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10篇

《史记》读书笔记10篇《史记》讲述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开始,到西汉武帝年间共三千年历史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那么,下面是橙子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史记》读书笔记,供大家阅读参考。
《史记》读书笔记1 今天我读了《史记》里的大禹的故事。
尧在位期间,洪水泛滥,尧任命大禹的父亲鲧担任治水的领导工作。
后来鲧因为治水不力,被虞舜流放到羽山。
虞舜听说大禹贤明能干,又令大禹负责治水。
大禹到任后,他吸取父亲的治水教训,努力实践,他认为父亲用堵的方法治水是行不通的,必须用疏通的方法才能根治洪水。
他不辞辛劳,日夜苦干。
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大禹不避风霜雨雪,总是在奔波劳碌,忙于治水。
他的儿子生下来后,他也没回家去看一眼。
有一次,天下着大雨,他带着治水的队伍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在家里啼哭,他的心被牵动了。
那个做父亲的不爱自己的子女啊?他多么想进家门去看一看,科室治水的工程在等着他,天下的黎民百姓在看着他,他不能因私废公。
于是他毅然转过身,带着治水的人顶风冒雨上路了。
在治水期间,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可他一次也没有进家里去看一下。
后来,洪水终于驯服了,顺着河道流向大湖、大海。
大禹这种为了黎民百姓不辞辛劳治水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史记》读书笔记2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十分悠久,文明的传承归功于历史书籍的记载,在数不清的历史书籍中《史记》功劳最大,最近我读了《史记》,感受颇深。
《史记》是我国西汉时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里面详细记录了从五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
读《史记》,我知道了“大舜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尧舜禅让”、“刘邦约法三章”等历史故事的真实情况。
我还知道了“指鹿为马”、“完璧归赵”等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都源于《史记》的记载。
读完《史记》,一个个历史事件好像在我的眼前发生过,历历在目,让我惊叹不已,好像穿越千年。
读《史记》让我感动的还有司马迁的精神,他为了完成《史记》,在监狱中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写下了五十二万字的辉煌巨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宝库。
史记读书笔记(通用8篇)

史记读书笔记(通用8篇)史记读书笔记(通用8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史记读书笔记(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记读书笔记1《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
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史记》中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为别人付出。
他治理了九条河流,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我还从赵氏孤儿,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
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
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他们。
《陈胜吴广》的故事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奴隶推翻秦朝的暴政。
陈胜从起义到牺牲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
《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史记读书笔记2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叫《史记》的书。
《史记》读后感(精彩6篇)

《史记》读后感(精彩6篇)《史记》读书笔记篇一我读的《史记》,是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话本。
这本书只节选了30篇史记中的故事。
古人说过“一叶而知秋”,读《史记》我完全可以领略《史记》的历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苍穹幽深而遥远,繁星闪烁,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恋、憧憬,感慨万千。
《史记》犹如这深邃的夜空一样给人思考、哲理,前车之鉴的警醒。
走进《史记》一个个帝王将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谈笑风生跃然纸上。
跟随他们的脚步,我目睹了他们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串串印记。
