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概况-殖民时期文学

英美文学概况-殖民时期文学

英美文学概况-殖民时期文学

后殖民地文学

后殖民地文学 实际上涵概了除去几个发达国家外的所有第三世界的文学,“非洲国家的文学,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加拿大、加勒比国家、印度、马来西亚、马耳他、新西兰、巴基斯坦、新加坡、南太平洋岛屿各国以及斯里兰卡的文学,都属于后殖民地文学。 后殖民主义的定义及其内涵 继承并强化了以往的旧殖民体系的一种“新殖民主义”之内部的批判。 理由恰在于,挑起后殖民主义讨论的一些批评家并非真的来自西方列强的“前”殖民地国家或称“后殖民地”(post一colonial)国家,而是一些虽有着第三世界血统但实际上却在第一世界的话语圈内身居高位并在逐步向其中心运动的知识分子精神贵族.因此他/她们本身就有着明显的“文化优越感”,或者说,他/她们处于一种难以摆脱的两难:一方面,作为有着东方或第三世界民族血统的知识分子精英,他/她们与真正的主流理论家格格不人,因而无时无刻不试图向居于“中心”地位的西方主流文化发起进攻·以寻找契机步人“中心”;但另一方面,由于他/她们操持着纯正的第一世界“英语”〔English),有着收入丰厚的第一世界的薪棒,因而难免不流露出某种优越感,而与其相比较,那些真正的“第三世界”批评家或“后殖民地”批评家,则使用的是带有当地语音和语法特征的第三世界“英语”(enghsh)。 这样的批评应该说仍然是一种第一世界内部的话语主导权的争夺,与真正的后殖民地批评相去甚远,因而自然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然,按照赛义德的定义,“东方主义”至少包括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一种基于对“东方”(()rient)与“西方”(()ccident)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之差异的思维方式。在这方面,东西方在地理上分别居于地球的东西半球,在其他诸方面也处于长期的对立状态,其原因不外乎双方在政治上、经济上、乃至语言文化上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巨大差异。第二层含义则指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的长期以来的主宰、重构和话语权力压迫的方式,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往往表现为纯粹的影响与被影响、制约与受制约、施与与接受的关系。因此,基于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所谓“东方主义”便成了西方人出于对广大东方或第三世界的无知、偏见和猎奇而虚构出来的某种“东方神话”。但赛义德同时又指出·东方主义可以在三个领域里重合:长达四千年之久的欧亚文化关系史;自十九世纪以来不断培养造就东方语言文化专家的学科;一代又一代的西方学者所形成的“东方”的‘’他者”的形象。Ll由于习来已久的这种对东方的偏见.因而,在西方人眼中,东方人一方面有着“懒惰”、.‘愚昧”的习性,另一方面,东方本身又不无某种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说到底,东方主义在本质上是西方试图制约东方而制造的一种政治教义,它作为西方人对东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体系,始终充当着欧美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支柱。 东方学的定义: 萨义德给东方学这样定义:这是一种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位置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 定义具体解释说/东方学0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即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0,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0o,这是最表层的一层的含义,是学术层面上的含义,即作为一门学科和话语文本的界定" 第二层含义即西方建构的一种西方对东方的认识判断的定势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东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 印度裔美国学者伽亚特里·斯皮瓦克的论文《殖民地民族也能讲话吗?》成为后殖民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在其著作中,斯皮瓦克认为,在修辞和逻辑之间获得认知的条件和效应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关系,这种关系为能动者构建世界的关系,如此能动者才可有伦理的行为、政治的行为并有可能在世界上以人的方式生存。不为另一种语言构建这样的一个模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翻译。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处理这种模式的方式在殖民者语言和前殖民地语言中是不同的,从英语到第三世界语言和从第三世界语言到英语的翻译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活动,在前者的活动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接受殖民者的态度,而在后者的活动中民主法则往往会变为强权法则。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 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揭示了文学与权力的同谋关系。他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指出“如果我们同意历史上的任何事物,像历史本身一样,都是人所创造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对许多物体、地点或时代而言,人们赋予它的角色和意义,为什么只有在其被赋予之后才可能获得客观有效性”。赛义德在一系列后殖民理论中坚持了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及对于文化霸权的揭露。意识形态总是与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意识形态之所以为“颠倒意识”、“虚假意识”,根本原因在于特殊利益被当做普遍的痛惜加以辩护。无疑,西方作家在描绘涉及东方的文学文本中存在着民族阶级意识的偏见。 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 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著有《民族和叙述》《文化的定位》和《全球的尺度》等后殖民主义研究著作。其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这种批评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巴巴的批评理论的建树主要体现在:(1)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糅为一体,发展了一种颇具挑战性和解构性的后殖民文化批判风格;(2)他的混杂理论影响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文化身份认同和少数族裔的研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引导语: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以下 是的为大家找到的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theApplicationandInnovation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时期以来,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 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 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tradition)。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 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SurveyofGothic1.1DefinitionofGothic 1.2theOriginofGothicNovels

