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结构设计

合集下载

EMC结构电磁兼容设计规范

EMC结构电磁兼容设计规范

EMC结构电磁兼容设计规范篇一:结构设计规范(EMC)EMC)结构设计规范(一、简单介绍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 EMC)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 EMI);电磁敏感度(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 EMS)。

电磁兼容设计基本目的:A 产品内部的电路互相不产生干扰,达到预期的功能。

B 产品产生的电磁干扰强度低于特定的极限值。

C 产品对外界的电磁干扰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在整个工程项目中,必须在设计初期开始考虑电磁兼容设计。

一方面,这对整个工程项目是个效费比很高的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工程项目因为电磁兼容测试未通过而进行较大修改,产生不必要的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设计初期可以采取相对较多的措施来满足电磁兼容要求,而后期可采取的措施比较少。

在电磁兼容设计过程中,针对电磁兼容性设计中的重点和关键,分析并预测各种可能发生的电磁兼容问题,并从设计初期就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包括电路硬件与结构相结合、电路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技术措施。

电磁兼容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电磁干扰源、耦合途径、敏感设备。

耦合途径主要是传导和辐射。

具体在工程措施上,电磁兼容设计可分为:信号设计、线路设计、屏蔽、接地与搭接、滤波、合理布局。

其中与结构关系较大的有:屏蔽、接地与搭接、合理布局。

但这并不代表其他措施与结构设计完全无关,结构设计亦需配合完成其他措施比如滤波。

二、常用测试项目2.1、在电磁兼容性设计中遇到的常用测试项目,从干扰源与被干扰对象角度可分为两类:EMI(电磁发射测试)和EMS(电磁敏感度测试)。

EMI(电磁发射):被测设备为干扰源,测试被测设备对外界发射的电磁干扰水平。

EMS(电磁敏感度):被测设备为被干扰对象,通过测试仪器对其施加干扰,测试其抗干扰能力。

从干扰路径区分,又可分为传导测试与辐射测试两类。

结构工程师必须掌握的EMC结构设计知识

结构工程师必须掌握的EMC结构设计知识

结构工程师必须掌握的EMC结构设计知识1.EMC简单介绍EMC的概念: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 EMC)其定义为“设备和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EMC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设备能够抵抗所接受到的干扰而正常工作(即EMS);其次,设备所发射的电磁干扰不能影响其它设备的正常工作(即EMI)。

生活中的EMC:飞机上限制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是因为手机等有可能会对机载设备造成电磁干扰,引起机载设备性能下降或者功能丧失,影响飞机飞行安全。

有时乘客会偷偷使用手机,为什么没有“引起机载设备性能下降或者功能丧失”?这是因为飞机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有很高的安全裕度。

随着电子电气设备越发密集的应用,电磁兼容性引起工业制造领域各设备制造商的广泛关注,民用飞机电磁兼容性设计验证更是有着严格的适航要求。

电磁兼容性设计工作基于一个重要的现象:电子电气设备在正常工作时,既对外部空间发射电磁能量,也容易被外来电磁能量干扰。

现代民机作为高度集成各种电子设备的精密系统,任何关键设备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后果都将不堪设想。

例如,飞机若想按照事先规划的航路飞行以确保空域畅通和绝对安全,在飞行中需要时刻与地面塔台保持联系,这有赖导航系统的准确定位,且通信系统能快速清晰传达和接收信息。

如果电磁兼容工作不到位,同时工作的其他设备所发射的电磁能量经过叠加,可能超过一般设备的耐受上限,通过线缆传导或者空间耦合等机理进入通信、导航等系统,轻则降低系统工作性能,重则损坏电路,使系统彻底失效。

电磁干扰作为一种可传播的能量,从发射源产生通过耦合路径最后到达受影响设备。

上述三者即电磁兼容三要素。

民机设计师通过“三要素”开展电磁兼容工作。

比如,在设计初期,通过优化“发射源”的设计,使其降低无意泄漏的电磁能量;在系统安装集成阶段,通过增加敏感设备之间的隔离距离,“切断”耦合路径;在系统验证阶段,如果发现了电磁兼容问题,再针对性地为问题设备增加屏蔽层。

