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 第三部分
科技考古与文物鉴赏大纲-深圳大学材料学院

深圳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23200006课程名称: 科技考古与文物鉴赏开课院系: 材料学院制订(修订)人: 黎晓华审核人: 汤皎宁批准人:汤皎宁2013 年 3 月 15日制(修)订课程名称: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英文名称: Primarily authent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cultural relics总学时: 36 其中:实验课 0 学时学分: 2先修课程: 中国历史教材:材料现代材料分析方法王富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文物鉴定基础王琦、林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
参考教材: 文物鉴赏指南马承源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古陶瓷鉴识杨静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青铜器鉴赏张懋鎔漓江出版社,1993课程性质:全校公共选修课,选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文理学生掌握材料现代检测方法,应用于古文物分析鉴定,尤其是针对文物金属材料进行逆向工程对生产工艺进行剖析,还原科技历史,提高学生对材料方面的理论知识认知,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形成知识交叉,并能够掌握现代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考古的最新进展。
课程简介:《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课程是面向全校非材料专业本科学生,以普及文物材料基础知识为主的科普性的综合选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国历史中材料发展史;2、文物材料的性能及分类;3、青铜文物分析鉴赏;4、古钱币分析鉴赏;5、古陶瓷材料分类及鉴定;6、玉器及珐琅彩材料分析鉴赏等。
本课程面向校内文、理各专业,尽量照顾学生的特点,做到内容由浅入深、丰富,在讲授中让学生对中华古文明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有较全面的了解。
教学内容:1.绪论文物与材料分析、文物的作用、文物的价值、文物的定义、文物的分类、文物定级、收藏概论2. 文物与文化、文化飞地3. 文物的价值及分级原则、文物的时限、文物分类;4. 文物鉴定领域现状分析;收藏与鉴定概论;5. 文物鉴赏与考古学基础知识6. 不同历史时代青铜器鉴赏7. 青铜器材料冶金学研究、纹饰文化欣赏。
文物保护中的文物鉴定与鉴赏技术研究

文物保护中的文物鉴定与鉴赏技术研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明的遗产。
为了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文物鉴定与鉴赏技术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文物保护中,科学的鉴定与鉴赏技术能够确保文物的真伪与价值,同时为文物的保护提供有效的依据。
一、文物鉴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物鉴定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传统的文物鉴定通常依靠专家的经验与直观判断,但这种方式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
而现代的文物鉴定技术采用了多种科学手段,如放射性测年技术、光谱分析技术、微观成像技术等,提高了文物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些鉴定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文物的材质、形态、纹饰等方面的特征,来确定文物的年代、真伪、作者等重要信息。
例如,放射性测年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文物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含量来确定文物的年代。
光谱分析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文物辐射的光线谱来判断其材质。
微观成像技术可以对文物表面进行高清显微观察,以揭示文物的制作工艺和修复痕迹。
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文物鉴定的可信度,并帮助保护者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
二、文物鉴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物鉴赏是指通过对文物的审美价值进行评估、品鉴和欣赏。
传统的文物鉴赏多依赖于专家的审美经验和文化素养,这种方式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
因此,研究和应用鉴赏技术是提高文物保护水平的重要手段。
现代的文物鉴赏技术借助先进的数字影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观察环境,提供更真实、更全面的文物鉴赏体验。
