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文物收藏与鉴定基础

合集下载

文物学马工程笔记

文物学马工程笔记

文物学马工程笔记
《文物学概论》笔记
绪论
1. 文物学的定义:文物学是以文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社会科学领域。

2. 文物学的研究对象: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3. 文物学的学科特点: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

4. 文物学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类型学方法、年代学方法、比较学方法等。

第一章文物史
1. 史前时期: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2.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甲骨文、金文。

3. 秦汉时期:简牍、帛书、封泥。

4. 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碑刻、墓志、建筑、绘画、书法等。

第二章文物分类与鉴定
1. 文物分类的原则:时代、质地、功用、来源、保存状况等。

2. 文物鉴定的方法:历史文献资料法、科学技术鉴定法、比较鉴定法等。

3. 各类文物的鉴定要点:陶器、瓷器、玉器、铜器、书画等。

第三章文物价值的评估
1. 文物价值评估的原则: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等。

2. 文物价值评估的方法:市场分析法、成本法、专家评估法等。

3. 文物价值的实现方式:保护、收藏、展览、科研等。

第四章文物保护与修复
1. 文物保护的原则: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2. 文物保护的方法:预防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科技保护等。

3. 文物修复的原则: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可再处理等。

4. 文物修复的方法:传统修复技术、现代科技手段等。

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

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

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文物的保护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鉴定出来的文物不仅可以展示文化的历史价值,还可以作为保护文物的一种手段,防止盗窃和假冒文物的出现。

本文将介绍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

一、文物的收集和整理文物的鉴定首先要解决文物的来源问题,文物的收集和整理可以通过购买、修复和发掘来进行。

在进行文物收集时,要注意文物的来源是否合法、文物的完整性是否良好。

收集过来的文物也需要进行整理,包括鉴别、编号、记录等。

二、文物的形态特征文物在进行鉴定的时候,需要对文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文物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形状、尺寸、工艺、材料、深浅、凹凸等。

其中,工艺和材料是非常重要的鉴别因素,它们可以反映出文物的时代背景和制造工艺。

三、文物的历史背景文物的历史背景是文物鉴定的重要参考,它可以从文物的产地、年代、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

由于文物所处时代的巨大差异,前人制造文物所用的制作工具、材料、技术和制作风格等都表现出深刻的时代特征,因此,凭借文物特征分析,可以辅助文物鉴定。

四、文物的科学检测文物的鉴定最终还要依赖于科学手段进行验证。

通过专业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技术手段,可以对文物进行检测,并确定文物的真假性或年代、制作背景等问题。

其中,非破坏性检测技术是一种很常见的检测手段,如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等。

五、文物的综合分析文物鉴定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将文物的各方面信息汇集在一起进行整体确认。

在综合分析过程中,可以结合文物与当地文化、神话、历史等进行比较,进一步印证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背景。

最终,综合分析的结果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结论,既考虑了文物本身的形态特征,也考虑了文物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检测。

以上是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鉴定方法,但是对于一些高价值的文物,文物鉴定应该遵循国家相关规定来进行,确保鉴定的正规和权威。

文物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文物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文物学考研知识点总结一、文物学基本概念1. 文物的定义文物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艺术等价值,或者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实物,包括建筑、器物、书画、文献、古籍、古器等各种形式的物质文化遗产。

2. 文物的分类文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按材质分为金属文物、陶瓷文物、玉石文物、纺织品等;按用途分为祭祀器物、日用器物、装饰器物等;按时代分为史前文物、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等。

3. 文物的保护文物的保护是文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文物的保护包括文物的收集、修复、保管、利用和展示等环节。

同时还包括对文物的鉴定、评估、拍卖等工作。

二、文物学的研究方法1. 文物的鉴定文物的鉴定是文物学的基础工作之一。

文物的鉴定包括对文物的年代、风格、材质、制作工艺、用途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鉴定分析。

现代文物鉴定主要依靠科学仪器和技术手段,如放射性碳测年、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等。

