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旋转教案设计
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设计十五篇

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设计十五篇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设计1【教学资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1~42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3)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观察潜力和动手操作潜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平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
【教学用具】课件,图片。
【学生用具】方格纸,小房子卡片,小熊卡片,小篇子。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1.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电扇的运动。
师:看看图上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运动吗?它们运动时的样貌一样吗?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运动时的样貌给它们分分类?你是怎样分的?你为什么这么分?师:你们说得真好!像缆车和升降电梯这样的运动在数学里我们叫它平移;而像电扇和风车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旋转。
(板书课题)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2.联系生活实际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师:这天这节课来了一个新伙伴,你们欢迎吗?你们想不想跟小熊一齐去游乐场看看?师:你能从下方的游乐项目中找出平移运动的吗?小熊最喜欢玩旋转类的游戏了,你愿意帮它挑出来吗?3.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师:你们看小熊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我们一齐跟小熊做个游戏愿意吗?游戏之前让我们一齐先来看看游戏推荐吧!(课件演示游戏推荐)(学生进行活动)师:在刚才的游戏中,小熊做的是什么运动?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游戏对平移与旋转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那你们想不想利用它们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呀?二.探究体验1.学生动手移一移,说一说。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3旋转(教案)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旋转的概念、性质和实际应用。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随堂测试:通过设计相关的随堂测试题,评估学生对旋转概念、性质和实际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作业的准确性、创造性和对旋转知识点的应用。
5. 学生自我评价与反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对旋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学习的难点和收获,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旋转”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际的旋转实验,如旋转图形、旋转物体,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 游戏设计:设计旋转相关的数学游戏,如“旋转拼图大赛”,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旋转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 PPT:利用PPT展示旋转的概念、性质和实际应用,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知识。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3课时 旋转 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3课时旋转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旋转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旋转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发生了旋转,以及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同时,让学生了解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钟的旋转、风车的旋转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知道旋转是如何改变图形的位置和方向的。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能力,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发生了旋转,以及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3. 让学生了解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知道旋转是如何改变图形的位置和方向的。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操作的能力,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发生了旋转,以及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教具学具准备:1. 旋转的模型或图片,如时钟、风车等。
2. 方格纸、彩笔等绘图工具。
3. 旋转的Flash动画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旋转的模型或图片,如时钟、风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旋转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旋转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导入1. 利用Flash动画或视频,展示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旋转的特点。
2. 讲解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旋转是如何改变图形的位置和方向的。
3. 利用方格纸和彩笔,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一个图形,并尝试将其旋转一定角度,观察旋转后的图形。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判断一些图形是否发生了旋转,以及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2. 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一个图形,并将其旋转一定角度,观察旋转后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旋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旋转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课后作业(见作业设计)板书设计:1. 旋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一个图形,并将其旋转一定角度,观察旋转后的图形。
2. 让学生观察家里的时钟,说出时钟的旋转特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旋转》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旋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基本定义。
2.能够进行简单的旋转操作,如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角度旋转。
3.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旋转的定义和基本属性。
2.旋转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难点1.进行旋转操作时,如何准确地确定旋转的中心和角度。
2.将旋转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旋转相关的教学资料、实物模型等。
2.学生每人准备圆规、直尺等绘图工具。
3.教室黑板准备好白板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旋转吗?”第二步:讲解旋转的定义和基本属性1.介绍旋转的概念:旋转是图形或物体绕着一个中心轴旋转。
2.讲解旋转的基本属性:旋转包括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等要素。
第三步:进行简单的旋转操作练习1.教师示范如何绘制和旋转一个图形。
2.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
第四步:讲解旋转的应用1.介绍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园艺设计、建筑设计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步:课堂练习1.布置几道与旋转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自行解答。
2.教师巡视学生的解答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六、教学延伸1.将旋转与其他几何知识结合,如平移、镜像等,进行综合练习。
2.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并解决新颖的旋转问题,提高灵活思维能力。
七、教学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旋转知识点。
2.强调旋转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加练习。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认真思考,掌握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接下来的练习中,请大家多动手实践,加深对旋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3 第3课时 旋转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3 第3课时旋转》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课时“旋转”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有所了解。