有的人圣德,有的残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尧禅让开启圣德,商纣酒池肉林、炮烙之刑无不揭露其有多残暴,周厉王防民之口,让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无道,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昏庸,项羽刘邦的楚汉相争的风起云涌的治国策的较量,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美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明的人物成为古今文学典范。
这也许就是母亲说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的文化树的根基。
只有这如此丰厚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读史使人明智”说的一点也不假。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让我们这些后辈明白:身处绝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么巨大!我们要多思考、多实践。
每一个故事,让我们读过之后,都是一种启迪;每一个故事我们领会之后,都将变成我们的一种智慧!我读了至少五遍《史记》才敢拿起笔写这篇读后感,因为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许我亵渎!《史记》读书笔记篇二前不久看了王立群老师的读史记,其中就说到了项羽的故事,项羽是古代著名的人物,可以这么说项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重要的功劳,中国历史上许多成语与他有关系,我们熟知的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都是与他有关系的。
项羽的祖父是楚国著名的大将军项燕,项羽的父亲没有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是由他的伯父项伯养大的,项羽小时候对读书没有兴趣。
史记读书笔记(精选10篇)

史记读书笔记(精选10篇)史记读书笔记(精选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史记读书笔记(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史记读书笔记1《史记》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被人誉为史家之绝唱。
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它,我就觉得在和一个活人谈话。
司马迁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
司马迁是中国的史学之父,他忍辱负重的精神被后人传诵,《史记》和其他史书不同,他把黄帝到汉武帝这几千年间的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而不仅仅是罗列帝王将相。
史记这本书很伟大,作者更伟大。
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人”,就一定要读《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很重要,以为只有读这篇文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和名师传授。
如果说《太史公自序》是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
因为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每句话都是发自内心的。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比如说为国着想的蔺相如,南征北战的廉颇,性情暴躁的秦始皇等等。
优美的语言使我彷佛进入了那个时代,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位置改变,主人公喜则喜,主人公忧则忧。
紧张刺激的情节让我身临其境,我一会儿变成了攻城拔寨的大将,一会儿变成运筹帷幄的军师,一会又变成伶牙俐齿的说客。
我陶醉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久久不能自拔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名老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种规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智慧。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要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请广大青少年朋友从历史中洞察规律,通晓过去,把握现在,主宰未来。
史记读书笔记2《史记》读后感在我小时候,妈妈就给我讲了《史记》的故事,从此,我一直期盼着有一天能和《史记》见面,《史记》读后感作文。
史记读书笔记4篇

史记读书笔记4篇【史记读书笔记】《史记》这本书不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传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南闯北,呕心沥血完成的旷世巨作。
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是那敢于和君主斗智斗勇的苏秦。