2. 文物的修复文物的修复是文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物的修复包括对损坏文物的修补、重整和重建等工作。

文物的修复需要考虑到文物的原始形态和历史信息,同时也要考虑到文物的保护和保养。

3. 文物的保管文物的保管是文物学的基本工作之一。

文物的保管包括对文物的保存、储藏、运输、陈列等工作。

文物的保管需要考虑到文物的保存环境、温湿度、光照和通风等因素。

4. 文物的展示文物的展示是文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物的展示包括对文物的陈列、展览、博物馆等工作。

文物的展示需要考虑到观众的视觉享受和文物的文化价值。

三、文物学的发展现状文物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物学研究的重点我国文物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古代文物的保护、修复、保管、考古学成果的整理和处理,以及文物学理论的研究等。

2. 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我国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包括对古代建筑、墓葬、石窟、壁画、古代书籍、古代陶瓷等各种文物的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3. 文物学人才的培养我国对文物学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考古学院、文物学研究机构,同时还组织了一些文物保护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

文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文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文物化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物材料的分析与鉴定1. 文物材料的分类- 有机材料:如纸、织物、皮革、木质文物等。

- 无机材料:如陶瓷、玻璃、金属、石器等。

- 复合材料:如漆器、丝绸绣品、珐琅器等。

2. 文物材料的鉴定方法- 红外光谱分析:用于有机材料的鉴定。

- X射线衍射分析:用于无机材料的鉴定。

- 质谱分析:对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有较好的适用性。

- 热分析:用于分析文物的热稳定性和热分解过程。

-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用于金属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 文物材料的古老技术还原对于某些古代文物,如古代陶瓷、古代织物等,需要利用化学技术和实验手段还原出古代制作工艺和原材料的使用情况。

二、文物的保护与修复1. 氧化与腐蚀- 有机物的氧化:如纸张、木头等容易遭受氧化作用,产生黄化、腐烂等现象。

- 金属的腐蚀:古代器物存放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发生铁锈或者石灰硫化等现象。

2. 文物的保存环境控制光照、湿度、温度等因素对文物进行保护。

另外,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环节。

3. 文物修复材料- 有机胶和胶漆:用于对文物缺损部分的粘接和修复。

- 传统保护材料:如蜡、树脂等。

- 新型复合材料:如硅胶石膏复合材料等,广泛应用于文物修复领域。

三、文物安全展示1. 文物展示陈列照明、温度、湿度和环境气氛等都对文物展示有影响。

对于易氧化、易褪色的文物,需要采取特殊的展示手段。

2. 文物展示材料- 橡胶、塑料制品:应避免接触文物,因为这些材料容易产生挥发性有机物对文物产生影响。

- 中性材料:如无酸纸张、中性拼图板等。

四、文物损伤与保护技术1. 文物损伤类型- 生物侵害:如真菌、细菌、虫害等。

- 机械破坏:如挤压、撞击等。

- 化学损害:如氧化、腐蚀等。

2. 文物保护技术- 化学杀菌:使用化学杀菌剂对文物进行处理。

- 软化改善:使用化学软化剂对硬化的文物进行处理。

- 硬化改善:使用硬化剂对软化的文物进行处理。

五、文物复制与仿制1. 文物复制技术传统的文物复制采用铸铜、雕刻、照相对文物进行复制。

《文物学概论》笔记资料(供参考)

《文物学概论》笔记资料(供参考)

《文物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文物保护系平台课、考古系专业选修课二、教学对象:文化遗产学院本科生三、教学目的:通过讲授文物和文物学的涵义、基本理论、文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文物门类的时代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主要文物门类的典型特征,为进一步从事文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种类,这些文物集中了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充分体现,也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产生、发展和繁荣的最有力的物质见证。

因此,了解、学习这些文物和其中的知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必经途径之一。

通过对这些文物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中国,还会让大家更加热爱今天的中国,从而为建设明天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也是《文物学概论》这门课长远的教学目的。

