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列传史记阅读答案翻译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十一)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含答案)

课时作业(十一)文言文语句的翻译精准对练一关注单音节文言文实词的翻译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乐令吴汉、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亦劝彭宠从秀,宠以为然。
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
汉出止外亭,遇一儒生,召而食之,问以所闻。
生言:“大司马刘公,所过为郡县所称,邯郸举尊号者,实非刘氏。
”汉大喜,即诈为秀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
会寇恂至,宠乃发步骑三千人,以吴汉行长史,与盖延、王梁将之,南攻蓟,杀王郎大将赵闳。
……秀乃悉召景丹等入,笑曰:“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聊应言‘我亦发之’,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
”乃以景丹、寇恂、耿弇、盖延、吴汉、王梁皆为偏将军,使还领其兵,加耿况、彭宠大将军;封况、宠、丹、延皆为列侯。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
译文:(2)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
译文: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濂性诚谨,未尝讦人过。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
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
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译文:(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帝即位初,异姓王及带相印者不下数十人。
至是,用赵普谋,渐削其权,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仕,或因遥领他职,皆以文臣代之。
蒙恬列传节选的文言翻译 蒙恬列传原文及翻译

蒙恬列传节选的文言翻译蒙恬列传原文及翻译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称赞蒙恬“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据河为塞,以山为固,以榆为中”概述出蒙恬对秦王朝的杰出战功。
蒙恬是秦朝的名将,是将门之后。
祖父蒙鹫,秦国的大将,曾率军攻韩,夺了13个城池;攻赵,夺了37个城池;攻魏,夺了20个城池。
父亲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
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为开拓秦国疆土,为实现秦始皇统一大业,蒙鹫和蒙武父子以攻城略地,浴血奋战,立下汗马功劳。
所以秦始皇非常信任蒙氏家族。
蒙恬年幼,文武双全,精通兵法,因家世代为秦将。
公元221年(秦王嬴政二十六年),蒙恬终于盼望能有一个难得的机会领兵出征,秦王命令他和将军王贲率军进攻齐国,结果,齐王建被他俘虏,灭了齐国,为秦王嬴政统一全国扫除最后的障碍。
蒙恬也因战功,被秦始皇封为内史。
《蒙恬列传》云:“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复河南。
筑险塞,因地势险峻,起临滦,至辽东,延袤万里。
所以过河,据阳山而行,蜿蜒而北。
暴师出外十余年,居上郡。
”司马迁概括介绍了蒙恬在三个方面的功绩:一是抗击匈奴,保卫边疆;二是修建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保障北方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三是修建宽阔的直道,加强北方各民族人民相互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交往与相融。
一是抗击匈奴,保卫边境。
匈奴单于头曼打了两场大仗。
首先是公元前215年,秦朝三十万大军与匈奴军交战,秦军士气高涨,势如破竹,匈奴败退损兵数万,蒙恬率军大获全胜,收复河套以南之地。
另外一次就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率大军横渡黄河,与头曼率领的十万铁骑在黄河北面展开了恶战,最终战胜而归。
“头曼不胜秦,北迁”,在经历了这两场大的战役后,匈奴被蒙恬的军队彻底击败,他们逃到了大漠北部。
秦王朝北方疆域向黄河北岸、阴山南麓延伸,占领了今天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广大的地区,包括鄂尔多斯高原。
在此期间,扶苏作为监军也和蒙恬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这也为他日后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笔。
史记·蒙恬列传(4)全文

史记·蒙恬列传(4)全文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①,而毅谏曰不可。
若知贤而俞弗立②,则是不忠而惑主也③。
以臣愚意,不若诛之。
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④。
前已囚蒙恬于阳周。
丧至咸阳⑤,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⑥,举劾之⑦。
①先帝:指始皇。
②俞:通愈。
越,更加。
③惑:迷惑、蛊惑。
④系:拘禁。
⑤丧:丧车,灵柩。
⑥求:搜罗,寻求。
⑦举劾:列举罪过而弹劾之。
劾,揭发罪状。
子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①,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②,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③。
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④。
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
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⑤,独智者不可以存君⑥。
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⑦,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①秦派王翦攻赵,赵遣李牧、司马尚禦之。
秦利用郭开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迁中了秦国的反间之计,使赵葱、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被杀。
(详见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燕王喜句:此句指燕太子丹派荆轲以献秦王仇人樊於期人头和燕地督亢地图的名义刺杀秦王政事。
按燕王喜十四年、秦王政六年(前241),秦派蔡泽使于燕,以明秦不欺燕;•蔡泽事燕三年后,燕太丹质于秦,以明燕不欺秦。
燕王喜二十三年、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太子丹自秦逃归,并着手准备刺杀秦王。
燕王喜二十七年、秦王政十九年(前228•)荆轲辞太子丹入秦谋刺秦王(详见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这里不说燕太子丹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盖燕王喜是当时燕国的国君。
阴,暗地里。
倍,通背。
背弃。
秦之约,指燕与秦互不相欺之约。
③这一句是指前221年,秦伐齐,•齐王建听信国相后胜的意见,向秦国投降。
详见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故世忠臣,指前代忠臣。
④变古:改革陈规、归制。
殃及:遭受祸害。
史记·蒙恬列传(3)全文

