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知识点和练习

合集下载

原子的结构-元素知识点与练习

原子的结构-元素知识点与练习

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知识点1:一、原子构成1、原子结构:(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带正电)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3)原子中不一定含有中子(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在原子中,由于质子(原子核)与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以碳原子为例描述原子的组成构成碳原子的粒子有6个质子,6个中子和6个电子。

其中6个质子和6个中子构成了原子核作为原子的中心,而6个电子在核外一定空间内绕核做高速运动.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原子结构示意图: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②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2)三决定:①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③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知识点2:离子1.定义: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符号的意义见右图所示(数字“2”的意义)。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Mg2+ :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3.离子的形成: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1)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_失去__最外层电子,失去m个电子就带m个单位正电荷,表示为R m+。

Al。

如铝原子Al→铝离子 3(13=2+8+3)原子结构示意图阳离子结构示意图(13>2+8)(2)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_得到__电子,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得到n个电子,就带n个单位负电荷,表示为Rn-。

如氧原子O→氧离子O2-。

(8=2+6)原子结构示意图 (8<2+8)阴离子结构示意图4. 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原子离子数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电性__中性________ _带正电荷_________ __带负电荷________稳定性不稳定,金属原子易失电子非金属原子易得电子稳定符号元素符号:H Al Cl 阳离子符号H+ Al3+阴离子符号Cl-结构示意图特点比对应原子少一个电子层电子层数不变与相同电子层数的惰性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相互转化知识点3: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非常小,使用起来很繁琐,不方便,一般不采用。

高考物理淄博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核技巧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物理淄博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核技巧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物理淄博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核技巧及练习题附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四幅图是教材中的几个实验装置图,科学家提出原子核式结构的实验装置是()A.B.C.D.2.某一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通过电场后分成三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射线1的电离作用在三种射线中最强B.射线2贯穿本领最弱,用一张白纸就可以将它挡住C.放出一个射线1的粒子后,形成的新核比原来的电荷数少1个D.一个原子核放出一个射线3的粒子后,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比原来少2个3.如图所示,一个静止的铀核,放在匀强磁场中,它发生一次α衰变后变为钍核,α粒子和钍核都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1是α粒子的径迹,2是钍核的径迹B.1是钍核的径迹,2是α粒子的径迹C.3是α粒子的径迹,4是钍核的径迹D.3是钍核的径迹,4是α粒子的径迹4.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卢瑟福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B.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提出了光子说C.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D.查德威克利用α射线轰击氮原子核获得了质子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核经过一次α衰变,质量数减少4B.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只能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子C.只要强度足够大的光照射金属就能发生光电效应现象D.将放射性物质放在密闭的铅盒内,可以延长它的半衰期6.关于天然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的温度有关C.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D.α、β和γ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弱7.由于地震、山洪等原因将大量的金丝楠及其他树种深埋,经千万年碳化、氧化、冲刷形成似石非石、似木非木的植物“木乃伊”,又叫碳化木,俗称乌木,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14C与12C的比例与大气中相同,生命活动结束后,14C衰变为14N,14C的比例持续减少,其半衰期约为5700年,现通过测量得知,某乌木样品中14C的比例恰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核经典测试题附解析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核经典测试题附解析

高考物理近代物理知识点之原子核经典测试题附解析一、选择题1.关于天然放射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少 B .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电离形成的C .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D .铀核(23892U )衰变为铅核(20682U )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10次β衰变2.如图所示,一个静止的铀核,放在匀强磁场中,它发生一次α衰变后变为钍核,α粒子和钍核都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1是α粒子的径迹,2是钍核的径迹B .1是钍核的径迹,2是α粒子的径迹C .3是α粒子的径迹,4是钍核的径迹D .3是钍核的径迹,4是α粒子的径迹3.中国大科学装置“东方超环”(EAST )近期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

由于其内部核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东方超环”也被称为“人造太阳”“人造太阳”采用的核反应方程可能是( ) A . B .C .D .4.下列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麦克斯韦通过实验发现,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B .玻尔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C .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D .查德威克用粒子轰击氮原子核,打出一种新的粒子叫中子5.C 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N ,半衰期为5700年。

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C 与C 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C 的比例持续减少。

