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鲁迅.ppt
鲁迅及其作品简介PPT课件

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
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
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
巴金等人抬鲁迅的棺柩 位于上海市虹口区鲁迅公园内的鲁迅墓
1936年10月19日病逝,遗体葬在万国公墓。
鲁迅遗容
宋庆龄等在鲁迅墓前
鲁迅先生的小故事
爱书如命的鲁迅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 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 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 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 面,重新装订。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 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 脏手是不翻书的。书脏了,就小心地弄干净. 他还备有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他 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 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
爱书如命的鲁迅
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 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 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没有留下正式的遗嘱,只在《死》中写下这么几条: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
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 和他接近。
?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鲁迅简介 PPT课件

鲁迅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刻理解,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追求 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03
鲁迅作品分析与解读
小说:揭示社会现实,塑造典型人物
揭示封建社会的残酷与黑暗
通过《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鲁迅深刻揭示了封建 社会的残酷与黑暗,对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关注民生问题
在散文中,鲁迅也关注到了民生问 题,如农民的疾苦、妇女的命运等 ,体现了他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散文语言风格独特,文字简 练而富有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
杂文:针砭时弊,传播新思想
针砭时弊
鲁迅的杂文作品针砭时弊,对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进行了尖锐的批 判,如《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表达了对黑暗势力的强烈不满。
强调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
01
鲁迅深受启蒙主义影响,主张打破封建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和
思想自由。
倡导科学民主精神
02
他积极倡导科学民主精神,反对迷信和专制,致力于推动社会
进步。
启蒙民众意识
03
通过文学作品和评论,鲁迅努力启蒙民众意识,唤醒民众对自
由、平等、正义的追求。
对传统文化态度与批判精神
01
02
03
书信
鲁迅的书信作品也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信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生活和人格魅力。同时 ,鲁迅的书信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 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04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地位和影响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推动作用
倡导白话文运动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积极倡导白话文,推动了中国
关注社会现实
鲁迅人物介绍PPT课件

鲁迅小说集《呐喊》的封面
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封面
《野草》,民国36年出版
《
从
百
草
园
到
三
味
民国影印本《朝花夕拾》
书
屋
》
三、思想与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木刻画鲁迅
• 鲁迅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家,他一直以思考民族 发展问题为创作核心。通过文学来阐发对国民性 问题的思考,这是理解鲁迅最重要的地方。
• 鲁迅一出现就以成熟的创作姿态进入文坛,成为 让后人难以企及的一座高峰。鲁迅自觉地背负了 太多的思考,这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准 备。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 在中山大学任教。
1927年8月,在广州时所摄
1927年8月19日,与许广平等合影
• “四一二”事变以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从1927年到1936年,鲁迅创作 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 品,和大量的杂文收录在《而 已集》、《三闲集》、《二心 集》、《南腔北调集》、《伪 自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等中。
• 鲁迅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手法进行了多方位的 继承、吸纳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风。
• 鲁迅创作的小说、散文、杂文很难用一种风格来 概括,而这正是鲁迅的风格所在。
毛泽东: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
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 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叶圣陶: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 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郭沫若: 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 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鲁迅简介课堂ppt

06 总结回顾与拓展 延伸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鲁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介绍鲁迅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晚清 政府的腐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等。
鲁迅的文学成就
概述鲁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成就,如《狂人日记》、《阿Q正 传》等代表作品,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1898年考入江南水 师学堂,开始接触西 方现代思想。
文学创作历程及成就
01
02
03
04
1906年弃医从文,开始文学 创作生涯。
早期作品如《狂人日记》、《 孔乙己》等揭示封建礼教吃人 本质,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
中期作品如《阿Q正传》、《 药》等深刻剖析国民劣根性,
提出改造国民性问题。
晚期作品主要在杂文领域有卓 越成就,如《且介亭杂文》等 ,对时局和政治进行尖锐批判
对国民劣根性的剖析和批判
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剖析和批判,体现在对麻木 不仁、自私自利、因循守旧等国民性格弱点的揭 示和批判。
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
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鲁迅作品中充满了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体现在对民族历史、民族文 化、民族性格等方面的赞美和讴歌。
对爱国主义的倡导
鲁迅积极倡导爱国主义,呼吁人们关注国家命运,为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而斗争。
《华盖集》
收录了作者1925年所写的 杂文,涉及政治、文化、 教育等多个领域。
《且介亭杂文》
以议论为主,兼及文艺批 评和文学创作,展现了鲁 迅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观 察力。
诗歌与翻译作品
诗歌《自嘲》、《无题》等
表现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挣扎,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翻译作品《域外小说集》、《一个青年的梦》等
《鲁迅的简介》课件

