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法
五种计量基准方法容量重量

五种计量基准方法容量重量摘要:一、引言二、五种计量基准方法简介1.容量法2.重量法3.温度法4.压力法5.光线法三、容量法详述1.定义与原理2.适用范围3.具体操作步骤四、重量法详述1.定义与原理2.适用范围3.具体操作步骤五、比较与总结六、结论正文:一、引言计量基准方法是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测量、计算和比较的重要工具。
在众多计量基准方法中,容量法、重量法、温度法、压力法和光线法是最常用的五种方法。
本文将对这五种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和详细阐述。
二、五种计量基准方法简介1.容量法容量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物体的体积来计算其质量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流体和固体的测量,如水、油、气等。
2.重量法重量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来计算其体积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密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测量。
3.温度法温度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物体的温度来计算其热力学性质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热力学系统的测量。
4.压力法压力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物体的压力来计算其力学性质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力学系统的测量。
5.光线法光线法是一种通过测量物体的光学性质来计算其物理性质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光学系统的测量。
三、容量法详述1.定义与原理容量法是通过测量物体的体积来计算其质量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密度公式:密度= 质量/ 体积。
通过已知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2.适用范围容量法适用于各种流体和固体的测量,如水、油、气等。
尤其适用于测量具有已知密度的物质。
3.具体操作步骤(1)测量物体的体积对于液体:使用量筒、烧杯等容器,将液体倒入容器,读取液面高度,从而得到液体的体积。
对于固体: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宽、高,计算物体的体积。
(2)测量物体的密度对于液体:使用天平、比重瓶等工具,测量液体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液体的密度。
对于固体:使用天平、电子秤等工具,测量固体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固体的密度。
重量法稀释溶液公式

重量法稀释溶液公式
操作步骤
1、计算:n=m/M , c=n/v ,ρ=m/v
例:实验室用密度为1.18g/mL,质量分数为36.5%,浓盐酸配制250ml,0.3mol/L的盐酸溶液。
v=m/p=(0.25*0.3*36.5)/(36.5%*1.18)
2、称量或量取:固体试剂用分析天平或电子天平(为了与容量瓶的精度相匹配)称量,液体试剂用量筒。
3、溶解:将称好的固体放入烧杯,用适量(20~30mL)蒸馏水溶解。
4、复温:待溶液冷却后移入容量瓶。
5、转移(移液):由于容量瓶的颈较细,为了避免液体洒在外面,用玻璃棒引流,玻璃棒不能紧贴容量瓶瓶口,棒底应靠在容量瓶瓶壁刻度线下。
6、洗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洗涤液全部转入到容量瓶中。
7、初混: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
8、定容: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液面离容量瓶颈刻度线下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9、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如果液面下降也不可再加水定容。