四、计划课时:36课时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0课时)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一、什么是文物1、“文物”的概念及内涵2、文物的时限3、中国文物的特点二、“文物学”的定名问题1、文物学的定义2、建立文物学的必要性3、文物学的特点三、文物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文物的价值2、研究文物的作用3、研究文物的分类4、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5、研究文物管理6、研究文物收藏四、文物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社会科学方法:1、调查法2、文献比较法3、类比法现代科学技术法:1、年代测定断代2、文物调查与研究3、成分分析第二节文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文物学与历史学1、文物学和历史学(狭义的)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与历史学密切联系二、文物学与考古学1、文物学与考古学研究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和考古学的密切联系三、文物学与语言文字学1、文物学为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功底是文物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四、文物学与文学艺术1、文物学为文学艺术史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有利于对文物的深入研究第三节文物的鉴定与收藏一、文物的定名与分类1、文物的定名2、文物的分类二、文物的鉴定1、文物鉴定的必要性2、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三、文物的收藏1、民间收藏2、国家收藏第四节文物的管理与保护一、文物管理1、文物管理的必要性2、文物管理的原则3、文物管理的内容二、文物保护1、文物保护的方针及原则2、文物保护技术第二章中国文物学简史(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一、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物质条件1、丰富的古代文物以及完整的文物发展序列2、大量有字文物的存在3、浩如烟海、连续不断的历史文献4、印刷术和碑刻拓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二、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精神条件1、文物在古代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2、文物是高雅的馈赠品3、文物收集还是一种变相的积财法4、古人的厚葬观念是文物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节中国古代文物学一、古代文物学的萌芽期(北宋之前)1、古代文物学萌芽的历史背景2、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基本情况3、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特点二、古代文物学的兴盛期(两宋)1、两宋文物学兴盛的原因2、两宋文物学兴盛的标志3、两宋文物学的成就与不足三、古代文物学的中衰期(元、明)1、文物学中衰的原因2、元、明时期文物学概况3、元、明时期文物学的特点四、古代文物学的复兴期(清代)1、清代文物学复兴的原因2、清代文物学的特点3、清代文物学评介第三节近代文物学一、近代文物学兴起的原因1、1900年前后,中国境内先后有汉简、甲骨文和敦煌石窟三大发现2、西方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二、近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罗振玉2、王国维3、郭沫若三、近代文物学的成就1、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物学研究2、重视田野考古成果3、增加了新的文物学门类4、文物机构的创立和文物专门人才的培养第四节现代文物学一、现代文物学的特点1、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文物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3、自觉地、充分地应用田野考古成果二、现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唐兰2、陈梦家三、现代文物学的主要成就1、文物机构及研究队伍空前发展2、文物学研究更加专业化3、文物学研究新门类的出现4、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与新技术的引进5、注重对各门类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三章中国文物分论(22课时)第一节中国古代瓷器一、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1、陶土的不断选择和加工,导致了制瓷原料的发现2、窑炉构造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窑温,为瓷胎的烧结创造了条件3、自然釉的启发及对陶衣工艺的借鉴,促进了高温钙釉的发明二、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1、早期瓷器阶段(东汉中晚期以前)2、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南青北白”阶段(隋、唐、五代时期)4、“名窑林立”阶段(宋、辽、金时期)5、彩绘瓷阶段(元、明、清时期)三、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方法1、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2、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方法第二节中国古代青铜器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二、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的时代特征1、青铜器的初步发展时期(夏代)2、青铜器的高度发展时期(商、周时期)3、青铜器的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中国古代青铜珍品简介及其欣赏1、大盂鼎2、大克鼎3、毛公鼎4、利簋5、害夫簋6、卫盉7、何尊8、墙盘9、宜侯夨簋10、虢季子白盘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真伪鉴定1、青铜器作伪的历史2、青铜器辨伪的方法第三节中国古代玉器一、玉的概念及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1、玉的概念2、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二、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及主要特点1、玉器的产生时期(新石器时代——巫玉)2、玉器的成长时期(夏、商和西周时期——王玉和礼玉)3、开一代新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道德用玉)4、继承中的创新(秦汉时期——葬玉)5、夸张与生动(隋、唐、宋时期——世俗用玉)6、鼎盛时期(元、明、清时期——全面世俗化)三、中国古代玉器的功能1、作为装饰品及工具2、作为祭祀的礼器3、作为实用品4、玉的道德功能5、作为随葬用玉6、作为地位或王权的象征四、中国古代玉器真伪的鉴定方法1、从玉色方面看2、从玉质方面看3、从器形方面看4.从纹饰方面看5.从琢工方面看第四节中国古代书画一、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书法萌芽时期的(先秦时期)2、书法的初步发展时期(秦、汉时期)3、书法的繁荣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4、书法的继续发展时期(唐代及之后)二、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2、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时期(战国、秦汉)3、中国古代绘画的继续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4、中国古代绘画的兴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5、中国古代绘画的繁荣时期(两宋时期)6、绘画风格的转变时期(元代)7、地方画派的形成时期(明清时期)三、中国画的分类和基本特点1、中国画的分类2、中国画的基本特点第五节中国古代铜镜(自学内容)一、中国古代铜镜的产生二、中国古代铜镜的特点1、齐家文化铜镜的特点2、商代铜镜的特点3、西周时期铜镜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5、汉代铜镜的特点6、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特点7、隋、唐时期铜镜的特点8、宋、金时期铜镜的特点9、元、明、清时期铜镜的特点三、中国古代铜镜的作用1、以铜镜借喻历史2、以铜镜作为男女间爱情的信物3、铜镜是相互馈赠的礼品4、铜镜作为吉祥、辟邪之物参考资料:1.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吴诗池:《文物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文物鉴定与鉴赏概述

