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导论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2002‐1‐1“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之导论1 从广义建筑学起步吴良镛 2013-09-171.1 个人的学术生涯——1940年代,在战火纷飞中求学,初入建筑之门,学术思想的启蒙——1948年,赴美求学,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城乡建设,参与长安街规划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等重大项目——文革结束后,满怀激情,再次投身于建筑领域的工作中,希望冲破困惑的迷雾,找到建筑学的方向1.2 建筑学必然要向科学发展1981年,参加文革后第一次全国院士大会,认识到:——双肩学术责任的加重——建筑学专业必然要向科学发展,否则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 1983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在长春召开会议,我进行了题为《住房·环境·城乡规划》的学术报告,确定了后期研究发展的基本方向,三十年后看来仍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向年有很前城乡环境保护科研与业务工作结构示意图1.3 从建筑到聚落——“聚居论”的突破中文“建筑”一词源自日语的翻译,在很长时期中,中国社会所认为的“建筑”等同于“房子”。
对建筑学要义的探索从未停顿。
1947年,梁思成先生从美国回来,在建筑系的开学典礼上对第二班学生的讲演,提出两点:——“住者有其房” ,有意识地把建筑的主要任务导向适宜居住者有其房有意识地把建筑的主要任务导向适宜居住的住宅——“体形环境论”(physical environment),是指以物质空间环境为主体,从家居至整个城市及若干城市间的联系,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舞台”,将建筑的概念从房子走向环境· 中国古代聚落的社区认识昔日黄帝经土设井,以塞争端……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
一则不泄地气,二则无费,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之更守,七则出入相同,八则嫁聚相谋,九则有无相贷,十则疾病相救。
——《文献通考·职役考》· 中国古代聚落的等级体系即牧于邑,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
美丽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美丽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华民族文明历经五千余年,从把文字发明出来,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人积极面对外界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居住环境,以保护与充分发掘自然资源的最佳状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人居环境风格。
“环境”事关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和谐,它涉及物理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个人居住环境。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一个宜居的社会环境,成为中国人处理社会发展和全面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同时,良好的人居环境有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首先,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社会生活质量,减少社会不安定等,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国民心理健康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
宜居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促进社会各界的文化素质提高,建立文明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此外,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它能更有效率地把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也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垃圾污染等问题,都占据了报纸的头条。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大约一半的地区受到严重环境污染,空气质量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影响着居民的健康和舒适度。
人们担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可能进一步加剧。
因此,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都成为当代中国极为紧迫的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来规范社会环境建设,以便更加全面合理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首先,采取立法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律约束范围,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及时监测调查环境质量,制定环境标准,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监督和执法,把环境污染问题铲除在萌芽状态,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保障。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城市规划部分【一】)

1、人类聚居的定义与组成
(6)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方法
➢经验 ➢经验实证 ➢抽象理论得出理论假设 ➢把理论假设进行实际验证 ➢反馈并进行理论修正
2、人类聚居基本事实分析
(1)人类聚居静态分析 ①聚居的数量和种类 1960年全球共有1409.22万个人类聚居,29.6亿人。 ➢乡村型聚居:92200个,占地35%,13.35亿人 基本特征: 基本类型: ➢城市型聚居:1400万个,占地65%,16.25亿人 基本特征: 基本类型: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聚居的定义与组成 (1)什么是人类聚居? ——————道萨迪亚斯
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是人类为了自身生活而是用或建造的任何类型的场所。 ➢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 ➢人类聚居实际上指我们的生活系统。 ➢人类聚居的广义定义,人类聚居是人类为自身所做出的地域安排,是 人类活动的结果, 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为人类聚居 而行动》
人居 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开课院系:城市建设学院 任课教师: 刘 杰
周莹 张世富
LOREM IPSUM DOLOR
1
人居环境
2
城乡规划
3
建筑学
城乡规划 Urban & Rural Planning
主讲教师: 张世富