加固型计算机电磁兼容性结构设计

加固型计算机电磁兼容性结构设计
中图 分 类 号
EM C S t r u c t u r a l De s i g n o f Ru g g e d Co mp u t e r s
LI Ke
( CS I C( Wu h a n ) LI NGJ I U Hi Te c h Co . Lt d,W u h a n 4 3 0 0 7 4)
Abs t r a c t Th i s p a p e r i nt r o d u c e s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d e s i g n o f r u g g e d i z e d c o mp u t e r p r o d u c t s ,e 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c o mp a t i b i l i t y a n d e 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c o mp a t i bi l i t y O f t h e a s s e mbl y p r o c e s s ma n a g e me nt .
Ke y W or ds e l e c t r o ma g ne t i c c o mp a t i b i l i t y( EM C),p r i n t e d c i r c u i t b o a r d( P CB),e 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EM I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总第 2 2 5 期
舰 船 电 子 工 程
S h i p El e c t r o n i c En g i n e e r i n g
Vo 1 . 3 3 No . 3

华为电磁兼容性结构设计规范_第三版

华为电磁兼容性结构设计规范_第三版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技术规范DKBA0.400.0022 REV.3.0 电磁兼容性结构设计规范2003-11-30发布2003-11-30实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内部公开前言本规范于1999年12月25日首次发布。

本规范于2001年7月30日第一次修订。

本规范于2003年10月30日第二次修订。

本规范起草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结构造型设计部本规范授予解释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结构造型设计部本华为机密,未经许可不得扩散第1页,共1页内部公开目录1 范围 ... ....................................................................................................................................................... ..42 引用标准 ... . (4)3 术语 ... ....................................................................................................................................................... ..44 电磁兼容基本概念... (5)4.1 电磁兼容定义 ... .............................................................................................................................. ..5 4.2 电磁兼容三要素 ... ........................................................................................................................... .54.3 通讯产品电磁兼容一般要求 ... ..................................................................................................... ..65 电磁屏蔽基本理论... (7)5.1 屏蔽效能 ... ....................................................................................................................................... .7 5.2 屏蔽体的缺陷 ... .............................................................................................................................. ..75.2.1缝隙屏蔽 ... (7)5.2.2开孔屏蔽 ... (8)5.2.3电缆穿透 ... . (10)6 屏蔽设计 ... .. (12)6.1 结构屏蔽效能 ... .......................................................................................................................... (12)6.2 屏蔽方案与成本 ... ....................................................................................................................... ..12 6.3 缝隙屏蔽设计 ... .......................................................................................................................... (13)6.3.1紧固点连接缝隙 ... . (13)A. 减小缝隙的最大尺寸 ... ........................................................................................................................... .. 13B. 增加缝隙深度 ... ........................................................................................................................................ .. 14C. 紧固点间距 ... ........................................................................................................................................... (15)6.3.2安装屏蔽材料 ... ....................................................................................................................... ..176.3.3屏蔽材料的选用 ... . (18)A. 常用屏蔽材料................................................................... .. 18B. 常用屏蔽材料性能参数 ... ........................................................................................................................ . 246.4 开孔屏蔽设计 ... .......................................................................................................................... (25)6.4.1通风孔屏蔽 ... .......................................................................................................................... (25)6.4.2局部开孔屏蔽 ... ....................................................................................................................... ..26 6.5 塑胶件屏蔽 ... . (27)6.6 单板局部屏蔽 ... .......................................................................................................................... (28)6.6.1盒体式屏蔽盒 ... ....................................................................................................................... ..28内部公开6.6.2围框式屏蔽盒 ... ....................................................................................................................... ..29 6.7 电缆屏蔽设计 ... .......................................................................................................................... (29)6.7.1屏蔽电缆夹线结构 ... .............................................................................................................. (29)6.7.2屏蔽连接器转接 ... . (33)6.7.3非屏蔽电缆 ... .......................................................................................................................... (34)7 典型结构屏蔽方案... . (35)7.1 2000机柜屏蔽方案 ... . (35)7.2 2000插箱屏蔽方案 ... . (37)7.3 S3026C钣金盒式结构屏蔽方案 ... (42)7.4 R413PAVO塑胶盒式结构屏蔽方案 ... ..................................................................................... (44)7.5 型材面板屏蔽 ... .......................................................................................................................... (47)7.6 钣金面板屏蔽 ... .......................................................................................................................... (49)7.7 扣板面板屏蔽 ... .......................................................................................................................... (52)7.8 防水&屏蔽结构 ... ....................................................................................................................... (54)内部公开电磁兼容性结构设计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电磁兼容性结构屏蔽设计的主要原理、设计原则和详细设计方法。