比如,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还原文物原本的形态和色彩,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物作品的独特魅力。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鉴赏者身临其境地欣赏文物,提供更丰富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大量文物资料的智能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鉴赏指导和推荐,提升鉴赏者的水平。
三、文物鉴定与鉴赏技术的应用案例文物鉴定与鉴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 第二部分

【遗迹】 指古代的人们进行各种活动后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
及 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废墟、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寺 庙址等,还包括山地矿穴、采石坑、窖穴、仓库、水井、窑址、壕沟、栅栏、围墙、界壕等等。
【树木年轮断代】 利用古代木材断代法以确定古代遗迹年代的一种方法。树木生长,每年 【穆斯堡尔断代】 埋藏在地下、水下或地表的陶片,受到高能宇宙射线和地层内天然放射 【放射性碳素断代】 测定古代遗存绝对年代的一种方法。自然界中的碳有其放射性的同 【热释光断代】根据岩石自古以来受到天然射线辐照而俘获的电子几亿年来被牢 固地捕捉
马踏飞燕 - 形状外观 马踏飞燕的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 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 跑疾速的雄姿。
马踏飞燕 - 力学分析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 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马踏飞燕马踏飞燕马踏飞燕发现发现1969年9月10日下午甘肃省武威地区金羊乡新鲜大队的民工在武威县北郊一公里处雷祖庙的雷台之下开挖战备地道时无意间挖掘出了一座东汉的将军墓出土了相当可观的一批青铜车马佣
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
Primarily authent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铜车马的发掘
1978 年 6、7 月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冢西侧约 20 米处钻探,当探铲进入到地下 7 米左右深度时,碰到了坚硬的物体。一个金光闪闪的泡状物体随探铲破土而出。根据其形 状和花纹,考古专家们立即断定,这是一个金质的马饰品,如果它是马洛头上的一个金泡, 那么,地下就可能埋有马车。
浅谈文物的鉴定与鉴赏

浅谈文物的鉴定与鉴赏文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遗产。
文物的鉴定和鉴赏是保护文化遗产和推广文化的手段。
本文将从文物的定义、鉴定、鉴赏和保护四个方面浅谈文物的鉴定与鉴赏。
一、文物的定义文物是指有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价值的物品,包括器物、器皿、器具、柏林、碑刻、书法、绘画、雕塑、工艺品等。
文物依据其历史年代的不同可分为考古文物、古代文化文物、近现代文物。
文物的鉴定是指根据文物特征、时代背景、工艺技艺等方面的考察,判断其真假、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过程。
文物鉴定的关键是综合分析,需要考察文物的时代背景、材料质地、工艺技术、制作风格等多个方面。
1、时代背景文物的时代背景是鉴定文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如对于一件器物,需要考虑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使用方法等,以此判定它的真实性。
2、材料质地对于文物的材料质地,需要进行科学分析。
比如青铜器的金属成分、陶器的质地等。
科学的分析能够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的准确性。
3、工艺技术和制作风格工艺技术和制作风格是文物的一个重要特征。
不同的文物往往有着不同的工艺技术和制作风格。
这些特点能够帮助鉴定人员确定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三、文物的鉴赏文物的鉴赏是指赏析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意义和历史。
文物的鉴赏有助于推广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1、历史价值文物的历史价值是指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
通过鉴赏文物,可以深入了解历史的进程和文明的发展,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文化价值文物的文化价值是指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通过鉴赏文物,可以领略到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精华。
文物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也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四、文物的保护文物保护是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和维护的过程。
文物保护的关键是要保护好文物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同时要抵抗外界环境和人为因素的侵害。
1、环境保护文物保存的环境要保持干燥、通风、温度恒定,避免热、湿、光线等因素的损害。
文物鉴定与鉴赏概述

文物鉴定与鉴赏概述
一、文物鉴定
1.鉴定方法
文物鉴定的方法主要分为考古、学术研究和科学实验三种。