英语专八英美文学常识汇总

英语专八英美文学常识汇总

3专八人文知识:英国地理概况 the english channel: the channel is a narrow sea passage which separates england and france and connects the atlantic ocean and north sea. 英吉利海峡:英吉利海峡是一道狭长的海峡,分割英法两国,连接大西洋和北海。 the dee estuary: a small sea ( in irish sea) where the dee river enters. 迪河河口:是迪河流入的一个小海。 "the act of union of 1801": in 1801 the english parliament passed an act by which scotland, wales and the kingdom of england were constitutionally joined as the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1801合并法:1801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规定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根据宪法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 gaelic: it is one of the celtic language, and is spoken in parts of the highlands. 盖尔语:是盖尔特语言的一种,在高地地区仍有人说这种语言。 the "backbone of england": it refers to the pennies, the board ridge of hills.

后殖民主义整理

后殖民主义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1、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 一般来讲,殖民主义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旧)殖民主义阶段、新殖民主义阶段、后殖民主义阶段。前殖民主义:指欧洲殖民者侵略、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历史,在这个阶段,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直接控制的对象。新殖民主义:指二战之后,随着亚非拉各个前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它们开始在政治、军事上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操纵,取得国家主权。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受到帝国主义和前殖民地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成为美苏等超级大国争夺的第三世界。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明显的依附与不平等关系。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与前两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后殖民主义之“后”(post),与其他后学一样,既有时间上的意义,也有价值取向和批评策略上的“反”之意。简言之,后殖民主义就是反思批判殖民主义之后的全球文化状态。与前殖民主义理论侧重政治、军事,新殖民主义侧重经济都不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点是文化及其全球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生产和操纵文化的知识分子。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崭露头角,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阈和研究策略。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是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兴盛于20世界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批评思潮,它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东方主义、第三世界批评、媒体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扩张、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内部殖民等等新问题。后殖民理论集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少数话语、肤色理论等于一身,展现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和对历史、社会分析的重新强调。 2、后殖民主义的发展 后殖民主义兴起的时间一般认为在19世纪后半叶就已萌发,其理论自觉和成熟是以赛义德的《东方学》(1978)出版为标志。在他之后,出现了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重要理论家。斯皮瓦克将女权主义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合为一体,并以自己的边缘境地出发,探讨“属下”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身份书写问题、第三世界妇女命运、文化霸权与帝国主义批判等问题,体现了跨学科的广阔视野和富有批判性的批评实践。霍米巴巴则从法农的理论出发,以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武器,对“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存在差异和文化殖民的权力运作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强调差异性、边缘性、少数话语的文化研究方式,重视文本、他者形象、文化身份的“含混”性,对当代文艺理论产生一定影响。 其后,英格兰的约翰汤林森和其《文化帝国主义》,开始了对后殖民的媒体帝国主义、民族国家话语、全球资本主义和现代性话语的批判,从多维文化权利层面,分析揭示出文化殖民主义的内涵和历史走向。近年来,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关注并汇入后殖民批评思潮中,如英国的伊格尔顿,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詹明信),尤其是杰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化研究,为后殖民批评注入了活力。此外,文化殖民、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等问题,在罗伯特杨的《白色神话:写作史与西方》、特里的《妇女、本土、他者》、莫汉蒂等编的《第三世界妇女与妇女主权政治》都以自己独到的简介使后殖民主义理论具有更全面的理论形态。同时,非洲、印度、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有一大批从事文化、文学、哲学研究的

