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物鉴定

合集下载

如何鉴定文物

如何鉴定文物

如何鉴定文物文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鉴定文物可以了解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艺术特色。

鉴定文物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文物的外观、年代、材质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鉴定文物的方法和技巧。

一、外观鉴定文物的外观是鉴定的第一要素,通过观察文物的形态、图案、纹饰和装饰等特征,可以了解其风格和时代。

例如,青铜器的造型常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区相关,通过对器物上的纹饰和题材进行分析,可以推测出其年代和制作背景。

二、年代鉴定鉴定文物的年代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文物的风格、制作工艺、纹饰特征等。

例如,瓷器的年代可以通过颜色、胎体、釉面和纹饰等特征来判断。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已知年代的文物对比,找出共同特征和差异,进一步确定其年代。

三、材质鉴定文物的材质也是鉴定的重要方面之一。

不同的材质对外界环境有不同的反应,通过对文物进行化学分析和物理测试,可以确定其材质成分和特性。

例如,对青铜器进行化学分析可以得知其成分和冶炼工艺,对瓷器进行质地测试可以判断其成分和烧制方式。

四、款识鉴定文物上的款识是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款识的研究和比对,可以确定文物的制作工艺和制作者身份。

款识包括题款、款识、题记等,有时还包括印章和铭文。

通过对款识的字体、风格和笔画等特征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文物的背后故事。

五、背景调查对文物的背景进行调查也是鉴定的重要环节。

通过了解文物的来源、历史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对文物的价值和真伪有更深入的了解。

背景调查包括查阅相关文献、咨询专家和学者等方式,可以提供鉴定的依据和参考。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对文物进行全面的鉴定和评估。

然而,鉴定文物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对某个文物的真伪有疑问,最好请教专业的鉴定专家,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总结起来,鉴定文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外观、年代、材质和款识等。

通过观察、分析和调查等方法,可以对文物进行准确的鉴定和评估。

怎么样鉴定文物

怎么样鉴定文物

怎么样鉴定文物文物鉴定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它需要鉴定者具备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文物鉴定的方法和要点。

首先,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是鉴定的基础。

每一件文物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其制作工艺、风格特点、用途等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要鉴定一件青铜器,就需要了解该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纹饰风格以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用途。

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考古报告、前人的研究成果等,我们可以对文物所处的时代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为鉴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观察文物的外观特征是鉴定的关键步骤之一。

这包括文物的形状、尺寸、质地、颜色、纹饰、工艺等方面。

以陶瓷为例,不同朝代的陶瓷在造型上往往有明显的区别。

如唐代的瓷器造型丰满大气,宋代的瓷器则造型简约优美。

在质地方面,要注意观察其胎质的粗细、疏密,釉面的光泽、质感等。

纹饰也是重要的鉴定依据,不同时代的纹饰题材、风格、技法都有所不同。

此外,制作工艺的细节也能透露文物的年代信息,比如雕刻的刀法、铸造的痕迹、拼接的方式等。

对文物的材质进行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同的文物可能由金、银、铜、铁、陶瓷、玉石、书画等各种材质制成。

了解这些材质的特性、来源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有助于判断文物的真伪和年代。

例如,古代书画作品中使用的纸张和颜料与现代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纸张的质地、纤维结构以及颜料的成分进行分析,可以对书画的年代做出初步判断。

文物的款识和铭刻也是重要的线索。

有些文物会有制作者、使用者或者收藏者留下的款识、铭刻、印章等。

这些文字信息往往能够直接反映文物的出处、年代、用途等。

但要注意的是,有些不法分子会伪造款识和铭刻来欺骗鉴定者,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仔细的鉴别,判断其字体风格、书写习惯、刻制工艺等是否与所声称的年代相符。

借助科学检测手段可以为文物鉴定提供有力的支持。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文物鉴定带来了很多新的方法和手段,如 X 射线荧光分析、热释光测年、碳 14 测年等。

如何鉴定文物

如何鉴定文物

如何鉴定文物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对于文物的鉴定,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

那么,如何进行文物鉴定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文物的背景知识。

这包括文物所处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制作工艺等。

比如,对于一件陶瓷器,我们需要知道不同朝代陶瓷的特点,如唐代的唐三彩、宋代的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等。