考古方法是通过田野考古工作,了解文物出土的具体情况和背景信息,包括出土地点、出土年代等。
学术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文物的艺术风格、制作工艺等进行研究,结合历史背景、题识等资料,进行比较推断。
科学实验方法是通过对文物进行技术检测,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测定、碳十四测定、颜色测定等,以获取更加精确的文物信息。
2.鉴定内容
3.鉴定标准
文物鉴定的标准主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学术界的共识。
各地博物馆、文物鉴定机构也会有自己的鉴定标准。
此外,文物鉴定还需要根据文物特点与背景资料进行判断。
二、文物鉴赏
文物鉴赏是以审美和文化价值为核心,从艺术角度欣赏和理解文物的过程。
通过文物鉴赏,人们可以感受到文物携带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1.鉴赏要素
文物鉴赏的要素主要包括文物的历史背景、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制作工艺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理解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的内涵和价值。
2.鉴赏方法
3.鉴赏技巧
文物鉴定与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鉴定可以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为文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鉴赏则可以让人们欣赏文物的美,并从中获取历史与文化的滋养。
因此,对于文物的鉴定与鉴赏,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巧,更需要对历史和艺术的热爱与敬畏。
科技考古教学大纲

#### 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科技考古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和保护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二、课程内容第一部分:科技考古概述1. 科技考古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考古学的定义- 科技考古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趋势- 科技考古在我国的发展现状2. 科技考古的主要方法- 地质学方法- 地貌学方法- 水文地质学方法- 环境考古学方法- 植物考古学方法- 动物考古学方法- 气候考古学方法- 历史地理学方法3. 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理- 常见的文物保护技术- 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第二部分:考古技术与方法1.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原理- 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实例-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原理- GIS在考古中的应用实例- GIS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方法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的原理- 常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方法4. 考古发掘技术- 考古发掘的基本原则- 常见的考古发掘方法- 考古发掘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5. 植物考古学方法- 植物考古学的定义与意义- 植物考古学的基本方法- 植物考古学在考古中的应用实例6. 动物考古学方法- 动物考古学的定义与意义- 动物考古学的基本方法- 动物考古学在考古中的应用实例第三部分:案例分析1. 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一:遥感技术在夏商周时期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二:遥感技术在秦始皇陵考古中的应用2. GIS在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一:GIS在三星堆遗址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二:GIS在金沙遗址考古中的应用3.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秦始皇陵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金沙遗址考古中的应用4. 植物考古学在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一:植物考古学在半坡遗址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二:植物考古学在良渚遗址考古中的应用5. 动物考古学在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一:动物考古学在半坡遗址考古中的应用- 案例二:动物考古学在良渚遗址考古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科技考古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和应用。
尔雅通识课-《考古发现与探索》-章节测试题

