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的概念

合集下载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

(二)环境1.环境是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包括非生物要素和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体。

2.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3.环境质量与问题4.环境的功能:空间、营养、调节的功能5.环境的特征: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现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三)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活动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按照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1、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生态时代人与自然发展的三个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生态社会阶段。

2、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3、世界“经济生态化”发展趋势的出现。

(四)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人居环境在内容上划分为五大系统1、自然系统2、人类系统3、社会系统4、居住系统5、支撑系统(一)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1、自然系统2、人类系统3、社会系统4、居住系统5、支撑系统(二)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在借鉴Doxiadis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初步将人居环境范围简化为:1、全球2、国家与区域3、城市4、社区(村镇)5、建筑1、全球:着眼于全球的环境与发展,特别要把眼光放在直接影响全球的共同的重大问题上,抓住重点问题,寻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国家与区域荷兰国家规划政策:综合性;重视自然方面;充分考虑相关的因素,如社会、经济;强烈的生态感;团体和个体的倾向性;保护绿地和划分城市土地;3、城市: 城市这一层次涉及的问题很多,也最为集中,必须抓住整体性。

(1)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2)支撑系统(3)各类建筑群的组织(4)环境保护(5)城市环境艺术4、社区(邻里)城市与建筑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中间层:——就城市结构系统而言,可称分区、片区——就社会组织而言,可称社区、邻里——就城乡关系而言,可指小城镇、村镇。

人居环境导论ppt课件

人居环境导论ppt课件

”。因为吉林四面环山,所以形成了类似“盆地”的
地理样貌,以至于吉林市的实际可发展面积很低。而同样地处吉林的长春,则因为广阔
的平原地貌,一跃成为了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可见地理位置不光影响的是人的居住环境,还会影响到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发展。
家乡的简介与过去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2100s Future
我希望有朝一日我的家乡也能 成为大城市,我希望我家乡的 每一片土地都能得到合理的运 用,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吉林的 美丽。
THANKS
感谢收看
中国 · 吉林市松花江河灯文化节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节日,有很多主题,建筑的,节日的,美食的等等等。而且这个 河灯节一年会办很多次,一次持续很多天,基本上不论什么时候走在吉林江边的夜晚, 江面上都会浮起很多精美的河灯,多的时候十几个,江面几乎都塞满了。
家乡的现状
The disadvantag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PART 4
家乡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
未来城市建设方向也正是往科学性、可行性、人本性、可持续发展性、利于生态环境等方向发展。
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
The core of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No.1
With the person this
以人为本,让城市更人性化, 缔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 间形态。
家乡的现状
The disadvantag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吉林市的特色节日

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一、城市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居住者所处的环境,包括居住区的生态环境、建筑环境、社区设施、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安全等因素。

城市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加深,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健康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城市人居环境的现状问题在城市人居环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 环境污染:城市废气、废水、废固体等排放,对居民生活以及城市生态系统都有影响。

据相关统计,每年有1.3万人因空气污染死亡,城市水体污染也十分普遍。

2. 建筑质量问题:一些旧社区的建筑老化、脱漆、裂缝等问题,长期存在的霉点、潮湿、漏水等等,都会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

2. 城市交通拥堵: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居民心中的痛点,城市居住、工作、教育等方面的交通信息也不够畅通。

3. 对应急保障的不足:从气候变化的角度看,极端天气,如台风、暴雨、雷电等,会产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的危害,城市应急调查、预警、救援体系也不够完善。

三、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化措施1. 处理环境污染:减少工业废气、废水排放量、重点治理污水等。

政府也可以采取减税免费、贷款优惠等经济激励措施,鼓励生态环境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2. 修改建筑标准:就地加装集成墙保温、干挂石材或涂料粉饰等更适合城市的建筑物。

3. 交通疏通:城市车道调整、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加速中心城区绿地建设等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的共识,与此同时,也可以鼓励绿色设施的设立,例如用分割带或绿化带将非机动车道与行驶线隔离开来,加强非机动车和人员安全保障。

4. 加强应急救援:扩建应急救援中心、加强应急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民防意识、做好应急演习等工作都是提升城市安全水平的有效措施。

四、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九方面做好若干工作,具体包括:1. 规划引领:各城市应加强人居环境规划和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划。

第一章 人居环境概论

第一章  人居环境概论

第一章人居环境概论1.1人居环境的概念1、人居环境:也叫“人类住区”或者叫“人类聚居”,是指人类生存、从事生存、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

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公共环境和地球环境。

2、吴良镛院士指出:人类住区不仅仅是指住房、一个城市、小镇或乡村的体形,它所指的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的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

)1.2人居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萌生1、发展过程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起, 环境和生态平衡开始遭到破坏。