每个时期的陶瓷在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我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从而在鉴定时有更准确的判断依据。

观察是鉴定文物的重要环节。

要从整体到局部,细致入微地进行观察。

先看文物的整体形态、风格,判断是否与所声称的历史时期相符。

然后观察细节,如器物的表面是否有磨损、划痕、修补的痕迹;纹饰是否清晰、流畅、自然;颜色是否均匀、鲜艳且符合当时的颜料特点。

材质的鉴定也是关键之一。

不同的文物由不同的材质制成,如金属、陶瓷、玉石、木材等。

了解各种材质的特性,如硬度、密度、光泽等,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文物的真伪。

例如,古代的青铜器经过长时间的氧化,会形成一层独特的锈色;而现代的仿制品往往锈色不自然,或者使用化学方法处理出的锈色与真品有明显差异。

制作工艺是鉴定文物的重要依据。

古代的制作工艺往往具有手工的痕迹,而现代的仿制品多为机器批量生产。

比如,古代的木雕作品,刀法流畅自然,线条富有变化;而机器雕刻的作品则显得较为生硬和规整。

对于陶瓷来说,古代的拉坯、施釉等工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通过观察这些工艺细节,可以辨别文物的真伪和年代。

文物的款识也不能忽视。

款识是指刻、划、印在器物上的文字或标记。

比如瓷器上的底款、书画作品上的落款等。

要熟悉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款识特点,包括字体、书写风格、布局等。

但要注意,有些仿制品会故意伪造款识,所以需要综合其他方面的鉴定因素来判断。

此外,借助科学检测手段也是现代文物鉴定的重要方法。

例如,通过碳十四测年法可以测定有机物的年代;利用热释光技术可以检测陶瓷等器物的烧制年代;还有 X 射线荧光分析等方法可以分析文物的成分。

浅谈文物的鉴定与鉴赏

浅谈文物的鉴定与鉴赏

浅谈文物的鉴定与鉴赏文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遗产。

文物的鉴定和鉴赏是保护文化遗产和推广文化的手段。

本文将从文物的定义、鉴定、鉴赏和保护四个方面浅谈文物的鉴定与鉴赏。

一、文物的定义文物是指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价值的物品,包括器物、器皿、器具、柏林、碑刻、书法、绘画、雕塑、工艺品等。

文物依据其历史年代的不同可分为考古文物、古代文化文物、近现代文物。

文物的鉴定是指根据文物特征、时代背景、工艺技艺等方面的考察,判断其真假、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过程。

文物鉴定的关键是综合分析,需要考察文物的时代背景、材料质地、工艺技术、制作风格等多个方面。

1、时代背景文物的时代背景是鉴定文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如对于一件器物,需要考虑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使用方法等,以此判定它的真实性。

2、材料质地对于文物的材料质地,需要进行科学分析。

比如青铜器的金属成分、陶器的质地等。

科学的分析能够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的准确性。

3、工艺技术和制作风格工艺技术和制作风格是文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不同的文物往往有着不同的工艺技术和制作风格。

这些特点能够帮助鉴定人员确定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三、文物的鉴赏文物的鉴赏是指赏析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意义和历史。

文物的鉴赏有助于推广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1、历史价值文物的历史价值是指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

通过鉴赏文物,可以深入了解历史的进程和文明的发展,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文化价值文物的文化价值是指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通过鉴赏文物,可以领略到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精华。

文物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也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四、文物的保护文物保护是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和维护的过程。

文物保护的关键是要保护好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同时要抵抗外界环境和人为因素的侵害。

1、环境保护文物保存的环境要保持干燥、通风、温度恒定,避免热、湿、光线等因素的损害。

如何鉴定文物

如何鉴定文物

如何鉴定文物文物是一种承载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鉴定文物的过程需要深入了解并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如何鉴定文物,并介绍一些常见的鉴定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外观鉴定外观是鉴定文物的第一步,从外观上可以观察到文物的形状、材质、装饰、纹饰等特征。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文物的整体结构和形状,判断是否符合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