10、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时间盛装溶液,故将配得的溶液转移至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水质悬浮物的测定方法—重量法

水质悬浮物的测定方法—重量法水质中的悬浮物是指在水中悬浮的微小固体颗粒,包括泥沙、粉尘、有机物质等。
悬浮物会直接影响水质的透明度和浊度,对水体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研究水质中悬浮物的测定方法对水质监测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悬浮物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其中重量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悬浮物对水体的质量影响,通过测量悬浮物的质量来反映水中悬浮物的含量。
重量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装备准备:准备好天平、滤纸、滤筒等实验器材并进行质量校准。
2.取样:在采样容器中取样,一般采用深度为0.5米的水样。
3.滤纸处理:将准备好的滤纸放在滤筒上,并将滤筒放在称重皿上。
然后将取样水缓慢倒入滤筒中,等待水通过滤纸并进入称重皿。
4.滤水:当取样水完全通过滤纸后,用纯净水冲洗滤筒,使滤筒内的悬浮物完全滤出。
5.干燥:将称重皿和滤纸放在干燥箱中进行干燥,直至质量稳定。
6.称重:待滤纸和称重皿完全干燥后,使用天平进行称重,并记录称重结果。
7. 计算:根据称重结果计算悬浮物的质量,一般以mg/L为单位报告。
重量法测定水质中悬浮物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准确度高,且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试剂。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悬浮物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有一定的限制,较细的颗粒容易通过滤纸而损失。
可以通过改进重量法来提高其测定悬浮物的适用范围。
例如,可以采用更高精度的天平,以减小因称重误差而导致的测量误差;或者可以采用不同孔径的滤筒和滤纸,以适应不同颗粒大小的悬浮物。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测定方法,如光学测定法和激光散射法,来综合评估水质中悬浮物的含量和特性。
总之,重量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水质中悬浮物含量的方法。
通过对悬浮物质量的测定,可以客观地评估水质的浑浊程度,对水体的污染监测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开展悬浮物的测定工作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并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容量法和重量法

容量法和重量法容量法和重量法是两种不同的计量方法,主要用于不同领域的计量和管理。
本文将从定义、应用领域、优缺点等方面对容量法和重量法进行详细解析。
一、容量法容量法是一种以容器的容积作为计量单位的方法。
容量法广泛应用于物流仓储、液体计量、储油罐、管道输送等领域。
容量法的计量单位常见的有升、立方米、加仑等。
容量法的优点是对于液体、气体等无固定形状的物体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可以精确计量。
容量法的缺点是容器内空气或残余液体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计量误差。
容量法的应用领域广泛,例如在物流仓储中,常使用容量法来计量仓库的容量,以确保仓储量和库存管理的准确性。
在液体计量领域,容量法可以用于计量石油、化学品等液体的容量,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准确与安全。
在储油罐和管道输送领域,容量法被用于计量储油罐和管道中液体的容量,以便于制定合理的储存和运输计划。
容量法的优点之一是适用性广泛。
容量法不仅可以用于固体物体,也可以用于液体和气体等无固定形状的物体。
此外,容量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性,可以满足计量需求。
此外,容量法相对简单易行,容器的容量直接反映了物体的容积,使用方便。
然而,容量法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容量法的计量精度受到容器内空气或残余液体的影响,可能导致计量误差。
