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文化交流期末作业

当代国际文化交流期末作业
当代国际文化交流期末作业

期末作业

1.如何理解“文化”?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什么作用?

1)文化的含义可以从“汉语中的文化含义”、“哲学的“文化”定义”、“社会学的“文化”定义”和“考古学、文化学对“文化”概念的诠释”四个方面去考察。

概括如下:

1、汉语中的文化含义——

在古汉语的表达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功”、“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这里面既有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文化”指一般知识,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如“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2、哲学的“文化”定义——

即指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3、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

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群体整个的人造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产品,这些产品,往往被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的行为、修养。

文化还指人们的群体,大至一个国家。在社会学看来,人类通过学习和发明种种办法以适应多种多样的环境,经过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并不断经过修改学习来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化。

4、考古学、文化学对“文化”概念的诠释——在考古学中,“文化”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等。

对于文化比较权威的定义——

在文化学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里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2)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上。

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判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建立的先导作用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给人们以理

想、信念的支撑。因此,人类历史上新的制度战胜旧的制度,文化起到了内燃机的作用。

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如果说新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的过程,是社会处于非常状态的表现,那么,新的制度、体制建立后,社会在一定秩序中运行发展就是社会常态的表现。由于社会是人的社会,而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自身素质和精神物质需求又不尽相同,所以常态中的社会仍然会存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矛盾,而且还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欲望和理智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妥善解决,这个社会的常态就会被打破。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们解决这些矛盾常常采取多种手段,而依靠文化的力量去化解这些矛盾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这是因为,法律、理想、道德、礼俗、情操等文化因子,内含着社会主体可以“做什么”和“哪些不可以做”,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那样做”的意蕴。所以,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种种矛盾,就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的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通过有说服力的、贴近民众的方式,将真诚、正义、公正等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植入民众的心田。只有这样,一个社会才能健康、有序、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文化虽然说是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他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文化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的导向赋予经济发展以价值意义,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政策的制定,无不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决策者文化水平的制约。文化给物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二是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人作为文化的单元,不仅受文化熏陶,而且也依一定的原理相互感通,相互认同,从而形成社会整体。文化的这种渗透力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它能够促进社会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保证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在一定的组织内有序开展。三是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经济活动所包含的先进文化因子越厚重,其产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附加值也就越高,在市场中实现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大。

既然文化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应当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用先进文化武装自己。为此,第一,要注重学习。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兴学习之风,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学习型政党,把我们的社会建设成学习型社会,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人人学习之邦。第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的民族精神、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体现出的宝贵精神进行提炼、概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时进行总结,以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第三,打牢基础。教育既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又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夯实文化“大厦”的基础至关紧要。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积极发展并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第四,营造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条件。所谓文化环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一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修养和对文化事业的关切程度。这两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建立起正确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加强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剧场、体育馆等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科学、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大力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第五,发展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满

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加强文化法律建设,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第六,建设队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材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大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抱负、发挥才智的机制和环境,使全社会所有优秀的知识分子都能够为发展先进文化建功立业。同时,广大知识分子自身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习,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努力把自己造就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2.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主要的贡献有哪些?

1.古典哲学。《易经》包含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基础,现代数理逻辑也要依托于《易经》,《老子》思辩哲学应用于现代哲学、《孙子》应用于商战、《四书五经》对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朝鲜等影响更大,这些国家都是中国文化圈的成员。启蒙运动中,法国伏尔泰便利用了中国儒家思想,伏尔泰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明代王阳明的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第一本提到儒教的书《儒家道德》,1641年在伦敦出版。

2.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在现代战争中作用很大,就是航天也要用到。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彻底地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任何占卜术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成功所起的作用更大。火箭也是中国首先发明的。中国漆器,中国冶铁和穿井技术都是世界最先出现的。中餐、中医也世界独具特色的。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动情地写道:“中国文献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和发现,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的或照搬采用的发明或发现一般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二项式系数排列,还是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相互转移的方法,或是第一台时钟中的擒纵装置,或韧性铸铁犁铧,或植物学与土壤学的开创,或皮肤与内脏的关系,或天花痘苗接种的发现——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居世界第一。”李约瑟著的长达2000万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向世界生动详实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伟大创造及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与影响。