浅谈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

浅谈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




_

。 ¨ 一 伸





图1
a 错 误 接 法 b . 正 确 接 法 ; 经检查 该设 备的E M I 电源 滤波器 与壳体 之 ~ 二 ~ 图5滤波器安装时应注意输入/ 输 出的空间隔离 间的保护漆未 处理掉 ,导致 接地阻抗偏 大,造 一 成该项试验 不达标 。将该 部分漆处理掉 ,试验 三 、辐射性耦合处理方法 顺 利通 过 ,如图2 所 示 ,从 图上 可 以看 出,整 对于 辐射性耦合 ,最有效 的处理方法就是 个 传导干扰均有明显的下降 。 屏蔽 ,还 可 以采用 。屏 蔽是通过 由金 属制成的 壳 、盒、板等屏蔽体 ,将 电磁波局 限于某一区 域 内的一种方法 。由于辐射源分为近 场的 电场 % , 一 。 源 、磁场源和远场 的平面波 ,因此 屏蔽体的屏 蔽性 能依据辐射源 的不 同,在材料 选择、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一 . … 一: 2 . : : . 一? : . . 一 : . 形状 和对 孔缝 隙泄漏 控制等方面都 有所不 同。 图2 因此 在设计 中要达 到所需的屏 蔽性 能,则需要 总 结:E M I 电源 滤波器 为低通 滤波器 ,它 首先确定辐射源 ,明确辐射源 的频 率范 围,再 无衰减 的把 直流 、5 0 H z 、4 0 0 H z 等 直流 或低频 根 据各个频段 的典型泄漏结构 ,进 而选择恰 当 电源功 率传 送到设 备上去 ,而对经 电源传入 的 的屏蔽材 料,设计屏蔽壳体等。 : 。 ;一 E M I 噪声 进行衰 减 ,保护设 备不 受干扰 ; 同时 r善… … …… … … … …… … … … …… … … …… … … 一 i ~ 一 一 ≮ 孙 。 又 能抑制 设备本 身产 生的E M I 传 导干扰 ,防止 : i 暑 矗 它进 入 电源 ,污 染电磁环境 ,危 害其他设备 。

分立器件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分立器件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分立器件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摘要: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保证电子设备在共存并共同运行时,不产生相互干扰,同时保持自身正常工作的能力。

在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分立器件作为电子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电磁兼容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分立器件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包括分立器件的电磁辐射和电磁干扰特性、影响分立器件电磁兼容性的因素以及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分立器件、电磁兼容性、EMC设计、电磁干扰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不断增加,电磁环境中的干扰和辐射问题也变得越发突出。

这些电磁干扰不仅可能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对周围的其他设备和系统造成干扰,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1、分立器件的电磁辐射和干扰特性电磁辐射是分立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向外传播的过程。

了解分立器件的辐射特性对于电磁兼容性设计至关重要。

电磁辐射的产生主要源于分立器件内部的电流和电压变化。

当电流在器件内部流动或通过器件的引脚时,会产生变化的电磁场。

这些变化的电磁场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导致辐射。

辐射源指产生辐射的具体分立器件或部件。

不同的器件类型和工作状态会产生不同频率和功率的辐射。

常见的辐射源包括二极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

干扰传播路径是指外部电磁场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到分立器件内部。

电磁干扰是指分立器件在外部电磁场作用下,出现性能异常或不稳定的现象。

了解分立器件的干扰特性有助于设计抑制干扰的措施,保证器件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稳定运行。

电磁干扰的产生主要源于外部电磁场对分立器件的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这些外部电磁场可能来自其他电子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电源线等。

2、影响分立器件电磁兼容性的因素2.1器件封装和引脚设计器件封装是将分立器件封装在外部环境中的保护措施。

不同的封装类型会影响器件的辐射和抗干扰性能。

车辆电磁兼容EMC方案设计

车辆电磁兼容EMC方案设计

车辆电磁兼容EMC方案设计1电磁兼容设计本车集中了N个无线信道,电磁兼容是系统实现的关键。

为了确保系统电磁兼容性满足“车上任一电台满功率发射时,整车系统应能正常工作;车上所有电台满功率发射时,其他设备应能正常工作;车上电源系统工作时,车上所有通信设备应能正常工作”的要求,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证和设计:1)底盘电系统电磁兼容性设计2)车顶天线集合电磁兼容性设计3)车厢电磁屏蔽设计4)车内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设计5)车内接地系统电磁兼容性设计6)车内电源系统电磁兼容性设计7)防雷设计下面就这七方面的设计分别进行阐述。

1.1底盘电系统电磁兼容性设计汽车电磁干扰源主要有辐射干扰、传导干扰。

辐射干扰有发电机或电动机电刷、开关触点产生的电弧和电火花;电感性装置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等。

