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合集下载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篇一《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书,哇塞,真的让我感触颇多!说实在的,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呢,这会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著作?也许是我想多了,当我真正读进去之后,发现它真的很有意思!书里讲的那些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知识,让我大开眼界。

就好像突然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比如说,原来我们住的房子、小区,甚至整个城市的规划,都有这么多的讲究!这可不是随便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儿。

我觉得吧,好的人居环境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怀抱,能让我们舒舒服服地待在里面。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住的地方嘛,能遮风挡雨不就行了?但真不是这么简单!一个舒适、健康、美观的居住环境,那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可大了去了!想象一下,你每天回到家,看到的是乱糟糟的小区,到处是垃圾,绿化也差得要命,你心里能舒服吗?我觉得肯定不能!相反,如果小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那感觉能一样吗?读了这本书,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是不是有时候太注重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人的感受呢?也许是吧。

不过我又觉得,随着大家对这方面的重视,未来我们的居住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说,以后我们会不会住在像科幻电影里那样超级智能、超级环保的房子里呢?我觉得有可能哦!总之,这本《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真的让我收获满满,推荐大家也读一读,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呢!篇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哎呀妈呀,我刚读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们能想象吗?以前我从来没想过,我们住的地方还有这么多的门道!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居环境的新认知大门。

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居住环境的规划和设计,真的让我恍然大悟。

我以前就觉得,房子嘛,能住人就行,管那么多干嘛?现在我才知道,大错特错!一个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让我们住得舒服,还能影响我们的心情和健康呢!比如说,小区里要有足够的绿地和休闲空间,这样我们才能在忙碌的一天后,有个放松身心的地方。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的变革。

从最初的土、木、石,到后来的水泥、钢筋、玻璃,再到现在的各种新型材料,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文明进步。

然而,在建筑材料不断升级换代的我们也需要它们对我们人居环境的影响。

建筑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人居环境的品质。

例如,传统的砖石材料在制造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染。

而新型的绿色建筑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再生塑料等,则可以在保证使用性能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选择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对于创造宜居的环境至关重要。

建筑材料对于室内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些材料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而一些新型的绿色建筑材料,如生态木、竹材等,则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点,能够为室内环境提供良好的保障。

建筑材料的变革也影响着城市环境。

传统的建筑材料往往难以回收利用,而新型的绿色建筑材料则具有可循环使用的特性。

因此,使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可以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建筑材料的升级换代的我们不能忘记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

我们应该选择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以创造宜居的环境,保障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美好的人居环境。

绿色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建筑领域,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推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绿色建筑材料以其独特的环保特性和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正在逐步改变我们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认知。

首先,绿色建筑材料的主要特性是其环保性。

与传统建材相比,绿色建材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它们通常使用可再生或回收的原材料,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同时,许多绿色建筑材料还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隔音性能,这使得在建筑过程中能够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

其次,绿色建筑材料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

《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

《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第一篇:《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环境科学导论》读书心得通过学习《环境科学导论》我明白了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

可是这个村庄正在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行动。

意识到那种无节制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我们愿意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来善待地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生(Rescue)善待地球的生活,是人人可以接近的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信号,它刺激着企业界去发展绿色的技术;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要求,它鼓励着政治家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政绩;绿色生活是一个绿色的承诺,它提醒当代人去保障后代人生存的权利。

善待地球,是一种时尚,一种世界性和世纪性的时尚。

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绿色,也就渗进了我们的文化与文明。

在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正如环境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

善待地球,也是一种回归,向崇尚亲情、崇尚自然的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荒掉我们的精神家园。

物质文明若不与环境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给人类带来的将是短暂的满足和永久的厄运。

善待地球,又是一场变革,一场静悄悄的、牵涉到每个阶层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变革。

它需要智慧去关注生存环境的变化,需要良知去阻止破坏环境的现象,需要热情去传播环保的理念,更需要勇气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价值和生活习惯,它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因为它的成败所系,是人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毁灭。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强的发展压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细致阅读,梳理出全书的内容体系框架。

又结合个人体会与相关图书、评论文章,总结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最后,通过相关实践案例和比较人居环境科学与人类聚居学,评价和综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人类聚居学;方法论体系;实践运用五年前,在设计课的老师推荐下,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阅读了吴先生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收获颇深。

五年后,再度拿起这本厚重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心中却百感交集。

五年的本科教育,经历过多次设计实践,当初那个“规划梦想美好世界”的幻想似乎早已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中规范、设计要求、数据、指标的条条框框。