雅各宾时期:重点是第三阶级和城市贫苦手工业和工业者 ①改善城市交通,增辟几条交通干到; ②开放城市基础基地,将巴士底狱夷为平地,修建绿化广场,广泛绿化; ③提出建筑应该追求简单,体现“建筑就像平民的道德一样单纯的”原则。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引言:吴良镛先生所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天人合一”这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又重新被强调地提出来了。
全书的内容博而约,不仅指明了人居环境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于任何层次的人居环境建设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囿于知识有限,本文只择取几点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
1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即:“从外围学科中有重点地抓住与人居环境科学有关的部分加以融会贯通(即要求理解深透一些)。
”我们所面临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常有人说,科学从一切方面研究事物。
然而问题是,球体有多少条半径,任何事物就有多少个面。
就是说,是无数的,根本不可能从一切方面研究。
应当搞清楚的是从哪些方面比较重要、需要,哪些方面比较不重要、不需要。
这也许可以很好的解释吴良镛先生“有重点地抓住”“有关部分”的涵义。
正像不可能从全方位同时靠近物体一样,也不可能一下子从所有方面研究人居环境,而必然要建立一定的次序性。
除了要“有重点地抓住”“有关部分”,还有就是要“融会贯通”。
吴良镛先生对“融会贯通”的解释很简单——理解深透一些。
而如何理解深透一些,确是值得思考的。
一是对“有关部分”的深入研究,了解部分;二是对“有关部分”之间关系的研究,把握整体。
“建筑的学问是广泛的……如果注意到一切学问在其间会有相互贯通之处……了解一切学问的共同之处,便会更容易学到全体了。
”然而,要形成对人居环境的正确认识,除了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还需要了解甚至掌握大量“相关部分”的知识。
因为“最好和最有成效的规划师,是那些具有良好边缘学科知识的人。
他们不仅掌握规划的技巧,而且熟知规划问题,与围绕这些问题的社会主导力量之间的关系”。
否则,就只能“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点子多”了。
2 以问题为导向“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是针对具体的人居环境问题……提出质疑、思考……待研究成熟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篇一《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书,哇塞,真的让我感触颇多!说实在的,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呢,这会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著作?也许是我想多了,当我真正读进去之后,发现它真的很有意思!书里讲的那些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知识,让我大开眼界。
就好像突然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比如说,原来我们住的房子、小区,甚至整个城市的规划,都有这么多的讲究!这可不是随便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儿。
我觉得吧,好的人居环境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怀抱,能让我们舒舒服服地待在里面。
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住的地方嘛,能遮风挡雨不就行了?但真不是这么简单!一个舒适、健康、美观的居住环境,那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可大了去了!想象一下,你每天回到家,看到的是乱糟糟的小区,到处是垃圾,绿化也差得要命,你心里能舒服吗?我觉得肯定不能!相反,如果小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那感觉能一样吗?读了这本书,我就在想,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是不是有时候太注重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人的感受呢?也许是吧。
不过我又觉得,随着大家对这方面的重视,未来我们的居住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你们说,以后我们会不会住在像科幻电影里那样超级智能、超级环保的房子里呢?我觉得有可能哦!总之,这本《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真的让我收获满满,推荐大家也读一读,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呢!篇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后感哎呀妈呀,我刚读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书,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们能想象吗?以前我从来没想过,我们住的地方还有这么多的门道!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人居环境的新认知大门。
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居住环境的规划和设计,真的让我恍然大悟。
我以前就觉得,房子嘛,能住人就行,管那么多干嘛?现在我才知道,大错特错!一个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让我们住得舒服,还能影响我们的心情和健康呢!比如说,小区里要有足够的绿地和休闲空间,这样我们才能在忙碌的一天后,有个放松身心的地方。
《人居环境》课件2

聚居地区;工业区和港区主要是工作区;长途
客运站属于交通用地。第 (2)题,自然系统是在
自然环境中形成的,排除①;人类系统也有部
分自然形成的,排除②。
答案:(1)A
(2)D
影响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知识精析
地理区位值潜力。在满足 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典雅的 环境、安全舒适的居所和便利的交通,应是房 地产开发追求的永恒主题。
各类学校、近邻亲朋、文化氛围、个人发 展、物质需求
构成 要素 社会
评价内容 景观规划、文化娱乐设施、社区文化、社 区治安、公共管理、邻里和谐、就业状况、 社会福利 房型设计、隔音设施、建筑质量、通风状 况、阳光采光、管道设施、结构布局、楼 层高度、建筑密度、住宅间距、住宅特色、 防火材料 室温控制、电力供应、卫生设施、垃圾处 理、电信服务、医疗保健、商业网点、排 水系统、智能网络系统
思考 3.住宅区和人居环境有什么区别? 【提示】 住宅区和人居环境都是指地球表面的 某一空间地域,人居环境这一空间地域可以大到 整个城市和整个乡村,小至家庭或邻里之间。而 住宅区仅仅指城市中用于居民生活居住的功能区, 城市除了住宅区,还有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 和文化区等空间地域。 住宅区是从土地利用方式角度界定的空间地域, 而人居环境却是从人地关系角度,强调以人为中 心,确定其内涵。
建筑
支持 网络
学以致用 1. 日照市提报的“日照市海滨生态绿化建设项 目”在荣获 2006 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的基础上,2008年又被建设部推荐申报“2008 年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完成 (1)~(2)题。 (1)为申请“2008年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 范例奖”成功,日照市政府应从哪些方面建设 人居环境( )
