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 第四部分
科技考古学概论第二版笔记

科技考古学概论第二版笔记
《科技考古学概论(第二版)》是一本全面且详细的考古学教材,涵盖了中国科技考古学发展的纵向梳理,以及多个门类的横向覆盖。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科技考古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资料。
在这本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科技考古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文物的清理与修复以及文物的保存等。
这些内容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提供了实践指导,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科技考古学的实际应用。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即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总之,《科技考古学概论(第二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对于想要了解科技考古学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考古学书籍目录

考古学书籍目录世界考古书籍目录:《考古学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穿越时光隧道》,丛书主编:张秀平,本册主编:东之龙胡秉华,广西民族出版社,《考古的故事——世界100次考古大发现》,保罗·G·巴恩,郭晓凌周辉荣译,山东查报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西拉姆讲述考古的故事》,[德]C·W·西拉姆,曾晓祥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4月,第2版。
《宝藏的故事》,鲁竹,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世界考古未解之谜》,胡志峰蒋祝平,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中国考古书籍目录:文物与鉴赏类考古:《人类智慧之魂》,丛书主编:张秀平,本册主编:刘如仲,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年9月,第1版。
《古玩谈旧间》,陈重远,北京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鉴赏述往事》,陈重远,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文物话春秋》,陈重远,北京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古玉鉴藏》,冯乃恩,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铜镜鉴藏》,孔祥星刘一曼,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铜器鉴藏》,罗伯建李学中,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古钱鉴藏》,石瑄,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文房四宝鉴藏》,张淑芳,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书法鉴藏》,蒋文光顾莉,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古画鉴藏》,单国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陶瓷鉴藏》,王莉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金银器鉴藏》,胡晓孔晨,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玺印鉴藏》,罗伯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彭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科技考古与文物鉴赏大纲-深圳大学材料学院

深圳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23200006课程名称: 科技考古与文物鉴赏开课院系: 材料学院制订(修订)人: 黎晓华审核人: 汤皎宁批准人:汤皎宁2013 年 3 月 15日制(修)订课程名称: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英文名称: Primarily authent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cultural relics总学时: 36 其中:实验课 0 学时学分: 2先修课程: 中国历史教材:材料现代材料分析方法王富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文物鉴定基础王琦、林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教材: 文物鉴赏指南马承源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古陶瓷鉴识杨静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青铜器鉴赏张懋鎔漓江出版社,1993课程性质:全校公共选修课,选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文理学生掌握材料现代检测方法,应用于古文物分析鉴定,尤其是针对文物金属材料进行逆向工程对生产工艺进行剖析,还原科技历史,提高学生对材料方面的理论知识认知,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形成知识交叉,并能够掌握现代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考古的最新进展。
课程简介:《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课程是面向全校非材料专业本科学生,以普及文物材料基础知识为主的科普性的综合选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国历史中材料发展史;2、文物材料的性能及分类;3、青铜文物分析鉴赏;4、古钱币分析鉴赏;5、古陶瓷材料分类及鉴定;6、玉器及珐琅彩材料分析鉴赏等。
本课程面向校内文、理各专业,尽量照顾学生的特点,做到内容由浅入深、丰富,在讲授中让学生对中华古文明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学内容:1.绪论文物与材料分析、文物的作用、文物的价值、文物的定义、文物的分类、文物定级、收藏概论2. 文物与文化、文化飞地3. 文物的价值及分级原则、文物的时限、文物分类;4. 文物鉴定领域现状分析;收藏与鉴定概论;5. 文物鉴赏与考古学基础知识6. 不同历史时代青铜器鉴赏7. 青铜器材料冶金学研究、纹饰文化欣赏。
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 第二部分

【遗迹】 指古代的人们进行各种活动后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