尔雅通识课-《考古发现与探索》-章节测试题《考古发现与探索》章节测试题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一)1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起源于哪一年•A、1900.0•B、1921.0•C、1935.0•D、1947.0我的答案:B2苏秉琦是哪所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创始人•A、清华大学•B、北京大学•C、复旦大学•D、中国科技大学我的答案:B3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不包括•A、研究对象•B、研究方法•C、研究目的•D、研究主体我的答案:D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王威先生是中国第几代考古学家•A、一•B、二•C、三•D、四我的答案:C5在龙骨药材上有下列哪项重要考古发现•A、汉晋简犊•B、龙门石窟•C、甲骨文•D、良渚文化我的答案:C6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来的•A、王国维•B、梁启超•C、章太炎•D、季羡林我的答案:A7敦煌石窟是由一名道士在1899年发现的我的答案:×8影视作品里的考古学家和真实的考古学家是有差别的我的答案:√9考古手段获得的文物叫发掘品我的答案:√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二)1下列不属于遗迹的是•A、墓葬•B、房屋•C、道路•D、鼎我的答案:D2下列不属于遗物的是()。
•A、生产用具•B、生活用具•C、房屋•D、刀我的答案:C3“三器说”是哪国人提出来的•A、英国人•B、埃及人•C、丹麦人•D、西班牙人我的答案:C4金石学一般的收集对象是含有文字的金属和石头制造的器物我的答案:√5地质学的发展和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对科学考古学起到重要的影响我的答案:√6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工作是挖掘我的答案:×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三)1人类第一次合成的金属材料是什么•A、铜•B、铁•C、金•D、银我的答案:A2人类第一次能够合成的材料是什么•A、铜器•B、铁器•C、陶器•D、银器我的答案:C3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影响因素不包括什么•A、磨制石器的出现•B、铜器的出现•C、农业生产的出现•D、动物的驯养我的答案:B4石器时代可再分为四个时期,关于四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旧石器时代•B、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D、晚石器时代我的答案:D5人类经历铜器时代的时间是最长的我的答案:×6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一)1夏鼐是中国第几代考古学家•A、一•B、二•C、三•D、四我的答案:A2下列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的是•A、苏秉琦•B、夏鼐•C、张忠信•D、樊锦诗我的答案:C3中国的考古在国外倍受好评我的答案:√4三峡工程没有对古代遗存产生建设性破坏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二)1下列不属于遗迹的是•A、房屋•B、村落•C、道路•D、武器我的答案:D2下列属于遗物的是•A、运河•B、房屋•C、耳环•D、墓葬我的答案:C3拍卖行要先鉴定真假再拍卖我的答案:×4发掘品的科学研究的价值和传世品的一样,没有谁高谁低之说我的答案:×5在自己田地里挖出来的东西属于个人所有我的答案:×6发掘品是经过科学考古工作清理出来的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三)1下列哪个陵墓可能是目前唯一未被盗过的•A、昭陵•B、永康陵•C、贞陵•D、乾陵我的答案:D2武则天葬在哪个陵墓里•A、定陵•B、昭陵•C、乾陵•D、秦陵我的答案:C3非法盗墓文物者现在可以判死刑我的答案:×4改革开放以前,盗墓现象非常普遍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四)1青铜器时代完全被铁器时代取代是在什么时期•A、夏•B、西周•C、初秋战国•D、东汉我的答案:D2中国从什么时期开始制作铁器•A、夏•B、周•C、春秋战国•D、秦陵我的答案:C3铜石并用时代主要是用哪种铜•A、青铜•B、红铜•C、黄铜•D、灰铜我的答案:B4长江流域相对于黄河流域进入铜石并存时期较早我的答案:×5青铜时代,中国主要用铜器做武器和礼器而不是生产工具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五)1考古学在我国属于什么学科范畴•A、人类学•B、历史学•C、哲学•D、语言学我的答案:B2中国考古学家第一次主动挖掘的帝王陵墓是哪一个•A、定陵•B、乾陵•C、秦陵•D、德陵我的答案:A3历史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不同我的答案:√4考古学的工作方法更接近于历史学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六)1人类历史上合成的第一种材料是什么•A、磨制石器的出现•B、陶器•C、铜器•D、铁器我的答案:B2标志着人类结束史前时代的遗存不包括下列哪项•A、文字•B、金属•C、石器•D、城我的答案:C3下列哪项可称之为考古学之根•A、田野考古学•B、水下考古学•C、航空考古学•D、科技考古学我的答案:A4田野考古学是根据考古方法进行划分的我的答案:√5田野考古学不包括地下考古学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七)1下列不属于田野考古学的工作方法的是•A、调查•B、发掘•C、清理•D、分析我的答案:D2水下考古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