玩世不恭与讽刺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通过玩世 不恭的态度和讽刺的手法来揭 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关怀与同情
尽管内心深受痛苦,他依然对 弱者怀有深厚的关怀和同情之 情。
《鲁迅的简介》PPT课件
《鲁迅的简介》PPT课件将详细介绍鲁迅的生平、文学作品和思想主张,以 及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鲁迅的生平介绍
早年生活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樹人,中国近现代文化巨匠。
成人后的经历
他在北平求学,后留学日本学医,回国后从事文化、教育和革命活动。
逝世
鲁迅于1936年病逝于上海,享年55岁。
1 秘密组织
鲁迅曾参与秘密组织,进 行反对封建统治和殖民主 义的革命活动。
2 文学与革命
他通过文学作品宣传革命 思想,唤起人民的觉悟和 对抗意识。
3 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鲁迅对中国的前途深感忧 虑,寄望于社会的彻底变 革,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 放奋斗终生。
鲁迅的内心世界
孤独与苦闷
他内心深处常感到孤独和苦闷, 这种情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并成为他思想的根源。
《呐喊》
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对社会的不 平等、残酷和无知进行了深刻的 揭示与批判。
鲁迅的思想主张
1 进步与革命
鲁迅主张通过改革和革命 来拯救中国社会,推动社 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2 文化自信
他主张借鉴西方文化的优 秀成果,同时扎根于中国 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现代 文化。
3 人道主义
鲁迅关心人民疾苦,主张 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他人, 反对社会不公与残酷。
2
留学日本
鲁迅前往日本学医,认识到科学知识和现代思想对中国的重要性。
3
回国后的学术活动
他从事文化研究、教育工作和报刊编辑,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4鲁迅生平简介ppt课件

鲁迅生平简介ppt课件•鲁迅基本信息与时代背景•文学创作与成就概述•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探讨目•社会活动与贡献总结•鲁迅形象塑造与传承发展录鲁迅基本信息与时代背景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笔名鲁迅,寓意“愚鲁而迅行”或“以鲁迅的笔战斗一生”其他笔名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原名、字号及笔名由来出生日期与地点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咸亨弄(今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所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生活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身处新旧文化交替之际,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文学和思想解放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周介孚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01家庭背景与教育经历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出身于绍兴都昌坊口鲁家0211岁时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后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家道衰落0317岁时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那里读到《天演论》等进步书籍,思想受到启蒙0421岁时考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弃医从文,决心以笔作刀,唤醒国人。
05文学创作与成就概述主要文学作品类型及风格特点小说01鲁迅的小说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展现了旧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其风格特点包括讽刺、幽默、深刻等,语言简练明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散文02鲁迅的散文作品以杂文、随笔为主,涉及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其风格多样,既有尖锐的批判,也有深刻的反思,展现了他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诗歌03虽然鲁迅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以旧体诗为主,风格沉郁顿挫,表达了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感受。
代表作品赏析与评价《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通过“狂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阿Q正传》这部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阿Q这一形象揭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和愚昧无知,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鲁迅作品选读PPT课件