及 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废墟、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寺 庙址等,还包括山地矿穴、采石坑、窖穴、仓库、水井、窑址、壕沟、栅栏、围墙、界壕等等。
【树木年轮断代】 利用古代木材断代法以确定古代遗迹年代的一种方法。树木生长,每年 【穆斯堡尔断代】 埋藏在地下、水下或地表的陶片,受到高能宇宙射线和地层内天然放射 【放射性碳素断代】 测定古代遗存绝对年代的一种方法。自然界中的碳有其放射性的同 【热释光断代】根据岩石自古以来受到天然射线辐照而俘获的电子几亿年来被牢 固地捕捉
马踏飞燕 - 形状外观 马踏飞燕的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 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 跑疾速的雄姿。
马踏飞燕 - 力学分析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 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马踏飞燕马踏飞燕马踏飞燕发现发现1969年9月10日下午甘肃省武威地区金羊乡新鲜大队的民工在武威县北郊一公里处雷祖庙的雷台之下开挖战备地道时无意间挖掘出了一座东汉的将军墓出土了相当可观的一批青铜车马佣
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
Primarily authent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铜车马的发掘
1978 年 6、7 月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冢西侧约 20 米处钻探,当探铲进入到地下 7 米左右深度时,碰到了坚硬的物体。一个金光闪闪的泡状物体随探铲破土而出。根据其形 状和花纹,考古专家们立即断定,这是一个金质的马饰品,如果它是马洛头上的一个金泡, 那么,地下就可能埋有马车。
浅谈文物的鉴定与鉴赏

浅谈文物的鉴定与鉴赏文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遗产。
文物的鉴定和鉴赏是保护文化遗产和推广文化的手段。
本文将从文物的定义、鉴定、鉴赏和保护四个方面浅谈文物的鉴定与鉴赏。
一、文物的定义文物是指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价值的物品,包括器物、器皿、器具、柏林、碑刻、书法、绘画、雕塑、工艺品等。
文物依据其历史年代的不同可分为考古文物、古代文化文物、近现代文物。
文物的鉴定是指根据文物特征、时代背景、工艺技艺等方面的考察,判断其真假、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过程。
文物鉴定的关键是综合分析,需要考察文物的时代背景、材料质地、工艺技术、制作风格等多个方面。
1、时代背景文物的时代背景是鉴定文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如对于一件器物,需要考虑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使用方法等,以此判定它的真实性。
2、材料质地对于文物的材料质地,需要进行科学分析。
比如青铜器的金属成分、陶器的质地等。
科学的分析能够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的准确性。
3、工艺技术和制作风格工艺技术和制作风格是文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不同的文物往往有着不同的工艺技术和制作风格。
这些特点能够帮助鉴定人员确定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三、文物的鉴赏文物的鉴赏是指赏析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意义和历史。
文物的鉴赏有助于推广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1、历史价值文物的历史价值是指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
通过鉴赏文物,可以深入了解历史的进程和文明的发展,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文化价值文物的文化价值是指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通过鉴赏文物,可以领略到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精华。
文物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也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四、文物的保护文物保护是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和维护的过程。
文物保护的关键是要保护好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同时要抵抗外界环境和人为因素的侵害。
1、环境保护文物保存的环境要保持干燥、通风、温度恒定,避免热、湿、光线等因素的损害。
文物考古中的实验室分析技术

文物考古中的实验室分析技术文物考古是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领域,而实验室分析技术在文物考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实验室分析技术能够帮助考古学家揭示文物的年代、制作工艺、原料成分等信息。
本文将介绍文物考古中常用的实验室分析技术,包括放射性碳定年、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质谱分析等。
一、放射性碳定年技术放射性碳定年是一种常用于文物考古的技术手段。
该技术基于放射性碳-14在物质中的衰变速率进行测定,可以确定物质的年龄。
通过采集文物中含有有机物的样品,如木材、纺织品等,实验室可以测定其中碳-14同碳-12的比例,从而推测出文物的年代。
放射性碳定年技术在文物考古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考古学家确定文物的历史时期,为文物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二、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是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文物中的元素成分。
该技术利用物质受到X射线照射后产生的特征荧光,通过分析荧光的能谱可以确定文物中含有的元素及其含量。
对于文物考古研究来说,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可以帮助考古学家识别文物的原料种类、制作工艺等重要信息。
例如,通过对青铜器等金属文物进行X射线分析,可以确定其成分并进一步了解其制作工艺和流传历史。
三、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在文物考古中被广泛应用。
SEM技术能够提供高清晰度的文物表面形貌图像,并结合能谱分析技术,还可以确定文物中元素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研究文物的制作工艺、表面处理方式以及使用痕迹等方面十分重要。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考古学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的细节信息,从而推测文物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方式。
