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分析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是今年开勘探与开发作业的重点,对区域地质、岩心、测井以及实验分析等方式与方法进行综合运用,针对研究区域储层特征展开较为细致的研究,将其储层地层、岩性、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确定下来。

关键词: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天然气是一类重要程度非常高的清洁能源,对天然气进行合理而又高效地开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对于环境保护意义亦非常重大。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马家沟组碳酸盐储层以非常重要的含气层段的形式而存在,勘察与明确其储层相应特征以及具体的成岩作用,对于区域内部天然气的科学以及顺利开采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指导作用。

1研究区地质概况作为我国一个规模上非常大的含油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有着丰富的油气层系,在下古生界区域,具备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从当前实际开发情况来看,已经完成了对榆林、靖边、子洲、大牛地和乌审旗等大规模气田的发掘。

延长气田面积为1.07×104k㎡,从具体的构造位置上看,处在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伊陕斜坡以北,整个区域内部构造比较平缓,坡降平均值处在6-9m/km之间,倾角通常在0.3°-0.6°范围内,构造特点为东北部偏高、西南部偏低,整体以平缓斜坡的形式而存在,断裂发育比较少,构造圈闭也不大。

在研究区域上古生界,以石炭系与二叠系为其主要的发育地层,中石炭统本溪组以及下伏下古生界奥陶统马家沟组两者之间呈现出平行不整合的接触状态,在这之中,存在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地层缺失的问题。

2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特征2.1储层岩性特征以岩心以及薄片等相关资料的统计为参照,可大致作以下认定:研究区域碳储层主要是白云岩,进一步地以晶粒的大小为依据,可以对白云岩作以下几种类型的细分:(1)泥微晶,粒径在0.03mm以下;(2)粉晶,粒径大于0.03mm但是未超过0.1mm;(3)细晶,粒径大于0.1mm但是未超过0.25mm;(4)中-粗晶,粒径大于0.25mm但是未超过2.00mm;(5)不等晶。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潜台及其周边地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1-4亚段储层非均质性主要控制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潜台及其周边地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1-4亚段储层非均质性主要控制因素

地址 : 15 0四川 省成都市新都 区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600 电话 : 0 8 8 0 3 7 (2 )33 11
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在形成过程 中受沉积环 境、 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等的影响, 在空间及 内部属
性 上都 存 在不 均 匀 的变 化 … 它直 接 决 定 了储层 的 1, 含 油气性 。认 识并 掌握造 成储层 非 均质性 的控 制 因 素 , 开发 井 的部署 、 对 储量 预测计 算及 勘探 潜力 的确 定等 均有较 大 助益 , 对油 气勘探 也具 有指 导意义 。
维普资讯
乔琳等: 鄂尔多 地 斯 站边潜 边地 及 巾 统马家沟 奥陶 组马五 亚 段储层 非均质 性主 要拧制冈 素
7 3
环坳 陷、 西缘逆冲带 , 北部为伊盟隆起 , 面为渭北 南 隆起 。靖边潜台及其周边地区位于现今构造伊陕斜
鄂尔多斯盆地 中部靖边潜台及其周边地区中奥
陶统 马 家 沟组 马五 马 五 亚段 风 化 壳 储 层 纵 向 一 上 和平 面上都 存在 较强 的储层 非 均质性 ,本 文对 造 成这 种非 均质性 的主要控 制 因素进 行 比较全 面 的讨 论 。这些控 制 因素包 括地 质背 景 、 岩性 、 古岩 溶成 岩
乔 琳 ,沈昭国 方少仙 ,侯方浩 傅锁堂 徐黎 明 马振芳 2 阎荥辉
( 1西 南 石 油 大 学 :2中 国 石 油 天 然 气 股 份有 限 公 司 长庆 油 i分 公 司 ) _ I 】
摘 要 鄂 尔 多斯 盆地 靖 边 潜 台及 相 邻 区域 在 马 五 4时总 体 上 为 ( ) 棚 盆 缘 坪 亚 . 内 陆
环 境 。储 层 主 要 岩 性 为 粉 晶 白云 岩 及 含 硬 石膏 结 核 和 / 柱 状 晶 的粉 晶 白云 岩 。地 层 或 在 岩 性 上 的 分 布 差 异 是 控 制 储 层 非 均 质 发 育 的基 础 性 因 素 , 以含 硬 石 膏结 核 和/ 或柱 状 晶的粉 晶 白云 岩 对 研 究 区更具 控 制 意 义 。其 他 主 要 控 制 因素 还 有 地 质 背 景 、 岩 溶 古 成 岩 作 用 、构 造 裂 隙及 断层 分 布 等 , 地 貌 、储 层 有 效 厚 度 以及 非 储 层 发 育 程 度 等 对 古 储 层 非均 质 性 也 具 一定 影 响 。靖 边潜 台为 目前 天 然 气 主 产 区, 靠近 研 究 区 的 西侧 和 东 侧 的储 集 性 均 较 差 . 侧 地 层 剥 蚀 严 重 . 侧 溶 蚀 作 用过 于 强 烈 , 集 性 能均 遭 到 严 重 西 东 储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中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中组合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