3.文化方面(狭义的)。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日本大化改新使其进入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圈也在这时形成。中国的文化在明代以前一直是世界领先。中国的城市发展对世界也有很大影响,宋代以前,世界是许多国家学习中国的城市建造。中国中古的开放时代为世界各国培养了许多各方面的人才。在艺术门类内,中国的书法、国画、诗歌独树一帜。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用。1570—1870年的300年间,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介绍中国文官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书籍竟多达70种。《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坛。德国文豪歌德在比较中西文学后曾感慨地说:“当中国人已拥有小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正在树林里生活呢!”举世闻名的中华武术,是我国民间流行最广泛的体育项目。千百年来,中华

武术对世界武坛尤其是亚洲武坛有过重大影响。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武术震惊了世界。中国琴棋书画对世界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中国文化圈内的国家。

4.交通方面。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促进了各地的交流。四大发明除火药是元朝军队带去的其它都是经丝绸之路传过去的。

5.经济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等作物的国家,尤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世界上660多种主要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就有136种,占20%以上,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是最早养蚕的国家,丝绸也是中国的重要发明。中国烧造的瓷器也是中国独特的创造,中国人china,就与陶瓷有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英国的李约瑟曾说:“茶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亚洲国小龙的发展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6.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现代外交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人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幅员辽阔,中古时代经济文化一直世界领先,为世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实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还有很多,不胜枚举。现代社会中,从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人类安全的角度看,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中国挑战”。

3.中国文化的精华有哪些内容?

在西方文化步步进逼的今天,东方文化节节败退的事实多少令我们这些炎黄子孙颜面无存且心有不甘,尽管很多人还沉浸在昔日辉煌的梦里,大有不死不休之气概,可自我安慰毕竟于事无补。落后就是落后,没必要不承认,更没必要睁着眼睛说瞎话,硬拿不是当理说。想想,电是人家发明的,电视和汽车是人家发明的,宇宙飞船是人家发明的,电脑和网络是人家发明的,民主、自由、天赋人权的理念也是人家提出的,我们还有什么可不服气的?现在的事实就是,西方的文明正大踏步地引领着人类的进步,我们不过是在坐享其成罢了。幸好,经过了几千年的修炼与沉淀,经过了几百年的碰撞与融合,中国文化最精髓的部分依然故我,有着西方文化无可替代的另类之美,归纳如下:

1、汉字

历史如潮,起起落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分分合合的历史游戏当中,有一位隐在幕后的英雄功不可没,它就是我们的汉字。无数次的分裂却能重新走向一统;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化纷纷断裂之时,中华文化却独自延续,这些都是汉字的功劳。这愣头愣脑的方块字,不动声色地延续着我们的香火和血脉,传承着我们的文化与思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横竖撇捺的魅力,让ABCD们黯然失色。

2、汉诗

我这里所说的汉诗,指的是汉语诗歌,既包括古典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也包括现当代的新诗。古诗的魅力众所周知广为称道,可惜难以有效的翻译成别国文字,因此成为我们民族最为独特的一道风景;而现代诗在此之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渐行渐远渐无穷。自上世纪70年代末直到如今,无数优秀诗人风起云涌,佳作叠出,在当代中国文学艺术整体堕落、整体沦陷的氛围里,出淤泥而不染,一枝独秀,实在难能可贵。可惜四下皆庸人,无法领略其美,令人徒叹奈何。总而言之,汉诗是最精彩的汉语,汉诗之美,不可言说。

3、《红楼梦》

早在1956年,毛主席就曾说过:“中国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

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在抒情一统江湖的中国古典文学史中,能诞生出一部《红楼梦》这样前无古书,后无来书的经典之作,实属奇迹。也正因为有了这部“一览众山小”的《红楼梦》以及散发着独特芳香的汉语诗歌,中国文学才真正拥有了与西方文学分庭抗礼的资格和资本。

4、饮食衣食一向并称,但在汉装、汉服不敌西装革履,已然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却依然勃勃生机,并且蒸蒸日上。八大菜系,枝繁叶茂;溜炒烹炸,样样翻新。无论色、香、味、意、形都是那些粗枝大叶的西式快餐无法望其项背的。此外,再加上茶酒的飘香,更如锦上添花。柔韧的筷子终归技高一筹,让金属的刀叉相形见绌。