4、阿Q的革命和辛亥革命
❖ 阿Q的革命是个人欲望的满足,是对环 境的盲目报复,充分反映了农民个体生 产者的狭隘和落后意识。
❖ “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辛 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他将以自 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 等级制度”。
❖ 阿Q的革命悲剧在客观上暴露了辛亥革 命的弱点:无视农民的革命要求,革 命后局面依旧,革命成了换汤不换药 的政权形式的变更。
(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
❖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
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2、虚无、绝望的生命意识
❖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源于两个方面: 黑暗现实的压迫和个人境遇的坎坷 独特的生命体验,形而上的“悟”。 虚无、绝望,不是终点,是起点。
3、 “中间物”意识
❖ “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 即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人不是起点,
也不是终点。 ❖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 《狂人日记》、《阿Q正传》
一、《狂人日记》 ❖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型短篇白 话小说 ❖ 标志着五四新文学 创作的开端。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1)妄自尊大和自轻自贱 (2)敏感忌讳和麻木健忘 (3)质朴愚昧和圆滑无赖 (4)率真任性和正统卫道 (5)争强好胜和忍辱屈从 (6)善于变通和自我解脱
2、原因及意义
(1)原因 A、 阿 Q 精 神 胜 利
法是在长期的封 建主义精神奴役 下滋长起来的
B、 阿 Q 精 神 胜 利 法建立在孤陋寡 闻、愚昧无知、 盲目排外、保守 落后的基础上。
❖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鲁迅生平简介PPT课件