英美国家概况总结

英国概况 英格兰面积最大 苏格兰,爱丁堡为首府 威尔士,加的夫,Cardiff为首府 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Belfast为首府 伦敦,UK首都,皇家法庭royal courts of justice 及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在这里。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伦敦市的一个行政区,也叫西敏寺,这里有议会houses of parliament,包含大钟楼big ben,白厅whitehall即英国政府,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即英国皇宫,还有st james’ hall 圣詹姆斯宫。 The great charter in 1215,1215年大宪章,亦称the great charter or Magna Charta,确保一些平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保障教会不受国王的控制,改革了法律和司法,限制国王及王室官员的行为。 议会雏形,1265年,Simon de Montford 召集the Great Council在西敏寺开会,就是最早的议会,后来发展了House of Lords上议院,House of Commons下议院。 玫瑰战争和英国宗教改革: Richard 三世和Henry Tudor都铎(duduo)打了玫瑰战争,都铎胜利,终成五代都铎王朝。 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想切断英国教会与罗马教皇的关系,使英国教会独立起来。宗教改革的真正进行是在亨利八世的儿子爱德华时期,新教是Protestant,即基督教,改革叫做“The Reformation”。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伊丽莎白为女王统治英国,她是基督教徒,大力推行新教,从此英国都是信奉新教。 文艺复兴运动The English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时期,从1350-1650,有300年,从意大利发起,达芬奇等人为代表。在这段时期,罗马教会经历新教改革,人文主义兴起,海外探索(大航海时代?)。 英国内战The Civil Wars 是国王和议会间的战争,Norttingham King Charles和议会开战,国王军是Cavaliers(骑士),议会军是Roundheads(圆颅党),因为他们短发。查尔斯战败,克伦威尔Cromwell称王。英国内战又称清教徒革命,因为国王的反对者多是清教徒Puritan。清教徒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这场战争颠覆了英国的封建制度,甚至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制度,被认为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王朝复辟The Restoration 克伦威尔死后,儿子Richard 继位,但是统治失败,议会选择让上代国王流放法国的儿子King Charles 二世回归。 光荣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 奥兰治王室(William of Orange橘子?英国的名字真搞笑),用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夺了王室的权,William and Mary 共同接受了Bill of Right(1689)权利法案,英国“光荣革命”后巩固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联合专政、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宪法性文件之一。君主立宪由此开始。 辉格党和托利党(Whigs and Tories) 两党名称来自光荣革命,辉格党就是后来的Liberal party,托利党是Conservative party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第三世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帝国主义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后殖民社会状态的反映。按照A.德里克等人的解释,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意指当今世界的三个层次的社会状况:一是指先前的殖民地社会的当代状况,即先前的一些殖民地社会在结束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等统治之后仍然存 在的甚至日益严重的殖民文化统治状况;二是指准“第三世界”的当代社会状况,即以先前第三世界为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先前的殖民地社会,也有非殖民地社会)遭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统治的状况;三是指一种全球状态,亦即在西方殖民主义结束之后,在全球普遍存在的文化殖民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状况。所以,后殖民主义主要就是以先前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以及生活在第一世界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话语,是他们的一种文化关怀和文化倾向。其实质是要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反对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力图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边缘状态回归到应有的位置,甚至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 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沦为他者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注: Edward Said, "Third WorldIntellectuals and Mctropolitan Culture," Raritan 23.3 (1990), p.31.)严格地说,后殖民主义是个含混的概念,通常有两个指向,首先是指一种理论思潮,其次才是一种有别于殖民地宗主国正统文文学的写作。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其实就是指萨伊德、斯匹瓦克和巴巴这样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写作/话语的研究。其理论根源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批评概念; 所谓后殖民地文学也就是欧洲殖民地诸国的文学,用以区别其与“主流文学”的不同。后殖民地文学内蕴复杂,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固有的传统和对殖民主义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这就决定了研究视角和批评策略的多样性。从研究方法来看,该流派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方法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打破学术界限的倾向。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的主要大学任教的第三世界的后裔。这些学者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以第三世界批评家自居,不断向主流文化发起攻击,从而为自己寻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沾沾自喜,俨然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成功者的面目活跃在学术舞台上。无论萨伊德、斯匹瓦克还是巴巴都是如此,都经历了从一开始默默无闻到在学界崭露头角这样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