以上种种便是中国文化精髓之所在,乃至于安身立命之根本。其余之《易经》、老庄、佛禅、太极、中医、中药、堪舆、命相、气功等神秘文化及戏曲、礼乐、国画、书法、园林等传统艺术,虽不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总体成就亦不足以与西方文化争一时之短长,却也异彩纷呈,蔚为大观。

10电子商务2班

100104300238

童静

跨文化交际答案1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双语课程水平测试题(一) I. Multiple Choice(20 points, 2 points each) Directions: There are some statements in this section. For each statement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D, choose the ONE that best complete the statement. 1.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inues to welcome a large number of immigrants移民each year and has referred to as a melting-pot大熔炉society. This trend can reflect the theory of ___A__. A. macroculture B. microculture C. globalization D. modernization 2. A teenager dresses like and talks like a gang member but not a member of any gang. This case reflects the ___A____ characteristic of subgroup. A. deviant label B. temporality C. wanna-be behavior D. unexamined 3.When you talk with your friends about Picasso, Beethoven, you are talking about culture from ___B___ perspective. A. anthropological人类学 B. intellectual有才智的 C. social D. psychological心理 4.The dialogues at the United Nations, for example, would be termed __B_______. A.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B.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C.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5.There is a Chinese belief that “One is good in nature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ut similar habits. However, if he is not well educated, his nature changes”. This belief can reflect that____C___. A. Human nature is evil but perfectible B. Human nature is a mixture of good and evil C. Human nature is good but corruptible容易 堕落的 D. None of the above 6.Mr. Wang, a Chinese immigrate in U.S, has adapted himself so well to American culture that he gradually lost his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rocess is called__C___. A. separation and segregation隔离 B. integration整合一体化 C. assimilation吸收同化 D. marginalization边缘化 7.Liming, a Chinese student, just began his study in a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his first week in U.S., he thought everything was new and exciting, and he enjoyed himself a lot. Liming is in__A___ stage of culture shock. A. honeymoon蜜月 B. crisis危机 C. reintegration再整合 D. gradual adjustment逐渐适应 8. ___C__ is the process of putting an idea into a symbol. A. Decoding B. Channel C. Encoding D. Source 9.___A__ refers to anything that distorts歪曲曲解the message the source encodes. A. Noise B. Message C. Source D. Context 10.___D__ refers to that portion of the receiver response of which the source has knowledge and to which the source attends and assigns meaning.

跨文化交际作业

《跨文化交际学》选修课试卷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题目: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差异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应用心理学

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摘要】:世界全球化、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但是,中西文化赋予非言语行为的不同内涵,也带来了交际上的障碍。本文通过理解非言语交际的定义,着重论述了非言语交际中中国和西方国家上差异,以发现非言语行为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中不同的文化含义及作用,从而避免文化冲突,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人们踏平社交的道路,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中西方;差异;跨文化交际 一、非言语交际定义 人类交流有两种形式: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这两种形式在人类沟通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非言语交际是指所有超越语言的交际行为(1),它充和完善了言语交际的不足,是整个沟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言语有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姿势表达、空间语言手语等多种表现形式。人类在进行交流、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时,除了使用语言进行传达外,大量的信息还依靠非语言符号。非言语在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中具有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萨莫瓦曾说:“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2)(Samovar,1985:155)人们通过服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姿等诸多无声的体态语,将有声语言形象化、情感化、生动化,以达到先声夺人、耐人寻味的效果,且能充分弥补有声语言表达的乏力和不足,特别是人类在“词不达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非言语就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圆满表达情意,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礼仪,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作用产生的成果,是特殊的文化组成形式,其实质还是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诸多差异造就了各自独特的礼仪文化。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如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宗教和传统习俗、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字以及价值观念(3)等。然而正是这些普遍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了各国礼仪的不同。因此,在研究跨文化交际之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量多地了解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不同礼仪。 二、中西方差异在非言语交际中的体现 1、正式的就餐礼仪 筷子是中国人就餐时使用最多的餐具,所有的食物都置于餐桌中央,搭配米饭的菜肴也不止一种。菜肴由人们各自从盘中夹食。然而在西方,通常一套正式的餐具会包括许多个不同用途的叉子、汤匙和餐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份食物,他们不会从同一个盘子里共同夹食。