苏秦原先穷困,所有人都嘲笑他,最后,他却凭着自己的毅力与勇气,用那三寸不烂之舌,让燕王将整个国家托付给他。
联系生活,再想一想我,我虽然有足够的勇气,可是,我的毅力,在吗?我不知如何判断,便想起了往事。
以前,我总是一件事没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有一次,我正在做作业,可不知怎么了,我却很想看书!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书看了起来!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
我应该把一件事做完,再做另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废,把每一件事做得完整快速,还要保质保量。
才能进步更快,超越自我。
不仅学习是这样,日常生活也要这样做。
《史记》告诉我很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史记读书笔记范文】今天,我终于把《史记》这本书看完了。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本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汉朝,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个性,生动语言,优美文让我们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之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讲话,深深地被他语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长了知识丰富了头脑,它是一本既生动又能增长知识的好书,我爱这本书。
【关于史记读书笔记】《史记》是我国历史名著,文化瑰宝。
史记作者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
史记中有许多个经典小故事。
如烽火戏诸侯、刘邦的故事等。
看史记故事,看每一篇故事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看商纣王与妲己的故事,我为比干的直谏而感动。
史记读书笔记10篇

史记读书笔记10篇对于《史记》,鲁迅曾赞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史记》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史记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史记的读书笔记1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
洋溢着油墨的书香让我无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简的坚韧,但那不虚美,不隐恶的文字仍向我展开历史的长卷。
那些封沉的记忆在摇曳的光影下若隐若现,跨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看见了英雄项羽的懦弱,瞧见了小人刘邦的伟业,了解了将军的小肚鸡肠,倾听了易水的萧萧哀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记忆中那些闪耀的光芒,在此处早已褪去了圣洁。
这里没有十全十美,只有一位位站在历史浪尖上的伟人。
“人”一个多么难得的称呼。
向所有的人呈现“君权神授”的可笑。
在他的《史记》里,没有皇帝,没有将军,有的只是刘邦,李广。
或许刚才的话错了,这《史记》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无懈可击。
因为它有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因为它有司马迁的坚持真理。
他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我看到了那位长信灯旁紧紧抱着孤单用心写下文字的身影。
听说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那最亮的一颗会是司马迁的眼睛吗?我抱着《史记》走进两千年后的历史。
史记的读书笔记2《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合上书,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其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故事主要讲的是君主周幽王整天吃喝玩乐,掠夺美女,根本无心管理朝政。
大臣将漂亮姑娘褒姒献给了周幽王,可褒姒整天闷闷不乐,从没露出一丝笑容。
幽王无论如何也不能博得褒姒的一笑,这时,有个叫虢石父的马屁鬼,出了个馊主意:让幽王把娘娘带上骊山玩几天,到晚上把烽火点起来,让诸侯都来相救。
果然,到了晚上,诸侯们看到烽火突起,火速赶来。
可大家赶到镐京,才知道这只是一场游戏。
褒姒见大家乱哄哄地白忙了一场,果然觉得有趣笑了一笑。
不久,西方的犬戎真的入侵镐京。
幽王赶紧派人点燃烽火向四方诸侯求救,但这次大家以为这也只不过是一场游戏,都不相信。
《史记》读书笔记15篇

《史记》读书笔记15篇《史记》读书笔记1《史记》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倾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故事》中所选的故事都是《史记》中的'精华,这些故事不仅精彩有趣,而且还我们打开了了解历史的一扇大门。