英语专八考试人文知识总结

英语专八人文知识考试总结 1 专八考试人文知识考试内容总结 其中英美文学包括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英国文学主要分为六个时期: 1. Old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中古英国文学)。 2. The Renaissance Period(文艺复兴时期)。 3. The Neoclassical Period(新古典主义时期)。 4. The Romantic Period(维多利亚时期)。 5. The Victorian Period(维多利亚时期)。 6. The Modern Period(现代时期)。 美国文学主要分为四个时期: 1. The Literature Around the Revolution of Independence(独立革命前后的文学)。 2. American Romanticism(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3. American Realism(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4. American Modernism(美国现代主义文学)。 语言学,考生不光要知道语言的本质还要掌握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言学的知识。 关于英语国家概况,英语专业的学生都会开设英美概况这门课程,但是专八考试的中需要考生了解的是英语国家概况,不光包括英国和美国,还有其他一些说英语的地区,包括爱尔兰概况,加拿大概况,澳大利亚概况和新西兰概况。 2专八人文知识:英国地理概况 the english channel: the channel is a narrow sea passage which separates england and france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课程介绍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Appreciation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Works”)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较高要求,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的“语言文化”类课程。课程以阅读名家名作精彩片段为主,以欣赏相关作品音频、视频片段为辅,通过阅读、讲授、讨论、表演、诵读、赏析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了解英美两国文学简史,理解经典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本课程从考勤、学习过程、期末开卷考试三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听、读、说、写、译的综合训练,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学科基础知识、运用文学常识鉴赏评析作品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创造性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学、文化的兴趣与感悟力,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修养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 课程共48学时,主要内容为:

三、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查方式为:过程管理评估+期末考试评估 过程管理部分的考核构成学生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即: 学生学期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平时成绩=出勤40%+课堂表现20%+作业40% (作业包括翻译、课堂陈述、课堂表演、写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期末考试方式:开卷考试(内容:英美文学常识,作品选段理解,作品选段分析等)四、选课指南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是一门文化素养课。课程信息量大、文化内涵丰富,意图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其英美国家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修养。课程组在教学中力图做到精选作家、作品选段,精心选择相应的音频、视频选段,自制优美的PPP课件,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力争通过诵读、观赏、跟读、翻译、表演、陈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少同学反映该课程对他们的英语学习和知识扩展有很大帮助,对英美作家的心路历程和写作历程感受颇深,自己“受益匪浅”。摘录同学评价如下: *“我学习到了很多,更收获到了自己心里憧憬已久的东西,感觉很是幸福。” “该课给了我接触文学,了解文学的机会。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一