电弧和电火花是产生高频电磁波的干扰源;感应电动势与原电路电流同向叠加,产生电磁脉冲干扰。

传导干扰有开关触点、感性器件通断产生的浪涌;汽车电气配线、电路网络及搭铁阻抗产生的互耦电压等。

由于汽车线缆间经常存在电压和电流梯度、多点搭铁产生电位差,致使导线间产生电感或电容式耦合,瞬变电压高达200V。

这两种干扰源还可能相互作用,所有这些干扰都可能会对通信系统中的某一设备产生危害。

针对上述各种干扰,越野汽车底盘设计了下述方案以对抗电磁干扰:电气系统为24V体制,采用柴油发动机,取消了汽油发动机所需的点火系统,从而避免了发动机高压线圈产生的强烈电磁干扰。

●采用内部模块的电子开关取代了继电器,实现了整车无触点化,模块内采用自修复过载保护,取代了传统的保险丝;模块外设有故障指示灯,便于操作员检修和维护。

整车无触点化,开关电流降为毫安级,大大降低了开关对敏感设备的电磁干扰。

●控制信号采用屏蔽双绞线,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采用符合电磁兼容标准的电气设备,合理布线,增加了必要的滤波装置,提高了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1.2车顶天线集合电磁兼容性设计1.2.1天线集合的基本概念保证整车系统电磁兼容性必不可少的措施是天线集合的EMC设计,这里采用“天线集合”的提法是因为这些天线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电气上的联系,它们只是物理位置上集中在一个较狭窄的空间内。

电子产品结构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电子产品结构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电子产品结构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EMC)设计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胡寅秋1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各种电子、电气、信息设备及家用电器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先进,其使用场合和数量密度也越来越高。

这就使得电气电子系统内、设备内的相互干扰愈加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设备在各种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地工作,则在结构设计阶段就必须认真考虑电磁兼容性设计。

2 电磁干扰方式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常见的电磁干扰方式主要有:传导干扰传导干扰一般是指通过电源,电缆,布线系统,接地系统引起的串扰。

辐射干扰在高频情况下,电磁能量比较容易产生辐射。

通常,在MHz以上,辐射就较明显,当导线长度超过四分之一波长时,辐射功率将很大。

感应及耦合引起的干扰3 电磁兼容(EMC)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电磁兼容设计的主要方法有屏蔽、滤波、接地等。

3.1屏蔽电磁屏蔽是利用金属板、网、盖、罩、盒等屏蔽体阻止或减小电磁能量传播所采取的一种结构措施。

常用的方法有静电屏蔽,磁屏蔽和电磁屏蔽。

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人员在着手电磁兼容性设计时,必须根据产品所提出的抗干扰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电磁屏蔽设计。