文物鉴定与鉴赏概述

文物鉴定与鉴赏概述
一、文物鉴定
1.鉴定方法
文物鉴定的方法主要分为考古、学术研究和科学实验三种。

考古方法是通过田野考古工作,了解文物出土的具体情况和背景信息,包括出土地点、出土年代等。

学术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文物的艺术风格、制作工艺等进行研究,结合历史背景、题识等资料,进行比较推断。

科学实验方法是通过对文物进行技术检测,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测定、碳十四测定、颜色测定等,以获取更加精确的文物信息。

2.鉴定内容
3.鉴定标准
文物鉴定的标准主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学术界的共识。

各地博物馆、文物鉴定机构也会有自己的鉴定标准。

此外,文物鉴定还需要根据文物特点与背景资料进行判断。

二、文物鉴赏
文物鉴赏是以审美和文化价值为核心,从艺术角度欣赏和理解文物的过程。

通过文物鉴赏,人们可以感受到文物携带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1.鉴赏要素
文物鉴赏的要素主要包括文物的历史背景、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制作工艺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理解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的内涵和价值。

2.鉴赏方法
3.鉴赏技巧
文物鉴定与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鉴定可以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为文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鉴赏则可以让人们欣赏文物的美,并从中获取历史与文化的滋养。

因此,对于文物的鉴定与鉴赏,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巧,更需要对历史和艺术的热爱与敬畏。

古董鉴定需要哪些知识点

古董鉴定需要哪些知识点

古董鉴定需要哪些知识点古董鉴定是一门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巧。

如果你对古董感兴趣并希望成为一名古董鉴定专家,以下是一些你需要了解的知识点:1.历史知识:了解古代文化、艺术和历史背景对古董鉴定至关重要。

你需要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流行风格和艺术发展趋势。

这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和鉴别古董作品的时代和风格。

2.材料知识: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对古董鉴定非常重要。

不同的时代和地区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制作古董,如瓷器、玉器、青铜器等。

你需要学习不同材料的特点、纹理、质地以及制作工艺,以便鉴别真伪。

3.艺术知识:古董鉴定需要对艺术风格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你需要学习不同艺术家和工匠的风格和特点,以便识别他们的作品。

