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界的“靶向药”,带领方药直达病

合集下载

〖临床常用〗《引经药》全集

〖临床常用〗《引经药》全集

〖临床常用〗《引经药》全集【临床常用】《引经药》全集清·尤在泾所云“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将引经药分为四大类:脏腑引经药、十二经引经药、三焦引药药、局部引经药。

擅长在杂乱的症候中捕捉疾病的病位,并在辨清病位的前提下,加入引经药,药物直达病所,可事半功倍。

以下列举部分临床常用的引经药:脏腑引经药肝:柴胡、郁金;胆:青皮;心:菖蒲、灯心草;小肠:黄柏;脾:茯苓;胃:石膏;肺:桔梗、杏仁;大肠:白芷;肾:蒺藜、鬼见羽;膀胱:滑石;心包:钩藤。

经络引经药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葛根;少阳经:柴胡;太阴经:苍术;少阴经:独活;厥阴经:吴茱萸、蒿本;督脉:鹿角胶;任脉:龟板、王不留行;冲脉:木香;带脉:川断。

三焦引经药上焦:连翘、白芷、地骨皮;中焦:苍术、栀子;下焦:牛膝、滑石。

局部引经药头:川芎;目:菊花;鼻:苍耳子、辛夷花;腰:桑寄生;命门:补骨脂;丹田:砂仁;上肢:干桑枝;下肢:牛膝;胞宫:童便;尿道:甘草梢;胸前:瓜蒌皮;胸后:薤白头;下肢外侧:细辛、川木通;下肢内侧:怀牛膝、川芎。

强调,应尽可能结合病机选用引经药,以发挥引经药的协同治疗作用,例如上焦病变若为肺火,引经药可选地骨皮清肺降火,若为上焦寒湿,则宜选白芷温化寒湿。

再如肝脏病变若为肝郁,引经药宜用柴胡疏肝解郁,若为肝瘀,宜用郁金活血化瘀。

中医的“引经报使”是什么?8种“直达病所”的引经药,了解一下。

中药,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开始,就对中药的运用、有了非常详尽的论述。

关于中药的使用特点,大致分为“性味”和“归经”两个大的部分。

所谓“性味”,指的就是中药的“四气五味”,或者说,这是中药的“本质特性”;而“归经”,指的就是中药的“外部倾向”,和哪个脏腑、哪条经络更容易沟通。

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宋金两朝时,张元素根据中药四气五味的厚薄、升降浮沉的缓急,创造性地提出“引经报使”之说。

中医治病八法六味王牌中药 中医西医患病辨治

中医治病八法六味王牌中药 中医西医患病辨治

中医治病八法六味王牌中药中医西医患病辨治中医治病八法六味王牌中药中医西医患病辨治中医治病八法六味王牌中药: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部分是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药物药性温度各异,可针对不同病症采用不同的药物。

而在中药中,有八种用药法和六味王牌中药,成为治病的利器。

八种用药法,分别为表里双解、攻下为上、温阳散寒、清热调郁、补虚止泻、攻毒杀虫、泻下温中和化痰饮食疗法。

每一种用药法都具有针对性,可解决不同的病症。

六味王牌中药则是中药中的佼佼者,被列为中药大全中的六种主要药物,包括有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熟地、川芎。

这六味中药主要用于调养身体,增强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等常见病症。

中医西医患病辨治:中医和西医在患病辨治上分别有其特色。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经络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互相影响的。

因此,中医采用的疗法往往是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相互作用关系等来治疗疾病。

而西医注重分析,对病症可通过常规检查和诊断手段等科学技术来进行判断,从而选择合适的疗法进行治疗。

如今,中西医结合已引起国际医学界越来越大的关注,许多国家已经将中医与西医结合起来,共同治疗患者。

中西医结合可以使得患者更全面、有效地进行治疗,除了中药与西药的结合,还可以结合气功、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