随着20世纪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兴起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迅速恶化。

学术界: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该书用生态学原理分析了杀虫剂对人类环境的毒害。

提出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环境污染”问题开始被人类关注。

1968年“罗马俱乐部”,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教授《增长的极限》书中对人类采取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的经济方式首次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民间:1970年,美国参议员 G·纳尔逊“地球日” , 尼斯·海斯响应并组织游行 4月22日全美的“地球日”。

联合国:1972年6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1992年6月3日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2、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1976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住区国际会议, 正式接受了人类聚居的概念并成立“联合国人居中心”。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宗旨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

标志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中,专设了“人类住区”一个章节,集中讨论了关于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的,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问题3、我国1994.3.25 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包括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四个部分,并在其中设立了“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一章,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人居环境的高度重视。

人居环境 环境卫生 工作目标

人居环境 环境卫生 工作目标

人居环境环境卫生工作目标
人居环境是指人们居住的环境,包括住宅、社区、城市等。

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人居环境应该是安全的,包括建筑结构的安全、防火防盗设施的完善等。

其次,人居环境应该是舒适的,包括通风良好、采光充足、噪音控制等方面。

再次,人居环境应该是美观的,包括绿化环境、景观设计等,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

此外,人居环境还应该是便利的,包括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等,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环境卫生是指周围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状况。

良好的环境卫生对于预防疾病的传播、保障居民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环境卫生包括垃圾处理,包括垃圾分类、垃圾清运等,确保环境的整洁。

其次,环境卫生还包括对污水、废水的处理,防止污染。

此外,环境卫生还包括空气质量的保护,防止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工作目标是指工作中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在人居环境和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工作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加强
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工作的开展;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保障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总的来说,人居环境和环境卫生是密切相关的,良好的人居环境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卫生作为保障。

而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相关的工作目标,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资料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资料
人居环境科学与人类聚居学区分开来,是基于中 国的实际情况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2 人居环境科学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为此,我们这样定义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 及其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连贯一切 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 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其 涉及领域广泛,是多学科的结合,他的研究对象 是人居环境。
“五个统筹”的核心就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 续发展,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储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
“五个统筹”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社会发展的 总方针,也是指导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最高指 导原则。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 的中介
——人居环境内容复杂
——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 生影响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1 可持续发展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环境为 主题的会议。
道氏还将15个单元化分为三大层次: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1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人居环境的层次观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一个重大问题,
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单元不仅在于居民量的不同,还带
来了内容与质的变化。

城市人居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1.1城市人居环境人居环境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Doxiadis1968年所著的《人类聚居学》一书,他认为人居环境“是地球上可供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包括从简单的遮蔽物到巨大的城市等各种类型的聚落”。

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仅有10余年,提出后很快就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

但到目前为止,人居环境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但总体来说,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的简称,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成果。

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现在人类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王鸣等将城市人居环境划分为传统型和综合型两类[4];陈启明认为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一定的地理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6]。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

因此不断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也成为每个城市的迫切任务。

1.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理论来说,指标体系固然越多越好,但是过多的指标会带来不必要的繁琐,因而我们往往只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当中。

但是,为了做到针对性又不失全面性,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灵活运用科学的方法。

本文在遵循以人为本、科学性、层次性和精简性的构建原则上应用了较为合理、可行的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进行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之后,进一步综合评价地域的自然生态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需求状况,确定具体可得性指标体系用于人居环境评价。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汇总资料

五大系统,三大层次,人居环境汇总资料

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将整个人类聚居分为15
个单元:
人体——房间——住所——住宅组团——小型邻
里——邻里——小城镇——城市——中等城市——大城
市——小型城市连绵区——城市连绵区——小型城市
洲——城市洲——普世城
2.2人居环境的构成
2.2.2 人居环境的五大层次
在15各聚居单元中,除规模较小的几个单元外,其他各单 元无论在人口规模上,还是土地面积上。大致都呈 1:7 的 比例关系,与中心地理论相一致。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2 “五个统筹”
2003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 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五个统筹”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1 人居环境的概念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活聚居的地方 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 是人类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1 人居环境
2 人-- 居 --环境
人 : 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研究对象
2.1 人居环境与人居环境科学
2.1.2 人居环境科学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人居环境科学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联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
经济文化和工程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
所以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以以下几方面作为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的概念?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包括自然、人群、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时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动地改造自然。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是各种建筑、园林及其聚集状态组合,是人居与人、自然的关系组合。

人居环境=人+建筑内环境+建筑外环境+人与建筑的聚集状态。

人类通过人居环境与自然发生联系,而自然则通过其对人类产生影响。

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相互联系的载体,三者是紧密相连的。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

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