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同步练习1
《史记·刺客列传》阅读训练及译文

《史记·刺客列传》阅读训练及译文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
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
血食,享受祭祀。
②庸保:帮工,伙计。
庸,同“佣”。
被雇用的人。
③家丈人:东家,主人。
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
嚯,熏瞎。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 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
《刺客列传》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2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诚得樊将军之首诚:确实B、盖聂怒而目之目:用眼睛看C、乃造焉造:拜访D、却行为导却:倒退着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A、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称:符合B、秦王之遇燕太干丹不善遇:对待C、遂不复会遂:最终D、稍蚕食诸侯稍:稍微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BA、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报:报答B、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公桓公,则大善矣反:归还C、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间:间接D、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购买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DA北有甘泉,谷口之固B、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C、太子丹受而舍之D、荆轲嘿而逃去5、选出古今义相同的项CA、足为寒心..B、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C、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举秦D、却行为..导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识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遂不复会.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B、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荆轲嘿而.逃去C、祸必不振.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D、尽失其度.相如度.秦王虽斋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①进兵北.略地②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④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又前.而为歌曰⑦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⑧倚柱而笑,箕.踞以骂⑨天雨.粟,马生角A、①⑧/②⑥⑨/③⑤/④/⑦B、①②⑧/③/④/⑤⑦/⑥⑨C、①②⑧/③④/⑤/⑥⑦⑨D、①⑧/②⑥⑨/③⑤⑦/④8、下列句中“顾”字与“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中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A、顾计不知所出耳B、不复顾利害C、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D、荆轲顾笑舞阳9、选出“以”的意义,用法相同两项 C DA、以次进B、以欲生劫之C、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D、不敢举兵以逆军吏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A、持千金之资币.物(礼品)B、愿举.国为内臣(全、整个)C、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信件、信函)D、荆轲奉.樊于期头函(同“捧”)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A、①恐惧不敢自陈.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B、①图穷而匕首见.②风吹草低见.牛羊C、①秦王惊,自引.而起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D、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②轲自知事不就.二解释下列加点词(每题1分,共计46分)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2、使使往之.主人3、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4、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5、擅.巳、汉之饶6、民众而士厉.7、兵革..有余8、太子丹受而舍.之9、委.肉当饿虎之蹊.10、祸必不振.矣11、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12、旷日弥.久13、心惛然..14、乃造.焉15、太子逢迎..,却.行为异16、即赵,趋.出17、偻行..18、愿足下过.太子于宫19、膝.行流涕20、其意不厌.21、将数十万之众距.漳22、窥.以重利23、诚.得劫秦王24、彼秦将擅.兵于外25、异物间进..26、微.太子言2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2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9、顾.计不知所出耳30、以药淬.之31、人不敢忤.视32、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3、比.诸侯之列34、剑长,操其室.35、尽失其度.36、王负剑..37、赏群臣及当坐.者38、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39、闻于.秦始皇40、彼乃以我为非人..41、天雨.粟42、然其立意较然..43、不欺.其志44、名垂后世,岂妄.45.秦王不怡者良久46.愿大王少假惜之三、翻译句子(每题3分,共计12分)1、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文言文阅读《刺客列传》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刺客列传》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刺客列传》题目及答案刺客列传(节选)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⑤就⑥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⑦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⑧,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败北:战败。
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
④坏:倒塌。
⑤北面:面朝北。
⑥就:趋向,回到。
⑦倍:通“背”,违背。
⑧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勇力事鲁庄公。
()②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②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3.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1.①替……做事(或侍奉)②结盟(会盟或订约)2.①曹沫是鲁国的将领,与齐国作战,三战三败。
②在诸侯中失去信义,失去各国的帮助,不如给他。
3.具有胆气过人,精于谋划,以死卫国的性格特点。
刺客列传测试题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荆轲知太子不忍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右手揕其匈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然其为人沉深..好书沉深:深沉稳重B.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质:动词,做人质C.乃造.焉造:制造D.却.行为导却:倒退着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其他三项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B.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D.吾欲之.南海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B.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C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D.田光坐定,左右..无人5.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3分)A.稍蚕食诸侯B.使使以闻大王C.倚柱而笑D.太子迟之6.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B.荆轲者,卫人也。
C.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D.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21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刺客列传》同步练习