但是,中西医结合的前提是必须有充足的专业医生来配合诊治。

在患病时,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切忌自行使用药物或方法进行治疗。

总之,在选用治疗方式时,患者应该尊重科学知识和医学专业人士的建议,做到科学合理用药、疗法标准化,患病时应注重保持心态平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达到快速康复和延缓病情进展的效果。

2020年执业中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2020年执业中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D.酰胺型生物碱
E.醇胺型生物碱
【答案】C
29.【题干】药用部位为干燥茎髓,纵剖面薄膜呈梯状排列的药材是( )。
【选项】
A.石斛
B.灯心草
C.通草
D.木通
E.肉苁蓉
【答案】C
30.【题干】苦杏仁苷
(结构如图)水解后的苷元结构不稳定,其进一步分解释放的少量产物而产生镇咳,平喘作用,大剂量会产生中毒症状。按苷元结构分类,苦仁苷属于( )。
【答案】B
14.【题干】除另有规定外,应检查金属性异物的眼用制剂是( )。
【选项】
A.眼膜剂
B.洗眼剂
C.滴眼剂
D.眼膏剂
E.眼内注射溶液
【答案】D
15.【题干】燀白扁豆的炮制作用是( )。
【选项】
A.除去非药用部位
B.改变药物性能
C.分离不同药用部位
D.改变药物作用趋向
E.缓和药物性能
【答案】C
16.【题干】为鳞茎外层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的药材是( )。
D.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
E.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
【答案】C
【48-50】
48.【题干】具有消食和胃、疏肝通乳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消化不良,乳汁淤积的饮片是( )。
【选项】
A.炒六神曲
B.麦芽
C.炒麦芽
D.麸炒六神曲
E.焦六神曲
【答案】B
49.【题干】具有行气、消食、回乳的功效,临床常用产后回乳的饮片是( )。
【选项】
A.炒六神曲
B.麦芽
C.炒麦芽

中药靶向制剂的优点及应用

中药靶向制剂的优点及应用

中药靶向制剂的优点及应用中药靶向制剂是通过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出能够特异性靶向靶点并发挥治疗效果的制剂。

相较于传统的中药制剂,中药靶向制剂有以下优点:1. 高效性:中药靶向制剂能够准确地靶向到疾病相关的靶点,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治疗效果,提高中药的治疗效率。

2. 降低毒副作用:中药靶向制剂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损害,从而降低毒副作用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3. 提高药物稳定性:中药靶向制剂通过改变中药的药物传输方式和释放速度,增强药物的稳定性,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减少药物的分解和代谢,提高治疗效果。

4. 方便使用:中药靶向制剂可以经过合理的设计和包装,方便患者使用。

例如,可以制成口服片剂、胶囊、注射剂等,满足不同患者对于药物的需求。

中药靶向制剂在以下方面有广泛的应用:1. 抗肿瘤治疗:中药靶向制剂可以用于肿瘤的治疗,通过靶向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例如,通过靶向乳腺癌细胞上的HER2受体,使中药靶向制剂释放有效成分,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蔓延。

2.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药靶向制剂可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例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通过靶向心脑血管病变的关键靶点,调节相关的信号通路,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减少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3. 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药靶向制剂可以用于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例如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

通过靶向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关键调控分子,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免疫反应过程的发生,减轻炎症和免疫反应对身体的损害。

4. 代谢性疾病的治疗:中药靶向制剂可以用于代谢性疾病的治疗,例如糖尿病、高血脂等。

通过靶向调节代谢过程的关键酶,促进葡萄糖的代谢和胆固醇的降解,调节体内的能量平衡和代谢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靶向制剂的研发和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中药复杂性带来的合理配伍问题、药物的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等问题。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试题及答案解析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试题及答案解析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试题及答案解析一一、单选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发散风寒药中,善治鼻渊头痛的药物是A、羌活B、辛夷C、荆芥D、防风E、紫苏标准答案:b解析:2、功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药物是A、葛根B、升麻C、柴胡D、蝉蜕E、菊花标准答案:c解析:3、风热或肺热咳嗽、咳痰不畅、咽喉肿痛宜选用A、葛根B、柴胡C、菊花D、蝉蜕E、牛蒡子标准答案:e4、下列药物中,长于清利头目的是A、葛根B、桑叶C、升麻D、蔓荆子E、牛蒡子标准答案:d解析:上述五味药均能发散风热,但只有蔓荆子长于清利头目。

