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
儒家文化中的感恩精神——中国古代教育中的感恩教案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儒家文化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其中的感恩精神在中国古代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感恩教案就是在古代教育中运用儒家文化中的感恩精神,帮助学生养成感恩的习惯,发扬感恩的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儒家文化中的感恩精神儒家文化认为,一个人要有一个良好的道德修养,其中的感恩精神就是重要的一部分。
感恩,就是要在受到他人的恩惠之后,以诚心真意去回报,不断地发扬恩德,不忘恩情。
儒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圣人孔子就强调“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恭敬的心态,就没有价值;学习知识,就要掌握学识;坚持忠诚和诚实,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出现错误就改正。
”二、感恩教案的内涵感恩教案在古代教育中是极其重要的,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点:1.积极表达感激之情一个人在受到他人的恩惠之后,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表达感激之情,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态得到平衡。
在感恩教案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表达感激之情,并明确恩人的身份和原因。
2.发扬恩德感恩并不只是简单地表达感激之情,更重要的是要发扬恩德。
在感恩教案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发扬恩德,如何让恩情传承下去,如何以实际行动来回报恩人的恩情。
3.重视人情世故古代社会注重人情世故,多谋求互相体面。
在感恩教案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处理人情事故,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与人相处,如何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案的实施方法感恩教案在古代教育中是广泛运用的,其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学习经典对于感恩教育来说,古代儒家经典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素材。
在学习经典过程中,学生可以领悟到其中的感恩精神,更好地理解感恩的意义和价值。
2.教师引导教师在感恩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感恩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恩的意义和价值,用实际行动回报恩人的恩情。
3.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也是感恩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注重营造一种以感恩为核心的文化氛围,为学生们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感恩教育,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浅议儒家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浅议儒家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孝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孝道传承的一代,如何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弘扬儒家孝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也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种背景之下,浅议儒家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成为了一种必要。
儒家孝文化作为世世代代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对于中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古至今,孝文化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精神支柱,也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孝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礼节,更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孝道更是植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尊重父母到尊重师长,从团结一家到团结一国,孝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中坚力量,其对儒家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社会价值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社会竞争,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这种情况下孝道的传承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也都对其孝道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儒家孝文化,以及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传承和践行孝文化,都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愈发凸显。