四、质谱分析技术质谱分析是一种高精度的分析技术,常用于研究文物中的有机物质。
质谱分析技术可以对文物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帮助考古学家确定文物的材料来源、工艺特征等关键信息。
在文物考古中,质谱分析技术可以应用于研究陶瓷、颜料、染料等文物材料的分析,为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探究与实践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学期(2024)

孔子是公元前6至5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 和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 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子而兴建 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 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子的坟墓, 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整 个孔宅包括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了152座殿堂。 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 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 的大力推崇。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
敦煌莫高窟
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 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 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 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 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 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 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 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 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 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 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1987年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西递、宏村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 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国外世界文化遗产赏析
金字塔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 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 因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本 身是一座王陵建筑。它规模宏伟, 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 是实心,顶部呈锥角。金字塔历经 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 它被誉为当今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和 世界八大奇迹之首。
4.促进经济发展与旅游业: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点和观光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保护好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吸引国内外游客, 提升旅游业的收入和知名度。 5.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很多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例如古建筑、遗 址等。保护文化遗产也就意味着保护着周边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 生态保护,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科技考古教学大纲

#### 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科技考古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和保护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二、课程内容第一部分:科技考古概述1. 科技考古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考古学的定义- 科技考古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趋势- 科技考古在我国的发展现状2. 科技考古的主要方法- 地质学方法- 地貌学方法- 水文地质学方法- 环境考古学方法- 植物考古学方法- 动物考古学方法- 气候考古学方法- 历史地理学方法3.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理- 常见的文物保护技术- 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第二部分:考古技术与方法1.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原理- 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实例-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原理- GIS在考古中的应用实例- GIS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方法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的原理- 常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方法4. 考古发掘技术- 考古发掘的基本原则- 常见的考古发掘方法- 考古发掘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5. 植物考古学方法- 植物考古学的定义与意义- 植物考古学的基本方法- 植物考古学在考古中的应用实例6. 动物考古学方法- 动物考古学的定义与意义- 动物考古学的基本方法- 动物考古学在考古中的应用实例第三部分:案例分析1. 