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疾病的辩证共90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第一节阴阳辨证1、辨阴证阳证的要点第二节经络辨证1) 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①多气多血之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②多血少气之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

③多气少血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

第三节局部辨证一、辩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1)肿的性质l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热疼痛,肿势急剧。

常见于阳证疮疡,如(丹毒、初期、疖疔大腿痈)l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

如(冻疮、脱疽等)l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二、辨肿块、结节Ø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Ø 结节较小触之可及,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

(1)肿块1.大小2.形态3.质地4.活动度5.位置6.界限7.疼痛8.内容物(2)结节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了解)三、辨痛l 痛与肿结合辨①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②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③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为流注。

④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

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鸱张。

四、辨痒l 以原因辨痒①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

如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②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

如急性湿疮、脓疱疮等。

③热胜:皮肤隐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

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中医外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初期宜: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后期宜:
舒筋活血补益调治
【方剂】初期:顺气活血汤(苏梗1钱,厚朴1钱,枳壳1钱,砂仁5分,归尾2钱,红花5分,木香4分,炒赤芍1钱,桃仁3钱,苏木末2钱,香附1钱。);
后期:疏风养血汤(荆芥、羌活、防风、川芎、天花粉、白芍药、秦艽、薄荷、当归、红花)或舒筋活血汤(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9克,当归12克,续断12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红花6克,枳壳6克)
温肾助阳
【方剂】右归丸(熟地黄、炮附片、肉桂、山药、酒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盐杜仲)
【中成药】益肾灵颗粒、强龙益肾胶囊、蚕蛾公补片、海龙蛤蚧口服液、健阳片
23
男性不育症
男性不育症
肾虚精亏证
阳痿不举,或性交时无力射出精液,或精热黏稠不化,或精子稀少、活力下降;伴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健忘恍惚,发脱齿摇。舌质淡,脉细弱
【中成药】滋肾宁神口服液、补肾安神口服液
20
心脾两虚证
阳痿不举;伴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无华,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细弱
补益心脾
【方剂】归脾汤(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各一钱(3g)人参一钱(6g),木香五分(1.5g),甘草(炙,)三分(1g))加生姜、大枣)
【中成药】五子衍宗丸、还精煎口服液、麒麟丸、补肾康乐胶囊
24
肝郁气滞证
性欲低下,阳痿不举,或性交时不能射精,精子活力下降;伴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舌淡红,苔薄,脉弦
疏肝解郁
【方剂】柴胡疏肝散(陈皮(醋炒)、柴胡(各6g),川芎、香附、枳壳(麸炒)、芍药(各4.5g),甘草(炙)(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12.预后顺逆 多顺,良好
多逆,不良
第三节 部位辨证
一、上部辨证
发病部位:头面、颈项、上肢
病因特点: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起病急
常见症状:全身-风邪犯表
局部-宣浮,速变,多属阳
常见疾病:上部疮疡性疾病;皮肤病之 粉刺、油风、酒渣鼻等
二、中部辨证 发病部位:胸、腹、胁、肋、腰、背 病因特点: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常与情志有关 常见症状:常伴消化系统病变表现 常见疾病:中部疮疡性疾病;乳房疾病;
应指 对深部脓肿无效 指、趾部甲下的辨脓(原理) 指、趾部,脓液较少时(可操作性差) 有助于准确判断 深部脓肿或内脏脓肿(准确定位)
(三)辨脓的部位深浅
1、浅部脓疡 2、深部脓疡
(四)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1、形质 反映气血之盛衰,宜稠不宜清 2、色泽 反映邪气的情况,宜明净不宜污浊 3、气味 反映顺逆的情况,正常应略带腥味
(一)疼痛原因(共性加个性)
热、寒、风、气、湿、痰、化脓、瘀血
(二)疼痛发作情况(规范的医学术语)
卒痛、阵发痛、持续痛
(三)疼痛性质
刺痛、灼痛、裂痛、钝痛、酸痛、胀 痛、绞痛、啄痛、抽掣痛
(四)痛肿结合辨
先肿后痛、先痛后肿、肿痛并起、肿 蔓痛定、肿痛皆蔓
四、辨痒
西医认为痒的机理不清,但与痛有密切 关系
病所,增强疗效
第五节 局部辨证
一、辨肿 (一)以肿的性质来辨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热、寒、风、湿、痰、气、瘀血、 脓肿、实肿、虚肿的临床特点
(二)以肿的病位和形色来辨
1、发病部位的局部组织有疏松和致密 的不同,肿的情况有差异
肿势明显,大多在体表,多为阳、实
肿势不明显,大多位置深,多为阴、虚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细目一辨病(一)辨病的概念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二)辨病的方法要准确地进行辨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详细、全面、认真地诊察,同时要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详询病史;②全面体检;③注重局部:重点诊察局部特征是辨病的关键;④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査;⑤综合分析。

