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原文理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鉴赏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
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声声慢》原文翻译及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品赏析
【注释】
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
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声声慢》的原文和译文

《声声慢》的原文和译文
《声声慢》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声声慢》原文和翻译

《声声慢》原文和翻译《声声慢》原文和翻译导语:《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声声慢》原文和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句注释⑴声声慢:词牌名。
历来作者多用平韵格,而李清照《漱玉词》所用仄韵格(即此词)最为世所传诵。
双调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
⑵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⑶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⑷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⑸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⑹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⑺损:表示程度极高。
⑻堪:可。
⑼著:亦写作“着”。
⑽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⑾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⑿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⒀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声声慢》原文和翻译

《声声慢》原文和翻译《声声慢》原文和翻译导语:《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声声慢》原文和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句注释⑴声声慢:词牌名。
历来作者多用平韵格,而李清照《漱玉词》所用仄韵格(即此词)最为世所传诵。
双调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
⑵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⑶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⑷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⑸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⑹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⑺损:表示程度极高。
⑻堪:可。
⑼著:亦写作“着”。
⑽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⑾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⑿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⒀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声声慢》译文及鉴赏

《声声慢》译文及鉴赏《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乍暖还寒: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④息:休养,调理。
⑤敌:对付,抵挡。
⑥极。
表示程度极高。
⑦堪:可。
⑧怎生:怎么,怎样。
⑨次第:情形,光景。
⑩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译文]我苦苦地寻觅着,在这孤独的世界中,满心悲戚这将要转暖的寒冷天气,最令人难以休息。
三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这寒风?看到雁飞过,更让我伤心,这大雁是以前的相识呀。
曾经那么繁盛地开在枝头的菊花,如今已憔悴不堪,谁还有兴致把它摘来戴在头上?守着窗户,独自一个人如何熬到天黑?梧桐树上飘下一片片走完生命历程的黄叶,细雨一点一滴打在梧桐叶上,如同苦泪滴在心头。
此情此影,哪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呀![鉴赏]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章丘明水(今山东济南)人。
她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学识广博,以文章着名,受到苏轼的赏识,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轼“后四学士”.李清照的母亲也出身于名门望族,善文能诗,是有名的才女。
在这样的家庭中,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六七岁时,便熟读诸子百家的文章,十岁左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已精通娴熟。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就一鸣惊人,写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充分显示了她的才华,轰动整个京城。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闲适富足,父母开明宽容,她经常与朋友饮酒野游。