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理论

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理论 万雪飞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摘要: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具有异质性、浮动性、杂糅性和迁徙性等特征的概念。从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来看,它先后被用做具有时间性的历史分期的术语;指称殖民地社会文化互动的后殖民文学;殖民话语分析的后殖民理论;描述殖民主义时期之后全球状况的一种话语;以及反对全球化时代下不平等的激进主义的政治和哲学。其研究领域也从最初的政治学领域转向文学和文化批评领域,并经发展具有了广泛的跨学科性质。后殖民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其特质就在于它对殖民主义的检讨深入到了“文化的层面”。它既要对殖民主义赖以运作和发挥效力的意识形态机制加以分析和批判;又要将这一批判性视域引入现时代全球权力的结构中,以质疑全球化时代下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并从文化和知识层面探寻对抗的可能。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殖民主义;全球化;话语政治 “后殖民主义”这一概念自产生以来,因其汇聚了众多的思想理论资源与历史时空经验而被学界普泛地使用。与后殖民主义相关的术语层出不穷,相互之间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脉络,以至于“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作为概念自身和所要揭示的话题反倒变得模糊不清。英国学者巴特·穆尔–吉尔伯特(Bart Moore-Gilbert)就曾提到,“后殖民”这一概念内涵极不稳定且自身意义不断发展变化,“可能有内变为一个被任意切割的分析结构的危险”,它被经常变动“以适应于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和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1赵稀方先生指出:“谈论后殖民主义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其看做一个单质的同一体。事实上,与其它理论一样,后殖民主义的构成是历史的、异质的,某些事后的归纳和概括只能是大致的。”○2为了对“异质”的后殖民主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的出现和演变历程入手,梳理出后殖民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流脉,以期对这一“克里奥尔化”○3的理论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同时发掘这一话语综合体内部所蕴积的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理论价值。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建构的历史流变 谈论后殖民主义的历史,笔者所指涉的意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后殖民主义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二是指后殖民主义本身的历史性问题。后殖民主义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将在本文第三部分的探讨中指明,本文第一部分将对后殖民主义本身的历史性问题予以说明,即在对“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本身进行考古式的

关于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英美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The Destiny of Sister Carrie-An Analysis of “New Female Image” in 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的命运-浅析《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 1选题动机:对作者的作品比较感兴趣,而且嘉莉妹妹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在现今社会中有很多女性的生活与嘉莉很相近,可以引起共鸣。I am very interested in the author’s writing themes. And Sister Carrie relatively close to real life. In today’s society there are many women in the life and Carrie very close, can resonate. 可行性分析: (1)选题意义:反映现今社会的诸多问题,以启示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西奥多?德莱塞的杰出代表作,该小说勾勒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消费主义和自然主义所展示的一幅精彩画面,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初的美国大都市生活。Reflect the many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is a lesson people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2)选题重点:对嘉莉这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影响她的外界环境因素的分析。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character of Carrie and her impact on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专八人文知识之北美概况

练习题: 1、The traditional dividing line in America between “east” and “west” is the Mississippi River.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传统的东方和西方的分界线。 2、The earliest part in America to be found and taken over by early settlers is The Atlantic and Gulf Coastal Plain. 最早被早期定居者发现和占领的地方是大西洋及其沿岸平原。 3、The largest racial group in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U.S.A is Non-hispanics white. 非西班牙裔的白人是美国最大的种族群体。 4、Before 2000, the largest minority group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African Americans. 2000年以前非裔美国人是美国最大的少数民族群体。2000年以后,拉丁裔美国人的人数超过了非裔美国人的人数,成为美国第一大少数民族群体。 5、America has the world’s oldest written constitution and political party.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宪法和政党。 6、The economic problem caused by the depression in 1929 was eventually solved by World War II.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帮助美国走出了经济困境。 7、In the United States, primary education requires Six years years. 美国的小学要花费大约六年的时间。 8、Most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in Public institutions. 大部分美国大学生都在公立学校就读。 9、The three main levels of courts of the federal judicial system in America are____________.美国的联邦法院系统包括:the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s; the United States Courts of Appeal ;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10、Louisana (which state )is not governed by the common law. 路易斯安娜州不受共同法的约束。 11、Of the fifty states of America, 38 states now have the death penalty as punishment. 美国现有38个州惩罚罪犯采用死刑。 12、The four major regions of the United Sates are Northeast, South, Midwest and Wes t. 美国的主要四大部分不包括北部。 13、The New England Region region’s culture character was shaped largely by Puritan spirit. 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也就是东北部地区深受清教思想的影响。 14、California is the largest state in terms of size and population in America.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最大的州,拥有人口也最多。 15、"Hollywood"is often used as a synonym for American films. 好莱坞是美国著名的电影制造地。 16、The most important and largest river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s the Mississippi River. 美国最长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也是美国最重要的一条河流。被美国人视为“众河之父”,沿河流域也是美国的主要农作物产区。17、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England enjoys a typical continental climate. 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天寒冷,夏天炎热。