其次,容量法只能计量容器内的物体容量,无法直接获得物体的重量等其他属性信息。
再次,容量法难以适应非标准形状的物体,例如颗粒状物体、粉末和异形物体等。
二、重量法重量法是以物体的重量作为计量单位的方法。
重量法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商业交易、贸易结算等领域。
重量法的计量单位常见的有千克、磅等。
重量法的优点是能够直接反映物体的质量,计量结果准确可靠。
重量法的缺点是对于非固体物质的计量较为困难,无法直接计量无重量的物体,如气体。
重量法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工业生产中,重量法通常用于称重原材料、检验成品质量等。
在商业交易和贸易结算领域,重量法通常用于计算商品的重量,以确定交易金额。
重量法原理

重量法原理
重量法,又称为称量法,是一种在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它是利用物质的质量来进行分析和计算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
重量法原理的核心是根据物质的质量变化来推断化学反应的进行情况和物质的含量。
在进行重量法实验时,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
然后按照实验步骤,精确称取试剂的质量,进行化学反应或物质转化。
在反应结束后,再次称取产物的质量,通过质量变化来计算反应的产物量、反应物质量以及反应的转化率。
重量法原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化学分析中,可以通过重量法来确定物质的纯度、含量、分子量等重要参数。
在制药工业中,重量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成分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此外,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重量法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重量法的原理简单明了,操作也相对容易。
通过精确称量和称取实验物质的质量,再结合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准确地计算出产物的质量,从而获得实验结果。
重量法的实验结果可靠性高,精确度较高,因此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之,重量法原理是化学分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对物质质量变化的准确测量和计算,揭示了化学反应和物质转化的规律,为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重量法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化学分析的手段,也推动了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量法测定硫酸根

重量法测定硫酸根重量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通过测定物质的质量来确定其化学组成。
重量法测定硫酸根是指通过测定样品中硫酸根离子的质量来确定其含量的方法。
以下是重量法测定硫酸根的一般步骤:一、实验原理硫酸根离子(SO42-)是常见的阴离子之一,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许多物质中,如矿物、植物、动物等。
重量法测定硫酸根是通过沉淀反应将硫酸根离子转化为不溶于水的物质,然后通过称量沉淀物的质量来确定硫酸根离子的含量。
二、实验步骤1.样品处理首先,将样品进行破碎、研磨等处理,以便更好地溶解样品中的硫酸根离子。
同时,需要将样品进行干燥,以去除水分对测定的影响。
2.样品溶解将处理后的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以便充分提取出样品中的硫酸根离子。
通常使用的溶剂是酸性的,如盐酸加入适量的盐酸是指向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某物质,使得反应向正向移动,增大反应产物的产量。
在这里,加入适量的BaCl2(氯化钡)溶液是为了使SO42-(硫酸根离子)生成BaSO4(硫酸钡)沉淀,进而通过过滤、洗涤、烘干沉淀等步骤测定其质量。