这包括了解不同的绘画风格、雕刻技法、装饰品等。

4.鉴定方法:学习和掌握古董鉴定的方法和技巧至关重要。

这包括了解古董的外观特征、制作工艺、标志和印记等。

你需要学习如何使用放大镜、专业工具和设备来检查和鉴别古董,以及如何做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5.市场行情:了解古董市场的行情和趋势对于鉴定古董的价值也非常重要。

你需要了解古董的市场价格、收藏市场的动向以及古董拍卖的规则和过程。

这将帮助你判断古董的真实价值和收藏潜力。

6.实践经验:虽然理论知识对于古董鉴定非常重要,但实践经验同样至关重要。

通过实际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和古董市场,你可以提升自己的鉴定能力,并学习其他专家的经验和观点。

同时,参与实际的古董鉴定工作也是提升自己技能的关键。

总结起来,古董鉴定需要对历史、材料、艺术、鉴定方法和市场行情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除了理论知识外,实践经验和不断学习也是成为一名古董鉴定专家的重要途径。

如果你对古董鉴定感兴趣,希望成为一名专家,那么不断学习和实践将是你的关键。

古玩鉴定知识点总结

古玩鉴定知识点总结

古玩鉴定知识点总结古玩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对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物理、化学等多个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是一些古玩鉴定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物与工艺品的区别文物是指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具有一定文化、历史价值的物品,通常是指古代的器物、书画、雕塑、青铜器、玉器等,是一种传承和记录历史文化的载体。

工艺品是指由工匠用手工艺制成的具有一定装饰、实用、观赏等特点的物品,通常是指现代的玉石、木器、陶瓷、漆器等,是一种传承和发扬传统工艺技艺的产品。

在鉴定文物与工艺品时,需要对其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如历史性、工艺技法、纹饰风格、材质、器型等。

二、鉴定古玩的基本技艺1. 目视鉴定:通过对古玩的外观、形态、纹饰等进行观察,初步判断其真伪。

2. 手感鉴定:通过对古玩的手感、质地、重量等进行触摸,了解其材质和工艺。

3. 耳听鉴定:通过对古玩的声音、响度等进行听声,了解其声响是否正常。

4. 鼻嗅鉴定:通过对古玩的气味、气息进行嗅觉评断,了解其是否有异味。

5. 针对性检验:根据古玩具体特点,进行专业样品检验,确保鉴定准确。

三、鉴定古玩的常见技巧1. 青铜器的鉴定技巧青铜器是古代一种常见的器物,主要用于祭祀、装饰等,其鉴定需要考虑器物的质地、纹饰、铭文、时代等方面,而且在鉴定青铜器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其韵味和历史价值。

2. 玉器的鉴定技巧玉器在中国古代就有着很高的地位,玉器的鉴定需要考虑其材质、纹饰、颜色、质地、透明度等方面,同时还需要了解玉器的历史、文化背景。

3. 书画的鉴定技巧书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鉴定需要考虑其笔墨、构图、线条、色彩、题识等方面,同时还需要考虑其题材、作者、时代等。

四、常见古玩的鉴定知识1. 铜器的鉴定铜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器物,其鉴定需要考虑其质地、器型、纹饰、铭文、工艺等方面,同时还需要考虑其历史、文化背景。

2. 瓷器的鉴定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器物,其鉴定需要考虑其胎质、釉色、纹饰、器型、窑口等方面,同时还需要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物鉴定:质(质地)、形(型)、纹(纹饰、铭文)类型学:如青铜器的足夏尖、商柱、西周马蹄纹:如铭文夏一般无铭文、商代铭文波磔体(首尾尖,中间粗)、西周中期玉柱体(上下等粗)、春秋战国出现刻铭(春秋后期出现鸟篆体,战国初刻字纤细如发,后期有刀凿痕)二、铜器分类三、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1、青铜:铜-锡、铜-锡-铅矿石冶炼金属(青铜)浇铸青铜器2、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卿士三鼎二簋3、三星堆遗址:商代中晚期,四川,形象多较为夸张的造型。