通过这本厚厚的书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如:统治天下的秦始皇、勇猛的项羽、聪明的晏子、文武双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计的孙武等等。
但是,让我最喜欢的是勾践的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
勾践忍辱负重,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
勾践在躺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每天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吃饭时都要尝尝苦胆。
就这样勾践经过了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失败了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敢于面对,敢于重头再来。
《史记故事》是一本好书。
它让我们从小就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
这本书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退缩,都要持之以恒,才能完成我们美好的梦想!《史记》读书笔记2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
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
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
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史记》读书笔记5篇

《史记》读书笔记5篇史记是我们国家最伟大的历史著作之一,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小学生史记读书笔记五篇,快来看看吧。
小学生史记读书笔记一翻开历史的鸿章《史记》,颤抖的双手暴露了我此时此刻的感动。
在那个崇尚武力的年代,知识被搁置。
司马迁仍背负着父亲的遗愿撰写《史记》。
经过多次转师,在熟读万卷书的同时,又开始行万里路——一次两年的全国漫游,为《史记》得到许多第一手资料。
但他可谓是命运多舛,因为为李陵说情,身陷囹圄,遭受宫刑。
但这也阻止不了他的脚步,尽管屡遭坎坷,但他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最终完成了这一鸿篇巨着,中国纪传体之典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一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我不得不感动,无法不感动于他的坚持,以当时的条件,没有电脑可以查资料,没有书籍可以参考。
我可以想象,一个二十岁的书生背着一个沉重的书箱,一个一个人的拜访,一个一个地点的考察,一个一个字的记录的场面。
想想如今,在发展的如此进步的今天,还有部分同学一听见写作文头痛,闹心。
再想一想一个五十多万字的文章,这份坚持值不值得你去动容,去感动?细细的咀嚼着精神食粮《史记》,精神的充实体现了我此时此刻的感动。
“士为知己者死”,书便是司马迁的知己吧!他的一生都贡献在了写作上。
都说文人之不幸乃文学之大幸,他多舛的命运使他拥有着常人没有的经历。
使《史记》刚开始的深广宏富,醇厚典雅,自然过渡到后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
他没有因荆棘刺身而后退,没有因侮辱和误解而颓废。
这份坚持怎能不让我感动?闭眼静静的回味着《史记》的余韵,内心的悸动表达了我此时此刻的感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不畏强权,敢于发表意见。
尽管受尽欺辱,但仍没忘自己的夙愿。
他坚持揭露当朝王权好恶,这种正义的坚持,怎能不让我感动?缓缓合上《史记》,慢慢的消化着,消化着,但仍无法平息我此时此刻的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的读书笔记
最近,我校正在开展经典阅读的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整体素质。
其中我选择了《史记》这部中国历史上的最为经典的史书著作。
每回看史记总有不一样的感觉,如同醍醐灌顶一般,优美的文字描写,痛彻的历史辩证分析,经典的场面一一浮现,不由得全神贯注,无法自拔。
司马迁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此书,在于他敢于写此书,并为此不屈的拼搏,即使是奇耻大辱依然不能改变他的决心。
整本书贯穿的是“究天人之际”和”通古今之变”。
“究天人之际” 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
“通古今之变”则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为喜欢的那段历史,而我的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历史阶段正是因为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引入的一一战国秦末汉初群英之传。
窦要:深陷绝望后的真情。
死讯悄无声息的传来,窦要在灌夫血溅于市的惨叫平息后, 无奈的独处屋中,久久回味着。
他不相信深似海的侯门外,灌夫已离世多时,只有他一人独自呼吸着空气。
祭奠无门,哭泣枉然。
但后人却会永远记得他如弃破履般的壮语: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C且终不令灌仲孺独死,婴独生。
一番话掷地有声,背后却是萧索与黑暗。
从繁华富贵跃入凄清无闻,窦婴还要一边注视着当年门下歌咏之徒涌入仇家, 以博取笑脸。