3.沉淀反应向溶解液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使得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此时,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被转化为沉淀物。
4.过滤、洗涤、烘干通过过滤的方法将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与溶液分离。
用蒸馏水洗涤沉淀,以去除可能附着在沉淀表面的可溶性杂质。
最后,将沉淀烘干至恒重,即干燥至一定温度后,继续放置在干燥器中冷却并称重,直至两次称重结果相差不超过0.2mg。
5.结果计算通过测量沉淀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硫酸根离子的含量。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已知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摩尔质量,可以计算出硫酸钡的摩尔质量。
因此,可以根据沉淀物的质量计算出样品中硫酸根离子的质量分数。
三、注意事项1.在实验过程中要避免引入其他离子或干扰物质,以免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2.在进行沉淀反应时,要充分搅拌溶解液和氯化钡溶液,以保证反应充分进行。
重量法

立志当早,存高远重量法v:* {behavior:url(#default#VML);}o:* {behavior:url(#default#VML);}w:* {behavior:url(#default#VML);}.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 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 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 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 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 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一、定义根据单质或化合物的重量,计算出在供试品中的含量的定量方法称为重量法二、原理采用不同方法分离出供试品中的被测成分,称取重量,以计算其含量。
按分离方法不同,重量分析分为沉淀重量法、挥发重量法和提取重量法。
三、沉淀重量法(一)原理被测成分与试剂作用,生成组成固定的难溶性化合物沉淀出来,称定沉淀的质量,计算该成分在样品中的含量。
(二)计算公式式中:(三)举例测定某供试品中硫(S)的含量。
3 重量法

2.3.沉淀的纯度 2.3.1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一.共沉淀 二.后沉淀 2.3.2.提高沉淀纯度的方法
共沉淀(当沉淀生成时 ,可溶性物质同时随之沉出 的现象)
a.表面吸附 例: BaCl2+AgNO3→AgCl 沉淀对杂质离子的吸附具有选择性,其规律为: 1.首先吸附与沉淀有共同离子的离子。 2.杂质离子与构晶离子生成的化合物离解度越小, 越易吸附 3.电荷数越高的离子,越易被吸附 4.浓度越大的离子,越易被吸附
第三章 重量分析法 §1 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特点
1.1.定义 根据称量反应生成物 的重量来测定物质含量的化学 分析方法。 重量法通常以沉淀反应为基 础 , 也可利用挥发,萃取或电 解等手段来进行重量分析。
1.2.分类
1.2.1.挥发法 1.2.2.萃取法 1.2.3.沉淀重量法 恒重概念
沉淀对同一种杂质的吸附量与下列因素有关: 1.沉淀的比表面积 2.溶液中杂质的浓度 3.温度 b.生成混晶引起的共沉淀 混晶:一种结晶进入另一种结晶的内部。当杂质 离子与构晶离子的离子半经相近,晶体结构相 似时,就易生成混晶共沉淀,如BaSO4和PbSO4 C.包埋和吸留
2.3.2.提高沉淀纯度的方法 a.降低易产生共沉淀作用的杂质离子的浓度 b.选择合适的↓剂。 C.选择合适的沉淀条件 1.控制沉淀剂的加入速度,并充分搅拌 2.控制沉淀生成时的温度 d.必要时进行再沉淀
SO42SO42Ba2+ Ba2+-SO42--Ba2+-SO42Ba2+
定向速度VQ:晶核生成后,离子按一定的晶格排列 而构成晶体的速度 不同类型沉淀生成的条件: V VQ 沉淀类型 慢 快 晶形沉淀 快 慢 非晶形沉淀 VQ取决于沉淀本身的性质 V不仅与沉淀本身性质有关 ,还取决于沉淀 生成的条件,与溶液中沉淀的过饱和度有关 V 与沉淀的过饱和度 (Q-S) 成正比 ; 与沉淀 的溶解度成反比。 V∝(Q-S)/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少或消除方法
改变沉淀条件,重结晶或陈化