人居环境导论ppt课件

”。因为吉林四面环山,所以形成了类似“盆地”的
地理样貌,以至于吉林市的实际可发展面积很低。而同样地处吉林的长春,则因为广阔
的平原地貌,一跃成为了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可见地理位置不光影响的是人的居住环境,还会影响到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发展。
家乡的简介与过去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2100s Future
我希望有朝一日我的家乡也能 成为大城市,我希望我家乡的 每一片土地都能得到合理的运 用,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吉林的 美丽。
THANKS
感谢收看
中国 · 吉林市松花江河灯文化节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节日,有很多主题,建筑的,节日的,美食的等等等。而且这个 河灯节一年会办很多次,一次持续很多天,基本上不论什么时候走在吉林江边的夜晚, 江面上都会浮起很多精美的河灯,多的时候十几个,江面几乎都塞满了。
家乡的现状
The disadvantag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PART 4
家乡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
未来城市建设方向也正是往科学性、可行性、人本性、可持续发展性、利于生态环境等方向发展。
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
The core of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No.1
With the person this
以人为本,让城市更人性化, 缔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 间形态。
家乡的现状
The disadvantag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吉林市的特色节日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细致阅读,梳理出全书的内容体系框架。
又结合个人体会与相关图书、评论文章,总结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最后,通过相关实践案例和比较人居环境科学与人类聚居学,评价和综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境科学;人类聚居学;方法论体系;实践运用五年前,在设计课的老师推荐下,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阅读了吴先生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收获颇深。
五年后,再度拿起这本厚重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心中却百感交集。
五年的本科教育,经历过多次设计实践,当初那个“规划梦想美好世界”的幻想似乎早已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中规范、设计要求、数据、指标的条条框框。
然而无论如何,在这个市场主导一切,人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仍旧需要那种沉着冷静的科学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实践方法论。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就是这样一本朴素的科学著作。
全书上半部分,吴先生耐心而睿智的解释了人居环境科学的体系、原则、主导学科、研究方法,又结合实践,批判了现代人居环境规划的种种不足,为我们展示出一套崭新而清晰的工作方法。
下半部分,通过整理和综述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说,吴先生又向我们展示了他对这一学说继承、评判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朴素性与科学性就在于,全书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叙述,又是对这一成果的再评估与再分析——简而言之,《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本身就是一个作者吴良镛先生和广大读者探讨人居问题的广阔平台。
那么,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之上,吴先生想向我们传达的讯息又是什么呢?五年前,在我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前提下,错误的认为本书仅仅旨在介绍人居环境科学体系。
五年后再读,这一认识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我看来,《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全书传达的最重要的讯息便是一套包括整体性研究、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自适应性”引导发展等在内的,极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美好乡村建设思考
摘要:近年来,人居环境的相关研究明显倾向于城市,而忽视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随着安徽省“美好乡村”的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也在逐步开展。
本文分析了人居环境科学与美好乡村建设的关系及美好乡村建设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建设提供参考,有所侧重的解决问题。
关键词:人居环境,美好乡村,建设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借鉴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初步形成,为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
人类聚集居住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生产效率,乡村人居环境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充分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能只是一味的关注城市的发展而忽视乡村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来“美丽中国”,安徽省紧紧围绕这一新理念,致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提高乡村的人居环境质量。
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高低,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大问题。
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重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中国著名建筑教育家、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针对人类聚居存在的问题,在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并由其发展构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2]。
吴良镛教授认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遵循生态、经济、技术、社会和文化艺术这五大原则。