感恩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明白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让孝道观念在他们心中扎下根。
同时感恩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儒家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启示

中国感 恩思想 是 中华民族在 长期社 会 发展 中不 断凝聚 之, 君 子哉 ! ” , “ 义” 为做 人做 事 的根本 , 君 子有 勇而 无义 为 起来 的民族精神 。历 史上 各种 思想 派别都 曾对感 恩思 想 的 乱, 小 人 有 勇而 无 义 为 盗。 义 是 立 身之 本 , 要 懂 得 感 恩社 传承 和发扬 发挥 了一 定作 用 ,其 中 以儒 家思想 的影 响最 为 会, 报答朋 友 的恩 情道 义。 深远 , 提 出 了一系列 有 实践意 义 的思想论 述和理 念 , 这些理 2 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念 对 当代 大学 生感 恩意识 的培养具 有一定 的借 鉴意义。 目前 ,在 校 大学生 的思想 道德修 养状况 总体 上是积 极 1儒 家文 化 中感 恩意识 的 阐释 向上 、 健 康发 展 的 , 大 多数 学生 都 非常珍 惜上 大 学 的机会 , 感 恩 是 中华 民族 的传统 美德 。中华 传统 感恩 意识 以儒 家思 想 为 主 , 其倡 导 的 “ 忠、 孝、 节、 义” 都 体 现 了一 个 “ 恩” 对 父母的付 出与社会 的帮助心 存感 恩 ,并 以 自己的实际 行 由于社会 转型时期社 会功利观念 的盛 字, 其 核 心 内容主 要表 现在 : 忠 为报君 恩 。 儒 家文 化在 注 重 动来予 以回报。但 是 , 行 , 在 一些大 学生 中也存在 着一 些令人 担忧 的不 良现 象, 一 孝的同时, 认为“ 天 下之 本在 国 , 国之本 在 家 ” , 由 家庭 而家 把父 母、 师长 的付 出和社 会 的帮 助 族, 再 集 合 为宗族 , 组成 社 会 , 进 而 构成 国 家 , 父是 家君 , 君 些大 学生 以 自我 为中 心 , 看成是理 所 当然 , 表 现 出一定 程度 的精神 “ 真空” 。在 大学生 是国父 , “ 家 国一 体 ”渗 透 到 中国 古代 社会 生 活 的最 深层 , 普遍存 在着 对父母 师长和 对社会感恩 意识缺 失 的现 象。 衍生 出“ 君 为 臣纲 ” , 孝 道 转化 为治 国 之道 , 忠 君 报 国 成 为 中, 2 . 1 对 父母 感恩 意 识 的缺 失 。 目前 , 多 数大 学生 没 有 种 长 期 存在 于 民 族意 识 中 强 有力 的 民族 精 神 ,形成 了
浅议儒家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浅议儒家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核心价值是孝敬父母、敬老尊贤、悯贫救苦,这些价值观在中华文化中深深根植,并且是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优秀传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品质教育的追求,孝文化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交际圈更广泛,并且更多接触世界不同的文化,尤其和西方文化有更多的接触。
但是在回归中华文化中,我们会发现孝道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发现孝道背后更深刻的内涵。
孝文化不仅仅是亲情、道德与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审美。
在当代社会中,教育机构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与领导能力。
但在过去的孝道文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格局往往是优先的一个目标,教人怎么做人、怎么处事、怎样处理人际关系。
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孝道教育应该被视为‘‘创造人’’的必修课。
孝道也是古代诸子百家都提倡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如《荀子》曰:“孝养亲,忠事君,见贤思齐,愿下日尧,以上效太傅。
”敬天爱人、自强不息、尽责奋发都是孝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孝文化有关的是感恩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成长的地方是由父母和祖辈以及整个社会共同汇成的,都是以付出为基础的;让学生知道自己所获得的繁荣和幸福来自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而他也应承担其中的责任。
让大学生意识到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懂得用感激的心来对待家人和社会,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目标。
当代社会媒体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和展示个人的特质。
我们需要的是在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启动自己内部的情感和精神支撑,唤醒自己心灵深处沉睡的感性和理性。
因此,我们应该以感恩之心去感悟生命的丰富内涵,以孝为核心,寻求个人生命和个人梦想的相互融合。
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充实、有意义生活的底线所在。
总之,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普遍的价值观之一,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