2.后沉淀(继沉淀):
溶液中其他本来难以析出沉淀的组分(杂质离子) 在该沉淀表面继续沉积的现象
溶液中被测组分析出沉淀之后在与母液放置过程中,
注:继沉淀经加热、放置后会更加严重
消除方法——缩短沉淀与母液的共置时间
示例
例:草酸盐的沉淀分离中
2 2
例:金属硫化物的沉淀分离中
H2S ( Cu 2 , Zn 2 CuS 长时间 CuS ZnS
长时间放置,CuS表面吸附S 2 [ S 2 ] 当[ Zn 2 ][S 2 ] K SP( ZnS ) ZnS 逐渐沉积
3.提高沉淀纯度措施
重量法的二个关键: 一要完全; 二要纯净 沉淀完全是指被测组分残留在溶液中很少 1. 沉淀的类型 2. 沉淀的形成
1. 沉淀的类型
(1)晶形沉淀:颗粒直径0.1~1μm, 排列整齐,结构紧密, 比表面积小,吸附杂质少 易于过滤、洗涤 例:BaSO4↓(细晶形沉淀) MgNH4PO4↓(粗晶形沉淀) (2)无定形沉淀:颗粒直径﹤0.02μm 结构疏松 比表面积大,吸附杂质多 不易过滤、洗涤 例: Fe2O3•2H2O↓ (3)凝乳状沉淀:颗粒直径界于两种沉淀之间 例:AgCl↓
注:
因为酸度变化,构晶离子会与溶液中的H+或OH-反应, 从而使沉淀溶解度增大。
降低了构晶离子的浓度,使沉淀溶解平衡移向溶解,
4. 配位效应:存在配位剂与构晶离子形成配位体,
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
讨论:
1)配位效应促使沉淀-溶解平衡移向溶解一方, 从而增大溶解度 2)当沉淀剂本身又是配位剂时,应避免加入过多; 既有同离子效应,又有配位效应,应视浓度而定
图示
注:
根据沉淀受温度影响程度选择
合适温度
沉淀→加热溶液 陈化→加热微沸 过滤、洗涤沉淀 温度影响大的沉淀→冷至室温 再过滤洗涤
温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温度影响小的沉淀→趁热过滤 洗涤
四、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共沉淀现象 2.后沉淀
3.提高沉淀纯度措施
1.共沉淀现象
(1)表面吸附 吸附共沉淀:沉淀表面吸附引起杂质共沉淀
e. 在酸性条件下进行
2.无定形沉淀
特点:溶解度小,颗粒小,难以过滤洗涤; 结构疏松,表面积大,易吸附杂质
条件:
a.浓溶液——降低水化程度,使沉淀颗粒结构紧密
b.热溶液——促进沉淀微粒凝聚,减小杂质吸附
c.搅拌下较快加入沉淀剂——加快沉淀聚集速度
d.不需要陈化——趁热过滤、洗涤,防止杂质包裹
e.适当加入电解质——防止胶溶
3.均匀沉淀法
1.晶形沉淀
特点:颗粒大,易过滤洗涤; 结构紧密,表面积小,吸附杂质少
条件:
a.稀溶液——降低过饱和度,减少均相成核
b.热溶液——增大溶解度,减少杂质吸附 c.充分搅拌下慢慢滴加沉淀剂——防止局部过饱和 d.加热陈化——生成大颗粒纯净晶体
陈化:沉淀完成后,将沉淀与母液放置一段时间, 这一过程称为~ (加热和搅拌可以缩短陈化时间)
吸附规则
第一吸附层:先吸附过量的构晶离子 再吸附与构晶离子大小接近、电荷相同的离子 浓度较高的离子被优先吸附 第二吸附层:优先吸附与构晶离子形成的盐溶解度小的离子 离子价数高、浓度大的离子,优先被吸附
减小方法
制备大颗粒沉淀或晶形沉淀 适当提高溶液温度 洗涤沉淀,减小表面吸附
续前
(2)形成混晶:存在与构晶离子晶体构型相同、离 子半径相近、电子层结构相同的杂质离子,沉 淀时进入晶格中形成混晶
3)配位效应与沉淀的溶解度和配合物稳定常数有关,
溶解度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配位效应越显著
5. 其他因素:
A.温度: T↑ ,S ↑ ,溶解损失↑ (合理控制)
B.溶剂极性: 溶剂极性↓ ,S↓,溶解损失↓ (加入有机溶剂) C.沉淀颗粒度大小: 同种沉淀,颗粒↑ ,S↓ ,溶解损失↓(粗大晶体) D.胶体形成: “胶溶”使S↑,溶解损失↑(加入大量电解质可破坏之) E.水解作用: 某些沉淀易发生水解反应,对沉淀造成影响
As2O3
Ag3AsO4
AgCL
M As2O3 6M AgCL
Ca , Mg
CaC2 O4 长时间 CaC2 O4 MgC2 O4
2 C2O4
2 2 长时间放置,CaC2 O4 表面吸附C 2 O4 [C 2 O4 ] 2 当[ Mg 2 ][C 2 O4 ] K SP( MgC2O4 ) MgC2 O4 逐渐沉积
3. 沉淀剂的选择
(1). 所形成的沉淀具有很小溶解度的沉淀剂 (2). 本身溶解度较大的沉淀剂; (3). 沉淀剂具有好的选择性和特效性 (4).所形成的沉淀具有良好结构的沉淀剂; (5).能够获得摩尔质量较大的称量形式的沉淀剂 (6).沉淀剂最好选用易挥发的物质(有机沉淀剂)。
三、沉淀的类型和形成
2. 盐效应
3. 酸效应
4. 配位效应
5. 其他因素
1.同离子效应:当沉淀达平衡后,若向溶液中加入组成沉淀的构
晶离子试剂或溶液,使沉淀溶解度降低的现象称为~
构晶离子:组成沉淀晶体的离子称为~
讨论:
过量加入沉淀剂,可以增大构晶离子的浓度,