期末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试题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试题 注意事项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 二、仔细阅读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Information for the Examinees: This examination consists of FOUR sections.These are: Section I:Listening(20 points,30 minutes) Section II:Language Appropriacy and Accuracy(30 points,20 minutes) SectionⅢ:Reading Comprehension(20 points,30 minutes) Section lV:Communication Analysis(30 points,40 minutes) The total marks for this examination are 100 points.Time allowed for competing this examination is 2 hours(1 20 minutes)allowed for completing this examination is hours (120 minutes). Section I:Listening [20 points] You are going to listen to an interview.Then choose the best answer from A,B,C and D to answer each question.Write your answers on the Answer Sheet. 1.Concerning the issue of maternity,what ideas prevail among Chinese women? A.The modern concept. B.The traditional concept. C.The responsibility to the society.’ D.The responsibility to the family. 2.According to the passage,raising children——. A.is an unbearable burden to women B.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a woman’s life C.is the permanent task of women D is the task 0f both a man and a woman 3.Giving birth . A.brings great pleasure to women B.differs men from women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 C.makes the women’s life complete D.all the above 4.Those oppose giving birth think that . A.giving birth is something rather primitive

《跨文化沟通》作业评讲

《跨文化沟通》作业评讲 根据重庆电大制定的教学实施意见和本课程考试要求,为帮助同学们学习和跨文化沟通的理论知识、培养沟通能力和技巧,本课程的作业都采用主观性问题。下面就作业要求作一些简单提示提示内容来自重庆电大),供同学们完成作业时参考。 跨文化沟通作业(1)讲评 论述分析:请看下面的一段话,并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回答。 在奥地利工作的美国子公司人员有时误认为奥地利人不喜欢他们,因为奥地利人对他们总是一本正经。殊不知,奥地利人不象美国人那样随便,待人直呼其名。由于文化习俗不同,海外子公司人员之间产生误解在所难免。许多美国人不理解,为什么法国人和德国人午餐时喝酒?为什么许多欧洲人不愿意上夜班?为什么海外子公司要赞助企业内的职工委员会或向当地幼儿园教师捐款?对美国人来说,这些活动纯粹是浪费,但对于熟悉当地文化的人来说,这些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来说,在不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会由于以下两个因素而受到阻碍。 一、人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有句古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之所以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的文化,也是因为他们总是身处于自己的文化之中。由于从小受到特定文化的熏陶,使其认为在其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是一种世人皆知的道理。当问起他所处的文化有何特征,有何优缺点时,从未接触过其他文化的人是回答不出来的。他们只能说,从来都是这样。并且,当遇到文化差异时,他们就会用自己认为正常的标准去判断,而对其他的文化标准大惑不解。 如果把其他的文化拿来做比较时,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没有比较就没有不同。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了解自己的文化,也就无所谓进化。因为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而无视其他文化的优势之处。因而也就不能从其他的文化吸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 二、对其他的文化认识不够。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对其他的文化不能很好的理解时,也会对文化的融合造成障碍。如前所述,当外来文化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时就会被吸收。要想达到文化融合就要首先发现外来文化有无有利之处。如果对外来文化的理解上发生扭曲,或者了解片面,就不能公正地判断其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如果一种优势文化被理解为对其有威胁,它很可能就会被拒之门外。 但是由于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审视其他的文化就不会很全面。所以在理解其他文化时应该换个角度,从另一个不同的参照系去理解,并且要对其他文化采取一种超然独立的立场,给与足够的重视认识。 问题: 1、为什么会存在文化差异? 2、文化差异对于沟通有何影响?

跨文化交际期末试题[完整]

考试需知:考试前每一列学生把课本放在第一排。考试时间为2.5个小时,试卷1为闭卷考试,前面40分钟用于完成试卷1。待老师收上试卷1后,发下课本,学生做试卷2,试卷2 为开卷考试。可携带纸质词典进考场,不许携带电子词典及手机进考场。 Test Paper 1 Ⅰ. Filling the blanks: 1.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contextuality, the communication in the West is low-contextual while that in the East is high-contextual 2.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world views, the West adopts Dualistic view, while the East adopt s holistic view 3.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thought patterns, the West follows Analytic and abstract thinking, while the East follows synthetic and concrete thinking 4.Generally speaking, in terms of discourse patterns, the West uses Deductive pattern, while the East uses inductive pattern 5In the Axial Age, the great thinkers in China are Confucius,