四、鉴定方法与辨伪:传统鉴定于科技手段相结合。

五、器型特征(一)饪食器重点在4类1、鼎盛行于商周时期,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三足圆鼎、四足方鼎、异形鼎、扁足鼎商早:圆鼎小耳,锥足,底部三范痕,四点配列(一耳与一足相对应)。

方鼎同圆鼎,为正方形。

商中:圆鼎小耳,锥足及扁足,五点配列。

方鼎缺。

商晚:圆鼎耳稍大,柱足及扁足(变钝),底范为三角形。

方鼎长方形。

西周早:圆鼎变蹄足之势,扁足不见了。

有方鼎。

西周中:柱足或蹄足,垂腹鼎(腹变大外扯)。

西周晚:蹄足,盂鼎(浅腹,为半球形)。

如毛公鼎。

春秋早:三蹄足,半球形,底范为三角形。

有立耳、附耳。

春秋中:蹄足,盂鼎亦有深腹。

鼎上加盖,底范变圆,耳足可预制嵌铸,是前所未有的大改进。

春秋晚:附耳,深腹,有盖,圆底范。

总之,鼎在此千余年间,形虽稍变,而两耳三足中腹腔的基本形制未改变。

至于耳,由小而大,而沿耳外侈,而附耳加盖;足由空锥足而实锥足,而短柱足,而长柱足,而蹄形足,而矮蹄足;鼎体由深腹而中腹,而腹底近平,而腹若半球,而又深腹而腹作鬲形;然而耳、腹、足的三部基本结构始未大变,因为它的用途在熟牲,故百变不离其职,它在春秋中期以前无盖,以后始有盖;以前三足联体铸;底为三角底,以后耳足离本体分别嵌铸,底为圆形底,则是它在前后期的最大区别。

