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合集下载

第一章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章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7.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___ A.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一个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具有主体选择性
C.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
D.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E.意识可以直接创造现实
8.科学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________
A.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 B.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D.不是自然界的产物,而是社会的产物 E.不仅反映世界,而且改造世界
1.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 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 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2009)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 密切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 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2008)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 界
二、判断题
⒎联系构成运动
⒏脱离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的手 ⒐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⒑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 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⒒白马非马
二、论述题
⒈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 ⒉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⒊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⒋意识的能动作用 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⒍矛盾及其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的,按规律熄灭的永恒的活火
C.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D.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E.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⒊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是________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C、(美国佐治亚州的 奥古斯学院) 医生让50名患有高血压 的青年每天进行15分钟 的静坐冥想;让另50名 患有高血压的青年每天 上食品卫生课。 四个月后,沉思冥想的 青年血压平均下降了5 毫米汞柱;另50名青年 的血压没有任何变化。
瑜珈图片
D、科学实验:
给几十个人放映一部能引起同情心
由旋转粒子组成。粒子有不同的 振动频率。人身也是如此。 (美)精神科医师 大卫· 霍金斯研究 表明,身体振动频率会随着精神 状况变化而有强弱的起伏。




邪念会导致最低的频率;渐高依次是恶念、冷 漠、痛悔、害怕、焦虑、渴求、发火、怨恨和 傲慢,这些都在200以下,都是有害的。 信任在250,是中性的。往上的频率依次是温 和、乐观、宽容、理智、理解、关爱、尊敬、 高兴和安详,平静和喜悦在600,开悟在7001000。 霍金斯遇到过的最高最快频率是700,出现在 (印)特蕾莎修女(1997年诺贝尔和平奖)身上。 据说,当特蕾莎修女走进屋子里的瞬间,在场 所有人心中都充满幸福感,几乎想不起任何杂 念。
“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是指,人们
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前提下,又能自 觉选择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 选择的依据有: 主体的利益和需要;阶级力量对比; 国际环境;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因素;等。
历史主体的素养在选择中的作用
华盛顿拒绝做国王。
刘易斯· 尼古拉上校: ‚那种把我们从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引 向胜利的才能,那些得到军队普遍尊 重和崇敬的品格,定能引导和指导我 们在和平的道路上前进。…因此,我 所建议的政体的首脑……很有理由采 纳国王的称号。‛
如,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3)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表现为重复性。即,只要具备一定 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必然 重复出现。 (科学实验)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及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及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意志和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的影响力。

它体现了人的主观意识和创造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客观规律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不可改变的规律。

它反映了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即主观能动性是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运作的,而客观规律又是由人的主观活动产生的。

这种辩证关系表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是客观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在认识和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创造力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这需要人们不断学习、探究和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于发展的机会,充分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注意避免把主观能动性放在客观规律之上,不能固执己见,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自以为是。

要善于从客观规律出发,通过反思和检视,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动,使其与客观规律相协调。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善于同他人协作,尊重他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在交流和合作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合作不仅可以让人们共同实现自己的目标,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在认识和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为实现自身目标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社会学中最基础的原理。

主观能动性强调社会运动取决于个人主观行为,而客观规律性指社会运动受客观原则的限制,这一原则和一定条件相关,会影响社会运动的结果。

社会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个体的意志力和主动性所导致的社会运动变化。

这种思想学说在17世纪由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他指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他们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社会进步。

可以这样说,主观能动性把社会运动归结到个人行为上,重视个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

客观规律性侧重于客观原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各种客观原则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时带有支配性,它们可以把社会发展导向特定的方向或产生特定的结果,这些结果可能与个人本意不相一致,也可能与预期结果完全不同。

这样看来,客观规律性有时能够抑制社会发展的主观性,使之受到客观原则的约束和限制。

两种原理都与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关。

通常,它们不是正面矛盾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把社会发展归结到个人意志力和客观规律的总和上。

实际上,客观规律的存在可以指导社会运动的方向,并且可以引导个人行为面向它们。

凯勒兹等学者指出,个人行为与客观规律、历史进程和政治与经济场所三者一起建立起来,经历了一系列精耕犁耙的流动变化,在这期间,人们可以用某种方式改善其主观能动性。

所以可以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彼此抵消的力量,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现一般规律的社会发展。

马原理第一章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原理第一章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 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揠 苗 助 长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
2、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从实际出发,认识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 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一定 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启示:永远都要坐前排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小镇,有个叫玛格丽特的小 姑娘,自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经常向她灌 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争做一流,永远 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 在前排。”正因为受到父亲的教育,玛格丽特才有永远 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决心事事争一流。 40多年过去了,那个事事争一流的玛格丽特成为 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四年选为保守党领袖。 一位哲人说过“态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讲的是社 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 主体选择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 性和选择性; •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 受规律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 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
• 主体选择是对社会未来发展多种可能的 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 社会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 的客观前提; • 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依据; • 主体能动性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 之中; • 选择是否正确由实践来检验。
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律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要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通过客观规律性的发展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和促使;反过来,主观能动性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性,从而形成共同的辩证统一关系。

下面将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性是万物发展的前提:万物的变化都是在客观规律的驱动下进行的,没有客观的规律性就没有了物质的变化;
2.主观能动性是实现客观规律性的根本动力:主观的活动才能突破客观规律的桎梏,才能有效的利用客观规律,实现物质变化。

二、客观规律性如何激发和促使主观能动性
1.客观规律性提供发展的前提条件:客观规律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让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发展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性约束:客观规律性不仅提供发展的希望,而且也约束着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它的随意发展。