在她这一时期的词中,没有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只有沉醉忘归,荡舟争渡的郊游趣事。
李清照词名远扬,引起了太学生赵明诚的注意。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讲解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讲解作品原文声声慢寻寻觅觅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⑵。
乍暖还寒时候⑶,最难将息⑷。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⑸?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⑹,如今有谁堪摘⑺?守著窗儿独自⑻,怎生得黑⑼?梧桐更兼细雨⑽,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⑾,怎一个愁字了得⑿!词句注释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养息适应。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摘:可摘。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3-6]白话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文学赏析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高中语文文言文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鉴赏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
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
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
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
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原文理解《声声慢》在这首词借秋景来渲染愁情,她只是一种无明确目的下意识的行为,下面为大家分享声声慢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赏析李清照的《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
就其内容而言,虽以悲秋为主调,但它并非单纯的悲秋之作,而是将个人运际之感慨缀入国难民忧之大背景之下,这就使其思想深度大大超越了以往悲秋咏怀性的作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故而历来为世人所重,加上本词在语言使用上一系列的鲜明特色,《声声慢》自然成了李清照南渡后词作的代表作,也成为后世语文教材必选之精品。
有关这首词的赏析文章,真可谓无法计数。
但笔者认为,《声声慢》最值得一提的艺术创造在于其语言上的特色。
因此,与之前的鉴赏稍许不同,本文专门从其用词用语方面入手进行语言鉴赏。
这种鉴赏角度与鉴赏方式既有助于读者领略词作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词坛巨匠李清照在本词创作上的创造性,更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创作意图。
《声声慢》的语言特色集中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词作语言特色首先表现在开篇处一连串叠字的使用。
这一显著的用词特点当然早已被人所关注,但评论者的关注点往往只在叠字之本身,缺乏对叠字内涵与作用的深入剖析,故而赏鉴难免失之皮相,未能揭示叠字使用之要义。
其实,三处叠字分别是从动作、环境与心情来描摹主人公之感受与心情的,极其细致而准确地交待了愁苦来袭时作者由外而内之情感历程,其层次安排可谓匠心独运。
词中的愁苦不似李清照南渡之前见流水落花叹相思的“闲愁”,而是国破家亡后无法排遣的“国恨家难”,写法上也不再有愁绪袭来时“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样影迹清晰的具体描绘,而是愁绪笼罩却茫然不知的状态。
故而词的开篇从“寻寻觅觅”的动作落笔,暗示了主人公整天都被愁苦浸泡的复杂心情。
这貌似闲散重复的小小动作,细细体会则大有深意。
试想,“寻寻觅觅”既表现了她的百无聊赖,若有所失而又若有所待,到底“失去”什么“期待”什么看来连她自己也不得而知。
人的痛苦之大莫过于有希望的等待,正是这种无名的期待而导致的反复“寻觅”,再由“寻觅”而又无果的动作,极其形象地暗示了词人内心空虚寂寞、希望寻找寄托的愁苦心境。
紧接着的“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无果后词人所感知的环境。
无来由的反复“寻觅”,说不清的惆怅反倒袭上心来,于孤苦伶仃中更觉孤寂清冷无助。
所以,“冷冷清清”既交待了清秋时节气候之“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孑然独处环境之“冷清”,更写出了词人内心之“冷清”。
寂寞无绪的“寻觅”后是备感“冷清”的环境气氛,一次次排忧解愁的失败,词人最终被一种彻彻底底的凄惨忧戚情绪所包围。
于是一句“凄凄惨惨戚戚”随之从内心喷涌而出,这是词人纠结一天后最明晰的内心感知,是其心境最真切的表白。
词人告诉人们,让她整日无法释怀心意冷清的情绪绝非一般的愁苦,因为愁情尚可解脱,让她凄惨忧戚的是无计消解的国破家亡,“凄凄惨惨戚戚”让我们听到了词人来自心底的凄厉无望的呐喊。
词的开头仅此三句,只用了由“寻、觅、冷、清、凄、惨、戚”七字构成的叠字句,内容丰富而有致,分别从动作到环境,再从环境到心情,经过这层层的烘托,无奈、冷清和愁惨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愁苦凄厉的基调,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叠字的语言形式中装载了丰富的内容,叠字的舒缓节奏暗含了情感的律动,三句叠字的连用,有如高空的流云于飘动之间顷刻要出现电闪雷鸣,词人久蓄的情感在迭转之下形成了骤然迸发之势,为其后的叙述与描写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与气氛的烘托。