(1)静电屏蔽静电屏蔽主要是为了抑制寄生电容的耦合,使电路由于分布电容泄漏出来的电磁能量经屏蔽接地而不致于串入其它电路,从而使干扰得到抑制。

静电屏蔽的基本方法是采用低电阻率材料作屏蔽体,在感应源与受感器之间加一块与机壳接触良好的金属隔板网、罩或盒。

可用铜、铝材做屏蔽外壳,要求不高的也可用钢材。

机壳必须是导电良好、稳定可靠的导电体。

静电屏蔽必须保证良好的接地,否则屏蔽效果将大大下降。

(2)磁屏蔽磁屏蔽主要是针对一些低阻抗源。

例如变压器、线圈及一些示波器、显示器就可考虑用磁屏蔽。

良好的低频屏蔽必须具有合适的电导率和高磁导率。

磁屏蔽的基本方法是用高磁导率材料,如铁镍合金、镍铅合金、纯铁、铜作屏蔽材料,做成屏蔽罩。

磁屏蔽罩在结构上按加工工艺不同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用平板坯料深冲成形的,另一类为焊接成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兼容——屏蔽
穿孔电缆屏蔽:
穿孔电缆显著降低屏蔽体的屏蔽效能。 穿孔电缆出屏蔽体时必须接地,且接地十分优良。 也可以在穿孔位置加穿心电容之类的滤波器。 芯线的屏蔽也十分重要。
电磁兼容——屏蔽
低屏磁场屏蔽: 依靠高导磁 材料的吸收损耗实现,一般不用铝合金。 要有足够的厚度,开孔、缝隙等对效果影响不大。 增加干扰源与敏感设备之间距离,可以很显著提高屏蔽 效果。
南京广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成昌明
结构设计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结构设计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电磁兼容概述 电磁兼容——屏蔽 电磁兼容——接地
电磁兼容概述
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指设备或分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 中的其他设备或分系统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简称EMC。 电磁兼容的三要素:干扰源、耦合通道、敏感源。
结构设计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电磁兼容概述 电磁兼容——屏蔽 电磁兼容——接地
电磁兼容——接地
接地概述 接地:为电源返回其源提供的低阻抗通道。 接地作用:防雷接地、保护接地、工作接地、屏蔽接地、 防静电接地。 接地搭接要求:搭接面良好的导电性、表面清洁干净、 无不导电油漆、接触可靠、足够的紧固力与接触面积、
电磁兼容——屏蔽
双层屏蔽: 电磁波在两层屏蔽体之间反射、谐振,造成屏蔽效果下 降。 实际屏蔽效能比两层屏蔽体效能相加的和要低。 两层屏蔽体之间应该隔离开,以免外层屏蔽体上面的地 电流影响到内层屏蔽体,减小双层屏蔽的屏蔽效能。
电磁兼容——屏蔽
缝隙屏蔽: 间隙的存在降低电磁屏蔽的效果。 增加缝隙的深度,减小缝隙的长度将增大缝隙的屏蔽效 能。深度可以理解为材料的厚度,缝隙的搭接深度。 缝隙的屏蔽效能与缝隙的宽度没有关系。缝隙的屏蔽效 能取决于缝隙的最大尺寸,而不是其面积。 缝隙的长度与基材的表面状态,基材的刚性,坚固点的 间距有关。基材表面越越光滑、刚性越好,紧固点间距 越小,缝隙的长度越小,屏蔽效能越高。 可以在缝隙间增加屏蔽材料,提高屏蔽效能。 材料的搭接宽度至少大于10mm,一般是15-25mm, 大于30mm没有效果提升。
电磁兼容——接地
插箱、模块接地设计 机柜内部的插箱、模块本身必须保证良好的电连续性。 插箱、模块一般通过挂耳与方孔条连接,挂耳与方孔条 之间必须是面接触。 插箱、模块内部PCB上面的接地线必须
THANKS!
电磁兼容——接地
机柜接地设计 一般在机柜的盖板上安装铜条接外部接地线。铜条与盖 板连接螺钉不少于3个。 铜条折弯部分伸入机柜内部,与配电盒的屏蔽体端子相 连。 机柜结构件通过本身的搭接与铜条相连,同时机柜内部 可安装一个铜条作为屏蔽体的参考地,并与机柜顶部的 铜条相连。 交流供电设备中的交流滤波器或者插座,要求滤波器和 插座的屏蔽体与箱体就近搭接。 机柜与大地之间的接地线应该使用足够粗的电缆,一般 为黄绿色。接地线与机柜用M8或者以上的螺钉连接。 机柜内部活动件应使用4平方毫米的铜线接地,使用 M6或者以上螺钉。
电磁兼容——屏蔽
穿孔屏蔽: 最影响开孔金属板屏蔽效能的是开孔的最大尺寸,其次 是孔深,影响最小的孔间距。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开很密的通风孔,有利于散热。 可以使用截止波导通风板。
电磁兼容——屏蔽
穿孔电缆:
电缆直接穿透屏蔽体会降低屏蔽性能,因为屏蔽机箱内是 干扰通过空间感应到电缆上,在电缆上产生电流,这个电 流流到机箱外部,并产生二次辐射,导致设备产生超标辐 射发射。 机箱外部的电磁波干扰感应到电缆上,在电缆上产生的电 流流进机箱,产生二次辐射,对机箱内电路产生干扰。 电缆成了一根高效的电磁波接收和发射天线。
电磁兼容——屏蔽
穿孔电缆的电磁屏蔽: 直接出线。电缆直接出屏蔽体,必须保证电缆在屏蔽体 的一侧足够短,避免干扰信号的耦合和发射。一般要求 电缆在屏蔽体一侧的长度小于80mm.
电磁兼容——屏蔽
穿孔电缆的电磁屏蔽: 电源滤波器转接。电源线进出屏蔽体一般均是通过EMI 滤波器转接。保证滤波器与屏蔽体之间足够低的接触阻 抗。原则上要求滤波器的进出线隔离在屏蔽体的两侧。 输入线应尽可能短,滤波器的出入线要有足够的间隔, 禁止并行走线,禁止捆扎在一起
电磁兼容——接地
机柜接地设计 机架作为参考地平面。 围框和立柱通过螺钉连接(或焊接),围框与立柱的接 触面必须是导电处理的。 盖板与围框之间接触面导电处理,一般不要喷漆,方便 安装滤波器、出线装置、接地铜条。 门与侧门经常打开,必须加接地线。 门和侧门与机架之间的屏蔽材料是采用导电布、金属丝 网等电阻比较大的材料。无论打开与否,必须接地线。 门和侧门不经常打开,与机架用簧片、螺旋管等纯金属 连接,不加接地线。
电磁兼容概述
干扰极限值(对外)和抗干扰限制值
电磁兼容概述
电磁兼容包括两部分 电磁发射(EMI):辐射发射(RE、通过壳体)、传导 发射(CE、通过线缆) 电磁敏感度(EMS):辐射敏感度(RS)、传导敏感度 (CS)、静电放电(ESD)、快速瞬态脉冲串(EFT)、浪涌 (SURGE)、电压跌落与中断(DIPS)、工频磁场敏感度 (MS)
电磁兼容——屏蔽
穿孔电缆的电磁屏蔽: 使用光纤出线。光纤不是金属体。 夹线结构。采用屏蔽电缆时,屏蔽电缆在出屏蔽体时, 采夹线结构,保证电缆屏蔽层与屏蔽体之间可靠接地。
电磁兼容——屏蔽
穿孔电缆的电磁屏蔽: 使用屏蔽连接器。内线不屏蔽,外线屏蔽,连接器要与 屏蔽体可靠连接。 滤波连接器转接,出线时加一个穿心电容。
电磁兼容概述
电磁兼容解决手段 硬件设计与PCB布局 屏蔽 滤波 接地
结构设计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结构设计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电磁兼容概述 电磁兼容——屏蔽 电磁兼容——接地
电磁兼容——屏蔽
金属板的屏蔽作用: SE=A+R+B 式中A吸收损耗,R反射损耗,B多次反射修正因子 位于远场时,随着频率增高,反射损耗降低,金属板的 导电率越低,反射损耗越大,而导磁率越低,反射损耗反 而越小。 近场主要为电场时,离源越近,反射损耗越大。反射损 耗随着频率、导磁率增加而减小,随着导电率增加而增加。 屏蔽电场时屏蔽体离源越近越好。 近场主要为磁场时,离源越远,反射损耗越大。反射损 耗随着频率、导磁率增加而增加,随着导电率增加而减小 屏蔽磁场时屏蔽体离源越远越好。
通风孔屏蔽:金属丝网、穿孔金属板、截止波导通风板 尽量避免局部开孔,局部开孔直径应小于15mm.
电磁兼容——屏蔽
塑胶件的电磁屏蔽: 在塑胶件内部或者外部喷导电导磁屏蔽膜。 涂覆导电导磁涂料、喷漆导电漆、真空镀铝、电镀或者 化学镀、粘贴金属箔。 增加涂料的厚度有助提高屏蔽效果。
塑料间接缝技术:直接接触(简单不可靠)、点导电胶 (生产效率低)、安装弹簧片(要开模具)。
电磁兼容——屏蔽
屏蔽方案的选择: 减小坚固点之间的距离,增加板材之间的贴合程度。 采用双排螺钉。 尽量使板材与型村或者折弯件之间连接。
电磁兼容——屏蔽
屏蔽方案的选择: 增加缝隙深度。 板材上打凸包。板材之间是凸点接触,利用反射损耗, 凸包距离般是20-25mm. 缝隙中安装屏蔽材料,减小接触阻抗。如导电橡胶、导 电布、簧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电磁兼容——屏蔽
单板间的隔离设计 : 单板间的隔离设计是利用金属导体隔离干扰源和敏感电 源,增长电磁波的传输途径,由于电源波是随着传输距 离衰减,从而减小干扰。隔离设计时金属导体必须接地。 单板安装在金属板上,插入插箱,利用金属板实现隔离。 金属板通过滑道、拉手条接地。
结构设计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电磁兼容——屏蔽
薄膜的屏蔽作用: 薄膜屏蔽主要体现在塑胶件上面喷导电漆,玻璃上面镀 膜实现屏蔽。 理论上由于导电薄膜十分薄,吸收损耗基本可以忽略, 其屏蔽交通主要取决于反射损耗和多次反射修正因子。 多次反射修正因子是一个较大的负值,直到减小屏蔽效 能的作用。 实际工程中,增加薄膜的厚度可以增加导电性,从而增 加屏蔽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