史记·蒙恬列传(3)全文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境,从直道返回,沿途实地观察了蒙恬替国修筑的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本来就是不重视百姓的人力物力。
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候的时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赈救百姓的急难,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从事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蒙恬者,其先齐人也①。
恬大父蒙骜②,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③。
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
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
始皇七年,蒙骜卒。
骜子曰武,武子曰恬。
恬尝书狱典文学④。
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⑤,与王剪攻楚,大破之,杀项燕。
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蒙恬弟毅。
①先:祖先。
②大父:祖父。
③作置:设置。
④书狱:指在审理案件时做记录工作,犹现在审理案件时的书记员工作。
书,写,记载。
这里是做记录的意思。
狱,官司,诉讼。
典文学:指负责管理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等项工作。
这种工作实际是文书工作。
典,主管,执掌。
文学,文献典籍。
联系书狱,这里的文学显然不是泛指,应该是指与法律、刑狱有关的文件和材料。
⑤裨将军:副将,偏将。
裨,辅助。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①。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戌狄②,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③,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④。
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⑤。
暴师于外十余年⑥,居上郡。
是时蒙恬威振匈奴⑦。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⑧。
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⑨,入则御前。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①拜:授予官职。
②戎狄:泛指我国西部、北部少数民族。
③用:以。
制:设立。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
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
有罪殃,旦受其不祥。
’乃书而藏之记府。
可谓信矣。
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
’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
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
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
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
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
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
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
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
”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
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故轻百姓力矣。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选自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B.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C.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D. 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療/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卿,古代官名,爵位名。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阅读答案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
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赵高者,生而隐宫;始皇闻其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
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
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
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
胡亥然其计。
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
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
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崐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
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
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摘自《资治通鉴》)1.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B. 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C. 胡亥幸之D. 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2.翻译句子。
(1)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译文:(2)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译文:3.选文中胡亥杀死扶苏的理由是。
4. 所学课文《陈涉世家》中的哪些语言和选文讲述的史实内容相同?5. 简要说说赵高为什么能说服丞相李斯和他一起阴谋篡权?参考答案:1.B2.(1)便劝说胡亥,让他诈称始皇遗诏命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2)诈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3. 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4.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敌,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5.赵高善于把握人物的心理,晓之以利害,李斯自己为了权贵而放弃德行。
史记长城原文及翻译