全面分析、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只有刻苦锻炼,才能最终提高辨病水平。

细目二阴阳辨证(一)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二)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

以乳疽为例,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2.辨别真假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

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病的全身症状。

3.消长与转化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或是治疗后的转化。

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泄火之剂,外敷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菌药物后),红热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

细目三部位辨证(一)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一般来势迅猛。

常见症状有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二)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为气郁、火郁。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中医外科学》课件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中医外科学
第三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辩证
李先强
细目一 辨病
一、概念
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二、辨病的重要条件
■扎实的理论知识 ■详细、全面、认真的诊察 ■积累临床经验 ■具备西医学及相关检查知识
三、辨病程序
■详询病史 ■全面体检 ■注重局部 ■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综合分析
细目二 阴阳辨证
二、归经
头顶:正中属督脉、两旁属足太阳经 面部:足阳明胃经 乳部: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
肝,乳房属胃 耳部前后: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足心部:手心-手厥阴心包经;足心-足少 阴肾经。
背部:阳经:督脉、太阳膀胱经 臀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腹部:阴经 其他:目-肝经;耳-肾经;鼻内-肺经;
阳证 软硬适度
疼痛剧烈、 拒按
阴证
坚硬如石或柔软 如绵
疼痛和缓、隐痛、 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脓液质量 溃疡形色
皮肤、肌肉 脓质稠厚
肉芽红活润 泽
血脉、筋骨 脓质稀薄 肉芽苍白或紫暗
病程长短 全身症状
舌苔脉象 预后顺逆
阳证
阴证
病程比较短 病程比较长
初期常伴形寒 初期无明显症 发热、口渴、 状,或伴虚寒 纳呆、大便秘 症状,酿脓时 结,小便短赤,有虚热症状, 溃后渐消 溃后虚象更甚
■疼痛性质: 刺痛-痛如针刺,病变多在皮肤 灼痛- 痛而烧灼,病变多在肌肤 裂痛-痛如撕裂,病变多在皮肉 钝痛- 疼痛滞缓,病变多在骨与关节间
酸痛- 痛而酸楚,病变多在关节间 胀痛- 痛而紧张,胀满不适 绞痛- 痛如刀割,发病急骤,多在脏腑 啄痛- 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多在肌肉 抽掣痛- 痛时扩散,除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的辨病与辨证中医外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外科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外科在辨病和辨证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医外科的特点和应用。

一、辨病辨病是指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识别,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中医外科的辨病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仔细询问患者的发病经过、症状表现、病程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等,以了解个体差异和疾病演变的特点。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问诊和望闻切诊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合体格检查,包括形态、生理和病理反应等方面的观察,从而了解疾病的具体情况。

3.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4. 望闻问切:中医外科特别注重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和询问。

望病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情况来识别病情。

闻病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言语声音、呼吸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病则是询问患者的具体症状、感受、并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切病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病灶进行触诊或切开,以判断病情和疾病的发展程度。

通过以上辨病的方法,中医外科可以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辨证辨证是指根据病情和辨病结果,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整体辨证判断。

中医外科的辨证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 病因辨证:即通过辨别病因,如外伤、感染等,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原因,从而指导治疗。

2. 病位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发生部位,如肺部、心脏等,以及病灶的大小、形态等特征,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治疗的方向。

3. 病势辨证:通过辨别疾病的病程、进展速度等特点,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4. 机体辨证:辨别患者的体质、体力、免疫功能等机体差异,以及其对治疗的反应情况,从而指导个体化的治疗。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外科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一、辨病(一)辨病的概念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部疔疮、颜面部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二)辨病的方法辨病时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取得临床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的完整、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辨病的准确性。

二、阴阳辨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阴阳变证续表:外科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应注意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辨别真假及消长与转化。

凡不属典型阴证或阳证,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为半阴半阳证。

四、经络辨证引经药:五、局部辨证(一)辨肿辨肿续表:(二)辨肿块结节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

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

(三)辨痛1.以疼痛病因辨证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见于阳证疮疡等。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见于脱疽、寒痹等。

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

见于行痹等。

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可凹性水肿或糜烂流滋。

见于臁疮、股肿等。

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化脓痛:痛势急胀,如同鸡啄,按之应指。

多见于疮疡成脓期。

瘀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

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四)辨痒:>>肿疡作痒:>>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之际。

>>溃疡作痒:1.脓区不洁,护理不善所致(感染)。

2.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而发。

3.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五)辨脓>>成脓的特点成脓标志:雀啄痛,反跳痛,应指感,波动感1.疼痛:阳证疮疡: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

阴证疮疡: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2.肿胀:浅部脓肿: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辨证▲1外科疾病的最大特点是局部症状与体征*阴阳辨证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或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病程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相更甚。

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局部辨证一、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

(一)辨肿的外形1.局限性: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

2.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

3.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

(二)辨肿的成因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5.痰肿:肿势或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10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