本词的语言特色之二是仄声韵脚的使用。
这首词每句末字“觅、凄、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均为入声字,押的是仄声韵,这是李清照对词作用韵的改变,也是她对《声声慢》的曲调创造性的变革。
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
而这首词却改押仄声韵,原韵的徐缓节奏由此一变而为急促。
因为入声字具有短而促的特点,字调压抑沉降。
这种大胆的韵脚上的创造性变革独具匠心,其妙处有二:一是使原来曲调由舒缓平直变为连续急促陡落的坡度;二是曲调变急变促后适宜于表现哀惋凄厉之情调。
需要是创新之母,仄声韵适合了词人表达压抑悲凉心情的需要,与本词的悲怆的基调形成了完美的匹配。
口语词的大量使用是本词语言上的第三个特点。
口语入词虽非肇始于李易安这首《声声慢》,但在文人词中口语词如此高密度地使用,并形成通贯全词的口语化特色,《声声慢》无疑是夺了头标的。
这种口语化的特色其实在开篇一连串叠字的使用时就已定了基调。
叠字本身就是大众口语中常用的用词方式,极富口语化的语体色彩。
通篇词作,将这种口语化的用词用语特色贯彻到底。
先看用词,后面的各词句中几乎都有口语词做点缀,如“时候”“将息”“怎”“晚来”“点点滴滴”“次第”“了得”,都是口语词。
再看用语,词句中因这些口语词的点缀自然地都带上了口语体风格,如“乍暖还寒时候”“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等。
关于本词用词用语口语化的特点,因为非常显著,多数评价或鉴赏的文字都有提到,但是,这样口语化的用词、用语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似乎没有人专门就此做更进一步的分析,这对于作品的深度鉴赏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第一重价值在于切合了词作独白式表达方式的需要。
词这一文学样式本来就是介于诗与赋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所以很多人都将其看成赋体的压缩形式。
铺陈是赋体基本的表现手法,李清照在创作中纯熟地运用了赋体的这一表达特点,在词中连缀了“寻觅无着”“天寒难息”“酒难浇愁”“雁过伤心”“黄花堆积”“香消人老”“守窗感慨”“雨打梧桐”和“愁肠寸断”等九个片断,以独白的方式将其一一道来,给读者生动地讲述了一则“解愁不成反被愁困”的故事。
读者在聆听这一故事时,仿佛是面对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听她在絮絮叨叨轻声哀叹自己的悲凉与痛苦。
所以,口语化的用词用语,正契合了作直抒胸臆的表达诉求,读来自有身临其境之感,顿生情真意切之效。
口语化的第二重价值是词人对词牌曲调严格声律的“松绑”。
李清照大胆地以朴素清新接近口语的语言为词谱入新声,体现了倚声家不假雕饰的本色,极大地挣脱了词牌曲调声律与用语上的束缚,提高了词作的表现力与亲和力。
多个反诘句的使用是本词作语言上的第四个显著特点。
为适合作品口语化的需要,词人有意地穿插使用了四个无疑而问的反诘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边讲边问的叙述方式,其作用有三重。
一是直舒胸臆之需要。
反诘句加重了对所表达意思的强调力度,其下是不用反诘句的语句,语气之轻重对比一看便知:“三杯两盏淡酒,不敌他、晚来风急。
”“憔悴损,如今无人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难以到黑。
”“这次第,非一个、愁字了得!”二是强化感染力之需要。
反诘句的使用无异于词人伸出的一双手,一下子把读者拉了进来,使读者直接变成了词人倾诉的对象与情感的共同体验者,从而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是借四个反诘句的推力,把愁苦凄凉的情感渐次推向高潮,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冲击波,产生了直逼人心的审美力度。
另外,炼字功夫之深也是词作语言的一个特色。
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语,说的就是“炼字”。
李清照为提高词作的表现力,在“炼字”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梧桐”两句借用了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之词意,同样的意思,但李词写雨只用“细”与“点点滴滴”,却写尽了“离情、愁绪”,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仅此一点即见李词比温词在用词与表现上更见功力,笔更直而情更切。
最后“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更是蹊径独辟之笔,“了得”二字更为神奇。
自古文人骚客,言愁或有千斛万斛,或是如江如海,总之离不开一个“多”字。
李词却是别出心裁地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乱而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其奇妙处在于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只用一个口语化的“了得”点化便戛然而止。
表面上假造了一个“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早已把无限的心绪倾泻无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四两拨千斤”,是李清照“炼字”达到的传神效果。
总之,用字用词的语言艺术是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最值得关注与鉴赏的。
一部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固然有多重的艺术魅力,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为文学毕竟是语言的艺术。
传世之作无疑都富含了极高的语言价值。
重视作品语言的使用,应该是文学鉴赏之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