三、主观能动性如何遵循客观规律性
1.客观规律性是主观能动性的根基:主观能动性追求的是客观规律性的实现,因此要继承客观规律性,并从中寻求发展的依据和发挥作用;
2.主观能动性是客观规律性的炎黄子孙:主观能动性要严格遵守客观规律性,这样可以保证物质变化的辩证统一,从而实现主观能动性发展的空间。

四、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客观规律性为变化提供条件,而主观能动性又借以发展,形成一种具有客观特征的物质变化的统一。

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客观规律性是物质变化的前提,主观能动性是物质变化的根本动力,它们之间同时拥有互为约束和促进的作用,共同构成了一种辩证统一的变化形式。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我们如何树立个人目标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我们如何树立个人目标

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我们如何
树立个人目标
树立个人目标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常见的一件事,如何树立科学的
目标,可以让人实现更好的发展,才能给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未来,所
以如何树立个人目标,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有效运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两个原理,实现个人目标的有效
达到。

一、客观规律性
客观规律性是指我们在树立个人目标时,要坚持客观原则和科学原则,要坚持社会实践理论规律,从而提高树立目标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在树立
目标的过程中,不能把握太宽,必须有具体的、客观的、可操作的目标,
只有有具体的目标,才能准确地为实现目标奠定基础。

此外,要坚持客观规律,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确定自己的可行性,要分析自身的能力和时间,认真考虑是否有条件实现目标,考虑到周围环
境的影响,以及自己的经验能力等方面,综合多方面考虑,才能合理安排
自身的资源和有效实现目标。

二、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在树立目标的过程中,要积极行动,要以对未来充满
希望的心态迎接挑战,要以一种投身其中的精神,达到实现目标的目的。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
一、 自然规律和 社会规律
2
讲授内容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与区别
3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规律就是关系”, 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 之间的关系。” 列宁
————中国式的历史唯心主义
21
讨论: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2
4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电流变化引起磁 场变化,磁场变化引 起电流变化。
5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6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 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 志为转移。
7
2、规律的客观性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 诺,但它永远烧不死“日心 说”。
8
3、规律的层次性
客观规律因其起作用 的范围和层次不同而具有 不同的层次。 个别规律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9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含义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 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主要表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 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区别主要表现:自然规律是作为一 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 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 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意识的 能动作用及表 现 1、意识的能 动性
意识的能 动性是相对于 物质的决定性 而言的,是指 意识在反映客 观世界和指导 实践改造世界 过程中表现出 来的积极主动 的性质 。
想一想:大自然能 演化出飞船吗?神 舟飞天要靠什么?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不同于
劳动使人直立行走
问劳 题动
促 进 人 思 考
劳动产生语言
在劳动过程中,由 于协调活动的需要,已 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 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于 是就产生了语言。语言 的产生,使大脑能用词 来概括各种感性材料, 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并 使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 的工具,从而推动了人 类意识的发展。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产生过程中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反应特性
矿石
黄山 潮汐
葵花的反应:应激性
狼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 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 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 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 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 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 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 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由母 狼养大的裸体女孩,大的有 七八岁,小的只有两岁。她 们的习性象狼,吃生食,爬 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 只会象狼一样嗥叫,常常在 晚上出来觅食。一年后小的 去世,1929年大的也死去。
2 0
(2)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
狗的条件反射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原材料
加工厂
产品
客观 实践 人的 信息 事物 作用于 感官 传输
加工
人脑
意识
形成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 是客观的。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 是客观的,二)意识的本质 • (三)意识的能动
作用 • (四)主观能动性
与客观规律性的辩 证统一
思维是地球上 最美的花
(一)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正确的思想意识是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错误的意识是否也是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宗教观念的形成
鬼神观念的形成
小结
1、错误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
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 歪曲的反映
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 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位妇女在被困13天后获救;
2 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从动物心理向人的意识转化的过程中,
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
使人直立行走
劳 动 促进人思考问题
也促使意识的产生 和发展。 社会实践 活动的需要促进了 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产生语言
劳动是整个人类 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 件。劳动不是消极地 适应环境,而是积极 地支配自然,改造自 然。制造和使用工具 的需要使人直立行走, 解放双手。
普遍性: 反映了同类事物的共性 稳定性:若条件具备,就反复出现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客观性的含义: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一是指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喜欢不喜
欢,它都客观存在着。 • 二是是否发生作用,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
否发生作用的关键在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含义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 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1.规律的含义:
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
系。 2 .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不能创造和被消灭 (荀 子、达尔文)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 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特殊的物质器官——人脑的
机能和属性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是特殊的物质器官——人脑的机能和 属性
(1)人 脑是意 识的物 质器官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

生理基础,是意识

的物质器官;意识 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人脑与动物脑的区别
没有被反映者,就 不能有反映。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 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 造。描神画鬼,毫无对症, 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 “天马行空” 似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 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 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 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 而已。
思考:
2、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第一,二者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第二,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和社会服务。
(2)区别:第一,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
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第二,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 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 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 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
• 汶川大地震中映秀水电公司职员虞锦华被救出时, 也已过去整整150个小时。
• 王家岭矿难,115位被困矿工,在井下坚持了8天8夜 190个小时;
• 玉树地震,19日下午6点02分,青海某消防支队 在结古镇成功救出1名被困130小时的藏族女子;
...人的生命,有时是如此坚韧。在极端环境下,...一 块树皮,一汪水,都可以让身处绝境的生命支撑更长 的时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