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C 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古木采伐的年代距今约2850年 B .C 衰变为N 的过程中放出射线 C .C 、C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D .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C 的衰变 6.太阳内部发生核反应方程,该反应出现了质量亏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x 是负电子,反应过程放出能量B .x 是正电子,反应过程放出能量C .x 是负电子,反应过程吸收能量D .x 是正电子,反应过程吸收能量7.“嫦娥四号”的核电池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23894Pu 的衰变供电的。

原子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点及例题

原子结构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点及例题

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考点梳理1.了解原子构成。

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

一、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构成原子的组成表示式:X,其中X为原子符号,A为质量数,Z为质子数,A-Z为中子数。

2.基本关系①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②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③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④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3.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的比较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或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范围宏观概念,对同一类原子微观概念,对某种元素的微观概念,对某种元素的原子而言。

因同位而言,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一种原子而言素的存在而使原子种类多于元素种类特性主要通过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来体现不同的核素可能质子数相同,或中子数相同,或质量数相同,或各类数均不相同同位素质量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天然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比一般不变;同位素构成的化合物如H2O、D2O、T2O,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实例H、O 11H、21H、147N、146C、2412Mg 11H、21H、31H为氢元素的同位素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电子层的表示方法及能量变化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标示出核电荷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

要注意无论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圆圈内的核电荷数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离核由近及远→电子能量由低到高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其主要规律有:(1)能量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完整版)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归纳详解

(完整版)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归纳详解

原子核物理重点知识点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对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同量异位素、同质异能素、镜像核等概念的理解。

(P2)核素:核内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原子核或原子。

(P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质量数的核素所对应的原子。

(P2)同位素丰度: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比。

(P83)同质异能素:原子核的激发态寿命相当短暂,但一些激发态寿命较长,一般把寿命长于0.1s 激发态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P75)镜像核:质量数、核自旋、宇称均相等,而质子数和中子数互为相反的两个核。

2、影响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P3~5)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比例;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奇偶性。

3、关于原子核半径的计算及单核子体积。

(P6)R =r 0A 1/3 fm r 0=1.20 fm 电荷半径:R =(1.20±0.30)A 1/3 fm 核力半径:R =(1.40±0.10)A 1/3 fm 通常 核力半径>电荷半径单核子体积:A r R V 3033434ππ==4、核力的特点。

(P14)1.核力是短程强相互作用力;2.核力与核子电荷数无关;3.核力具有饱和性;4.核力在极短程内具有排斥芯;5.核力还与自旋有关。

5、关于原子核结合能、比结合能物理意义的理解。

(P8)结合能:),()1,0()()1,1(),(),(2A Z Z Z A Z c A Z m A ZB ∆-∆-+∆=∆= 表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会释放的能量。

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A A Z B A Z /),(),(=ε原子核拆散成自由核子时外界对每个核子所做的最小平均功,或者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一个核子所释放的能量。

6、关于库仑势垒的理解和计算。

(P17)1.r>R ,核力为0,仅库仑斥力,入射粒子对于靶核势能V (r ),r →∞,V (r ) →0,粒子靠近靶核,r →R ,V (r )上升,靠近靶核边缘V (r )max ,势能曲线呈双曲线形,在靶核外围隆起,称为库仑势垒。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必背知识点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必背知识点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必背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一:原子核的组成1、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即氢原子核。

2、卢瑟福预想到原子内存在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

查德威克经过研究,证明:用天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一种看不见的贯穿能力很强(10-20厘米的铅板)的不带电粒子,用其轰击石蜡时,竟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此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即为设想中的中子。

3、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其质子数,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1、天然放射现象(1)人类认识原子核有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2)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在他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和皮埃尔· 居里经过研究发现了新元素钋和镭。

(3)用磁场来研究放射线的性质(图见3-5第74页):①α射线带正电,偏转较小,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贯穿本领很小,电离作用很强,使底片感光作用很强;②β射线带负电,偏转较大,是高速电子流,贯穿本领很强(几毫米的铝板),电离作用较弱;③γ射线中电中性的,无偏转,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贯穿本领最强(几厘米的铅板),电离作用很小。

2、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在衰变中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注意:质量并不守恒。

)。

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产生的,没有单独的γ衰变(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它是对大量原子的统计规律。

N= ,m= 。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三: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1、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a、利用它的射线(贯穿本领、电离作用、物理和化学效应);b、做示踪原子。

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归纳

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归纳

原子核物理重点知识点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对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同量异位素、同质异能素、镜像核等概念的理解。