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父母和亲人的感恩教育,逐步掌握孝文化的要点,学会如何感恩、学会类比、锤炼横向思维等,去启迪自己的内心和生命,践行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和审美。
浅议儒家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浅议儒家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愈发显现。
儒家的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当代社会,孝文化和感恩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从儒家孝文化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启示。
儒家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之一,强调孝道,提倡孝敬父母。
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也”之说,可见孝道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性。
儒家孝道教育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内容之一,对塑造中国人的品德和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与儒家孝文化相对应的是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感恩之心,懂得感恩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幸福。
感恩教育要求学生要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懂得感谢社会的帮助与支持。
这种教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它能够使学生懂得感恩,感恩社会、感恩他人,更能够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对比孝文化和感恩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儒家孝文化提倡孝道,要求子女要孝敬父母,而感恩教育也要求学生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父母。
孝道就是一种感恩,它要求子女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感谢父母的辛勤付出。
可以说感恩教育是对儒家孝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对孝文化的当代演绎。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儒家孝文化的内在联系还体现在对待学业的态度上。
在儒家文化中,重视教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也是要求学生懂得感恩学习的机会,懂得珍惜学习的时间,懂得感谢老师的教诲。
对待学业的态度也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是对学习机会和老师的敬重和珍惜。
儒家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在联系还体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上。
儒家文化强调敢于担当,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
而感恩教育也是要求学生懂得感恩社会的培养,懂得回报社会。
儒家强调的敢于担当,就是一种对社会的感恩,是对社会的负责任的表现。
传承儒家文化加强当代青年学生感恩意识教育

良好 社 会 风 气 , 建 和 谐 社 有 着 巨 大 意 义 。 构 ( ) 担 责 任 和 使 命 。 恩 有 赖 于 责 任 4承 感 所 固有 的 抽 象 物 , 其 现 实性 上 , 是 一 切 在 它 人 独 立 存 在 的 。 人 接 受 他 人 、 会 的 馈 个 社
把 个 人与 他 人 、 群 体 、 自然 有 机 的 联 系 与 与 凝聚 力。 化 其 中 包 含 的 平 等 包 容 的 道 德 原 则 , 实 诚
人 合 一 ” 求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共 生 , 追 凸现 了尊 重 自然 、 回报 社 会 的 使 命 感 , 求 人 与 自然 要
( ) 爱 祖 国 : 家 文 化 十 分 重 视 族 群 4热 儒
社 会 整体 利 益放 在 个 人利 益之 先 。 子 “ 孔 杀 出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和 历史使命感 。 ( ) 恩 自然 : 易 》 颂 天 健 行 不息 , 5感 周 称
物生 。 ”皆把 天 地 视 为 生 命 的 共 同 父 母 , 强
( ) 敬 父 母 : 孝 ” 家 庭 最 重 要 的 伦 然 的 恩 赐 不 心 存 感 恩 , 为 满 足 自 己欲 望 1孝 “ 是 反 理 道 德 , 前 在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条 而 违 背 自然 规 律 。 当 因此 挖 掘 儒 家 文 化 中“ 天 件 下 , 承 和 发 扬 “ ” 一 中 华 民族 传 统 继 孝 这 美德 , 青 年 学 生 中开 展 孝 敬 父 母 教 育 , 在 有 利于 解 决家 庭伦 理 道德 中存 在的 缺 陷 问 人 合一 ” 精 神 , 助 于 人 们正 确 认 识 人 和 的 有
( ) 敬 父 母 : 敬 父 母 , 人 类 相生 相 1孝 孝 是
中国传统美德之感恩感恩之心是我们的美德

中国传统美德之感恩感恩之心是我们的美德感恩,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感恩之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念,更是一种行为准则。
它渗透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举止。
感恩之心是我们的美德。
一、感恩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文化深厚,儒家思想对于感恩这一概念的强调至关重要。