然而无论如何,在这个市场主导一切,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仍旧需要那种沉着冷静的科学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实践方法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就是这样一本朴素的科学著作。

全书上半部分,吴先生耐心而睿智的解释了人居环境科学的体系、原则、主导学科、研究方法,又结合实践,批判了现代人居环境规划的种种不足,为我们展示出一套崭新而清晰的工作方法。

下半部分,通过整理和综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说,吴先生又向我们展示了他对这一学说继承、评判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朴素性与科学性就在于,全书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叙述,又是对这一成果的再评估与再分析——简而言之,《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本身就是一个作者吴良镛先生和广大读者探讨人居问题的广阔平台。

那么,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之上,吴先生想向我们传达的讯息又是什么呢?五年前,在我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前提下,错误的认为本书仅仅旨在介绍人居环境科学体系。

五年后再读,这一认识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我看来,《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全书传达的最重要的讯息便是一套包括整体性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自适应性”引导发展等在内的,极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人居环境工程读后感

人居环境工程读后感

人居环境工程读后感
在阅读《人居环境工程》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及我们在建设和改造人居环境中的责任和使命。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人居环境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作者展示了人类从早期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到逐渐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再到如今保护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

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

在人居环境工程的实践中,我领略到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力量。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我们可以创造出既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居环境。

例如,绿色建筑和绿色能源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还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这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让我对人居环境工程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同时,书中也指出了当前人居环境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以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人居环境工程》这本书让我对人居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会创造出更美好的人居环境,为人类的未来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希望。

人居环境工作总结个人心得

人居环境工作总结个人心得

人居环境工作总结个人心得
在人居环境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了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也认识到了自己在改
善环境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一些个人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了环境工作的重要性。

人居环境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
影响,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让人们身心愉悦,而一个恶劣的环境则会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和困扰。

因此,改善环境工作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它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也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我明白了环境工作需要团队合作。

在环境工作中,往往需要多方的合作
和协调,包括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的合作。

只有通过团队的努力和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环境工作的进展,才能更好地实现环境改善的目标。

另外,我也认识到了环境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

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
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找到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让环境工作更加具有实效性和长期性。

最后,我深刻体会到了环境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为从事环境工作的一员,我们肩负着改善环境、保护自然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让环境变得更加美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总的来说,人居环境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不断地
学习和创新,需要我们团队合作,更需要我们怀揣着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会继续努力,为改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环境工作中,共同为美丽的地球做出贡献。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自从来到清华高校建筑系开头,好像就不断的有老师和同学在耳边提到“人居环境”这个名词,但是本科阶段懵懂的我对“人居环境”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熟悉,知道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筑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问题,记得曾经选过几门和人居环境有些瓜葛的课程,向系统的学习这么学科,但是听过课之后却令我更加的迷惑:到底什么是人居环境,怎么讨论人居环境,老师的课上讲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棰”几乎什么都有,几乎什么都要考虑。

在我的观念中,又好像觉得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看了《人居环境概论》这本书之后,我的思想最终清楚了。

原来自己的熟悉并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是围绕城乡进展诸多问题进行讨论的学科群,因此我们称之为‘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而不是人居环境学。

”“在讨论方法上进行融会贯穿的综合讨论,即先从中国建设的实际动身,以问题为中心,主动地从所涉及的主要相关学科中吸取才智,有意识的查找城乡人居环境的新范式〔paradigm〕,不断地推动学科的进展。

”这是吴良镛教授写在本书前面的一段话,读到了这段话,我立时觉得眼前清楚了起来,这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听说过的说法了,以前受到的理科的训练,都是要讲究简化、建立基本模型、对某些东西忽视不计……一句话,要把冗杂的世界别的简洁,但是这里给我们供应的则是一个更加实事求是的做法:冗杂的东西,就应当用冗杂的方法来解决。

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很早以前老师说过的一句关于读书的很简洁的话:“书要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

”其实不光是读书,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由冗杂归于简洁,又要由简洁回到冗杂。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后半段,提到了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开放的巨系统的观念,这更加令我觉得兴奋,第一次看到自己始终以来近乎直觉得的观念,被权威人士述诸笔端,并且得到了其……。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课件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课件