跨文化交际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期末课程论文《跨文化交际》文化档案 指导教师:胡婷婷 学生姓名:方祥 班级:14148316 学号:14141604 专业:会计专业

目录 1)作业一《我的文化故事》------------------------------------- Page 1 2)作业二《采访预期》----------------------------------------- Page 3 3)作业三《采访报告》----------------------------------------- Page 5 4)作业四相关材料 -------------------------------------------- Page 7

作业(一)我的文化故事(My Cultural Story)

作业(二)文化预期(Intercultural Interview Proposal) 1.采访者情况: (姓名/ 学号/ 家乡) 姓名:方祥学号:14141604 家乡:浙江杭州 2.被采访对象情况 他叫项泽祺,是我的表弟,他从小身处于佛教文化的家庭之中,在宗教文化方面与我有所不同,他很小时就已经是一个佛教信仰者。 3.找到采访对象的途径 他是我的表弟,从小与我关系很好,小时候经常来我家玩,我也经常教他一些知识。当我确定宗教这个主题时,就想到他了。 4.选择采访对象的原因 i 我的表弟是一个佛教信仰者,不同的是,我没有所信仰的宗教, ii我的表弟还没有上小学父母就离异了,之后一直由我的小舅舅培养,相当于是在单亲家庭里成长起来的,而我是在双亲家庭里成长的。 iii 我的表弟从小都是在佛教文化渲染之下,而我因为母亲信仰佛教,父亲信仰基督教,所以我对这两个宗教都一些了解,但是自己任然信仰科学主义。 5.拟采访方式(面谈, 网络或其他) 通过QQ和微信进行了解,因为我的表弟现在已经上高中了,现在住校,我只能在周末进行采访。 6.拟采访主题 I有关于佛教日常活动的研究 ⑴问项泽祺:请问你们佛教平时有什么特别的活动吗,尤其在过年时或者别的节日有什么活动,你平时是否参与进去? ⑵问项泽祺:请问你们平时有什么特别的节日吗? II有关于佛教对婚姻方面的看法 ⑴问项泽祺:请问你对你未来的对象在宗教方面上有没有什么要求?例如一定要是信仰佛教的,或者是什么宗教都没有关系? ⑵问项泽祺:请问你觉得其他的佛教信仰者对婚姻对象有什么看法,例如一定要是信仰佛教的,或者是什么宗教都没有关系? III有关于佛教对于家族信仰继承方面的讨论 ⑴问项泽祺:请问你的亲人有强行要求你信仰佛教吗? ⑵问项泽祺:请问你觉得家族气氛对儿童对宗教选择有影响吗?

跨文化交流作业

名词解释 1. Ethnorelativism 2. Ethnocentrism 3. Collectivist culture 4. Culture shock 5.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6. Individualism 7. Low-context culture 问答题 1. Describe the different ways in showing hospitality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2.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on receiving gift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 3. Why do many Chinese people tend to ask about age, martial status, and even salary when first meeting one another 4.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5. Explain high-context culture and low-context culture. 答案: 名词解释 1. Ethnorelativism :It is the attitude of cultural relativism, sometimes called “Ethnorelativism”. An acquired ability to see many values and behaviors as cultural rather than universal。 2. Ethnocentrism is negatively judging aspects of another culture by the standards of one‘s own culture. It is the technical name for the view of things in which one‘s own group is the center of everything, and all others are scaled and rated with reference to it. 3. Collectivist cultur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rigid social framework that distinguish between in-groups and out-groups .people expect their in-group to look after them ,and in exchange for that they fell they owe absolute loyalty to the group .collectivism means greater emphasis on (1)the views ,needs ,and goals of the in-groups rather than oneself (2)social norms and duty defined by the in-group rather than behavior to get pleasure (3)beliefs shared with the in-group; rather than beliefs that distinguish self from in group ; and (4)great readiness to cooperate with in group membership .