吴良镛院士将人居环境从内容上划分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网络等五大系统,从范围上界定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和文化艺术等五大层次,形成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基本框架(图1)。
可以说,“人居环境科学”在总结过去城市问题的基础上,把建筑学、城市规划与景观学的思想系统化,因为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三位一体,三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图1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基本框架
2 美好乡村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而“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美好乡村的建设。
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人民的共同福祉[3]。
美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又美又好的乡村。
“美”主要体现在乡村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乡村的生活美、自然美、环境美、特色美;而“好”则是内在的,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措施,来最终实现乡村的宜居、宜业、富裕、文明与和谐[4]。
3 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
人居环境的关键在于“人”,农村人居环境是以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物质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的空间场所,包括农村环境、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社区交往等。
它是以农村为特定区域,以农村居住人群为主体,以农业为对象的半人工化的人类栖息活动的地理空间;是城市向自然过渡的半人工化生态环境。
美好乡村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
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可以保护农村原始山水田园生态资源,构建绿色乡村体系,形成生态宜居农村新亮点;美好乡村建设可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创收,改善落后的生活环境,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美好乡村建设有助于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各地民俗文化,拓展农村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
总之美好乡村建设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背景。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美好乡村,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好坏。
4 美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在美好乡村建设的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学校的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院都在做相关的设计,从专业的角度提升农村的人居环境。
但是在实施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农村生活背景较少,使得部分规划脱离了农村实际情况,或者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起不到多少实质性作用。
资金来源资金投入太有限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投入主要是面对城市建设,农村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基层
政策微薄的资金投入和农民自己集资。
由于基层政府筹集的资金有限,农民收入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不足
由于农村财政投入有限,基层干部和农民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意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基本都放在发展经济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很少。
有些农村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比如为了吸引一些小企业、加工厂的加入,当地政府对企业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噪音、病菌、烟尘、垃圾等的要求很低,这些小成本企业基本上没有防护和治理措施,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太落后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十分普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农村仍然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问题。
农民参与建设热情不高
现如今农村中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常年在外使他们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缺乏认识与了解,而农村中剩下的一些老人、妇女、小孩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对美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农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消极态度使得美好乡村建设缺乏人员支持而举步维艰。
结语
我自己就是在农村长大的,对这些切实存在的问题,深有体会,家里的一些亲戚朋友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参与度不高,觉得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的不足,更多的在关注如何增加经济收入。
这些问题不仅是未来乡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我们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的难点。
因此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乡村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1.
[2] 姜长征,赵茸,范榕.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景观学专业建设思考[J].高等建筑教
育,2009,18(3):26-29.
[3] 彭建涛.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56):4-6.
[4]贾丽,韩志才,叶佳佳.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研究——基于美好乡村建设背景[J].当代经
济,2015(36):25-27.
[5]李伯华,刘沛林.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6):52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