而耳足的五点配列式,实殷周的通制,只中商时以短暂时期采用四点制。

二里头晚期(偃师二里头)圆腹、腹深、平底;锥状四棱形空心足,半圆形耳,一耳与一足相对应,另一耳在二足之间。

早商(郑州二里岗)出现方鼎。

早期整体器壁较薄,晚期器壁加厚。

足多锥状,晚期少数实心柱状足。

腹圆,且深。

立耳,一耳与一足相对应。

晚商(安阳殷墟)器壁较厚。

腹变浅,足大部柱足,晚期还出现略显中间细二头粗的兽蹄形足。

西周早期(武王-穆王)器形与晚商接近,但器壁更显厚重,出现列鼎。

一般直立耳,双耳微外撇。

柱足或类蹄形足。

腹较浅,下部略显外鼓。

晚期腹更显垂腹状,柱足显短细。

西周中晚期(共王―幽王)列鼎盛行。

一般腹变浅,垂腹更明显,腹形近宽扁,晚期出现半球形腹,但腹显深。

足多蹄形,背面有凹槽,足截面近半圆形。

春秋中晚期春秋早期特点与西周晚期接近,春秋中期始见本段特色。

整体可分二大类,有盖与无盖。

有盖的,一律附耳;无盖的,或立耳,或附耳。

足一律兽蹄形,一般较瘦长。

腹部中期较深,晚期较浅。

战国中晚期三蹄足向低矮发展。

多有盖,附耳。

2、鬲li鬲的形状是似鼎而空心足。

青铜鬲始见于商早,西周中期后盛行,战国晚期消失。

商早:四点配列,锥足,袋形腹较大,分裆较窄而高(?足短)。

耳较小。

商中:五点配列,锥足,耳较小。

商晚:五点配列,锥足及柱足并多有花纹,袋腹退化,分裆较低(?足长)。

西周早:同商晚,有蹄足趋势。

西周中:横宽体,口沿外侈(无耳)。

矮胖西周晚:立耳及无耳,蹄足。

兽蹄足、无耳鬲为最流行。

春秋:早期沿袭西周晚,中晚期也出现一些变体,战国晚期逐渐消失。

商代主要流行分裆鬲;周人流行联裆鬲。

总之,鬲造型早晚演变的情况大致是:直耳鬲早(盛行于商及西周)而附耳鬲晚(流行于西周),无耳鬲早(流行于西周中期及春秋前期),圆而深腹的分裆鬲流行于西周,而扁弧裆或平裆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足系锥足早(商),柱足稍后(西周),半圆,半空足盛行于东周;无扉早(商),有扉晚(周),扁圆长方盛行于西周,高大的盛行于东周。

3、簋gui 大碗形状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甚至四耳的。

簋始于商早,盛行于商晚西周,衰落于春秋中晚,战国已少见。

簋的形态变化最多,商代簋多无盖、无耳或有二耳。

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四耳;还出现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

战国以后,簋已很少见到。

商早:深腹,无耳及兽首耳(无珥),矮圈足大十字孔(方孔)。

商晚:深腹有变浅,无耳及双耳(有无珥),圈足上开孔基本消失(小方孔),圈足有加高趋势。

西周簋趋向是加高圈足,西周早:出现方座簋,圈三足、四足簋(圈足下另有三、四足)。

四耳簋,双耳簋多有垂珥。

西周中:沿袭早期,并弇yǎn口(口径变小)扁圆体、环耳、圈三足,全器作平行横道沟纹(瓦纹)。

西周晚:沿用中期的弇口盖簋,盖沿浑圆、盖沿垂直。

方座簋少见,沿用中期。

春秋早:沿袭西周中晚期两耳“圈三足”。

春秋中晚——战国:数量大减,多方座和异型。

春秋中后期:圈三足,另有新型:三足式,即省去圈足,只留三短足,两耳亦变为环纽;无足式,即两耳变环纽,圈足三足皆省去。

两耳方座华盖式。

战国:上述四种簋式皆有。

圈三足早期曾用,以后少有,余三式战国通用。

簋早商:数量少。

多无耳,个别已见耳。

一般腹深,矮圈足。

晚商:腹变浅,圈足加高。

晚期开始流行双耳。

西周早:双耳簋一般无盖,高圈足。

新出现双耳下垂珥的簋和方座簋。

另,大部簋腹显浅,晚段又显垂腹。

西周中晚:下腹外鼓,体矮宽,多有盖。

晚期常见瓦纹,多敛口,圈足下也多见三小足。

春秋早:沿袭周制。

春秋中晚--战国:数量大减,多方座和异型。

4.簠fu 盛器长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盖。

盖与器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

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晚,主要流行于西周末至春秋初,战国晚期消失。

西周早:直纹簠西周晚期:腹上壁两侧对称环耳。

春秋早:沿袭西周,耳朵变为简化兽形半环状(半兽形耳)。

春秋中:长方形直口,长方形圈足,腹两侧有对称小兽耳或环耳。

(二)酒器饮酒器、盛酒器、取酒器的统称。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

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

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

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

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

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

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储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罍、壶等。