儒家的“仁爱”理念教导人们要“感”于人,通过感知他人的辛劳和付出,才能产生感恩的心情。
另外,佛教和道教也对感恩有着深入的阐述,强调人们应该珍惜和回报他人的恩情。
二、感恩的重要性感恩之心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着亲情、友情、师生情、父子情等。
在这些关系中,感恩是维系和融洽这些关系的关键,也是建立信任和友谊的基础。
只有当每个人都具备感恩之心,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网络。
感恩之心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数次受到他人的帮助和关怀。
一个感恩的心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渺小和他人的伟大,从而更加懂得感恩、珍惜和回报。
感恩的心让我们明白生命的可贵,通过感恩的行为传递爱和温暖。
三、感恩的表现方式感恩之心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
首先,我们可以口头表达感谢,向对我们有帮助的人表达真挚的感谢之情。
其次,我们可以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人的恩情,通过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心他人的需要等方式来实现。
此外,通过文化艺术的创作与继承,也是一种将感恩之心传递给更多人的方式。
种种表现方式都体现了感恩之心的内涵和外延。
四、感恩的时刻感恩之心不应仅限于特定的时刻或者特定的对象。
无论是在得到他人的帮助时,还是在自己有所收获时,我们都应该怀着感恩之心,认识到离不开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我们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感恩之心,关心身边的人,关注社会的需求,懂得回报和付出。
五、感恩的意义感恩之心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具备和传承的美德。
感恩让我们变得更加宽容和谦虚,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足。
感恩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 儒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由孔子及其弟子所创立。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提倡君主专制制度下的礼仪道德、忠诚和孝顺。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对社会、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被奉为国家意识形态,成为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
2.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1 仁爱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仁爱”。
仁爱是指对他人怀有深厚的爱心和同情心,并通过言行来体现出来。
在儒家文化中,仁爱被视为最高道德境界,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石。
2.2 礼仪儒家文化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礼仪”。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言辞、举止、礼节等方面。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2.3 孝顺孝顺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观念。
孝顺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在儒家文化中,孝顺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核心内容之一。
孝顺不仅体现了对父母亲的感恩之情,更体现了对整个社会伦理秩序的尊重。
3. 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3.1 教育体系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代中国,儿童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并通过学习经典文献来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社会责任感,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塑造了中国人勤奋、尊师重道的教育传统。
3.2 政治思想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忠诚和孝顺,提倡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被用来合法化统治者的权力,并且通过推行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
即使在现代,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政治有一定影响力。
3.3 社会伦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1楼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
如基督徒对上帝之爱的回报,每年一度的感恩节就是其证明;但中国人最强调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唾弃“忘恩负义之人”痛恨“恩将仇报之徒”。
对感恩强调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关键在于儒家文化把“软”的感恩意识逐渐转换为“硬”的规章制度。