(P2)核素:核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原子核或原子。

(P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质量数的核素所对应的原子。

(P2)同位素丰度: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比。

(P83)同质异能素:原子核的激发态寿命相当短暂,但一些激发态寿命较长,一般把寿命长于0.1s 激发态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P75)镜像核:质量数、核自旋、宇称均相等,而质子数和中子数互为相反的两个核。

2、影响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P3~5)核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比例;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奇偶性。

3、关于原子核半径的计算及单核子体积。

(P6)R =r 0A 1/3 fm r 0=1.20 fm电荷半径:R =(1.20±0.30)A 1/3 fm 核力半径:R =(1.40±0.10)A 1/3 fm 通常 核力半径>电荷半径 单核子体积:A r R V 3033434ππ==4、核力的特点。

(P14)1.核力是短程强相互作用力;2.核力与核子电荷数无关;3.核力具有饱和性;4.核力在极短程具有排斥芯;5.核力还与自旋有关。

5、关于原子核结合能、比结合能物理意义的理解。

(P8)结合能:),()1,0()()1,1(),(),(2A Z Z Z A Z c A Z m A ZB ∆-∆-+∆=∆=表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会释放的能量。

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A A Z B A Z /),(),(=ε原子核拆散成自由核子时外界对每个核子所做的最小平均功,或者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一个核子所释放的能量。

6、关于库仑势垒的理解和计算。

(P17)1.r>R ,核力为0,仅库仑斥力,入射粒子对于靶核势能V (r ),r →∞,V (r ) →0,粒子靠近靶核,r →R ,V (r )上升,靠近靶核边缘V (r )max ,势能曲线呈双曲线形,在靶核外围隆起,称为库仑势垒。