降低沉淀溶解度,减小沉淀溶解损失
过多加入沉淀剂会增大盐效应或其他配位副反应, 而使溶解度增大
后,转化成具有确定组成的称量形式,称量并计算 被测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2. 沉淀形式:沉淀的化学组成称~ 3. 称量形式:沉淀经烘干或灼烧后,供最后称量的 化学组成称~
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
过滤
8000C
Ba2+ + SO42-
BaSO4↓
洗涤 灼烧 过滤
BaSO4
烘干
Ca2+ + C2O42-
CaC2O4•2H2O ↓
影响沉淀颗粒大小和形态的因素: 聚集速度:构晶离子聚集成晶核后进一步堆积成沉淀微粒的 速度 定向速度:构晶离子以一定顺序排列于晶格内的速度 注:沉淀颗粒大小和形态决定于聚集速度和定向速度比率大小 聚集速度< 定向排列速度 → 晶形沉淀 聚集速度> 定向排列速度 → 无定形沉淀
3.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 同离子效应
洗涤 过滤 灼烧 烘干
CaO
试样溶液 + 沉淀剂
待测离子 沉淀剂
沉淀形式↓
洗涤 灼烧
称量形式
处理过程 称量形式
沉淀形式
注:称量形式与沉淀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续前
1.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a.溶解度小 b.纯净,不含杂质 c.易过滤和洗涤 d.易转化成称量形式 2.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a.确定的化学组成 b.足够的化学稳定性 c.较大的摩尔质量
与滴定分析相比:
1)全部数据均由分析天平(感量1.0 mg),
不需标样或基准物质;
2)对高含量组分测定(>1%),结果可靠,
不适宜微量组分测定;
3)过滤、洗涤、烘干等操作繁琐、费时, 不适于生产中的控制分析。
二、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
1. 沉淀重量法过程:利用沉淀反应将待测组分以难溶
化合物形式沉淀下来,经过滤、洗涤、烘干、灼烧
1)选择适当分析步骤 测少量组分含量时,首先沉淀含量少的组分 2)改变易被吸附杂质的存在形式,降低其浓度 分离除去,或掩蔽 3)选择合适的沉淀剂 选用有机沉淀剂可有效减少共沉淀 4)改善沉淀条件 温度,浓度,试剂加入次序或速度,是否陈化 5)再沉淀 有效减小吸留或包埋的共沉淀及后沉淀现象
五、沉淀类型的选择 1.晶形沉淀 2.无定形沉淀
沉淀剂用量:一般 —— 过量50%~100%为宜 非挥发性 —— 过量20%~30%2. 盐效:溶液中加入强电解质使沉淀溶解度
增大的现象
注:沉淀溶解度很小时,常忽略盐效应 沉淀溶解度很大,且溶液离子强度很高时,要 考虑盐效应的影响
3. 酸效应:溶液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称为~
讨论: 酸度对强酸型沉淀物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但对弱酸型或多元酸型沉淀物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pH↓,[H+]↑,S↑
第二章 化学分析基本方法
第一节
一、重量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
将待测组分与试样中的其他组分分离,并转化为一定称量形
式的化合物,然后称重,根据称量数据计算试样待被测组分 含 量的分析方法。 分类: 1. 沉淀法 2. 气化法
3. 电解法
特点:
4. 萃取法
1. 不需标准溶液、 准确度高; 2. 费时,繁琐, 不适合微量组分
例:BaSO4与PbSO4 ,AgCL与AgBr 同型混晶 BaSO4中混入KMnO4(粉红色) 异型混晶
减小或消除方法
将杂质事先分离除去; 加入络合剂或改变沉淀剂,以消除干扰离子
续前
(3)吸留或包埋:沉淀速度过快,表面吸附的杂质 来不及离开沉淀表面就被随后沉积下来的沉淀 所覆盖,包埋在沉淀内部,这种因吸附而留在 沉淀内部的共沉淀现象称~
八、结果的计算 1. 称量形与被测组分形式一样
称量形式的质量 被测组分% 100 % 试样的质量
2. 称量形与被测组分形式不一样
称量形式的质量 F 被测组分% 100 % 试样的质量
a 被测组分的摩尔质量 换算因数 F b 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
a,b是使分子和分母中所含 预测元素原子个数相等 而考虑的系数
2.沉淀的形成
构晶离子
聚集 成核作用 均相、异相
晶核
生长过程 扩散、沉积
沉淀微粒
无定形沉淀 晶形沉淀
定向排列
晶核的形成 晶核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