5、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宜选用A、柴胡B、牛蒡子C、葛根D、蝉蜕E、升麻标准答案:d解析:蝉蜕能够明目退翳,常用治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

6、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A、桑叶、菊花B、薄荷、蔓荆子C、柴胡、蝉蜕D、升麻、菊花E、升麻、柴胡标准答案:d解析:发散风热药中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只有菊花、升麻、牛蒡子三味药7、里热积滞,除应用清热药外,还当配合A、祛痰药B、泻下药C、活血药D、解表药E、补虚药标准答案:b解析:8、煅用收敛生肌治疮疡不敛及湿疹的药物是A、地骨皮B、石膏C、栀子D、玄参E、天花粉标准答案:b解析:9、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的药物是A、夏枯草B、黄芩C、黄连D、黄柏E、苦参标准答案:d解析:10、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肾火的药物是A、黄柏B、栀子C、知母D、地骨皮E、生地黄标准答案:c解析:一般认为,黄柏、生地能泻肾火、退虚热,不能清肺热、胃热;栀子能清心、三焦火热,不能清胃热、泻肾火;只有知母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肾火、退虚热。

11、外散风热,内疏肝郁,又能利咽透疹的药物是A、薄荷B、蝉蜕C、柴胡D、菊花E、葛根标准答案:a解析:12、外感风寒所致颠顶疼痛宜选用A、白芷B、细辛C、蒿本D、蝉蜕E、羌活标准答案:c解析:13、治心经有热,烦躁不眠、口舌生疮,宜选用A、黄芩B、黄连C、黄柏D、苦参E、龙胆草标准答案:b解析:14、下列哪位药可以清热安胎A、黄连B、白术C、知母D、黄芩E、黄柏标准答案:d解析:15、芦根与天花粉的相同功效是A、清热止呕B、清热解表C、清热生津D、清热消痈E、清热滋阴标准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

-中医归经与肿瘤靶向给药

-中医归经与肿瘤靶向给药

论中医归经与肿瘤靶向给药肿瘤靶向给药的提出无疑给现代肿瘤临床治疗带来了崭新的概念,是现代肿瘤临床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点。

靶向药物与普通药物相比,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可以进入难以到达的特定的靶组织和靶器官,有针对性地提高该部位的药物浓度并维持较长的有效作用时间,避免了广泛分布所带来的疗效下降及不良反应增加,从而减少了药物用量。

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大量查阅和研究中医药文献,我们从中发现了大量靶向给药的中医药模式。

笔者从中药归经(引经)理论出发全面论述了中药靶向给药的中医理论基础,并结合中医肿瘤临床阐明了中医归经理论在中药肿瘤靶向治疗临床中的应用,提出了中药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传统中药归经的概念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归即归属,经即脏腑经络,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

换言之,药物进入体内后,并非对所有脏腑或经络都发生同等强度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些脏腑经络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很小或无明显影响。

2.传统归经理论发展的历史渊源(1)起源追溯到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著名中医古籍《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已提出了不同的药物,由于性味不同,对机体不同部位有选择性,即某种药味主要入某一脏腑。

其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但《内经》中并没有用它来解释具体的药物。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按照伤寒不同的证候和六经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来论述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某一部位的特殊作用及适应范围。

如太阳病所用以发表的麻黄、桂枝为入太阳经之药,少阳病所用以和解半表半里证的柴胡为入少阳经之药等等,这些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的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临床基础。