第3章 4.原子核的结合能 知识点讲解汇总附练习 高中物理选修3-5 Word版含答案

第3章 4.原子核的结合能  知识点讲解汇总附练习 高中物理选修3-5 Word版含答案

4.原子核的结合能[先填空]1.结合能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所释放的能量.2.质能关系(1)物体的能量与其质量的关系式E=mc2.(2)能量计算ΔE=Δmc2.3.质量亏损核反应中的质量减少称为质量亏损.[再判断]1.原子核的结合能就是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需要的能量.(×)2.质量亏损是因为这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3.质能方程E=mc2表明了质量与能量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后思考]有人认为质量亏损就是核子的个数变少了,这种认识对不对?【提示】不对.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即核子的个数不变,只是核子组成原子核时,仿佛变“轻”了一些,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小于其全部核子质量之和,即发生了质量亏损,核子的个数并没有变化.1.对质量亏损的理解质量亏损,并不是质量消失,减少的质量在核子结合成核的过程中以能量的形式辐射出去了.物体质量增加,则总能量随之增加;质量减少,总能量也随之减少,这时质能方程也写为ΔE=Δmc2.2.核能的计算方法(1)根据质量亏损计算①根据核反应方程,计算核反应前后的质量亏损Δm.②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ΔE=Δmc2计算核能.其中Δm的单位是千克,ΔE的单位是焦耳.(2)利用原子质量单位u和电子伏特计算根据1原子质量单位(u)相当于931.5 MeV的能量,用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质量亏损的原子质量单位数乘以931.5 MeV,即ΔE=Δm×931.5 MeV.其中Δm的单位是u,ΔE的单位是MeV.1.(多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氘核,同时放出γ光子,核反应方程是11H+10n→21 H+γ,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后氘核的质量一定小于反应前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B.反应前后的质量数不变,因而质量不变C.反应前后质量数不变,但会出质量亏损D.γ光子的能量为Δmc2,Δm为反应中的质量亏损,c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解析】核反应中质量数与电荷数及能量均守恒,由于反应中要释放核能,会出现质量亏损,反应中氘核的质量一定小于反应前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所以质量不守恒,但质量数不变,且能量守恒,释放的能量会以光子的形式向外释放,故正确答案为A、C、D.【答案】ACD2.(多选)关于质能方程,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导学号:22482045】A.质量减少,能量就会增加,在一定条件下质量转化为能量B.物体获得一定的能量,它的质量也相应地增加一定值C.物体一定有质量,但不一定有能量,所以质能方程仅是某种特殊条件下的数量关系D.一定量的质量总是与一定量的能量相联系的【解析】质能方程E=mc2表明某一定量的质量与一定量的能量是相联系的,当物体获得一定的能量,即能量增加某一定值时,它的质量也相应增加一定值,并可根据ΔE=Δmc2进行计算,故B、D对.【答案】BD3.取质子的质量m p =1.672 6×10-27kg ,中子的质量m n =1.674 9×10-27kg ,α粒子的质量m α=6.646 7×10-27kg ,光速c =3.0×108m/s.请计算α粒子的结合能.(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 组成α粒子的核子与α粒子的质量差 Δm =(2m p +2m n )-m α 结合能ΔE =Δmc 2代入数据得ΔE =4.3×10-12J.【答案】 4.3×10-12J核能的两种单位两种方法计算的核能的单位分别为“J”和“MeV”,1 MeV =1×106×1.6×10-19J =1.6×10-13J.[先填空] 1.比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ΔE 除以核子数A ,ΔEA称为原子核的比结合能,又叫平均结合能.2.核聚变和核裂变(1)核聚变:两个轻核结合成较重的单个原子核时会释放能量,这样的过程叫核聚变.两个氘核的聚变:21H +21H→42He.(2)核裂变:一个重核分裂为两个(或多个)中等质量的核时释放出能量,这样的过程叫核裂变.[再判断]1.原子核的核子数越多,比结合能越大.(×) 2.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3.由比结合能曲线可知,核聚变和核裂变两种核反应方式都能释放核能.(√) [后思考]裂变反应发生后,裂变反应生成物的质量增加还是减小?为什么?【提示】 减小.裂变反应释放大量的能量,所以发生质量亏损,反应后的质量减小.比结合能与原子核稳定的关系(1)比结合能的大小能够反映原子核的稳定程度,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就越难拆开,表示该原子核就越稳定.(2)核子数较小的轻核与核子数较大的重核,比结合能都比较小,表示原子核不太稳定;中等核子数的原子核,比结合能较大,表示原子核较稳定.(3)当比结合能较小的原子核转化成比结合能较大的原子核时,就可能释放核能.例如,一个核子数较大的重核分裂成两个核子数小一些的核,或者两个核子数很小的轻核结合成一个核子数大一些的核,都能释放出巨大的核能.4.下列关于结合能和比结合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吸收能量B.原子核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能量C.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因此它的结合能也一定越大D.重核与中等质量原子核相比较,重核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都大【解析】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能量,原子核拆解成核子时吸收能量,A错误,B 正确;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但比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其结合能不一定大,例如中等质量原子核的比结合能比重核大,但由于核子数比重核少,其结合能比重核反而小,C、D选项错误.【答案】 B5.(多选)如图3­4­1所示是描述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质量m与原子序数Z的关系曲线,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3­4­1A.将原子核A分解为原子核B、C一定放出能量B.将原子核D、E结合成原子核F可能吸收能量C.将原子核A分解为原子核B、F一定释放能量D.将原子核F、C结合成原子核B一定释放能量【解析】因B、C核子平均质量小于A的核子平均质量,故A分解为B、C时,会出现质量亏损,故放出核能,故A正确,同理可得B、D错,C正确.【答案】AC6.当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时,放出28.30 MeV的能量,当三个α粒子结合成一个碳核时,放出7.26 MeV的能量,则当6个中子和6个质子结合成一个碳核时,释放的能量约为________.【解析】6个中子和6个质子可结合成3个α粒子,放出能量3×28.30 MeV=84.9 MeV,3个α粒子再结合成一个碳核,放出7.26 MeV能量,故6个中子和6个质子结合成一个碳核时,释放能量为84.9 MeV+7.26 MeV=92.16 MeV.【答案】92.16 MeV对比结合能曲线的理解由曲线可知中等质量的核的比结合能最大,核最稳定.质量较大的重核裂变成中等质量的核要释放能量,质量较小的轻核聚变时也要释放能量.3.光的波粒二象性[先填空]1.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与物体微粒的相互作用,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转,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蔚蓝的天空、殷红的晚霞是大气层对阳光散射形成的,夜晚探照灯或激光的光柱,是空气中微粒对光散射形成的.2.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除原波长外,还发现了波长随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的谱线.X射线经物质散射后波长变长的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3.康普顿的理论当光子与电子相互作用时,既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又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中光子将能量hν的一部分传递给了电子,光子能量减少,波长变长.4.康普顿效应的意义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深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的一面,为光子说提供了又一例证.[再判断]1.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2.康普顿效应进一步说明光具有粒子性.(√)3.光子发生散射时,其动量大小发生变化,但光子的频率不发生变化.(×)4.光子发生散射后,其波长变大.(√)[后思考]1.太阳光从小孔射入室内时,我们从侧面可以看到这束光;白天的天空各处都是亮的;宇航员在太空中尽管太阳光耀眼刺目,其他方向的天空却是黑的.为什么?【提示】地球上存在着大气,太阳光经大气中的微粒散射后传向各个方向;而在太空中的真空环境下,光不再散射,只向前传播.2.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研究问题的角度有何不同?【提示】光电效应应用于电子吸收光子的问题,而康普顿效应应用于讨论光子与电子碰撞且没有被电子吸收的问题.1.对康普顿效应的理解(1)实验现象X射线管发出波长为λ0的X射线,通过小孔投射到散射物石墨上.X射线在石墨上被散射,部分散射光的波长变长,波长改变的多少与散射角有关.(2)康普顿效应与经典物理理论的矛盾按照经典物理理论,入射光引起物质内部带电粒子的受迫振动,振动着的带电粒子从入射光吸收能量,并向四周辐射,这就是散射光.散射光的频率应该等于粒子受迫振动的频率(即入射光的频率).因此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的波长应该相同,不应该出现波长变长的散射光.