且伤了许多人性命的景阳岗;这种矛盾心理充分体现出了武松的性格特征..这是武松的缺点;也是他的英雄本色..如果写武松知道山上有老虎却丝毫没有害怕和胆怯;人物就会因为缺乏生活依据而变得让人不可置信了..再看老虎出场之后;作者是如何写武松的:“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化作冷汗出了..”看见了老虎真的来了;还是害怕..这样写效果如何呢不但不损害英雄形象;反而更好的;更真实的表现了英雄..不怕;不惊;就不是人了;那是神;就会失去真实感;就不会感动人..这样的表现;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更体现了艺术的真实..这时武松又回到树林;找回打折了的半截哨棒;这才将老虎打死..这是写得很真实的;因为此时的武松已经没有了力气;只有用哨棒才能把老虎打死;又因为此时老虎已经无法动弹了;所以武松才能抽身去找哨棒..到此;作者已经将武松那超人的神威和武艺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这虽然是夸张的;理想化的;但又是合情合理;真实可信的..这里既有生活真实的体现;又有作者艺术的创造;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施耐庵肯定没有打过老虎;也没有看见过别人打老虎;但他写打虎写得如此生动真实;入情入理;有声有色;这是因为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对类似的生活经历进行了艺术的集中和概括;在现时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夸张..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武松有优点也有缺点;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紧紧抓住了他的优缺点的彼此消涨过程;让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认识武松..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只此寥寥数笔;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水浒传的另一特色是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这种对比方法;不仅表现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就是在一些次要人物身上;也运用得很成功..水浒传有时也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如武松打虎时;借哨棒打断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他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了这场恶斗的气氛;也为以后的赤手空拳打虎做了合理安排;从而突出了他的神力和勇武..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不仅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同时也体现着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书中的英雄人物;不仅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而且又是被高度理想化了的..因此说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非但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小说史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运用得较好的作品..水浒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继承话本的传统而来的..话本是说给人听的;为了引起听众的兴趣;特别忌讳离开故事情节去对人物环境、外貌、心理等作静止、冗长的描绘;而要求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当然;和宋元话本比较;无论人物环境的渲染;人物典型化的高度;表现手法的多样等方面;水浒传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比话本无疑又大大前进了一步..水浒传的全部结构基本上是完整的;同时又是富有变化的..书中人物与情节的安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环紧扣一环;互相勾连的..这种安排固然是由于继承了“话本”表现手法的特点;把一些主要人物和事件集中起来叙述;但更主要的还是为全书的内容所决定;即通过不同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来展示起义斗争的广阔画面的..小说结构的完整;还表现在开端、高潮和结局等安排的精心设计上..。
解读《水浒传》人物塑造独特之处

解读《水浒传》人物塑造独特之处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以描绘108位英雄豪杰的故事而闻名。
在这个作品中,人物塑造具有独特的特点,以下是一些解读。
1. 丰富的人物形象:《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特点。
其中,宋江、晁盖、李逵等人堪称经典,他们的形象塑造细致入微,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背景故事、性格特点和价值观。
2. 表现社会现实:人物塑造在《水浒传》中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英雄人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每个角色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呼声,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的选择和困惑,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3. 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水浒传》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世事的难料性。
不同的人物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友情、恩怨和亲情,他们之间的纷争和故事将读者引入一个独特的人物网络,令人过目难忘。
4. 各具特色的性格塑造:每个人物在《水浒传》中都有自己独
特的性格特点。
有的人性格刚烈、正直,有的人机智灵活、心机深沉,还有的人憨厚善良、忠诚仗义。
这些丰富多样的性格塑造,使
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具有独特之处,通过丰富的
人物形象、表现社会现实、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各具特色的性格塑造,给读者带来了深远的思考和艺术享受。
简要说明《水浒传》的人物塑造艺术

简要说明《水浒传》的人物塑造艺术《水浒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梁山好汉的英雄群象,其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1)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紧紧扣住人物的身份、教养、经历和遭遇,从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多层次地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林冲一开始委曲求全,高俅父子在野猪林未能结果林冲之后,仍未死心,又派陆谦火烧草料场,企图将林冲置于死地。
林教头面对高俅一伙的步步进逼,终于从原来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变为奋起反抗、S仇泄愤,走上了反抗道路,自此,林冲雪夜上梁山,开始了他落草水泊的英雄生涯。
(2)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善于处理英雄人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仅写出了英雄们性格的异中之同,更注意以同中之异来表现性格相近的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作者往往设置类似的故事情节,以犯中求避、对比映衬等手法,突现人物的独特个性,做到了“同而不同处有辨”。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体现了鲁提辖的粗中带细;李逵粗中带莽;武松粗中带气。