很发达了我的答案:×3实验考古学也叫模拟考古学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八)1越王勾践剑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A、铁•B、铝•C、铜器•D、锡我的答案:C21977年12月复旦大学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下列哪种文物进行了无损科学研究•A、曹操头骨•B、越王勾践剑•C、金缕玉衣•D、《兰亭集序》我的答案:B3世界上最大的钟——“钟王”是哪国制造的•A、中国•B、美国•C、英国•D、苏联我的答案:D4航空考古学的主要工作是航空拍照我的答案:√5墓葬里的有机物不能直接取样我的答案:√考古学概述(九)1人工驯养和人工栽培大概出现在什么时代•A、1万年前•B、2万年前•C、5万年前•D、5000年前我的答案:A2人类从大概在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原生活•A、5000年前•B、1万年前•C、2万年前•D、5万年前我的答案:B3下列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别•A、植物考古学•B、动物考古学•C、陶瓷考古学•D、美术考古学我的答案:D4环境考古学研究的环境是包括所有的自然环境,不管其是否与人类生活有关。
博物馆类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文物鉴定与鉴赏》

博物馆类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征稿:文物鉴定与鉴赏关注收藏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级别:省级期刊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分类:期刊> 人文社会科学> 哲学与人文科学> 考古主管单位: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单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地方:安徽快捷分类:历史国际刊号:1674-8697编辑Q Q :3425393745国内刊号:34-1312/K邮发代号:26-228创刊时间:2010发行周期:月刊期刊开本:A4下单时间:1个月内业务类型:杂志征订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简介《文物鉴定与鉴赏》(月刊)创刊于2010年,是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
《文物鉴定与鉴赏》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
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文物鉴定与鉴赏栏目设置双轨鉴定、文物科技、研究探索、收藏?投资、人物专访、文博论坛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收录/荣誉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目录名家推介汤洪泉作品欣赏汤洪泉;2+1+121-122鉴·赏_亮鉴金木无声润万物——福建民俗博物馆馆藏清代金漆木雕雅赏欧阳桂兰;4-7折取一枝悬竹杖——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陈淳《四季花卉册》赏析江洁;8-10边寿民干笔小品册页赏析徐丹;11-13葫芦岛博物馆馆藏建昌东大杖子战国青铜器精品赏析李乐;14-17独具特色的魏晋铜镜——馆藏神兽镜初探刘文明;18-19临夏州博物馆馆藏金代刻字铜镜赏析杜马玉;20-21盛世写真——临海市博物馆馆藏汉唐铜镜鉴赏滕雪慧;22-24长征时期闽西红军系列文物故事赏析邹淑红;25-27青瓷莲花尊——六朝博物馆明星展品赏析王超;28-29北宋对钱艺术赏析王洪照;30-31鉴·赏_稽古东渡日本的德化窑“玛利亚观音像”陈颖艳;32-34从常州博物馆馆藏南宋戗金漆奁图案谈宋代坐墩李梦晨;35-37碾子坡、北吕、西村墓地试析——先周、西周时期墓葬材料所反映之社会稳定性的探讨张德仁;38-43中国画色彩的复原与加固巫骁;44-47评级币的保障及优缺点探析朱伟;48-51王诜“宝绘堂”藏品之来源考述杨宝宝;52-54关于多福寺壁画的世俗文化分析李清;55-57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历史时间概况以及名称解读刘扬;58-59 周煌书法艺术的美学风格阐释李振文;60-61女侠谁识杨叔姬谢娟;62-63对宋代动物形、瓜果形玉佩饰的几点认识袁强亮;64-65巴蜀印章的出土及研究现状王明亮;66-67梅庵旧闻孙倩;68-69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陶瓷器鉴赏
一、陶器的制作与品种
【 陶 器 】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 江流域一带居 住的先民们已学会烧造陶器。据推测,最早 的陶器可能是在树枝等编的篮子或箩筐外涂上粘土,经火烧 后,粘土烧结,成为陶质容器。后来,人们逐渐从泥条盘筑 的手制过渡到轮制,陶器制作愈益精巧,成为人类普遍使用 的器皿。早期陶器有红陶、灰陶、黑陶、夹砂陶、彩陶等, 以后又发展到建筑陶、艺术陶等。陶器原料取用方便,一般 粘土即可制成,烧造火候较低,烧造也较容易,器物有的不 上釉,有的上釉或绘彩。历史上最有名的陶器除了原始社会 的陶器外,还有汉代的铅绿釉陶、唐三彩陶器和明清宜兴、 石湾等地区的陶器。
【石湾窑】佛山石湾窑在今广东佛山市,始于宋代(亦有一说始于唐),极盛于 明清两代。石湾窑以善仿钧窑而着称。仿钧釉色以蓝色、玫瑰紫、翠毛釉等为佳, 但仿中有创。钧窑的窑变釉是一层釉色,而石湾窑变釉却有底釉与面釉之分。寂 圆叟在其《陶雅》中盛赞石湾窑变釉色:“广窑谓之泥均,其蓝色甚似灰色┅┅ 于灰釉中旋涡周遭,故露异彩,较之雨过天晴尤极浓艳,目为云斑霞片不足以方 厥体态。┅┅又有时于灰釉中露出深蓝色之星点,亦足玩也。”