一儒家文化在中国一直占主流地位,它从社会现实关系着手,把人放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来定位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并注重相互间的责任、义务,即君人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从而把社会整体秩序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
个体则在这样一种人伦关系中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中,实现自己作为群体一员的社会价值这其实也是一个道德自我修养、人格自我完善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道德代宗教”根据就在此。
但通过忠、孝、节、义表面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在核心都是感恩,都是以双方之间的恩情为基础的。
孝为亲报恩。
孝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它首先呈示了父慈子爱式的天然感情。
对个人而言,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自己生命。
是父母给予自己血肉之躯并把自己带到世上来的,父母无疑是最大的恩人;当然,父母之恩还包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费的心思和所做的操劳。
因而对此恩的报答在数量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从爱惜身体发肤到扬名天下,都是为报父母之恩。
孝敬父母并不局限于生前,还包括身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要孝敬父母,子女还要做到孝而无违,接受父母对自己婚姻的安排,满足父母早抱孙子的愿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为报父母之恩,子女还要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财产所有权,否则便会视为忘恩与不孝。
中国未能出现大规模的产业革命,就与财产不独有、资本不集中相关。
忠为报君恩。
儒家文化在注重孝的同时,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相应的家庭生活中孝的道德信念也延伸到社会组织中,衍生出“君为臣纲”,孝道转化为治国之道,使君臣如父子。
这样感恩意识也就随之渗透到政治领域。
做臣民的一定要忠,以报君王的宠爱。
《史记》中刺客所以冒死行刺,是为了报知遇之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感激先帝三顾茅庐之恩。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簸流离之苦,落魄途中却“每饭必思君恩”,岳飞在风波亭前慷慨赴死,只是痛恨秦桧之流,而对大宋天子却是感恩不尽。
忠君已成为内在心理需求,转化为一种信仰。
历史上为忠君献身者不计其数,所谓“文死谏”、“物死战”。
节为报夫恩。
亲如夫妻,妻平时“女为悦己者容”,感谢丈夫对自己的欣赏之恩;关键时刻要为丈夫守节保贞,“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节是对丈夫保护、收容之恩的报答。
“一夜夫妻百日恩”,夫妻之间的情是恩情,是由结合而带来的恩,而不是个体间的两性相吸、平等互爱的美好情感;并由此而延伸出因有恩而结合的中国爱情模式,古典戏曲小说多的是英雄救美,美人以身报答和公子落难小姐相救,公子不负小姐救命之恩,发奋读书,科举考中,双双高升的爱情故事;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绿化树》,其情节和意识仍暗合了“落难公子”的模式。
相反,有恩情而不与对方结合或抛弃有恩于自己的配偶,不论男女,都被认为是忘恩负义,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陈世美便是箸例。
《西厢记》中红娘因老夫人赖婚而打抱不平,根据也在此。
屠格涅夫的《爱之路》一文诗一般的阐明了爱情需要平等,认为“惟有感激”不能导致爱情。
而中国的爱情心理恰与之对立,将报答规范渗透到本是自由激烈的爱情生活中,儒家文化对感恩意识的强调由此可见一斑。
2005-9-2810:07回复喵_水_lu1位粉丝2楼义为报友恩。
生活在伦理人际关系中的中国人,除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关系外,还有社会上的朋友关系。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要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
”对朋友邻居要讲究信誉,不背叛朋友,不见利忘义,必要时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对朋友信任之恩的回报。
关羽念昔日之恩,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我们不仅不责备他公私不分,以致后患无穷;反认为他义重如山,原因就在于他知恩报恩。
即使是朋友分道扬镳,也应先报答他对自己的恩惠,然后才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否则便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可见,义与不义,关键在于能否知恩必报。
祭祀也为报恩。
感谢有恩与自己的一切,并加以定时祭祀是中国人的特点。
北京的太庙、天坛、地坛、社稷坛是皇帝行其典礼的地方;老百姓家里则供有“天地君亲师”牌位,逢年过节还要拜财神、灶神、门神;民间还有菩萨庙、娘娘庙、妈祖庙、土地庙等。
《礼记》上曾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祭祖的意义在于“报本反始”。
川主庙、关帝庙是人们崇拜报答李冰父子、关公恩德的见证;人能成为神,在于他们造福后代、恩泽众人;其心理动力不外乎感恩意识。
总之,感恩犹如巨大无形的网,遍及各个角落,渗透到政治、经济、祭祀、爱情等生活领域的各个层面。
对中国人而言,记住一个人的恩是至关重要的,为感恩而牺牲性命财产是儒家文化所鼓励倡导的,因此感恩意识的最大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