(3)在情节进行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其发展变化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揭示其性格最本质的特征。
作者很注重人物的出场亮相,常常让人物一出场便马上进入行动。
作者又善于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来充分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还善于在故事的进程和环境的转换中,逐步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4)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善于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画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
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注意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
(5)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水浒传》的语言艺术也取得很大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水浒传》人物塑造特色《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是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是中国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
作为经典著作的水浒,含蓄地概括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变迁和演变,客观地揭露了顽固的中国伦理道德,以及那些伦理道德对国人的愚弄和危害。
在这里除了该书在思想上的成就之外,文学写作方面的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尤其是在人物刻画方面的成就。
在人物的塑造上,如善于组织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矛盾冲突,以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能够抓住并突出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注意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水浒传》主要表现在写正面人物却敢于写他们的缺点和弱点,但仍然不妨碍写出让人尊敬和崇拜的一面;在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渲染、烘托、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更突现了不同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一切人物的一切都是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按语”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基本美学原则是三境"说。
他在《贯华堂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序一》中说: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
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
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境也。
中国的山水画有一个类别就是写意的,在《水浒传》也运用了中国这一传统的文艺美学原则来描写人物,重形似而不拘于形似,达到了神似。
以形写神”,所以能使人物传神”、逼真”达到化境”。
在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金圣叹评施耐庵对雪景的描写是龙眠白描,庶凡有此”,龙眠”指北宋画家李公麟。
白描是绘画中一种朴素自然的艺术表现方法,不作繁琐的渲染,只用简单的数笔描绘出对象的形象文章中只有写出人物性格中的同中之异”,才能使人物形象逼真传神。
金圣叹之前,容与堂本评《水浒传》曾提出同而不同处有辨”, 认为人物性格的特殊性是在对比中显示出来的,既要写出相同之处,又要写出不同之处。
鲁达、史进、李逵等这些人物都有共同的特点粗卤” 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金圣叹根据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思想品质等精确地道出他们粗卤的不同之处,显示出人物的不同个性。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合乎人情物理”,没有将英雄拔高、神化,认为他们既是理想的英雄,也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
将英雄人物的行为写得合情合理,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显得自然可信。
人物形象塑造的个性化”,即善于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举止、处事方式,来表现其性格的特殊。
《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描写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赋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行动,个性化的生活态度,塑造出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
施耐庵对《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描写之所以被后人所称道,这还应归功于他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施耐庵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点,并以此为中心塑造人物。
杨志便是这些人物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他的成功也证明了施耐庵个性化人物描写艺术的成功。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
而一部好小说,其中的配角并非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因为尽管他们是配角,是小人物,可也是活生生的人,是社会的构成部分。
就社会而言, 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价值,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
”李(贽), 《水浒传》在小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小说中塑造典型人物是很重要的,典型人物塑造得是否成功,往往关系到整个小说的成败。
应该这样说,《水浒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出色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但是, “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
”黑(格尔语若没有这样一个自然的、社会的“周围的世界”小,说中的典型本身就会变得很抽象,从而失去他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而这个“社会的周围世界”就,体现在典型人物以外的一些次要人物身上,这些次要人物塑造得好坏,即这个“社会的周围世界”是否精彩,往往影响着典型人物的塑造在《水浒传》中王婆是一个善于投机钻营、损人利己的江湖市侩, 也是一个串百家门的三姑六婆。
她善于揣测人们的心理,能说会道。
她能“教唆得织女害相思,调弄得嫦娥寻配偶”她,的性格特点,在她看出西门庆的心事以及为西门庆策划引诱潘金莲的两段描写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在人物描写上,《水浒传》能从社会环境和人物关系出发,去把握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人是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