室 内微相等综合分 析的基础上 , 对 中组 合的沉积微 相类 型、 展 布规律 及其演 化特征进 行 了研 究 , 其 结果表
明: 在 中 央 古 隆 起 东 侧 奥 陶系 中组 合 主要 有 开 阔 台 地 和 局 限 台 地 2种 沉 积 相 , 潮 坪、 泻湖 、 点滩 、 礁( 滩) 间4
付斯一 ,陈洪德 , 苏中堂 ,周俊烈
( 1 .成 都理 工 大 学 ,四川 成都 6 1 0 0 5 9 ;2 . 四 川 省 核 工 业 地 质 局 ,四 川 达 州 6 3 5 0 0 0 )
摘 要 :鄂 尔 多斯 盆 地 奥 陶 系 中组 合 发 育 了一 套 较 典 型 的 白云 岩 储 层 , 在钻井岩 芯分析 、 薄 片 鉴 定 和
Ab s t r a c t : A s e t o f t y p i c a l d o l o mi t e r e s e r v o i r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h e mi d d l e Or d o v i c i a n a s s e mb l a g e s i n t h e Or d o s Ba s i n . Th e a u t h o r s h a v e d o n e s o me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e v o l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t y p e s o f s e d i me n t a r y mi c r o f a c i e s , wh i c h a r e b a s e d o n c o r e a n a l y s i s , i d e n t i f y i n g u n d e r t h e mi c r o s c o p e a n d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a n a l y s i s i n d o o r s . Th e r e a r e t WO k i n d s o f s e d i me n t a r y f a c i e s f o u r i n t r a f a e i e s a n d s e v e r a l mi c r o f a c i e s i n t h e e a s t e r n ma r g i n o f c e n t r a l p a l e o - u p l i f t i n t h e mi d d l e Or d o v i e i a n a s s e mb l a g e s .Du r i n g t h e d e p o s i t i o n o f t h e f i f t h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模式
和演化规律图。
沉积亚环境主要沉积特征
东西向海水浓缩沉积环境由东向西可划分出开
阔内陆架、内陆架盆地、水下凸起一洼地、中央隆
起带、西部陆架、斜坡、海槽等七个亚环境图, 其
特征分述如下。
开阔内陆架亚环境位于内陆架盆地东部盆
缘石灰岩坪以东, 向东即为广裹的华北地台。马家
沟期, 由于环境开阔, 故而发育颗粒灰岩、含颗粒
接近或有时出露海平面之上, 内陆架盆地海水补给主要来自东方, 内陆架盆地处于半局限和局限环境, 盆地中
心沉积了硬石膏岩和白云岩, 盆缘硬石膏岩白云岩坪为白云岩沉积区。极低海平面时期, 气候极为干旱, 形隆起
带成为剥蚀区, 内陆架盆地仅能从东面获得少量已浓缩的海水补给, 盆地海水中瑛和高度浓缩, 盆地
积区块, 或三个沉积体系域, 即
隆起带以东环绕内陆架盆地图中的古
坳陷的广大中一东部沉积区, 为白云岩、硬石膏岩、
石盐岩及少量石灰岩沉积的半局限一局限环境的沉
积体系域
隆起带以西止于贺兰海槽的地区, 为以重力
流碳酸盐岩为主沉积的陡斜坡一海槽环境的沉积体
系域
隆起带以南向南延展至秦岭海槽图中的
坳偿陷补边盆地侧起隆的上偿补洲
训川曰阁争以乏汉一一‘ 一