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一:遥感技术在夏商周时期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二:遥感技术在秦始皇陵考古中的应用2. GIS在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一:GIS在三星堆遗址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二:GIS在金沙遗址考古中的应用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秦始皇陵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金沙遗址考古中的应用4. 植物考古学在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一:植物考古学在半坡遗址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二:植物考古学在良渚遗址考古中的应用5. 动物考古学在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一:动物考古学在半坡遗址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二:动物考古学在良渚遗址考古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科技考古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入中国的越南古钱:安南钱是指和中国古钱 形制一样的越南古钱,早在丁福保编写的 “历代古钱图说”有大幅记载和标价。九十 年代经历长期战争后的越南,清理地雷,平 整土地,恢复建设,大量古钱币出土后流入 中国广西边境。在这之前,安南钱并不多见, 很少人专题收藏。
三国时期的钱币:三国货币: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 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 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 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 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孙吴地处江南,物产较丰富,人民亦较富裕, 但孙权实行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几个品种。到头来是官民交 困,财政极度亏空,国基不稳,最后走向灭亡。蜀汉地处巴川,自然地 理条件均优,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刘蜀所铸钱币亦有悖民意,亦先 后铸了一些类似孙吴的虚值大钱,庶民多不乐用,后不得已改铸实值钱 以平民愤。即使想方设法整治币制,最后还逃脱不了失败亡国的命运。
推荐的书目
杨静荣 著,古陶瓷鉴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懋鎔 著,青铜器鉴赏,漓江出版社,1993。 上海钱币学会主编,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上海远东出版社, 1985。 丁 孟 著,铜镜鉴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王琦、林健 编著,文物鉴定基础,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6。 马承源 著,文物鉴赏指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秦汉钱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战国货币的流行。规定除黄金和铜外,其他财物如珠、玉、 贝、银等都不能作货币。秦时制造半两钱。这是铸币有各地方政府进行,所以现在所见的半两钱枚枚不 同。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方孔代 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因此方孔圆钱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据史书记载西汉的铜钱有八种,其实有些钱只是使用的时间不同,名称不同。实际上可归纳为三种钱: 半两、三铢、五铢。
汉半两的重量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半两钱,身小肉厚,文字也没有规则,大家认为这类半两是汉初半 两。汉初半两钱是比较大样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几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的种类 就多了。普通五铢钱的正面和背面都由外廓,这是和以前的钱币有所不同的。五铢钱中也发现有少量是 光背的,这是最早的五铢即元狩五铢。武帝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宣帝五铢可以辨认。它的特别就是五字相 交的两画向内收,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他记号,比如内廓上面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 五铢钱是历史上用得最长久的钱币,因而铸造量大,钱币数量众多,同其他稀有币相比就很不值钱了。 除形制特殊的钱币外,几元前就可买到一枚。而使用了几年就停止流通的三铢钱就有达数百元一枚的。 故有人将五铢改为三铢的。
北宋钱币:宋朝钱币铜铁兼铸,种类繁杂,
每个皇帝每次改元都铸新钱,钱文书体多种 多样,“对钱”盛行,钱币艺术达到中国历 史上的最高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的 “交子”和南宋的“会子”是最早的官方纸 币,其后盛衰更替,成为各个朝代主要通货 之一。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大明宝钞 大清宝钞
由以上我们了解了中国古钱币发展的大致演
变过程,经历了:
原始实物货币
金属称量货币
十进位年号宝文钱币 纸币(机制币)
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货币起源和发展理论 的真理性
西方货币文化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钱币
以人物(神祗、帝后)鸟兽、花草为饰,多 为圆形无孔,打制而成,有鲜明的宗教艺术 风格。
中国最早的金银币:江苏省大丰市2010年4月 出土的21枚金币,日前经江苏省文物局鉴 定,确认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郢”为 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距今已 有约2500年历史,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 的黄金货币。
唐代钱币: 唐代钱币品种不多,有“得一元宝”,“顺天元宝 ”“咸 玄通宝”“'乾元重宝”“乾封泉宝”“建中通宝”“大历通宝”“开元 通宝”。