他们的性格受到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遭遇的影响和制约,也随着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小说写出了不同英雄人物走上梁山泊的不同经历。
从中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以及他们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这方面,林冲被逼上梁山的经历是非常典型的,他在经历了生与死的坎坷人生经历以后完成了思想的转变,作者将这一人物刻画得最为出色,也最具有典型意义。
小说用一系列的情节来描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曲折过程,这个“逼”字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
林冲所感受到的并且使之非常不满的黑暗社会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使他想苟安而又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无路可走的时候,才最后走向反抗,走向梁山。
作者将林冲性格的特点及其转变,写得如此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真实自然,就是因为这种思想性格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人物思想性格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又在现实生活的矛盾斗争中发展变化,这是《水浒传》人物描写的高明之处,也是它突出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王婆和何九叔,尽管都是下层社会中世故圆滑的代表,但却一个圆滑得很毒、钻营、损人利己,一个圆滑得中庸,不愿招惹是非。
两个同类性格却又存在鲜明差异的小配角,在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同时,更衬托了武松耿直、勇猛、疾恶如仇的粗犷性格,反衬出武松敢做敢为的豪爽。
这就如同“烘云托月”的道理。
画云是为了画月, 云画不好,月也就画不好。
当人们被月亮的美所吸引时,可能不再注意到云彩的美,但这正体现了云彩美的价值。
同样的,为了“画”好武松这一形象,作者下功夫画好了作为烘托武松形象的王婆、何九叔,甚至郓哥。
虽然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逼真传神,使得人们看过《水浒传》后,被武松的性格特征所吸引,赞叹这位力大无比,且极有正义感,敢做敢为的打虎英雄。
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武松这一典型形象本身塑造得好,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看看时,却发现了作为小人物,作为配角的王婆、何九叔、郓哥等人所起的作用。
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成功塑造,才使得小说的主人们有了生活的空间,才使人们感受到了典型人物的真实,社会的完整和人物性格的鲜明。
《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确实是不平凡的,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作者总是满腔热忱的歌颂他们,赞美他们,总是将美好高尚的思想品格,强烈的反抗精神,高强的武艺赋予他们,使得他们一个个光彩照人。
但是同时,作者又未将他们神话,而总是从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地写出他们的性格和心理,因而充满了生活气息。
不仅读者可以理解,而且能够感受到这些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水浒传》中如果在打虎以前不让武松喝酒,或者说未让他喝足,那也就不能打死老虎。
不喝酒就不能打虎,不喝酒就显不出英雄本色。
所以说同样一件事情,比如说喝酒,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情景,就要做不同的艺术处理。
艺术表现要取得成功,要让读者相信和接受,就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生活的本源。
其次是写武松既胆大,又胆怯。
当店家告诉他山上有虎,劝他在店里住下时,他反倒说人家要谋财害命。
这里面既有武松长期江湖生活的经验,也包含着暴躁,不讲理,强烈的个人主义因素。
说是不怕老虎,其实含有吹牛的成分。
但是武松谈虎而不色变,敢于上景阳冈,毕竟还是胆气不凡。
但当他看到官府榜文时,却胆怯犹豫了。
此时,作者对武松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描写非常的出色:我回去必叫人耻笑,算不得好汉。
难以转去。
”丿怕什么,且只顾上去,看怎的。
”什“ 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其实,这都是些为自己壮胆的话,从中透露出的是内心深处的胆怯。
武松争强好胜,很爱面子,虚荣心极强,他把丢面子看得比丢性命还重要,明知上山有危险,但还是硬着头皮上去,这就是他一面心中胆怯,为自己壮胆,一面硬挺着走向有老虎出没并且伤了许多人性命的景阳岗,这种矛盾心理充分体现出了武松的性格特征。
这是武松的缺点,也是他的英雄本色。
如果写武松知道山上有老虎却丝毫没有害怕和胆怯,人物就会因为缺乏生活依据而变得让人不可置信了。
再看老虎出场之后,作者是如何写武松的: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化作冷汗出了。
”看见了老虎真的来了,还是害怕。
这样写效果如何呢?不但不损害英雄形象,反而更好的,更真实的表现了英雄。
不怕,不惊,就不是人了,那是神,就会失去真实感,就不会感动人。
这样的表现,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更体现了艺术的真实。
这时武松又回到树林,找回打折了的半截哨棒,这才将老虎打死。
这是写得很真实的,因为此时的武松已经没有了力气,只有用哨棒才能把老虎打死,又因为此时老虎已经无法动弹了,所以武松才能抽身去找哨棒。
到此,作者已经将武松那超人的神威和武艺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这虽然是夸张的,理想化的,但又是合情合理,真实可信的。
这里既有生活真实的体现,又有作者艺术的创造,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
施耐庵肯定没有打过老虎,也没有看见过别人打老虎,但他写打虎写得如此生动真实,入情入理,有声有色,这是因为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对类似的生活经历进行了艺术的集中和概括,在现时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夸张。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
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武松有优点也有缺点,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紧紧抓住了他的优缺点的彼此消涨过程,让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认识武松。
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
”只此寥寥数笔,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
《水浒传》的另一特色是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
这种对比方法,不仅表现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就是在一些次要人物身上,也运用得很成功。
《水浒传》有时也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
如武松打虎时,借哨棒打断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他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了这场恶斗的气氛,也为以后的赤手空拳打虎做了合理安排,从而突出了他的神力和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