。Leabharlann 【法华器】初名“粉花”、“珐华”、“法华”。明代山西南部流行的 一处低温釉陶器。其釉的配制和成份和琉璃釉大致相同。只是釉中助熔 剂不同,琉璃釉以铅为助溶济,法华釉以牙硝为助溶剂。法华器装饰方 法沿用彩画中的立粉技法,在陶胎上以特制的管袋将立粉勾勒成凸出的 纹样轮廓,然后再填入黄、绿、紫等釉料,入窑烧成。明代法华器多陶 胎,清代则用瓷胎。制品有花瓶、香炉、塑像、罐、钵。纹样有花鸟人 物等。
【红陶】红陶是一种在较低温度下的氧化气氛中 烧造的陶器,烧成后胎 质呈红色,故名红陶。主要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两种,我国新石器时 代早期的手制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 浜文化、甘肃仰韶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及大溪文化等。晚期如山东龙山文 化、中原龙山文 化、良渚文化、石峡文化等,均有红陶烧造。红陶烧造 范围十分广泛,因而造型、纹饰均十分丰富,烧造时代延续了整个新石 器时代, 夏、商以后逐渐衰落。
【紫砂器】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 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 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 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 水也有茶香。
二、瓷器的品种与鉴别
【 瓷 器 】瓷 器 是 由 我 国 古 代 首 先 发 明 , 并 长 期 烧 造 , 尔 后 传遍世界各地。瓷器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细腻而白晰的特殊泥土作原料。最优质的瓷土是 景德镇附近高岭村所产的白土(俗称高岭土)。经过选 择和加工,使之成为含铝量高而含铁量低的优质胎土。 二、瓷器一般均上能耐高温的釉(也有不上釉的素烧瓷, 如瓷塑类)。 三、烧造火候高, 普通陶器烧成温度一般在700℃—800℃,而瓷器 通常在1000℃以上,有的高达1300℃—140 0℃。由于温度高,叩之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高温瓷器 釉色永不脱落消退,易于洗涤,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具 有重要意义。千百年来,中国瓷器的烧造从低级到高级, 技法不断提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品, 也成为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白陶】白陶,就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 它是用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 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 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器 型种类不多,有鬹、盉、爵、豆、钵、罍、壶、卣、觯等。 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带的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 址中皆有发现。
【铅釉陶】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
文物鉴赏与科技考古
Primarily authent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主讲人:黎晓华 H1-403 单位: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 Email: lxh@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文物鉴赏与考古学基本知识 第三章:青铜器收藏与鉴定基础 第四章:陶瓷器鉴赏 第五章:古钱币收藏与鉴定基础 第六章:铜镜收藏与鉴定基础 第七章:玉器收藏与鉴定基础
【德清窑】 德清窑是烧造早期黑瓷的重要窑场,同时兼烧部分青釉瓷。窑址在今浙江省德清 县,烧造时期约在东晋至南朝的一百多年间。是以 黑瓷与青瓷兼烧,以青瓷为主而以黑 瓷闻名的古窑场。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黑瓷产地之一。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 六朝直至唐宋才停烧,影响很大。
【邢窑】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 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 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大本营在越州(今绍兴)。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等地。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 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 最高水平。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 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 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 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 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辄万件; 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以铅为 釉的基础,加上少许的氧化 就