尊、卣相配套使用。

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

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是因此而来的。

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锺,也是一种酒器。

汉代,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自名“钾”。

有些储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

禁也可称之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长方台座。

1、爵即酒杯饮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夏:粗糙。

鎏长而狭。

尾平、短。

无柱或有柱的雏形。

足为三锥足或柱足。

鋬宽带状且弧度较大。

有的下腹部中空成圈足,透镂有圆孔方便温酒透风。

一般无铭文和花纹,偶见腹部有简单的连珠纹(乳钉纹)或弦纹。

商早:沿袭夏。

时代特色为鎏稍宽。

尾稍短。

有柱。

分钉形和菌状两种足为三锥足或柱足。

鋬宽带状且弧度稍小。

爵体较宽,容量增大。

商中:出现圆体爵,圜底流口增高、放宽。

平顶柱帽柱,一柱或两柱足为三角锥形,外撇。

商晚:扁体爵大大减少,圆体爵盛行。

爵底凸出为半圜,体亦瘦长,柱顶有菌形、帽形、蟠龙、蟠蛇等式样,其中以菌柱居多,帽形次之见方腹四足爵、加盖爵等多样。

西周早:沿袭商晚,并有出现扉棱。

有兽首鋬。

西周后期,爵逐渐消失。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爵体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饰有饕餮、云雷、蕉叶等精美的纹饰,上端和柱上也饰有动物形象,有少数无柱而带盖的爵,盖铸成兽首形。

西周前期还有一种器表铸有扉棱的爵,往往以云雷纹作地,饰有两层或三层花纹,纹饰繁而精美。

2、角饮酒器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

卑者使用:下级官吏及平民商代和西周早期的角有盖。

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

3、觚gu 饮酒器日常使用时,如需温酒而饮,要用爵,不需温热,则用觚。

初见于商早,流行于商晚,西周衰落。

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

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靡棱作为装饰。

商早:器身粗矮,圈足上有“”形大孔。

商中:同商早,比商早稍显细长。

有的有鋬。

商晚至西周早:觚身细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足上无“十”字孔。

西周早期,觚已退化,新见大喇叭形口、特细长身、小喇叭形圈足觚。

◆西周早期时中腰细,纹饰只施于圈足上。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

西周后期,觚逐渐消失。

4、斝jia 饮酒器与爵相比,无流无尾。

夏:粗糙,有两柱有的腹部有简单的连珠纹(乳钉纹)或弦纹。

商早:平底。

足较细长,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鬲li状斝)。

菌状双柱不发达。

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

商中:平底少见,底多向下鼓出;新见圜底斝。

出现T形足(断面呈T形,更粗壮),有袋状足新见伞状柱。

商晚:三足有增高趋势多为兽首鋬柱饰粗壮,伞状出现圆体和椭方体不分段的斝。

有四足方斝如妇好墓西周早:斝已退化多为圆底或肥圆的袋状腹(腹像鬲)柱形足花纹繁缛,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等5、觯zhi 尊者举觯饮酒器初见于商晚,沿用至东周。

有扁体和圆体两种。

扁体多见于商晚和西周初,圆体流行于商晚至东周。

商晚:椭扁体,侈口、束颈、深腹、有圈足、不少有器盖。

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西周:宽颈垂腹,感觉比商晚更胖。

有作方柱形而四周圆的。

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的,器上铭文称为“鍴”duān ,即是“觯”。

6、尊储酒器形状为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

尊的体形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商早—商中:主要是圆体尊,有肩大口尊,圈足上多带“”字孔。

商晚:有肩大口尊体型增高;出现方形尊和觚形尊。

如四羊方尊西周早:盛行无肩觚形尊,整体筒状三段式,“十”字消失,圈足下常有宽阔的边圈以增高气势。

新变化:觚形尊腹部呈圆弧状臌出。

商末周初,方形尊和觚形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扉棱,雕铸着繁琐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

西周中:敞口深袋腹低圈足,无耳及出现双耳。

春秋早:大敞口,折肩,圈足较高,形体较大,肩两侧铸接有龙形双耳,使器物肩饰斜角云纹,腹为横条纹,圈足饰雷纹。

战国早:敞口,高颈,扁圆腹,高圈足,外侈有肩大口尊有肩大口方尊觚形尊鸟兽尊鸟兽尊动物形尊(牺尊)储酒器或盛酒祭器。

走兽类及鸟禽。

时代以商代晚期和西周为多见,也有部分来自春秋。

7、觥gong盛酒器或饮酒器鋬有垂珥的为西周,无珥为商代。

造型特点:器腹椭圆,有流及鋬,底有圈足。

有兽头形器盖,向上翘起,也有整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