另外,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释波长改变与散射角的关系.(3)光子说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假定X射线光子与电子发生弹性碰撞.①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于是散射光的波长大于入射光的波长.②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与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波长的改变与散射角有关.2.康普顿的散射理论进一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也有力证明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1.(多选)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除了与入射波长λ0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λ0的成分,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关于康普顿效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子具动量B.康普顿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C.康普顿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D.当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后,其能量增加【解析】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B项错误,A、C项正确;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满足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故二者碰撞后,光子要把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光子的能量会减少,D项错误.【答案】AC2.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有动量.如图4­3­1给出了光子与静止电子碰撞后电子的运动方向,则碰后光子可能沿__________方向运动,并且波长________(选填“不变”“变短”或“变长”).图4­3­1【解析】因光子与电子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所以碰撞之后光子和电子的总动量的方向与光子碰前动量的方向一致,可见碰后光子运动的方向可能沿1方向,不可能沿2或3方向;通过碰撞,光子将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能量减少,由ε=hν知,频率变小,再根据c=λν知,波长变长.【答案】 1 变长动量守恒定律不但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间的作用;康普顿效应进一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也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光子说的正确性.[先填空]1.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既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波动性是指光的运动形态具有各种波动的共同特征,如干涉、衍射和色散等都有波动的表现.光的粒子性是指光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所交换的能量和动量具有不连续性,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等.(2)光子的能量和动量 ①能量:ε=h ν. ②动量:p =hλ.(3)意义能量ε和动量p 是描述物质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长λ和频率ν是描述物质的波动性的典型物理量.因此ε=h ν和p =hλ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密切关系.2.光是一种概率波光波在某处的强度代表着光子在该处出现概率的大小,所以光是一种概率波. [再判断]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2.光子数量越大,其粒子性越明显.(×)3.光具有粒子性,但光子又不同于宏观观念的粒子.(√) 4.光子通过狭缝后落在屏上明纹处的概率大些.(√) [后思考]1.由公式E =h ν和λ=hp,能看出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联系吗?【提示】 从光子的能量和动量的表达式可以看出,是h 架起了粒子性与波动性之间的桥梁.2.在光的单缝衍射实验中,在光屏上放上照相底片,并设法控制光的强度,尽可能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曝光时间短时,可看到胶片上出现一些无规则分布的点;曝光时间足够长时,有大量光子通过狭缝,底片上出现一些平行条纹,中央条纹最亮最宽.请思考下列问题:(1)曝光时间短时,说明什么问题?【提示】 少量光子表现出光的粒子性,但其运动规律与宏观粒子不同,其位置是不确定的.(2)曝光时间足够长时,说明什么问题?【提示】大量光子表现出光的波动性,光波强的地方是光子到达的机会多的地方.(3)暗条纹处一定没有光子到达吗?【提示】暗条纹处也有光子到达,只是光子到达的几率特别小,很难呈现出亮度.1.对光的认识的几种学说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子通过双缝后,对某一个光子而言,不能肯定它落在哪一点,但屏上各处明暗条纹的不同亮度,说明光子落在各处的可能性即概率是不相同的.光子落在明条纹处的概率大,落在暗条纹处的概率小.这就是说光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可以通过波动的规律来确定,因此说光是一种概率波.3.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导学号:22482062】A.光的频率越高,衍射现象越容易看到B.光的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显著C.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粒子性D.光的波粒二象性否定了光的电磁说【解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并不否定光的电磁说,只是说某些情况下粒子性明显,某些情况下波动性明显,故D错误.光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粒子性越明显,波动性越不明显,越不易看到其衍射现象,故B正确、A错误.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故C错误.【答案】 B4.(多选)在单缝衍射实验中,中央亮纹的光强占从单缝射入的整个光强的95%以上.假设现在只让一个光子能通过单缝,那么该光子( )A.一定落在中央亮纹处B.一定落在亮纹处C.可能落在亮纹处D.可能落在暗纹处【解析】根据光的概率波的概念,对于一个光子通过单缝落在何处,是不可确定的,但概率最大的是落在中央亮纹处,可达95%以上.当然也可能落在其他亮纹处,还可能落在暗纹处,只不过落在暗处的概率很小而已,故只有C、D正确.【答案】CD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两点提醒1.光的干涉和衍射及偏振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而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是光具有粒子性的例证.2.波动性和粒子性都是光的本质属性,只是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不同.当光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时,表现出粒子的性质;少量或个别光子易显示出光的粒子性;频率高波长短的光,粒子性显著.大量光子在传播时表现为波动性;频率低波长长的光,波动性显著.对光子落点的理解1.光具有波动性,光的波动性是统计规律的结果,对某个光子我们无法判断它落到哪个位置,我们只能判断大量光子的落点区域.2.在暗条纹处,也有光子达到,只是光子数很少.3.对于通过单缝的大量光子而言,绝大多数光子落在中央亮纹处,只有少数光子落在其他亮纹处及暗纹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历史人物及相关成就1. 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枣糕模型 ——说明原子可再分2.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发现质子3.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4.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5. 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可再分6.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mc E =,2mc E ∆=∆7. 玻尔: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解释氢原子线状光谱8. 密立根:油滴实验——测量出电子的电荷量 一、核反应的四种类型类型 可控性 核反应方程典例衰变α衰变 自发 e H Th U 422349023892+→β衰变自发 e Pa 012349123490Th -+→人工转变人工控制H o He N 1117842147+→+卢瑟福发现质子n C He Be 101264294+→+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n P He l 103015422713A +→+ 约里奥.居里夫妇e Si P 0130143015+→ 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同时发现正电子重核裂变比较容易进行人工控制 n Kr a n U 1089361445610235923B ++→+ n Sr Xe n U 10903813654102359210++→+轻核聚变除氢弹外无法控制n He H H 10423121+→+注意:1、核反应过程一般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核反应方程只能用单箭头表示反应方向,不能用等号连接。