2.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释义”,阐述了人 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 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 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是吴良镛院 士指导研究生章肖明等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研究的 综述。
1.作者与背景介绍
1993年,吴良镛院士特邀约周干峙、林志群同志一起分析了当前建筑 业的形势和问题,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1997年,吴良镛院士在《“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论文中表示人 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体系,目前并不急于编写大著。 2001年,吴良镛院士在多年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著述成了《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这也是目前为止少有的、对人居环境科学 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
国家与区域
城市 社区(村镇) 建筑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 2章 人居环境科学 基本框架构思
五大原则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框架体系
1 2 3 4 5
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生态 经济 技术
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 社会 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文化艺术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 4章 人居环境规划 与设计论
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探索
发展的眼光 全局的眼光 弹性理念
对传统规划的反思和规划方法的再思考 基本原理 具体做法
城市设计融入各阶段的规划中 人工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与艺术结合,创造多样性的场所意境
公众参与理念
4.对本书的个人观点
观点1 人居环境科学刚刚在国内提出,本书旨在构建一个 人居环境科学的框架,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以及具体方法和内容的研究方向,所以本书名为“ 导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者与背景介绍
1993年,吴良镛院士特邀约周干峙、林志群同志一起分析了当前建筑 业的形势和问题,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1997年,吴良镛院士在《“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论文中表示人 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体系,目前并不急于编写大著。
2001年,吴良镛院士在多年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著述成了《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这也是目前为止少有的、对人居环境科学 进行系统阐述的专著。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4章
人居环境规划 与设计论
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探索
4.对本书的个人观点
观点1
人居环境科学刚刚在国内提出,本书旨在构建一个 人居环境科学的框架,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以及具体方法和内容的研究方向,所以本书名为“ 导论”
观点2
本书中的思想是对人居环境这一学科的初步构想 ,虽有一定的实践,但仍需要在更加长久的时间 内加以验证和补充,书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展望。
综述。
2.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人居环境科学释义
第1 章 第2 章 第3 章 第4 章 第5 章 第6 章
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的缘由与过程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思 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论 人居环境科学与教育 人居环境科学实践的道路上
2.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 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 基本框架构思
研究框架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框架体系
人居环境科学建设要注 意五个统筹,在五大原 则的指导下,从五大层 次对五大系统进行研究 总结,并最终运用到实 际当中。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 基本框架构思
学科体系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框架体系
学科组织构建尚处于起 步阶段
五大层次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框架体系
在借鉴道氏理论的基础 上,根据中国存在的实 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 的实际情况,初步将人 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 五大层次。
全球 国家与区域 城市 社区(村镇) 建筑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 基本框架构思
五大原则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框架体系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 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 基本框架构思
五大系统
定义 构成与原则 框架体系
借鉴道氏“人类聚居学”, 用系统观念,从分解开 始,将人居环境从内容 上划分为五大系统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 基本框架构思
书名:《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英文名:《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作者:吴良镛
成书时间:2001.10
目录
1 作者与背景介绍 2 主要内容 3 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4 对本书的观点 5 收获与疑惑
1.作者与背景介绍
吴良镛
男,1922年生于南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 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 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其先后 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 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 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 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人居环境不同方面可有 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 体系
主导专业 建筑、地景、城市规划 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 开放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3章
人居环境科学 的方法论
如何对待复杂性
复杂性 “范式”探索
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与 现象,我们常把问题加 以简化,进行分析、求 解,这种简单原则本是 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或 过程,可以形成科学的 理论。但是,实际上未 必全然如此,甚至到了 谬误的地步。
各门科学的相互联系性 整体和整体性的科学(p103)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居住 交通 工作 游憩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3章
人居环境科学 的方法论
“范式”探索
复杂性 “范式”探索
融贯的综合研究 以问题为导向 “庖丁解牛”与“牵牛鼻子” 综合集成,螺旋式上升
探索“范式”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 方法的框架
由“范式”和科学集团推导出科学 共同体
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 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框架体系
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 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 为一个整体,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 ,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第7 章 第8 章 第9 章 第 10章 第 11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 人类聚居学理论研究 聚居建设行动的研究和建议 道氏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实践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本书的重点章节为第2、3、4章
3.重点章节与理论介绍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 基本框架构思
定义
人居环境
定义 构成与原则
2.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人居环境释义”,阐述了人
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
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
的研究实例。第二部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是吴良镛院
士指导研究生章肖明等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研究的
5.收获与疑惑

收 获
虽然本书已成书十多年,但其中的很多理念仍然具有活力 与指导意义(生态理念、复杂性科学理念、综合规划与战 略规划的重要性)
疑惑 在具体实践中,人居环境科学的作用如何体现出来
我国目前是否有一些可作为经典的人居环境科学“范式” 的实践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