就在这时,互相扶持的灌夫又为己身处险境。
这时的窦婴终于在绝望中真正看透了浮华与虚荣,如同一个婴儿般抓住母亲的手,再也看不见其他任何一统光芒。
救灌夫也就是救自己。
由于没有了追求权势、财富、青春的倚重点,他内心的真情迸发了。
而灌夫的死,也就是宣告他的死亡,不论绝食而死还是弃市而亡,对一个早在坠落悬崖过程中的人而言,又有何区别?
郦食其:坚守自我不为器。
一直觉得郦食其之死太怨。
蒯通一馒计真是误了卿卿性命。
但郦食其绝非一迁儒,他一声大喝能让侍从“惧而失谒,跪而拾谒,还走”,并自称“酒徒”, 此真乃一狂士。
也因为他乃狂士,非策臣,才会说出“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
而公不为若更言”之语。
从而接受烹的厄运。
因为他是为君主、为自己所执之念劝齐之人,而非一个只为用计助主然后谋功名利禄之人,他不是任何人可以驱来唤去,有智能的传声筒, 而是认真选择明主而事之之人。
他眼光果然没错。
主父偃:人下人的最终释放主父偃的确被压抑的太久。
游学四十余年,亲不认、昆弟不收,宾客弃之,身不得遂。
所以有一天,当他成为人上人时,他会骄横过人,会放言“丈夫生不王鼎食,死即王鼎烹耳。
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食之。
”这话放肆无理,读来却令我心酸.因为即便身居高位,主父偃心中不是快意与得志,而是更深的咒怨与不满。
小人得志,贫者暴富时,会趾高气昂,会羞辱以前羞辱过自己的人来释放与宣泄。
但主父偃却用同样的方式来折磨别人的同时,更深刻的折磨自己。
他辛酸自己已然逝去的四十载年华,他明白来日无多,但他并不看重生命的余下部分,并不着重享受已
经无多的生命,因为他依旧沉湎在不得志的一生中,他无法不将自己的一生定为被屈辱的失败的一生。
所以, 他会带着最深沉的绝望去暴发,用表面的释放去掩盖内心最无助的痛苦与悲哀。
而这种自决于世的方式表现出他最无助的痛苦与悲哀,也最终将他送上绝路。
他对自己的一生已然无望,死也无谓了。
死士:远古的浩荡绝响太遥远了,慷慨自决的背影。
素灰的长袖随风拂动,坟间的青草见证无悔的鲜血。
凌乱的头颅苍白无息的悬于集市,污秽的身躯旁野犬嗷向明月。
这是死士的下场。
只为那曾赏识他们的义主,一个看重他们人生价值、厚遇他们的恩人。
这不是奴性,我反复告诫自己,在一个逐渐越发看重个体生命的时代,两者的确让我难以区分。
自发抛弃生命的理由太多,苟延残喘理由也太多,究竟何谓重大义,何是轻相抛,何是无耻苟存,何是忍辱负重,何乂是自尊自爱?生或死,这是个取决人自身境界的问题。
有人因惜命贬损后世,有人因轻死被人一笑了之。
这全取抉于为何死,为何而生。
英雄:以一挡众的豪气。
历史上,文士、策士、说客是如此之多,或舞文弄墨,在纸上纵横万里,或滔滔不绝,博古通今。
他们或可谓仁人志士,或为贤相度丞,但在我心里, 他们无法匹配英雄之名。
同样,奋血沙场的武夫也并不是。
因为我心中的英雄只有一种人: 他们孤身一人,面对强大的敌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全身而退,泰然如若无事。
所以, 蔺相如和曹沫乃英雄中的上品。
颜色不变,辞令如故的曹沫和怀璧请死的蔺相如用灼人的气魄令人生敬,进而生畏。
那份自持、自信的无惧与胆魄令人艳羡与感慨。
英雄的中品则如荆轲和聂政。
但两者又有不同。
前者计未成而身死,不过却具有中国文化中对失败者名垂青史的所有条件:忠主,有勇有谋,明知死地而不惧,所以荆轲闻名久远。
而聂政更类死士,为知己者死且不拖累家人,虽死,英名犹在。
下品则是灌夫、专诸之人。
勇气超绝, 大而无畏,但智慧略缺。
他们可壮一时,难有深厚内涵。
汉诸侯王:皇家子弟的悲哀。
弃于市、灭全族,这些可怕的字眼一次次发生。
兄弟相仇、父子相怨、同宗互谤、反叛乱政。
这些都不鲜于闻。
皇室多是非,刘姓皇室更是一次次上演同室操戈。
为什么?若言异姓王乃出自"野兔死,走狗烹”的恐惧,皇族又是遭遇了何种诅咒权利和野心。
汉王朝对诸-侯王过大的权力分配助长了狼子野心。
而汉皇明摆的兄弟情谊、放纵任意的“善心”再次助长了诸侯王们的胃口。
被骄纵坏了的皇家子弟们把由父兄血肉填平的欲望深渊看作自己能一步登天的垫脚石。
殊不知,也丧身于此。
因为高贵,所以自以为没落;因为养尊处优,所以自以为天下无敌;因为一点点不满,引发无穷的愤怨;因为不肯失去统亳财富,最终片甲不留。
这是皇家永远逃不出的诅咒,朝朝代代,一直相继相续。
也所谓:无情最是帝王家。
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
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我国少数民族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
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太史公司马迁:无憾而终。
当读到《史记》最后一句话:太史公曰:余述历皇帝以来至太初而迄,白三十篇。
我投笔而茫然。
司马迁似乎现在还活着,他应该还在那里书写生动的历史,他应该知晓西汉如何灭亡、三国纷争、唐、宋、元、明、清......他应该还在看世间的纷纷攘攘 C 一个个鲜活命运的起伏跌宕。
不,他应该将生命止于《史记》书成的那一刻,不是因为心中屈辱的荣誉感杀死他,而是一生已然无可再超越。
五十余万字,一白三十篇。
千年的历史在纸上凝结。
司马迁在写成时应该怅然若失。
他、他的父辈一生的愿望实现了,没有什么该去改动了,这就意味着他一生也该终结。
他看了那么多帝王将相、浮沉世态、人生沧桑。
整本《史记》似乎是他一生心血的凝结,是他吐出来的精粹, 同时,也是耗尽他一生的奇物。
为了它,他该安息了,天道是公平的。
写毕时,太史公在哭吧。
我听见他的泪声“滴答”落在竹片上。
他可以好好哭一场。
然后安息。
带着一胸腔的气魄、满心怀的豪气,腹藏滔滔众史、万典、车书结束痛苦、无憾的一生。
《史记》,我心中从黄帝到汉武太初年间的一场文字狂欢。
《史记》记载了无数历史风云人物,历史撼动事件,他的笔法,他的勇气,它的写实, 它的魅力。
永远值得铭记,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