(2)发展于唐宋元时代:唐宋时代,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定向、定位已作为独立药性而不再依附于药物的色、形、气、味等特性。

岐轩脉法指导下的中医靶向用药

岐轩脉法指导下的中医靶向用药
[ Ab s t r a c t ] T h e t h e o r y o f Q i Xu a n P u l s e me t h o d , d e v e l o p e d f r o m t h e a n c i e n t p u l s e t h e o r y , c o m b i n e d wi t h mu l t i p l e t h e o i r e s o f t h e mo n i s m o f Qi a s i t s b a s i s , Y i n a n d Y a n g a s i t s e s s e n c e , i s a n a p p l i c a b l e m e d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i n p r e s c r i b i n g h e r b a l me d i c i n e s . I t o f f e r s
1 岐轩脉法的特点
《 黄帝 内经 ・ 素 问》 :“ 微妙在脉 ,不可不察,察之有 纪, 从 阴阳始 。 ”又 云:“ 善诊 者,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岐轩脉法 即是对 古脉法 的继承与发扬 ,是以 “ 气一元论 ”为基石 ,以阴
病 ,独小者病 ……” 。独者异样之意 ,哪里独特邪气就在哪里 。 1 - 3岐轩脉法强调脉诊七 要素 :①脉的空间定位:上下 、左右 、 浮 中沉 ; ②脉形体阴阳: 长短 、 粗细 、 起伏、缓急; ③脉 中 “ 气” 之 阴阳:有力为阳、无力为 阴;④脉中 “ 血 ”之阴阳:充实还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o n t h e l a ws o f a s c e n d i n g , d e s c e n d i n g a is r i n g nd a e n t e in r g t h e o y, r t o t a r g e t t h e p a t i e n t s ’ i mb a l nc a e b o d y c o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t i o n s . T h e

中药新剂型-靶向制剂的应用

中药新剂型-靶向制剂的应用
药物包 裹而成 的一种 新 的剂型 。囊 膜有
方式不 同可 以分 为 : ① 被动 靶 向制 剂 , 即 自然靶 向制 剂 。其 中括脂 质体 、 乳剂、 微
球、 还有随着高分子材料 发展起来 的纳 米 囊、 纳米球。② 主动靶向制剂其中包括 经 修饰 的载体 药物 、 配体 一受体 系统 、 连 接
等各种类型的胶 体或混悬系统 , 通过多种
给药方式 , 这些微 粒选择性 的聚积 于肝 、
附给药 系统通过特殊控释技术 , 使药 物转
运 到回盲部后 , 才 开始 崩解 或释出载体微 粒, 并使 载体 在一 定时间范围内黏附于结
靶 向 制 剂
耐药性 、 减少给药剂量 、 降低不 良反应 、 改
变给药途径等优点. 如用超声法或高压乳
中药靶 向制剂是 中药制 剂 的新 型给
化法等制成黄芩 脂质体分散液 , 再用流动 床将它用多种糖 芯材 料作切 线喷雾 制成 黄芩脂 质体 粉末 , 有助于提高脂质体 的稳 定性 。研究 的主要 内容是 脂质体 双层 膜的组成 及制 备 工艺 , 提高 脂 质 体包 封
向性 。
讨 论
性 与持效性 、 药物类型和临床运用方 面
都 有突破性 的进展 。本文 就近年 来 中药 靶 向制 剂的进展 和应用作一综述 。
靶 向 制 剂 的 分 类 与作 用特 点
靶 向制剂 的分类 : ( 1 ) 靶向制剂按作 用
利用天然或合成 高分 子材料或共 聚物 , 将
②微球是指 将药 物分子 溶解 或分散 在辅
料 中形成 的微小球状 实体 , 多用生物降解
材料为载体 , 靶 向微 球可分 为三类 : 普 通
注射微球 、 栓 塞性微 球 、 磁性 微球 。以壳 聚 糖 为 载 体 制 成 的 金 雀 异 黄 素 ( G e n i s t e i n , 4 , 5 , 7一三羟基 异黄酮 ) 微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界的“靶向药”,带领方药直达病变部位临床用药中,我们有时会听到“引经药”一词。