跨文化交际期末

定义题 1.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6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se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distinct enough to alter their communication even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things you need to learn if you want to be able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Westerners. First, you need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usually English. Second, you should learn as much as possible about Western cultures. However, studying English language and Western culture is not enough. You should also learn something about what happens wh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try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other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What is a culture? P13 A culture is essentially a group of people who carry many of the same ideas in their heads. Culture: can been seen as shared knowledge, what people need to know in order to act appropriately in a given culture. Culture: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 3.What are stereotypes?P13 Stereotypes means very broad generalizations such as “British people are polite,”“Americans are friendly”, and so forth. It is a derogatory word. It means that image, idea, character that has become fixed or standardized in a conventional form without individuality and is therefore false and shallow. Stereotypes may have a basis in fact, but they are too broad and shallow, and they give us the mistaken idea that a people’s culture can be summed up easily in a few short , simple statements. Stereotypes are also dangerous because they may trick us into believing that knowing a few stereotypes is the same thing as understanding another culture. 4.What does “interpretation” means?P24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interpretation”, t he process of deciding what foreigners’ words and actions mean and why they do what they do. For example, when Xiao Li tries to understand why the taxi driver asked for so much money, she is “interpreting” his behavior. 5.I n dividualist p32 Individualist culture is one in which people tend to view themselves as individuals and emphasize the needs of individuals. In general, Western culture tends to be individualist. They view themselves as independent of collectives; are primarily motivated by their own preferences, needs, rights, and the contacts they have established with others; give priority to their personal goals over the goals of others; and emphasize rational analyse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associating with others. 6.Collectivist P32 Collectivist culture is one in which people tend to view themselves as members of groups (families, work units, tribes, nations), and usually consider the needs of the group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needs of individuals. Most Asian cultures, including China's, tend to be collectivist. People see themselves as parts of one or more collectives; are primarily motivated by the norms of, and duties imposed by, those collectives; are willing to give priority to the goals of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与写作(共40分) 七、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 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 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也是满怀憧憬;但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小时的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她知道绝不是因为语言不通。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自己说话。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房间里只有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好几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又不知道商店在那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钱币。晓雨真的有些受不了了,趴在床板上泪水忍不住簌簌而下。她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冷漠,为什么和她想象中热情好客的泰国人差距这么大。第一天到学校上班,她的感觉仍然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没有真诚的微笑,没有主动的招呼。这下可把晓雨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每一个细小的举止言行,生怕别人不喜欢。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别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接收中文老师的课程。 晓雨是个倔强、好强的女孩。她不服输,认真地向泰国老师学习他们对待学生和同事的方式,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有一次她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30岁左右的女教师批改了一个学生的作业之后在那个初中学生的脸颊上亲吻了一下。晓雨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接受甚至看到过老师亲吻学生的,然而在这里她发现效果真的很好,那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在那个教师的鼓励下,她也开始尝试亲吻学生的脸颊,她发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晓雨并成为了她的朋友。她慢慢体会了到冰在融化的感觉。有一次一个老教师来问她是否要去参加学校的升国旗活动,她爽快地回答说:“好啊!”那位老教师有些惊讶地说:“你们中国来的老师不是不愿意参加我们的升国旗仪式吗?你是真的愿意还是假的?”她坚定地说:“我愿意!”从那之后,她每周都很早来到升泰国国旗的地方集合。老师们和同学们对她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升旗成了一个分水岭。 答案:案例中的李晓雨同学只身一人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她刚刚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前来接他的当地学校人员态度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热情,反而十分冷淡,对于初来乍到的她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照顾。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晓雨发现,学校里其他泰国老师对她的态度也并不热情。不仅没有帮助她适应教学工作,甚至连主动的招呼也没有。学生也没有和她建立起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问题还影响到了汉语的教学。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晓雨与当地人之间交际的问题并不是由语言障碍所引起的,文化障碍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蜜月期,挫折,调整和适应四个阶段。李晓雨在一开始对泰国人抱有一种思维定式,即原有的“文化成见”。在她的想象中,泰国人是“热情好客”的。而当她受到接待人员的冷漠对待时,想象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她很难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适应这一状况,甚至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行为。这使得李晓雨在同泰国人的跨文化交际中迅速从蜜月期进入到了挫折阶段。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李晓雨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直到她看到一位泰国教师在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亲吻了学生的脸颊。这件事给李晓雨带来的触动很大,因为她以前从未有过教师亲吻学生的经历。这部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常常是高高在上不容冒犯的对象,泰国教师与学生间亲吻脸颊这样的动作在中国是绝少会发生的。部分也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传统有关。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异文化的不了解,很容易将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带入跨文化交际中,以致于加深双方的隔阂。在李晓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她也开始尝试按照当地人的方式来进行交际,并尝试亲吻了学生的脸颊,效果出乎她意料的好,她与当地人的交际也开始融洽起来。这时的李晓雨已能够逐步克服母语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并逐步进入到调整阶段。 案例中提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升旗事件。李晓雨热情爽快地同意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使当地教师十分惊讶,从此其他泰国老师和学生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事件是一个分水岭,李晓雨开始进入适应阶段,这与她坚持不懈地融入异文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泰国老师表现出的惊讶看出,之前学校里的中国教师在与当地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也没有积极尝试与异文化的沟通,因此给对方造成了中国人不尊重泰国文化的负面印象,这也是最初的接待人员对李晓宇态度冷漠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的文化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交际的正常进行,还会对本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一名李晓雨这样的汉语教师来说,在进行正常的汉语教学之前,先要实现同当地人,特别是同学生的和谐交际。通过上文对案例中提及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应当多了解,多吸收异文化的文化知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期末作业