英美文学选读名篇中英对照 赏析 简介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We slowly drove, he knew no haste, And I had put away My labor, and my leisure too, For his civility. We passed the school, where children strove At recess, in the ring; We passed the fields of gazing grain, We passed the setting sun. Or rather, he passed us; The dews grew quivering and chill, For only gossamer my gown, My tippet only tulle. 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A swelling of the ground; The roof was scarcely visible, The cornice but a mound. Since then 'tis centuries, and yet each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I first surmised the horses' heads Were toward eternity. 我无暇去会死亡 爱米莉·伊丽莎白·狄更生 我无暇去会死亡, 死神便和善地接我前往,我只好放下劳作与闲暇,无法拒绝他的殷勤礼让。 我们一起坐上马车, 还有永生陪伴身旁, 我们驱车缓缓前行, 他悠然自得不慌不忙。 我们经过校园, 娱乐的孩子挤满操场, 我们经过田野,麦穗张望,我们经过西沉的太阳。 或许该是夕阳经过我们吧,露珠抖动,略显苍凉, 只为我的面纱、斗篷, 还有我薄丝织就的衣裳。 我们经过一个隆起的土堆,那似乎是一座住房, 屋顶几乎无法看见, 屋架也在地下埋藏。 感觉比一天还要短暂, 虽然自此千万年岁月漫长,我初次产生这种猜测: 永恒正是马头所向。