何为引经药呢?某些药物对机体某部分有选择性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者特殊的治疗作用,这类药物就是引经药。

临床常用的引经药有哪些?它们作用于哪些部位?我们来看一下张炳厚教授的总结。

治疗疾病,予其定位十分重要。

疾病在人体中,发病部位特别广泛,可发病于五脏六腑之某一脏腑,也可发生在不同经络,或发生在里,或发生在表,或上或下,或发生在七窍九道,欲治某处之病,必须使药力达到病所,才能取得良效。

方剂中载诸药达病所之药称为使药。

在方剂组成中,即分君、臣、佐、使。

使药有两种作用,一是引经报使,二是调和诸药。

所讲之引经药,是属前者,又称向导,使用引经药为向导,所谓引经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证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适其至所,是要令药物能够到达病所,即适其病所,这提出了引经报使的问题。

又如徐大椿谓之“归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谓向导之师”。

就是说,在中药中,每味药均有其归经,而其中有些药,归经特别专注,引经药往往取用这些归经专注之品。

脏腑、经络、部位引经药
柴胡、地龙
肝——
青皮
胆——
菖蒲、灯心草
心——
小肠——黄柏
茯苓
脾——
胃—
石膏

肺——桔梗、杏仁
大肠——白芷
肾——
蒺藜、鬼箭羽
膀胱——滑石
心包—
—钩藤
三焦—
- 八、、—连翘
头——
川芎
腰——
桑寄生
命门—
—补骨脂
丹田——砂仁
上肢——桂枝
下肢——牛膝
督脉——鹿角类
任脉——龟甲或王不留行冲脉——木香
带脉—
—川断
尿道——甘草梢
太阳经——羌活
.r . r r 亠r>.—卜—r i—t
阳明经——白芷或葛根
少阳经
——柴胡
厥阴经——吴茱萸或藁本疼痛引经药与随机变法
全头疼痛——大川芎
前额头痛——香白芷、藁本
两侧头痛—
—蔓荆子
川羌活
后头痛——
瘀血跳痛—
—三七面、制水蛭
肝阳胀痛—
—明天麻、双钩藤、生石决明、草决明
痛处发凉—
—炙麻黄
痛处发热—
—生石膏
一般头痛—
—全蝎、蜈蚣、茶叶(清茶或花茶)
剧烈头痛—
—白花蛇
后背疼痛—
—香白芷、鹿角镑
骶骨疼痛—
—菟丝子
尾骨疼痛——金毛狗脊
足跟疼痛——桑寄生
胁少腹痛—
—炒川楝
少腹抽痛—
—杭白芍、炙甘草;宣木瓜、细青皮腰板木感——穿山龙、石见穿
周身肌肉痛
——白鲜皮
肌肉风湿痛
——鱼腥草
几种常用中药的药力走向
川桂枝——走四肢
桂枝尖——四肢末干桑枝——走上肢
苦桔梗、炙升麻、醋柴胡、炙黄芪——向上
炒枳壳——向下
秦艽——向左
当归——向右
瓜蒌皮——走胸前
薤白头——走胸后
生黄芪——走表
牛膝——引血下行
虎杖——走下肢
鹿角镑、羌独活、香白芷——走脊柱、后背
净桃仁——祛局部之血瘀
南红花——祛全身之血瘀
干荷叶、干荷梗——升脾气
广藿香——降胃气
广佩兰——升脾气
北细辛、川木通(药对)——走下肢外侧(气分)
怀牛膝、大川芎(药对)——走下肢内侧(血分)
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蔓荆子、茺蔚子独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