1. 核反应的生成物一定要以实验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只依据两个守恒定律杜撰出生成物来写出核反应方程2. 核反应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遵循电荷数守恒。

二、三种射线比较 种类 )(42He 射线α )(01e -射线β 射线γ 速度 0.1c0.99cC在电磁场中 偏转 与a 射线反向偏转 不偏转贯穿本领 最弱,用纸能挡住 较强,穿透几毫米的铝板 最强,穿透几厘米的铅板 对空气的电离作用很强 较弱很弱 在空气中的径迹粗、短、直 细、较长、曲折最长通过胶片 感光感光感光产生机制核内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结合的比较紧密,有时会作为一个整体从较大的原子核抛射出来核内的中子可以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产生的电子从核内发射出来放射性原子核在发生两种衰变后产生得新核往往处于高能级,当它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r 光子注意:1、半衰期:表示原子衰变一半所用时间;2、半衰期由原子核内部本身的因素据顶,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如压强、温度)或化学状态(如单质、化合物)无关;3、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时的统计规律,个别原子核经多长时间衰变无法预测,对个别或极少数原子核,无半衰期而言; 4、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1)工业、摊上、农业、医疗等(2)作为示踪原子。

三、原子结构1、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α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3)原子核的尺度: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为10-15m ,原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 。

(4)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2、玻尔原子模型(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能量不连续的状态中,具有确定能量的未定状态叫定态。