_百年孤独_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摘要:在《百年孤独》中,布伦蒂亚家族处于东西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的激烈冲突之中,所有成员均面临权力的监视并表现为自我禁闭。文章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作为后殖民社会缩影的马孔多人的社会关系特点与发展动态,阐释了他们的内心迷茫与命运的神秘性和现实性。 关键词:文化冲突与融合;权力的监视;自我禁闭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以犀利的笔触,全方位地描述了后殖民社会的缩影马孔多镇布伦蒂亚家族的百年起伏。小说中主要人物布伦蒂亚、奥雷连诺上校、乌苏娜、雷贝卡等人被卷入东西文化冲突的涡流中,饱受孤独与矛盾的心态和外界的双重折磨。勤劳朴实且野性十足的马孔多居民在后殖民社会的“全球化”趋势面前表现出独特的应对挑战的方式。 一、冲突与融合 布恩蒂亚的祖先是西班牙人,他小时候亲眼看见过很久以前西班牙人侵入马孔多时乘坐的旧帆船的遗骸。这艘船自小说伊始就成为历史沉淀与后殖民的独特意象。小说中依次出现的吉卜赛人、炼金术、教堂、铁路、电影、火车也反映了马孔多逐渐走向文明拥抱文明的百年历史进程。 布恩蒂亚的妻子乌苏娜的曾祖母在十六世纪的时候因为英国殖民者的入侵变成残疾,终生不能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因此她一生中都憎恨英国人。乌苏娜家族与布伦蒂亚家族是近亲,他们的前辈们因相互通婚,其中的一员生下了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两个家族一直把此看作是不光彩的事,害怕它在后代中被复制,所以后来乌苏娜总是提心吊胆。然而,乌苏娜与布伦蒂亚的第六代人终于生下了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马孔多人无法摆脱野性与愚昧,尽管他们在曲折中逐渐融入文明。布恩蒂亚向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学会如何使用指南针和望远镜。他潜心钻研吉卜赛人引入的各种发明,感到越来越离不开外界了。 吉卜赛人为封闭落后的马孔多引入许多新奇的商品、迷信、发明,逐渐改变与马孔多居民的关系并开始融入马孔多人的生活。吉卜赛人皮拉.苔列娜与奥雷连诺的哥哥霍.阿卡蒂奥的恋情遭到乌苏娜的反对,因为她认为这种伤风败俗又可能会剩下一个猪尾巴。皮拉.苔列娜与霍.阿卡蒂奥只有私奔,这遭到奥雷连诺与母亲的嫉恨。唯一令马孔多人对苔列娜感兴趣的是她的占卜术。在封建习俗和家长的被迫下,她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她只有靠纸牌占卜未来的男人。布恩蒂亚一家渐渐习惯并接受了苔列娜。马孔多人越来越觉得离不开吉卜赛人了。布尔迪亚认为,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部族“用他多年的知识和奇异的发明大大促进了马孔多的发展,这里的人永远都会张开双臂欢迎他们。”(p30) 孤女雷贝卡背着父母的骨骸流浪到马孔多。在乌苏娜的皮鞭的调教下,她渐渐融入布恩蒂亚家族的生活。令人吃惊的是,每当寂寞与痛苦来袭时,她会习惯性地大把大把地吃土。她患有失眠症病传染给了所有的马孔多人。后来,马孔多人在乌苏娜的帮助下不仅病情痊愈而且习惯了雷贝卡的奇怪行为。 当阿.摩斯柯特被政府任命为马孔多镇镇长的时候,布恩蒂亚家族开始时反对,但后来改变了态度。布恩蒂亚家族长期在马孔多无拘无束地过着田园般的生活。当有人将要破坏他们的自由与平静时,他们会理所当然地极力表示反对。他们抗议镇长命令他们把所有的房子涂成蓝色,抗议镇长的卫兵个个扛着枪。他们要求为并撤离,镇上的一切由他们负责。当奥雷连诺看见镇长的小女儿雷麦黛丝时,一见钟情。“这是肉体上的感觉,几乎妨碍他走路,彷佛一块石子掉进了他的鞋里。”(p46)奥雷连诺与家人逐渐对镇长改变态度,两家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奥雷连诺如愿以偿地娶雷麦黛丝为妻,但两年后,雷麦黛丝因难产而死。 奥雷连诺与岳父都是自由党人,他们反对旧殖民地政府充当傀儡,独裁卖国。“奥雷连诺被新政府任命为上校,他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他跟十六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但一夜之间一一惨遭杀害,其中最大的还不到三十五岁。奥雷连诺上校经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行刑队的枪决。他喝了一杯掺有士的宁的咖啡,剂量足以毒死一匹马,可他也幸免于难。他拒绝了共和国总统授予他的勋章,最终他当了革命军总司令,率军南征北战,成了最令政府畏惧的人物。”(p83) 后来,旧政府依托外国人把铁路修到了马孔多,加强对马孔多的政治、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马孔多建立香蕉公司后,很多当地居民受到雇佣。这对马孔多来说有利有弊,但是马孔多人一概不能接受。在奥雷连诺的带领下,种植园工人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这次罢工遭到当局的残酷镇压,阵亡士兵与工人的尸体装满了十几个火车车厢。这次战争是整个小说的高潮,是东西文化冲突的最激烈的体现。他给马孔多带来了灾难,但是同时预示了曙光的到来。 二、权力的监视 小说中的迷信、男权统治左右与制约着马孔多人的生活,令他们麻木,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1.宗教迷信 布恩蒂亚与乌苏娜婚后因惧怕生下长着猪尾巴的后代而迟迟不育,由此遭到周围人的议论。一次,一个叫普鲁登希奥.阿吉廖尔的村民因当众揭露布恩蒂亚的隐私而被他用标枪刺中咽喉。普鲁登希奥死后,布恩蒂亚夫妇常常在幻觉中看到他的鬼魂纠缠他们,结果他们在一阵惶恐中逃离世代祖居地,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建立了马孔多。数年后,乌苏娜因寻找大儿子而不知去向。布恩蒂亚从此生活在煎熬和预感 《百年孤独》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翁勋章 127