其次,通过观察文物的材质和质地,可以区分真伪和真实年代。

还可以仔细观察文物的装饰和纹饰,例如图案是否精美、雕刻是否细腻,以及绘画作品的题材和风格等。

二、器物用途鉴定除了外观外,了解文物的使用功能也是鉴定的重要步骤。

通过研究文物的形态特征和历史文献,可以推测其功能和用途。

例如,通过观察器物的外形和结构,可以判断它是否用于储存、烹饪、农耕、交通、战争等方面。

同时,还可以从文物上的使用痕迹、残缺部分以及其他辅助材料等方面判断其历史用途。

三、工艺技法鉴定文物的工艺技法是判断真伪和价值的重要依据。

不同的时代和地区,采用的工艺技法也有所不同。

通过观察和分析文物的工艺特征,可以推测其制作时期、地域和工艺流派等。

例如,青铜器的铸造技术、陶瓷器的窑口特征、书画作品的笔法和用色等都是判断其真伪和价值的重要因素。

四、文物鉴定的辅助技术除了传统的外观、器物用途和工艺技法鉴定外,现代科技也为文物鉴定提供了更多的辅助手段。

例如,X射线和红外线光谱仪等科学仪器可以对文物的材质、结构和组成进行非破坏性分析。

此外,碳14测年技术可以对文物的年代进行精确测定,为鉴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五、鉴定文物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文物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知识。

只有熟悉相关背景和艺术风格,才能准确判断文物的真伪和价值。

其次,要注意文物的综合鉴定。

文物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仅是形态和材质,还涉及到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制作工艺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

此外,要善于借助专业机构和专家的意见。

文物鉴定的方法

文物鉴定的方法

文物鉴定的方法文物鉴定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科学、系统的手段来识别文物的历史、年代、价值等信息,以确保其真实性和保护价值。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物鉴定方法。

一、文物的外观鉴定文物的外观鉴定是最直观、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鉴定人员通过仔细观察文物的形状、工艺、纹饰等特征,来判断其时代和制作工艺。

例如,对于青铜器,可以根据器物的整体形状、装饰纹样、器物铭文等进行鉴定。

同时,专业的鉴定人员还需要对文物的破旧程度、修复痕迹等进行观察和判断。

二、文物的材质分析文物的材质分析可以通过对文物材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以判断其原材料的种类和制作工艺。

常见的材质分析方法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例如,通过显微镜观察文物的纹理结构、气孔分布等特征,可以判断其是否为真品。

三、文物的年代鉴定文物的年代鉴定是通过比较文物的特征与历史资料和相似文物进行对照,来推断文物的年代。

常见的年代鉴定方法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文物文献研究等。

例如,对于古代陶器,可以通过对比陶器的形制、纹饰以及其他特征,与已知年代的陶器进行比对,来推测文物的制作年代。

四、文物的权威鉴定文物的权威鉴定是指通过请教专家、博物馆鉴定机构等权威机构对文物进行鉴定。

这些机构通常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通过综合各类鉴定方法,以及对相关历史背景和文物文献的研究,来给出权威的鉴定结果。

五、文物的科学测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先进的科学测试方法也被应用到文物鉴定中。

例如,碳14测年法可以通过测定文物中残留的有机物的含碳量,推测文物的年代。

同位素测年法可以通过测定文物中特定元素同位素的含量,来鉴定文物的年代。

这些科学测试方法不仅可以提高鉴定的准确性,也可以为文物研究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文物鉴定是通过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来提取文物所包含信息的过程。

在鉴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文物的外观特征、材质、年代等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权威机构的鉴定结果和科学测试的结果,来做出最终的判断。

浅谈文物的鉴定与鉴赏

浅谈文物的鉴定与鉴赏

浅谈文物的鉴定与鉴赏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珍贵遗产,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对文物的鉴定与鉴赏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还能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文物鉴定的含义和方法、文物鉴赏的技巧和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广大文物爱好者和文物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文物鉴定的含义和方法文物鉴定是指通过对文物的形态、材质、工艺、器物上的题记、图案、纹样、颜色等各种方面进行综合鉴认,以确定文物的年代、起源、制作工艺、价值等基本特征的过程。

它是对文物进行科学、客观、细致的辨识和评价,是保护文物和鉴赏文物的前提和基础。

文物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实物鉴定、文字资料鉴定、科学技术鉴定和专家意见鉴定四种。

二、文物鉴赏的技巧和要点文物鉴赏是指通过对文物的形式、内容、风格、题材等方面进行审美欣赏和感受,以增进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进行文物鉴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技巧和要点。