五代钱币:唐朝末年,籓镇之祸、宦官之乱、黄巢起义、朋党之争让强 大的唐帝国终于崩溃了。起而代之的五代十国,是中国继春秋战国、三 国、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分裂割据时期。在五代十国这段较为特殊的 历史时期里,几乎每一个曾经独立过的政权都发行过自己的货币。五代 十国的钱币种类极多,但流存下来的非常少。比如后梁开平年间铸“开 平通宝”大钱和“开平元宝”,后唐有“天成元宝”,后晋有“天福元 宝”,后汉“汉元通宝”,等等。而“应圣元宝”是当时的北燕铸造的 钱币。
圜钱及先秦方孔园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 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 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 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
蚁鼻钱:蚁鼻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铜币。因其形象 得名。形状为凸面椭圆形,似海贝。正面有阴文,常见“贝” 字;少数为“君”、“圻”等字,意义不明。
金元明清时期“以银为主,铜钱纸钞为辅”
的货币制度这一时期大宗交易用银,同时使 用铜钱和纸钞。契丹文、女真文、蒙文、满 文等少数民族文字也用作钱文,成为多民族 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见证。
清朝后期开始使用银元铜元机制币 银元铜元圆形无孔,采用机器鼓铸,规格标准, 式样新颖,使用方便,颇受社会欢迎,因而 迅速取代制钱而起,成为东西方钱币文化交 融的典范。
流入中国的朝鲜古钱 :朝鲜李朝仁祖李倧十一年(1633年,明崇祯六年) 由常平厅设监始铸,故名“常平通宝”。至肃宗李焞五年(1678年)更 以法律命定各有关厅、曹、营、监等分工铸造;及至1891年(清光绪十 七年)以机制黄铜钱问世,常平通宝铸行前后达260年之久,在中近代 朝鲜货币史上占统治地位,彻底改变了此前以米、布为主的交易状态。 面文“常平通宝”为工整楷书,直读,除初铸之光背者外,背文有记监、 记官、记地、记数、记值、记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以及录用“千字 文”44字,版式多达数千种,不胜枚举;然因历代各地均有鼓铸,其间 大小错出、轻重倒置势所难免,不一而足。鉴定中一般铜色黄润、文字 端丽者为早期宫铸;笔画呆板、制作不精者为后期官铸;
两晋十六国钱币:三国两晋十六国(公元196-439年) 是含魏、蜀、吴三国鼎立及两晋、十六国两个历史时期。两 晋时期,西晋沿用“曹魏五铢”,东晋主要用孙吴及蜀汉旧 钱。 十六国时期,后赵曾铸“丰货”,成汉在成都铸造过 “汉兴”小钱。夏铸“大夏真兴”。前凉曾铸“凉造新泉”。
南北朝钱币: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大动荡时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衰 退、大混乱时代,宋、齐、梁、陈各自都曾铸钱,造成货币缺乏统一性 和连续性,导致货币减重极盛,私铸劣钱盈市。这个时期还超凡脱俗地 出现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国号钱和年号钱。
王莽时代的币制改革:公元7年到公元14年,王莽一共进行
了三次币值改革。“一刀平五千”是王莽在公元7年,进行的一次币制 改革时,发行的大额货币。他将一刀平五千的“一刀”二字错金,并且 当五千枚五铢钱使用,因此“一刀平五千”也被称为“金错刀”,同时 还发行了契刀五百、大泉五十这种虚值大钱。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政权 后,进行了第二次币制改革,废除“金错刀”和“契刀五百”这两种虚 值大钱,以及汉朝使用的五铢钱,发行“小泉直一”,这也直接导致了 王莽政权信用的丧失。公元14年王莽进行了第三次币制改革,将钱币 分为六等二十八品,使得币制更加混乱。王莽又废除大、小钱,另推行 五铢货泉、二十五铢货布两种。但货币换算比值仍不合理。
一.钱币
中国历代铸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产生 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偶然的物物交换; (2)扩大的物物交换;(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 (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货币与一般商品的共同点是:货币也是高品。金银能够充当货 币,是因为金银本身是商品,既是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货 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是: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是从商品中 分离出来专门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可以表现一切商 品的价值。这种货币与一般商品的本质区别,就是货币的本 质。所以说“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 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 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流入中国的日本古钱 :古代日本一直以来都是用物物交换,其中能充当货币功能
的主要物品是米,砂金,白银和布。 在接受了中国唐朝的文化后,开始接受中国的铜钱,部分的开通元宝开始留入日本,充当 流通货币。日本同时开始仿照开通元宝的样子铸造了第一种古钱-合同开珍 ;后来日本隔 了400年第一次开始铸造的铜钱-庆长通宝的通宝二字完全就照搬永乐的通宝二字!琉球王 国也受永乐通宝的影响,大世通宝,世高通宝的通宝二字也和永乐通宝的通宝二字完全一 样。 在日本还有一种传说,中国的永乐通宝就是为和日本做贸易而特别制作的。这其中 倭寇也做了很多向日本偷渡铜钱的事情,据日本估计,流入日本的中国铜钱高达 200亿枚。 最后一个渡来钱是宣德通宝,在这以后就没有中国的铜钱流入日本了。在日本弘治通宝就 极少看到。原因之一中国的铜源渐少,明代的铸钱远不及北宋,年年减少亦无余力供应日 本。宣德后期,有段时间也有部分安南钱流入日本。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发现了大铜矿, 日本的铜比中国的铜更便宜,运中国的铜钱去日本就是亏本了,日本便开始自己铸钱,这 就是宽永通宝!
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
Primarily authent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主讲人:黎晓华 H1-403 单位: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 Email: lxh@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文物鉴赏与考古学基本知识 第三章:青铜器收藏与鉴定基础 第第六章:玉器收藏与鉴定基础
秦半两和以前的铸币一样,是用泥范铸的,一范只铸造一镒,所以铸出的钱,枚枚不同,轻重也相差 较大。
一、秦朝钱币特征
二、汉朝钱币特征
汉承秦制,只是这时黄金只作为宝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在日常交流中专用铜钱,铜钱的地位也就愈发 重要了。 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不过这种名称已渐渐的开始和其重量分开了。如秦半两原重半 两,重量和名称相符,汉时有所改变。这时的铜钱仍是由地方铸造,重量与名称往往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