后殖民主义反思

论文化理论批评的定位问题 ——对中国后殖民主义批评以及相关“国学热”和“本土文化”诉求的反思 一、后殖民主义在中国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引入中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与后殖民主义相对的是殖民主义,殖民主义是指宗主国对殖民地在经济、政治、军事和国家主权方面进行侵略。而后殖民主义则是指在殖民主义时期之后,西方发达国家以政治、经济实力做后盾,对前殖民地和第三世界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控制,强调的是对文化、知识和精神领域的控制。赛义德的著作《东方学》的出版是这种理论成熟的标志。 严格来说,与印度以及非洲国家不同,中国只是一个半殖民国家。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想不断地输入到中国。直到今天,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和控制仍在进行。纵观鸦片战争至今的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十分激烈,特别是五四时期。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思潮发生了激烈而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断层,西方社会文化的入侵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急速没落,中国整体的文化精神受到了严酷的考验。概括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关于出世入世的哲学思想体系,十分不注重技术,有“奇淫巧计”之说,做工和经商也远远没有入仕和农耕的地位高;而西方文化恰恰与此相反,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到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国难当头、正值危难存亡之际,社会各界都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文化界在传统文化中无法找到可以救国救难的实用哲学,因此转向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五四时期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对技术和文化的选择就是这些客观历史环境的产物,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响应时代的召唤,中国学术界被迫转向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这一选择为之后百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断层埋下了伏笔。 五四之后的百年来,西方商品经济文化在我国的迅速传播、高等院校里西方知识和思想的大范围推广,全球一体化的触角也已经从经济领域伸向了文化、政治、思想等更深的领域。就在此时,不断地出现了诸如“迷惘的一代”、“失梦的一代”、“艰难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词汇,这些标签要贴的正是这个时代里中国的脊梁。国人突然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们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已经渐行渐远了。重建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亟须对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重新学习、重新认识。因此,“国学热”、“本土文化”就不是什么突兀的现象了,实是有感

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823英语专业知识(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823英语专业知识(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考研真 题及详解 英美文学部分 Ⅰ. Match each item in Column A with proper one in Column B. (10 points) A B 1. John Donne a. leader of Transcendentalism 2. Edgar A. Poe b.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vel 3. Ralph W. Emerson c. a Lake Poet 4. Samuel Johnson d. Theatre of the Absurd 5. Virginia Woolf e. metaphysical poetry 6. William Faulkner f father of modern American short story 7. Eugene O’Neill g. the spokesman of the Lost Generation 8. Samuel Beckett h. great American dramatist 9. William Wordsworth i. Yaknapatawpha Fiction 10. Earnest Hemingway j. The English Dictionary 【答案与解析】 1. e 玄学派:约翰·邓恩,乔治·赫伯特,安德鲁·马维尔。 2. f 爱伦·坡被视作短篇小说的真正始祖因为他是第一个在小说中赋予了诗意的作家。 3. a 1836年爱默生的《论自然》问世,它如平地惊雷,震撼了美国文化思想界。《论自然》 把美国浪漫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它的高潮阶段——英格兰超验主义阶段。 4. j 萨缪尔·约翰逊是著名的英国诗人,散文家,批评家,记者和字典编纂者。1755年,《英 语词典》与世人见面,删减版于次年发行。 5. b 典型意识流派代表作家是詹姆斯·乔伊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 6. i 福克纳在自己的一系列著作中虚构了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