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专业鉴赏能力。

对于各种类型和时期的文物,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基本信息,才能够进行深入的鉴赏和理解。

要注重细节和整体的把握。

在鉴赏文物时,要注重观察文物的细微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整体风貌和艺术特色。

要注重情感和体验的表达。

文物鉴赏不仅是对文物的客观分析,更是对文物的主观感受,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情感共鸣,才能真正体味文物的魅力和魂韵。

要注重历史的联想和文化的传承。

在鉴赏文物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验到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感受到文物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影响,因此要注重历史的联想和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物的内涵和价值。

三、总结文物的鉴定与鉴赏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文化工作,它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艺术的眼光和审美的情趣。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不断加强对文物鉴定与鉴赏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文物鉴定的意义

文物鉴定的意义
综上所述,文物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保护文物、提高文物的价值和增强人类的文化认同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物鉴定工作,加强文物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建设,使文物鉴定能够更加准确、严谨和科学。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文物保护意识,自觉遵守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文物的传承和发扬做出贡献。
其次,文物鉴定有助于提高文物的价值。文物的价值与其历史意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有关。如果不进行文物鉴定,很难准确地了解文物的价值,对文物的价值评估就会存在很大的误差。通过文物鉴定,可以对文物的历史意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提高文物的价值。
最后,文物鉴定有助于增强人类的文化认同感。文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载体,通过文物鉴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增强人类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感。
文物鉴定的意义
文物鉴定是指对文物进行辨认、研究和鉴定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了解文物的真实性、历史意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文物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简述其中的几点。
首先,文物鉴定有助于保护文物。文物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其中记录了许多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如果不进行文物鉴定,就无法准确地了解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意义,很容易出现假冒伪劣文以对文物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并分辨真假,从而保护文物的正常流通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物鉴定
【摘要】文物鉴定,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识文物的年代、真伪、质地、用途、价值等,为文物研究或其他科学利用文物研究某一问题打下比较科学的材料基础。

同时,文物鉴定又是保护、收藏的基础,其道理很简单,不辨明真伪,或把赝品当成真品,就失去了保护、收藏文物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文物鉴定方法
文物鉴定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目鉴”和“科鉴”两种。

“目鉴”即俗称的“眼学”,全凭鉴定专家的经验;“科鉴”是运用现代科学仪器对文物进行检测。

无论“目鉴”还是“科鉴”,其操作都必须由人来完成,受人的主观性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文物鉴定报告的可信性。

在文物鉴定之前必须对鉴定方法在规则上进行规范,这种规则即——“双盲法”。

鉴定在对象上可分为“客体”和“主体”,客体即待鉴定物品,主体即对该物品进行鉴定的专家。

所谓“双盲”,即鉴定主体“盲”,鉴定客体“盲”。

“双盲法”在国际上使用的最成功的领域是用于dna检测。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对于“双盲法”的了解是通过看刑侦片中审讯嫌疑人的情节。

为什么要将嫌疑人一个个隔开,使他们彼此失去联系?就是因为这样可以讯问出更多的漏洞,发现更多的问题。

试想,
如果让嫌疑人讨论,统一口径之后回答,可信度又能有多少呢?正是因为“双盲法”的这种特点,才使得它被普遍采用,并定为鉴定规则。

文物鉴定中“双盲法”的操作包括四个方面,叙述如下:
1.鉴定主体对鉴定客体“盲”。

“科鉴”中有一种方法叫“同位素分析法”,其全称为——同位素食性分析法。

同位素分析法,是利用同位素进行食性分析的方法。

c13和n15是c12和n14的同位素,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且一部分“贮存”于骨骼内,其含量很少而且比例不同。

通过对生物体内c13和n15进行测定,可以分析出生物的饮食结构。

例如要对一个春秋时期的古墓葬中的人骨进行分析,看看他是贵族还是平民,这时候就要用到“同位素分析法”。

通过正确测定人骨胶原蛋白质中的同位素含量,可以推断墓主人的日常饮食结构。

如果检测结果表明其肉类食品摄入量较高,说明墓主人为贵族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左传》中对贵族有所谓“肉食者”的说法。

反之,植物类食品摄入量较高,则为平民的可能性较大。

但是,采用“同位素分析法”之前,检测人员不能了解该墓的任何信息。

一旦他知道了该墓的形制、葬式、陪葬品等,很可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定论,从而左右他的鉴定结果。