2019/10/23
14
三、鲁迅作品
2019/10/23
15
三、鲁迅作品
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 《坟》、《花边文 学》、《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集外集》、《南腔 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热风》、《三闲集》、 《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这期间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 和封建道德的虚伪。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这些无疑有重要的影 响。十六岁父亲终于去世,巨大悲痛和对庸医巨大痛恨之余,鲁 迅对治病救人、除人痛苦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这影响了他以后选 择职业。
2019/10/23
7
一、成长经历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
“我有四年多,曾经经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 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 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 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 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 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成对的, 结子的平地木……多是不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 重一日地亡故了。”
这些经历,成为他人生的出发点,也使他终生不能忘怀。不 向恶势力低头的性格,贯穿了鲁迅的一生。
2019/10/23
8
一、成长经历
青年求学经历
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 学堂。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 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 人”的社会发展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哪里可以具体看出鲁迅思想的转变呢?(即鲁
迅前、后期思想的区别呢?)
(1)历史观
前期:从个性主义出发,任个人而排众数.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孤独的人)
后期:对群众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2)认识论
前期:重精神,轻物质,认为精神改造的成
功与否决定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具有明显的唯
心主义的倾向。
1996年10月16号《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 叫做《鲁迅论九十年代文化》,
加了一个小标题《鲁迅论某报刊之增广“闲文”》。 “七日一报,十日一谈,收罗废料,装进读者的脑子里去, 看过一年半载,就满脑都是某阔人如何摸牌,某明星如何打喷 嚏的典故。开心自然是开心的。但是人世却也要完结在这些欢 迎开心的人们之中的罢。”
……他的人格和作品中有多少东西是和专制制度 殊途同归的呢?他的斗争哲学、‘痛打落水狗’ 哲学有多少和现代民主观念、自由精神相同一的 呢?鲁迅终其一生都没有相信过民主,在他的眼 里中国人根本不配享有民主,他对胡适等的相对 自由主义信念嗤之以鼻,因为他是一个彻底的个 人自由主义者(‘文革’中红卫兵那种造反有理 的观念正是这种思想的逻辑延伸)。”
又在《随感录四十一》中写道:“进化的途中
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进,
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
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这种以进化论为基础提出的社会发展观,虽然明 确地勾画了社会进步的必然性,抓住了新陈代谢这 个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但由于过 于强调社会进化的“直线性”特征,带有明显的“ 生物进化论”的痕迹,完全忽视了社会进化要经过 斗争的历史事实与规律,所以,无法科学地指出在 阶级社会中上层人与下层人矛盾的必然性,新事物 与旧事物矛盾的客观性。
鲁迅的社会、政治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鲁迅
的文学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过时间不一样。
早期信奉“浪漫主义”,标志是长篇论文《摩
罗诗力说》。
五四以后,转向深刻、清醒的现实主义 ——
主要从创作中表现出来。其文艺理论,也主要侧重
于现实主义。
三、研究鲁迅的意义所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中的“反 鲁”问题
后期:认为同是青年却分为不同的人。不同的
人因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其思想感情也不同。他在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说:
“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
道北京检煤渣的老太婆身受的酸辛,贾府的焦大不
会爱林妹妹的。”阶级论意识,代替了进化论的意
识,并明确指出,社会要发展必然要进行革命,而
后期:主张社会的革命,认为“一首诗吓不
走孙传芳,一炮就把他打走了。”从社会革命出
发,来看待社会进步的动力,其思想也就从唯心
主义认识论,转变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上。
(3)社会观源自前期:从进化论(the theory of evolution)
出发,坚信:“青年必胜于老人”,“新必胜于旧
”,“将来必胜于现在”(随感录四十一)。
葛红兵的《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 王朔的《我看鲁迅》 冯骥才的《鲁迅的功与‘过’》 张闳的《走不近的鲁迅》 裴毅然的《鲁迅问题》等文章。
葛红兵在《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 》中认为:
“鲁迅,这个被人们当成一种理念、一种意 志、一种典范,甚至被捧到了民族魂的人,又当 如何?发生在他留日期间的‘幻灯事件’已经成 为他弃医从文的爱国主义神话,然而他真的是那 么爱国吗?既然爱国,他为什么要拒绝回国刺杀 清廷走狗的任务?徐锡麟,他的同乡能做的,秋 瑾,一个女子能做的,他为什么不能做?难道他 不是怯懦吗?
1936年10月19日,这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因 积劳成疾,在上海逝世。
二、思想历程
学术界普通的观点是:四·一二是鲁迅思想发
展的分界线(主要指政治、社会思想和人生观),以此为界
,分为前期与后期。
简言之,鲁迅的思想历程是:
从进化论到阶级论
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
作为思想转变的具体资料,是鲁迅后来收入自己
第一讲: 鲁 迅
一、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 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他一生著译约近1000万字,计 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1部 (《野草》),回忆散文集1部(《朝花夕 拾》),以及《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 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革命是痛苦,其中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对于左
翼联盟的意见)
(注:我说鲁迅前后期思想有不同,并不意味着说, 前后期思想没有联系。事实上是有联系的。特别是 进化论思想,可以说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只是 到了后期,这种进化论思想更成熟,与辩证法等唯 物主义思想意识结合了。鲁迅的思想由前期到后期 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后期思想因素不断增加,而前 期思想中的积极成果也被不断地深化,所以,到了 后期鲁迅的思想不仅更成熟、更深刻,而且也更丰 富了。)
今天对鲁迅的评说大概来自两个方面:
1、这是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鲁迅的争论的 延续.
2、一些知识分子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说鲁 迅“不宽容”、“心胸狭窄”等等,七八十年 前这么说,现在还是这番话。
围绕鲁迅的这些“文化现象” 说明了这样 的问题:
1、鲁迅是中国20世纪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 的遗产。
2、鲁迅思想的当下性。
鲁迅的弃医从文与其说是爱国的表现,不如说是他学 医失败的结果。一个号称为国民解放而奋斗了一生的 人却以他的一生压迫着他的正室妻子朱安。因为童年 长期的性格压抑以及成年以后长期的性压抑,鲁迅难 道真的没有一点儿性变态?高长虹对鲁迅的观察难道 就没有一点儿道理?创造社作家说他‘世故老人’, 对于鲁迅的为人,恐怕也不是空穴来风,终其一生, 他没有一个地位比他高的朋友,我们不必忌讳他的嫉 恨阴毒,他的睚眦必报。仔细想一想难道鲁迅的人格 真的就是那么完美吗?
的杂文集《而已集》中的《答有恒先生》一文。
最早对鲁迅思想历程作如是划分的人物 是瞿秋白。
1933年,他以“何凝”为笔名写了一篇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他认为,鲁迅的思想 是“从进化论到阶级论”,其身份是“从绅士 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 正的友人。”
此后,学术界一直沿用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