《刺客列传》同步练习《刺客列传》同步练习(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荆轲知太子不忍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右手揕其匈解析A“振”同“震”;C“卒”同“猝”;D“匈”同“胸”。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然其为人沉深好书沉深:深沉稳重B.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质:动词,做人质C.乃造焉造:制造D.却行为导却:倒退着解析C.造:拜访。
答案C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其他三项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B.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D.吾欲之南海解析C项为助词,无实义。
ABD为动词,到。
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B.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C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D.田光坐定,左右无人解析A指“困窘,走投无路”;B指“放在心上”;C指“消除……的借口”。
答案D5.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3分)A.稍蚕食诸侯B.使使以闻大王C.倚柱而笑D.太子迟之解析A“蚕”名词作状语;B“闻”使动用法;D“迟”意动用法。
答案C6.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B.荆轲者,卫人也。
C.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D.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解析D项为一般陈述句,ABC项为判断句。
答案D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21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15刺客列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含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荆轲知太子不忍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右手揕其匈解析A“振”同“震”;C“卒"同“猝”;D“匈”同“胸”。
答案 B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好书沉深:深沉稳重A.然其为人沉深..B.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质:动词,做人质C.乃造.焉造:制造D.却.行为导却:倒退着解析C.造:拜访.答案C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其他三项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B.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D.吾欲之.南海解析C项为助词,无实义。
ABD为动词,到.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于天下A.夫樊将军穷困..也B.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C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D.田光坐定,左右无人..解析A指“困窘,走投无路”;B指“放在心上”;C指“消除……的借口”。
答案D5.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3分)A.稍蚕食诸侯B.使使以闻大王C.倚柱而笑D.太子迟之解析A“蚕”名词作状语;B“闻”使动用法;D“迟”意动用法.答案C6.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B.荆轲者,卫人也。
C.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D.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解析D项为一般陈述句,ABC项为判断句.答案D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21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刺客列传》练习教师版

《刺客列传》练习(分值:70分)班级:姓名: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列各项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D )A.燕(yān) 榆次(yú) 曩(nǎng)者庸人(yōng)B.蹊(xī) 和而歌(hè) 濡缕(rú) 变徵(zhǐ)C.自刎(wěn) 窥视(kuī) 燎(liáo) 忤视(wǔ)D.戮没(lù) 柙(xiá) 瞋目(chēn) 偻行(lǒu)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然其为人沉深..好书沉深:深沉稳重B.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质:动词,做人质C.乃造.焉造:制造D.却.行为导却:倒退着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其他三项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B.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D.吾欲之.南海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B.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C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之..D.愿大王少假借5.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C )A.稍蚕食诸侯B.使使以闻大王C.倚柱而笑D.太子迟之6.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D )A.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B.荆轲者,卫人也。
C.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D.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B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荆轲知太子不忍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右手揕其匈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称:符合B.秦王之遇燕太干丹不善遇:对待C.遂不复会遂:最终D.稍蚕食诸侯稍:稍微9.下列句中“顾”字与“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中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顾计不知所出耳B.不复顾利害C.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D.荆轲顾笑舞阳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①进兵北.略地②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④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又前.而为歌曰⑦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⑧倚柱而笑,箕.踞以骂⑨天雨.粟,马生角A.①②⑧/③/④/⑤⑦/⑥⑨B.①⑧/②⑥⑨/③⑤/④/⑦C.①②⑧/③④/⑤/⑥⑦⑨D.①⑧/②⑥⑨/③⑤⑦/④二、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刺客列传》练习

• 10.振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同震,害怕,恐惧) • ②祸必不振已(挽救) • ③威振四海(同震,震动) • ④大命将泛,莫之振救(同赈 赈济) • ⑤振长策而御宇内(挥动) • 11. 擅 • ①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擅:独揽,掌握) • ②擅巴汉之饶(擅:拥有,据有) • 12.顾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回头) •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 ③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只是) •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 ⑤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
(古义:放在心上;今义:注意,小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
• 11.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消除借口;今义:为防止泄 密而害死知情者)
• 12、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古义:太行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
至于燕 (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14、偏袒扼捥而进曰(古意: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 今义:偏爱) 15、太子逢迎 (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
《刺客列传》练习(教师稿)
•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榆次(yú) 曩(nǎng)者
庸人(yōng) 饿虎之
蹊(xī)
• 和而歌(hè) 濡缕(rú) 变徵(zhǐ) 自刎 (wěn) • 窥视(kuī) 燎(liáo) 忤视(wǔ) 戮没(lù) • 柙(xiá) 嗔目(chēn) 偻行(lǚ) 矐其目 (huò)