同时,他不能仅就这一个墓中的骨骼做一次性鉴定。

待鉴定物品必须要混入一批同类物品中。

也就是说,检测人员是对一堆骨骼作鉴定,但究竟是哪一
根,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只能逐一鉴定,并依次标明检测结果。

2.鉴定主体对鉴定客体的信息“盲”。

家喻户晓的《鉴宝》栏目自2003年9月开播以来,收视率屡创新高,每至其时,万人空巷。

主持人在介绍藏品时,通常会抖出这样的包袱:“有请持宝人带着他的宝物上场;请您介绍一下这件藏品的来历;您在购买这件藏品时花了多少钱?”等等。

从一台电视节目的制作和程序的编排上,主持人的这种问话无可厚非,同时也使节目内容更加丰满和精彩。

然而,从科学严谨的角度而言,这样的包袱违背了鉴定主体对鉴定客体的信息“盲”这一规范。

鉴定主体对鉴定客体的信息“盲”也就是行内通常所说的“三不问”。

所谓“三不问”,即:不问藏家、不问出处、不问价格,一句话,不问关于待鉴定物品的任何信息。

虽然这些线索貌似可以对鉴定起到良性作用,可是在极其复杂的现实情况中,为了尽可能做到客观。

待鉴定物品本身所不具有的其他任何因素,皆属于干扰性因素。

因此,就鉴定本身而言,就文物看文物!整个文物鉴定过程应该如同对弈一般,是一个悄无声息的过程。

可是,如果这样制作电视节目,又有几个人能得其要领呢?收视率肯定是每况愈下。

3.鉴定主体对鉴定小组的其他鉴定主体“盲”。

由于文物鉴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鉴定结果不可能只由一个专家过眼后一锤定音,必须要经过鉴定专家小组的拍板。

小组的成员通常为奇数。

由于专家们的研究重点各不相同,实际经历千差万别,鉴定的方法更是各有巧妙。

所以,鉴定小组的人员组成要尽可能“面面俱到”。

使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同一件待鉴定物品“品头论足”。

以笔者愚见:虽然文物工作者对文物有着绝对的发言权,但由于缺乏经济动因,文物工作者的实力明显削弱,“沙发考古”占据主流,好些老字辈的专家只能“纸上谈兵”。

相反,有个别古玩商人和收藏家,乃至造假者的水平不可小觑,他们与专家交锋,而使后者败北之事不乏其例。

其实,这并非是绝对独立的。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罗振玉先生就是集收藏、经营、鉴定于一身,鉴定大家王世襄也曾兼收藏家、古玩商、文物工作者三种身份。

罗振玉还是一位文物造假、作旧的高手,这充分说明了鉴定中“知彼”的重要性。

试想,连赝品都能制造出来,还怕鉴别不出来么?
当然,把大家请到一起,并非是开研讨会,而首先是要求每一位成员的鉴定工作,必须在各自封闭的环境下独立完成。

4.鉴定主体对其他鉴定主体的鉴定内容“盲”。

无论“目鉴”还是“科鉴”,说到底文物鉴定还是“人”在起作用。

鉴定水平的高低、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鉴定主体的学识和经验。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在对有关标准的认识和掌握上,往往存在因人而异的现象。

文物鉴定是一个不断解读和认识文物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需要反复地不断地思考与求证。

所以,每一位专家的鉴定报告都有着详细的内容,每一步的论证都有凭有据,丝丝入扣。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真品还是赝品”、“旧作还是新仿”、“唐代还是宋代”的问题。

简单来讲,按照宋代刘敞在《先秦古器记》中的说法,叫:“礼家明其制度,小学正其文字,谱牒次其世谥。


因此,同一件物品,经过不同专家的鉴定,出具的鉴定报告在论证内容上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是所谓“存疑”。

在“存疑”的基础上,才可以谈“会诊”。

也就是专家鉴定小组的成员坐下来,大家一起深入讨论,直到水落石出。

如果始终见仁见智,各执一端,无法达成共识,那就只能暂时搁置。

据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纹罐,经历了反复和漫长的论证,仅在日本一地的研究就达三年之久。

它能拍出天价,是不无道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