1、《史记·秦始皇本纪》
原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西北斥逐匈奴。
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徙適,实之初县。
禁不得祠。
明星出西方。
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译文:三十三年(前214),征发那些曾经逃亡的犯人,典押给富人做奴隶、主家又给娶了妻子的人,以及商贩,去夺取陆梁地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把受贬谪的人派去防守。
又在西北驱逐匈奴。
从榆中沿黄河往东一直连接到阴山,划分成四十四个县。
沿河修筑城墙,设置要塞。
又派蒙恬渡过黄河去夺取高阙、阳山、北假一带地方,筑起堡垒以驱逐戎狄。
迁移被贬谪的人,让他们充实新设置的县。
发布禁令不准祭祀主稼穑的灵星。
彗星出现在西方。
三十四年(前213),贬谪执法不正的官吏去修筑长城及戌守南越地区。
2、《史记·六国年表》
原文:三十三年,筑长城河上,蒙恬将三十万三十四年,适治狱不直者筑长城。
译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率领三十万将士沿黄河修筑长城,三十四年(前213),贬谪执法不正的官吏去修筑长城。
3、《史记·蒙恬列传》
原文: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译文:派蒙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
修筑长城,利用地理形势,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逶迤绵延一万余里。
史记·卷088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
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
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
始皇七年,蒙骜卒。
骜子曰武,武子曰恬。
恬尝书狱典文学。
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
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
於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暴师於外十馀年,居上郡。
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
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
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道未就。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
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
始皇至沙丘崩,祕之,群臣莫知。
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
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
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
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
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
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
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
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
以臣愚意,不若诛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恬列传史记阅读答案翻译蒙恬列传史记阅读答案翻译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
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
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
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
始皇七年,蒙骜卒。
骜子曰武,武子曰恬。
恬尝书狱典文学。
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
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避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
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
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
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
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姑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
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
未反,始皇至沙丘崩。
秘之,群臣其知。
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
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
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
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
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
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
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
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遂杀蒙毅。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
”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
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乃吞药自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将:率领B.喻之决狱喻:告诉C.求其罪过,举劾之举:检举D.其势足以倍畔倍:加倍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筑长城,因地形欲因此时降武B.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乃吞药自杀今其智乃反不能及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蒙恬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秦国的将领,攻城略地,出生入死。
蒙恬做了将军,大败齐军,屡立战功。
B.佞宦赵高犯罪当诛,是由蒙毅依法经办的。
而始皇念及赵高平常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
从此以后赵高与蒙氏兄弟结下怨仇。
C.胡亥在扶苏死后曾打算放过蒙恬,而赵高却污蔑蒙恬领兵30多万,虽身在牢狱之中,但仍有叛乱的实力。
最后蒙恬也难逃一死。
D.本无罪过,可蒙恬自杀前却说自己挖绝地脉应受到上天的惩罚,这实际是他不愿直接指责杀害自己的罪魁祸首的一种无奈之举。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
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共宦籍。
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
蒙恬列传史记阅读答案翻译倍:背叛动词,到“而赵高却污蔑蒙恬领兵30多万,虽身在牢狱之中,但仍有叛乱的实力”不是赵高所说,是蒙恬的话。
7.略蒙恬列传史记阅读答案翻译蒙恬,他的祖先是齐国人。
蒙恬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
秦庄襄王元年,蒙骜担任秦国的将领,攻打韩国,占领了成皋、荥阳,设置了三川郡。
庄襄王二年,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三十七座城池。
秦始皇三年,蒙骜攻打韩国,夺取了十三座城池。
始皇五年,蒙骜攻打魏国,夺取了二十座城池,设置了东郡。
始皇七年,蒙骜去世。
蒙骜的儿子叫蒙武,蒙武的儿子叫蒙恬。
蒙恬曾做过狱讼记录工作,并负责掌管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
前224年,蒙武担任秦国的列将,和王翦一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项燕。
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攻打楚国,俘虏了楚王。
蒙恬的弟弟叫蒙毅。
前221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授给他内史的官职。
秦国兼并天下后,就派蒙恬带领三十万人的庞大军队,向北驱逐戎狄,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
修筑长城,利用地理形势,设置要塞,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逶迤绵延一万余里。
于是渡过黄河,占据阳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
烈日寒霜,风风雨雨,在外十余年,驻守上郡。
这时,蒙恬的声威震摄匈奴。
秦始皇特别尊重推崇蒙氏,信任并赏识他们的才能。
因而亲近蒙毅,官至上卿。
外出就陪着始皇同坐一辆车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国君跟前。
蒙恬在外担当着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被誉为忠信大臣。
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们争宠的。
赵高,是赵国王族中被疏远的亲属。
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下来就被阉割而成为宦者的,他的母亲也以犯法而被处以刑罚,所以世世代代地位卑贱。
秦王听说赵高办事能力很强,精通刑狱法令,就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
赵高就私下侍奉公子胡亥,教导胡亥决断讼案。
赵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
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应当判处死刑,剥夺他的官籍。
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
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
始皇打算巡游天下,路经九原郡,直达甘泉宫。
就派蒙恬为他开路,从九原到甘泉,打通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
然而,这条通道没能完成。
、司寇、隐官子,皆为士五。
”据此,隐官产子,其身份当是无爵的士五。
也就是说,尽管赵高的母亲是刑余隐官,身份低贱,但是,赵高兄弟的法律身份是士五,与普通的庶民相同。
赵高的身份仕途,主要受“其母为刑戮”的影响。
)前210年冬天,御驾外出巡游会稽,依傍着大海,向北直奔琅邪。
半途得了重病,派蒙毅转回祷告山川神灵。
没等蒙毅返回,始皇走到沙丘就逝世了。
始皇逝世的消息被封锁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
这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经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
赵高平常就得到胡亥的宠幸,打算立胡亥继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他而没有袒护他,于是就产生了杀害之心。
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策划,拥立胡亥为太子。
太子拥立之后,派遣使者,捏造罪名,拟定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
扶苏自杀后,蒙恬产生怀疑,又请求申诉。
使者就把蒙恬交给主管官吏处理,另外派人接替他的职务。
胡亥用李斯的家臣担任护军。
使者回来报告时,胡亥已经听到扶苏的死讯,当下就打算释放蒙恬。
赵高唯恐蒙氏再次显贵当权执政,怨恨他们。
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緥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
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
有罪殃,旦受其不祥。
’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
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
’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
成王观於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
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
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
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
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
察於参伍,上圣之法也。
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
”使者曰:“臣受诏行法於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於上也。
”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
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乃吞药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