【陶俑】古代用来陪葬的陶制塑像。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 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战国时期殉人制度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秦始皇陵 出土的兵马俑、山东陶乐舞杂技俑、四川陶说唱俑、河南技乐俑等形象真实,栩栩如生。 商周时期的陶俑朴拙疏略,春秋战国时期的简洁生动,秦代已达到准确写实的娴熟程度。 汉代陶俑的种类、数量、材质、水平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陶俑造型优美,动作滑稽可爱。 隋唐时期陶俑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文官、武士、仕女、牵驼、牵马、戏弄、骑俑、 胡俑成为这一时代的常见种类,尤以色彩斑斓、奇伟多姿的三彩俑堪称中国陶俑的压卷之 作。五代陶俑风格大变,镇墓的神怪俑受到重视。宋代以后,焚烧纸在丧葬中盛行,陶俑 的使用骤减,至清初遂告绝迹。
【灰陶】 灰陶是指一种胎体呈青灰色的早期陶器, 由于在温度较高的弱 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而胎骨较坚硬。灰陶的制作在新石器时代属于较 进步的工艺技术,商周时期,灰陶成为陶器中的主流产品。常见灰陶有 泥质和夹砂两大类,泥 质灰陶多用作饮器、食器、盛储器等,夹砂灰陶 多用作炊器 和部分饮器。商周时,城市的兴起导致制陶业的进一步繁荣, 灰陶也开始进入建筑用陶行列,产品有陶水管 、筒瓦、板瓦等,以后又 烧成大量瓦当。灰陶的使用时期很长,历代皆有烧造。
推荐的书目
杨静荣 著,古陶瓷鉴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懋鎔 著,青铜器鉴赏,漓江出版社,1993。 上海钱币学会主编,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上海远东出版社, 1985。 丁 孟 著,铜镜鉴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王琦、林健 编著,文物鉴定基础,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6。 马承源 著,文物鉴赏指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几何印纹陶】印纹陶是指表面压印几何纹作装饰的陶器,也称几何印纹陶器。几何印纹陶可分印纹软 陶和印纹硬陶两种,一般胎质为紫褐色、红褐色、灰白色、灰褐色及黄褐色。陶瓷烧成温度比正常邮票 较高 因此敲击胎体有铿锵之声,有的陶器表面还有透明体。印纹陶文化是以几何印纹陶器为主要特征 的南方文化系统,在一般,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分布 其中沿海一带最为盛 行。夏代是几何印纹陶发展的过渡时期,作品很少到目前为止 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和福建一带。商 代几何印纹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所发现。偃师二里头文化在河南的 网站,从出土商代早期,陶器和邮票 表面装饰是一种拍印的叶脉纹,十分精美。
【早期青瓷】东汉、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烧造的青瓷,一般称为早期青瓷。在浙江上虞、 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发现了一些东汉青瓷窑,最典型的是上虞小仙坛窑,所烧青瓷光泽 感强,吸水率低。烧成温度达到1260℃—1310℃的高温,釉色青绿,从各方面看 已大大超过原始青瓷制作。
【早期白瓷】早期白瓷的制作以北方地区为 重点。尽管南方地区曾出土过少量制品,但大量 白瓷出于北方,如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出 土的白瓷即是一批典型产品,胎土较细白,釉层 较薄,色泽乳白或白中泛青。
【早期黑瓷】几乎在东汉青瓷出现的同黑釉瓷器也在浙江上虞、宁波等地烧造成功。这种与青 瓷一样, 同为铁元素呈色剂的产品, 釉 色漆黑闪亮,但胎骨略比青瓷粗糙,器形品种 也较少,其烧成温度约1200℃。
【上虞窑】上虞窑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烧造青瓷的窑场。小仙坛青瓷在1260℃—1310 ℃高温 烧成。帐子山、龙泉堂的青瓷产品分别达到 1280℃和 1300℃左右。上虞窑的发现对研究 中国瓷器的起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黑陶】黑陶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 得名,又称龙山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蛋壳陶】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 为龙山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是一种专为礼仪用的器皿,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蛋壳 陶的质料全部是细泥质的黑陶,不含任何杂质。薄陶胎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最 薄部位在盘口部分,薄者0.3毫米,个别有薄至0.2毫米的,一般在0.5毫米左右。柄部和底 座因要承托上部重量,陶胎略有增厚,但常见也不超过1-2毫米。器身高度不超过25厘米, 重量多数为50-70克。有“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之美誉,这种一触即倒, 易于破碎的珍贵器物绝非一般生活用具,可以断言“蛋壳陶”应该是专为礼仪用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