Table Manners As we know, peopl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ll pay lots of attention to good table manners. People are showing their respect to others when they are in good table manner.And this will certainly make others comfortable. But as a result of different cultures, people from different areas have varies table manners. And some of them are quite the same,while some are so much different.Table manners have a decisive posi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During communication we will show our best imag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Learning and using the right etiquette will not only step up our own impression, Being on time for dinner can be a general standard for all people.And it seems that guests who are invited to the dinner tend to be present earlier to show their respect. Let us see from the tableware.Chinses always use chopsticks while eating.Attention, hold your chopsticks towards their end, not in the middle or the front third when dining with them. When you are not using your chopsticks, or have finished eating, lay them down in front of you with the tips to left. For the main or meat curse, the English keep the fork in the left hand, point curved downward, and bring the food to the mouth either by sticking the points onto it or in the case of soft vegetables, by placing it firmly on the fork in this position with the knife. Although people use different tools on table, they all put the tool aside in a good order when they finish eating. Sometimes we can be embarrassed when food seem to spit out from our mouths . Apprently , this situation will happen to everyone in the world . And the method that we use are always the same: move the food with your tableware . And hand them at the edge of the plate . The whole process should be gently.Always chew and swallow all the food in your mouth before taking more or taking a drink. Always say thank you when served something. It shows appreciation.Never lick or put your knife in your mouth.These are the same in China. Now let us see some differences. The hostess takes up her a spoon or a fork, before the guest may not eat any kind of a dish. The hostess normally wait until every guest get after dish began. When she picked up the spoon or a fork, that means you can do that. In China, hostess will let gusts to eat first. When you are in the UK,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se:If you cannot eat a certain type of food or have some special needs, tell your host several days before the dinner party. It can not be seen often in China because we can not know what we will be served most of the time.If you are a guest, it is polite to wait until your host starts eating or indicates you should do so. It shows consideration. You may eat chicken and pizza with your fingers if you are at a barbecue, finger buffet or very

文化交流英语作业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 you provide an explanation of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谷歌翻译中被译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流;国际文化交流。在3个不同版本的中文翻译中,虽然字面翻译有一定差距,但在我看来,三者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不同语言或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流或交际活动。以下为表达简便,都用“跨文化交流”表达其中意思。 一、分解词义辨析 1. 文化 (1)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2)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由此可见,不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来讲,文化产生于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毛泽东:“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经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后政治和经济。”Matthew Arnold曾说过:“文化,让我们开阔视野,见贤思齐,紧跟人类精神前进的脚步。”在当今全球化的新时代,各地区、各民族、各种族、各宗教之间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日渐加剧,因此,不论是哪种文化,想要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获得话语权都必须加入到世界文化交流的群体中来,避免边缘化,并在交流与碰撞中进步。 2. 交流 交流是信息互换、相互沟通的过程。 所谓交流,用自己通俗的话讲就是在沟通过程中达成信息互换的结果,你从我口中得到了你想获得的信息,我问出我想知道的,你给出回答。从个人层面来讲,与别人沟通和交流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自然人必不可少的活动。更进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