原子处于最低能级的状态叫基态,其他的状态叫激发态。

(2)频率条件:高能m 到低能m 态:辐射光子λch E E hv n m =-=(3)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的不同运行轨道。

五、氢原子光谱1、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巴耳末系是氢光谱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其波长公式)为里德伯常量(1722101.01R ..R .,54,3n )n1-21R(1-⨯===m λ 2、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 1) 氢原子的能级公式:...)3,2,1(112==n E nEn 其中E 1=-3.6ev 2) 氢原子的半径公式:...)3,2,1(12=⋅=n r n r n ,其中r1=0.53×10-10m3) 氢原子能级图: 注意:1 -13.612 -3.403 -1.514 -0.855 -0.54 ∞ 0 n E /eV 图3A 、原子跃迁条件:n m E E hv -=,只适用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在各定态之间跃迁的情况。

对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原子电离时,只要入射光的能量eV E 6.13≥,原子就能吸收,对于实物粒子与原子作用使原子激发时,粒子能量大于或等于能级差即可。

B 、原子跃迁发出的光谱线条数2)1(2-==n n C N n ,是一群氢原子,而不是一个,因为某一个氢原子有固定的跃迁路径。

六、核力与核能1、核力:原子核内核子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2、特点:强相互作用、短程力,作用范围1.5×10-15m 之内3、核能(1)质能方程:一定的能量和一定的质量相联系,物体的总能量和他的质量成正比。

即2mc E = 含义:物体具有的能量与他的质量之间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物体的能量增大,质量也增大,物体的能量减小,质量也减小。

(2)核子在结合成核子时出现质量亏损m ∆,吸收的能量也要相应减小。

2mc E ∆=∆ 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相应的质量增加m ∆,吸收能量2mc E ∆=∆ 4、重核的裂变与轻核的聚变 (1)重核的裂变①所谓重核即为质量数很大的原子核.②重核俘获一个中子后分裂为两个或几个中等质量数的原子核的反应过程叫重核的裂变。

在裂变的同时,还会放出几个中子和大量能量,产生的中子可使裂变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链式反应。

③核反应堆的构造:A.核燃料——用铀棒;B .减速剂——用石墨、重水或普通水;C .控制棒——用镉做成(镉吸收中子的能力很强);D .冷却剂——用水或液态钠(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递出去) (2)轻核的聚变①所谓轻核是指质量数很小的原子核,如氢核、氘核等.②某些轻核结合成质量数较大的原子核的反应过程叫做轻核的聚变,同时放出大量的能量. 经核聚变只能发生在超高温(需要几百万度高温)条件下,故轻核聚变也叫做热核反应. ③聚变反应比裂变反应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大约要大3-4倍。