• 7.资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资财) • 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资本) •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资助) • ④昔仲尼资大圣之才(凭借) • 8.图①请入图之(谋划) • ②图穷而匕首见(地图) • ③不图子自归(料到) • 9.解①可以解燕国之患(解除) • ②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缓解宽 释) • ③胡虏益解(同懈,松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客列传》同步练习—、基础巩固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民众而士厉厉: 振奋B. 委肉当饿虎之蹊委: 委托C.其意不厌厌: 满足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 残酷2 •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秦王环柱而走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③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④使工以药淬之⑤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⑥举筑朴秦皇帝,不中⑦祸必不振矣⑧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A. ①②⑤⑦B.②③⑤⑧C.⑤⑥⑦⑧D.②③⑤⑥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进兵北略地②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④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又前而为歌曰⑦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⑧倚柱而笑,箕踞以骂⑨天雨粟,马生角⑩太子丹患之A. ①②⑧/③/④⑩/⑤/⑥⑨/⑦B. ①⑧/②⑥⑨/③⑤/④⑩/⑦C. ①②⑧/③④⑩/⑤/⑥⑦⑨D. ①⑧/②⑥⑨/③⑤⑦/④⑩4 •下列各句中加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B. 愿大王少假借之C.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D. 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A七'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②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①则不可,因而刺杀之C. ・②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①鲁勾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D. ②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 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举:全、整个C. 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同“捧”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恐惧不敢自陈A c■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① 终已不顾 ② 荆轲顾笑舞阳 ① 秦王惊,自引而起C. <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D. *② 轲自知事不就&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舞阳色变振恐 ③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④遂拔以击荆 轲,断其左股 ⑤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A .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9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 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弓|见荆轲。
C. 秦舞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 荆轲刺杀秦王未成,他自己宣称想要挟持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10.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5题。
豫让者,晋人也。
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 智伯伐赵襄子,B .愿举国为内臣函:信件、信函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
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 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女为悦己者容容: 打扮B. 则虽死不恨恨: 仇恨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 责备D.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尝: 曾经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其友为泣曰不足为外人道也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 C.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D.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A .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豫让曾先后臣侍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
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 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修治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 结果被襄子识破。
C. 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 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 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
D. 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 深赞叹他的忠义。
1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B.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参考答案:1. 答案B解析委:放置。
2. 答案D解析②“振”同“震”,③“捥”同“腕”,⑤“腐”同“拊”,⑥“朴”同“扑”。
3. 答案A解析依次为: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名词/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 名词作动词/ 使动用法。
4. 答案C解析A项“穷困”,古义,外境艰难;今义,贫穷。
B D两项见“积累运用”第4题。
5. 答案B解析A项①表原因,②表目的手段;B项均为副词,果真;C项①趁机,②经、由;D项①助词,②代词。
6. 答案C解析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7. 答案B解析B项“顾”,都是“回头”。
A项“陈”,①为“陈说”;②为“陈列”。
C项“引”,①为“伸,挣”;②为“拿,举”。
D项“就”,①为“靠近,登上”;②为“成功”。
8. 答案D解析①写离别之悲,②侧面衬托荆轲勇敢,④写秦王。
9. 答案B解析秦臣蒙嘉贪财,而非同情燕王,赞赏荆轲。
10. (1)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送行。
(2) 译文:荆轲便取了地图呈上去,秦王打开地图,地图打开到尽头,匕首出现了。
11. 答案B解析恨:遗憾。
12. 答案B解析B项“以”,前者为介词,“凭着”;后者为连词,同“而”,表示承接关系。
A项都是介词,“对”“向”。
C项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可译为“原来是”。
D项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13. 答案D解析①不能表现其“忠义”;⑤是赵襄子的话,不是直接表现其“忠义”。
14. 答案C解析朋友是劝说豫让假意投靠赵襄子,寻找机会报仇。
15. (1)译文: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打算使天下后世做臣子而心怀二意来侍奉自己君王的人问心有愧啊。
(2)译文:范氏、中行氏都像对待常人那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常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像对待国家栋梁一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上)一样报效他。
【参考译文】豫让是晋国人。
过去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但并不出名。
他转而离开侍奉智伯,智伯对他很是尊重宠信。
智伯讨伐赵襄子时,赵襄子与韩、魏两家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之后三家瓜分了他的地盘。
赵襄子最痛恨智伯,将他的脑壳刷上漆之后作为饮酒之器。
豫让逃到山中,发誓说:“唉!士人应该为知己者效死,女子则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
现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替他复仇而万死不辞,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我的灵魂才能无憾无愧!”于是他改名换姓扮作刑徒,入赵襄子内宫修治厕所,怀中藏着匕首,打算刺杀赵襄子。
赵襄子到厕所去时,内心有所警觉,让人拿下修治厕所的刑徒讯问,原来是豫让,怀中藏着兵器,说:“我要替智伯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