二当然,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强调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根源和漫长的过程。
血缘纽带与亲切相关的情谊市感恩意识最大化的内在保证。
在春秋时期,儒学的创始者孔子从孝悌入手构建人伦道德秩序。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位之有也”。
在孔子看来,群己同体,克己复礼;家国同构,修己安人;只要处理好了父子、夫妇、兄弟这三种人际关系,推而广之,就自然可以达到国家大治,天下太平。
可见,孝悌既是个人天然的心理情感与行为,同时也是通向他人与社会乃至整个社会领域的可社会化、可交往性的情感与行为。
但怎样由个体道德修养推及到群体伦理秩序呢?孟子从主观方面扩充了孔子学说,将父子间天然的学院亲情扩充推延成人际间公享的道德同情,通过社会化的伦理制度来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频繁的利益冲突,从而把血缘亲情、宗法观念、等级秩序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伦理结构体系。
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通过亲情的内化推导,使人们主观上接受宗法等级观念。
在这里,儒家将维系社会和谐的亲情纽带转向伦理纽带之后,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也有自律而他律、由自愿而自觉、由情感而理智。
但忠孝节义作为外在约束毕竟是以恩德情谊为内在依据的,中国人记君恩之轻重而报之以忠义,不同于日本武士为忠义的忠义。
日本儒学也强调感恩,但把忠孝关系划约为公私关系,忠是绝对的,不以恩情厚薄而改变。
中国儒学则有所不同,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均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牛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均如寇仇”;人与人的关系依据恩情而定,由此不难理解《三国演义》中张辽的投曹、黄忠的屈膝、姜唯的归降,不仅仅没有蒙受不忠之耻,而且还投降得如此轰轰烈烈,得到世人的赞赏,这全是因为尽忠是为了报恩,君主的仁慈恩德是臣民尽忠的条件。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一方面猛烈抨击传统文化,揭示其吃人本质,另一方面他本人也正是在对母亲报恩情感的驱使下,才违心的接受封建包办婚姻。
这一历史事实恰恰证实了孝是以一定的亲情为基础的,要想完全舍弃并非易事。
由于感激意识的强化建立在对人情极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尽管以感恩为内核的忠孝节义带来了种种危害,如扼杀了人的个性自由,人们仍能够始终如一的信守。
2005-9-2810:07回复喵_水_lu1位粉丝3楼名分地位的约束是感恩意识最大化的外在要求。
因为感恩意识建立在情感性的心理原则上,儒学在外在方面表现了一定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也有学者据此认为儒学是“伦理的人文主义”。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为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董仲舒在五伦的基础上又详细论证了“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君臣、父子、夫妇不仅是人伦关系,更是主从关系。
对君王的无条件效忠成了绝对的伦理要求和道德命令。
这已不再是出于血缘亲情的自觉自愿,而是由外在的封建道德规范所施加的政治强制措施。
君主关系一跃成为“三纲”之首。
从孟子开始的儒家人伦由内在亲情规范到外在道德约束,到此已完成了制度化和外在化的理论建构。
“三纲”凌驾于“五伦”之上,达到了不可逾越的神圣境地。
以“三纲五常”为标志的儒家人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制度强化。
发展到了宋明时期,随着理论思维水平的本体论提升,仁义礼智信等纲常规范更是成了新儒家们艰苦论证的“天理”和极力推崇的“良知”。
维系社会和谐的人伦秩序完全成了外在化甚至本体化的强制约束机制。
在上下左右、尊辈长幼的分别中,个体间的帮助、关怀和信任已不再是平等的;其中君、父、夫在上,位尊,是主,臣、子、妇在下,位卑,是从;而且它们之间,不只是天伦骨肉的情谊关系,更多的是主从之间的依附关系,即从者对主者的顺从、尊敬。
在上位者对在下位者的关怀和帮助是慈爱和恩宠,在下位者对在上位者的顺从与关怀是敬爱与报恩。
这样血缘关系和准血缘关系与权利统治的叠加混合,父权扩展为治权,治权又带上父权的色彩,这是一个伦理权利化、权利伦理话的过程,同时也是感恩意识“硬”化行为规范的过程,其目的是以君主的绝对权利来维护社会的整体秩序。
这样,君王对臣民的贡献和索取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恩赐,臣民对君王的献身与忠诚是一种卑躬屈膝的回报。
中国人的恩情不仅是个体间自燃醇厚的感情,而且是君臣主从的名分职责,由尊卑地位所规定。
人们行孝尽忠,报恩仗义,是出于内心情感,更是履行职责义务,是道德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贯彻。
社会表彰为感恩意识的最大化提供了适宜环境。
感恩意识从伦理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有利于以君主权威为轴心的等级制度的稳定与延续,政治权利通过实利的物质奖和名誉的精神奖强化感恩意识也成为必然。
君王需要忠顺的人才治理国家,“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还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汉时朝廷便定时征辟孝悌之人去做官,曹操便是被查举的孝廉之一,于是人们便争当孝子。
隋朝以后实行的科举取士,以儒学经典为考核内容,书生们为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皆苦读儒书。
有贞妇烈女,不仅可以减免租税,社会还为他立牌坊,荣耀与乡里,可谓名利双收。
于是就成了这样的情况,知恩必报,忠孝节义,就意味着财富和地位;反叛伦理规范,忘恩负义,就为众人唾弃,意味着饥饿、贫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