例题分析例1: 完成下列核反应方程,指出核反应的类型:(1)n N He Be 1013742105+−→−+ (人工转变) (2)He C U 422349023892+−→− (α衰变) (3)n Kr Ba n U 1095361385610235923++−→−+ (裂变) (4)He H Li 4211732−→−+ (聚变)例2:18.静止的镭226(Ra 22688)发生α衰变,生成氡222(Rn 22286),如果衰变中放出的能量都转化为α粒子和氧核的动能.(1)写出衰变方程;(2)求α粒子与氡核的动能之比;(3)若α粒子与氡核的运动方向与匀强磁场的方向垂直,画出轨迹示意图,并计算轨道半径之比.解:(1)衰变方程为:Ra 22688→Rn 22286+He 42(2)衰变时动量守恒:0=-Rn Rn v m v m αα 得:ααm mv v Rn Rn = 因为:221mv E k =, 所以:2111==ααm m E E Rn kRn k (3)因为它们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所以轨道半径qBm vR =但衰变时射出的α粒子与反冲核(Rn)都带正电荷,且动量大小相等,则它们在匀强磁场做圆周运动的轨迹是一对外切圆,轨道半径和粒子电量成反比:143==ααq q R R Rn Rn针对练习 一、多选题1.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表明了( )A. B. C. D.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极小部分2.图中P 为放在匀强电场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线在电场的作用下分成a 、b 、c 三束,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a 为α射线、b 为β B.a 为β射线、b 为γ C.b 为γ射线、c 为αD.b 为α射线、c 为γ射线3.原子核A 经过一次β衰变和一次αA −→−βΒ−→−αC ,则( ) A.核A 的中子数减核C 的中子数等于2B.核A 的质量数减核C 的质量数等于5C.原子核为A 的中性原子中的电子数比原子核为B 的中性原子中的电子数多1α RnD.核C 的质子数比核A 的质子数少14.新发现的一种放射性元素X ,它的氧化物X2O的半衰期为8 d ,X2O与F 2能发生如下反应:2X2O+2F 2 4XF +O2,XF ( )A.2 dB.4 dC.8 dD.16 d5.如图所示是“原子核人工转变”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A 是α粒子放射源,F 是铝箔,S 是荧光屏,在容器中充入氮气后,屏S 上出现闪光,该闪光是( )A.αB.α粒子从FC.αD.放射性物质放出的γ射线射到屏上产生的6.一个质子以1.0×107 m/s 的速度撞入一个静止的铝原子核后被俘获,铝原子核变为硅原子核,已知铝原子核的质量是质子的27倍,硅原子核的质量是质子的28倍,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核反应方程为2713Al+11H 2814→SiB.核反应方程为2713Al+10n 2814→Si+0 1-eC.硅原子核速度的数量级为107 m/s,方向跟质子的初速度D.硅原子核速度的数量级为105 m/s,方向跟质子的初速度方向一致 7.关于核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B. C.D.原子核内的某一核子与其他核子间都有核力作用8.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相结合生成一个氘核,若它们的质量分别是m 1、m 2、m 3,则( )A.由于反应前后质量数不变,所以m 1+m 2=m 3B.由于反应时释放出了能量,所以m 1+m 2>m 3C.由于反应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从而吸收能量,所以m 1+m 2<m 3D.反应时产生了频率为hc m m m 2321)(++的光子,式中c 是光速,h 是普朗克常量二、填空题。

9.Pa Th 23491 23490 →+_______.23490Th 衰变为23491 Pa 的半衰期是1.2 min ,则64 g 23490 Th 经过6 min 还有_______ g 尚未衰变.10.原子核A 经过若干次衰变后变成原子核B ,已知B 核的中子数比A 核少m ,B 核的质子数比A 核少n ,则此衰变过程中共有________次α衰变,________次β衰变. 三、计算题。

11、氢原子的核外电子质量为m,电量为e,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轨道半径为r1。

(1)电子运动的动能E k是多少?(2)电子绕核转动的频率f是多少?(3)氢原子核在电子轨道处产生的电场强度E为多大?12、铀核(23592U)裂变生成钡(14156Ba)和氪(9236Kr),已知23592U、14156Ba、9236Kr和中子的质量分别是235.0439 u,140.9139u,91.8973u和1.0087u.(1)写出铀裂变反应方程,并计算一个铀235(2)我国秦山核电站功率为3×105 kW,假设铀235能够完全裂变,其中一半的核能转化为电能,以上述裂变反应来估算电站一年消耗多少铀235?13、云室处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一静止质量为M的原子核在云室中发生一次α衰变,α粒子的质量为m,电量为q,其运动轨迹在与磁场垂直的平面内,现测得α粒子运动轨道半径为R,试求衰变过程中质量亏损.(涉及动量问题时,亏损的质量可忽略不计)15、太阳现正处于主序星演化阶段,它主要是由电子的11H 、42He 等原子核组成,维持太阳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核反应方程是2e +411H →42He +释放的核能,这些核能最后转化为辐射能,根据目前关于恒星演化的理论,若由于聚变反应而使太阳中的11H 核数目从现有数减少10%,太阳将离开主序星阶段而转入红巨星的演化阶段,为了简化,假定目前太阳全部由电子和11H 核组成.(1)为了研究太阳演化进程,需知道目前太阳的质量M ,已知地球半径R =6.4×106 m ,地球质量m =6.0×1024 kg ,月地中心的距离r =1.5×1011 m ,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 = 10 m/s 2,1年约为3.2×107 s ,试估算目前太阳的质量M .(2)已知质量m p =1.6726×10-27 kg ,42He 质量 m =6.6458×10-27kg ,电子质量m e =0.9×10-30 kg ,光速c =3×108 m/s.求每发生一次题中所述的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3)又知地球上与太阳光垂直的每平方米截面上,每秒通过的太阳辐射能W =1.35× 103 J/m 2.试估算太阳继续保持在主序星阶段还有多少年的寿命.(估算结果只要求一位有效数字)四、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