但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对旋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旋转的概念,知道旋转的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旋转的概念。
2.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旋转的性质。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4.运用情境教学法,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具有旋转特征的图片,如风扇、车轮等。
2.准备一些教具,如魔方、几何图形等。
3.设计相关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旋转特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旋转,初步了解旋转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教具,如魔方、几何图形等,让学生观察这些教具的旋转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旋转的性质。
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明确旋转的概念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选择一个教具进行旋转,观察和记录旋转前后的变化。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加深对旋转性质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旋转(例3) 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旋转(例3)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中关于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旋转的定义,掌握旋转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 旋转的定义及性质的理解。
2. 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
2. 学具:旋转模型、彩色卡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旋转?旋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新课导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旋转的定义及性质。
(2)教师通过PPT展示旋转的定义及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旋转的定义及性质。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PPT展示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旋转的性质设计图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1. 旋转的定义及性质。
2. 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判断下列现象是否为旋转,并说明理由。
2. 运用旋转的性质,设计一个图案。
3. 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旋转的定义及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3 第3课时 旋转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3 第3课时旋转》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旋转的概念,并能用文字和图形描述旋转的过程;2.能够通过旋转将一个图形变换成另一个图形。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践,体会旋转的基本过程;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专注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旋转的概念;2.掌握旋转的基本方法。
难点1.正确描述旋转的过程;2.能够通过旋转将一个图形变换为另一个图形。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和实物图形;2.学生准备好纸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展示图形的旋转变换,引入旋转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相关内容。
2. 理解旋转的概念1.让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图形旋转过程;2.引导学生在纸上模仿旋转的过程,尝试描述旋转的特点。
3. 实践操作1.将教师给出的图形进行旋转变换;2.让学生搭档合作,互相展示旋转的过程,相互评价。
4.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旋转的规律,掌握旋转的基本方法,并将学习内容归纳整理。
5. 练习应用1.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2.老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旋转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旋转图形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旋转概念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旋转的概念: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旋转的方法:正确描述旋转的过程。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更细致地引导学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3课时 旋转教案

第3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3课时旋转【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例3,以及练习七第7~9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种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现象,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一、体会感受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像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呢?判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呢?能不能举例呢?二、感受旋转的方向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小结:像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巩固拓展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7题。
师: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们知道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吗?同学们先独立看看,再想一想。
学生独立看题,并判断、思考。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而哪些又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旋转现象,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吗?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那么分针走到“10”的时候又是几分呢?(50分)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两人一组游戏,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出示紫荆花图,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对旋转现象有了那些了解呢?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旋转是在生活中不同与平移的另一种现象,他们的特点是围绕一个点转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和设计的过程,从事图形的平移、旋转基本性质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操作技能,增强审美意识.
1.下列图案中,可以由一个“基本图案”连续旋转得到的是
(A)(B)(C)(D)
2.图案(A)-(D)中能够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的是
(1)(A)(B)(C)(D)
3.对图案的形成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它可以看作是一只小狗绕图案的中心位置旋转90°、180°、270°形成的
(B)它可以看作是相邻两只小狗绕图案的中心位置旋转180°形成的
(C)它可以看作是相邻两只小狗绕图案的恰当的对称轴翻折而成的
(D)它可以看作是左侧、上面的小狗分别向右侧、下方平移得到的
4.下列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在"几何画板"软件中利用旋转的知识在一个图案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每一个图案都可以看作是它的"基本图案"绕着它的旋转中
心旋转得来的,旋转的角度为
(A)(B)(C)(D)
5. 如图1,ΔABC和Δ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和∠ADE都是直角,点C在AE上,ΔABC绕着A点经过逆时针旋转后能够与ΔADE重合得到图1,再将图1作为"基本图形"绕着A点经过逆时针连续旋转得到图2.两次旋转的角度
分别为
(A)45°,90°(B)90°,45°(C)60°,30°(D)30°,60°
6."龟兔赛跑"的故事图案的形成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可以看作是一个龟兔图案作为"基本图案"经过平移得到的.
(B)它可以看作是上面三个龟兔图案作为"基本图案"经过平移得到的.
(C)它可以看作是相邻两个龟兔图案作为"基本图案"经过平移得到的.
(D)它可以看作是左侧两个龟兔图案作为"基本图案"经过平移得到的.
7.下列图案中,不可以由一个"基本图案"通过连续平移得到的是
(A)(B)
(C)(D)
8.下列图案都是在一个图案的基础上,在"几何画板"软件中拖动一点后形成的,它们的共性是都可以由一个"基本图案"通过连续旋转得来,旋转的角度是
(A)30°(B)45°(C)60°(D)90°
9.同学们曾玩过万花筒,它是由三块等宽等长的玻璃片围成的.如图是看到的
万花筒的一个图案,图中所有小三角形均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其中的菱形
AEFG可以看成是把菱形ABCD以A为中心
(A)顺时针旋转60°得到(B)顺时针旋转120°得到
(C)逆时针旋转60°得到(D)逆时针旋转120°得到
10.下列这些复杂的图案都是在一个图案的基础上,在"几何画板"软件中拖动一点后形成的,它们中每一个图案都可以由一个"基本图案"通过连续旋转得来,
旋转的角度是
(A)30°(B)45°(C)60°(D)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