地堑
伊口杭锦旗起
杯起隆梁
曰晋了勺曰︸、‘
长﹁ 挠摺楼带
材‘引刀、口、
·
又声部讯呱坡,
隆洲·
她践理气绷湘。
唾均洲八臼气口、
月。与探矛、,了,口。, 、斜、勿一侧厂起、‘。
他怕盟呢。一附、二
﹃,
伊以陕︸方、,险 鸟月,一邓、。叹了古川城。。央一、口矛矛, 声也边中」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

勘捅•理丨n ^D 〇l : 10.3969/j .issn . 1672-9854.2015.04.004文章编号:1672-9854(2015)-04-0029-09第20卷第4期 , ,2015年10月海相油气地质29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天然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王焉锘1,任孚峰2,3,杨文敬2,4,趑伟波2,3, 丁 |峰2,4,黄正I 2,3A 中国地质大学1北京);2低渗i 油气田勘探开i 国家工程实验i )(3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4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摘要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的研究,分析了古隆起的演化对储层发育及天然气聚集的宏观控制作用,提出储层旋回性的发育及其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较好的源储配置关系,是形 成多层系含气并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大面积天然气聚集的主要原因,同时认为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仍然具有一定的 生烃能力,强调了奥陶系生成的天然气垂向或侧向运移对马家沟组中下组合成藏的重要性,预测中下组合中的构造- 岩性复合圈闭勘探潜力大,是近期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的重要方向和接替领域。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天然气成藏;成藏特征 中图分类号:T E 122.3+1文献标识码:A1引言鄂尔多斯盆地作为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它是在太古代一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多旋回叠合的克拉通盆地,早古生代寒武纪一奥陶 纪沉积了广泛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

上世纪90年代 在盆地中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发现并探明靖边气田, 揭开了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的序 幕。

随着勘探及地质研究的持续深人,在奥陶系马家 沟组已经发现了上、中、下三套含气组合'上组合 含气层为马家沟组五段1亚段至4亚段(简称马五w 亚段),中组合含气层为马五5_,。

亚段,下组合含气层 为马家沟组四段(简称马四段)一马家沟组一段(简 称马一段)(图1 ),特别是近年来以中组合晶间孔型 白云岩储层为代表的新层系勘探不断取得进展,含 气范围也不断扩大,预计新增储量规模超千亿立方 米,已经成为盆地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新的接替层 系。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隆起东侧马家沟组中组合储层特征及成藏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隆起东侧马家沟组中组合储层特征及成藏演化

第19卷第期2014年10月海相油气地质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隆起东侧马家沟组中组合白云岩储集体以晶间孔、晶间溶孔、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

建立了马家沟组中组合气藏演化模式:加里东运动末期的岩溶作用改善了中组合白云岩的储层物性;海西运动中期,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覆盖在中组合白云岩储集体之上,两者组成了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侏罗纪末期至早白垩世,上古生界烃源岩到达生排烃高峰期,中组合形成了广泛的上生下储式气藏;早白垩世以后,构造调整导致先存天然气藏调整,在有侧向遮挡的部位形成了现今的气藏。

预测了古隆起东侧中组合有利区,岩性圈闭是重点勘探目标。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中组合;白云岩储层;储层特征;油气成藏中图分类号:TE122.3+1文献标识码:A沉积窑储层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隆起东侧马家沟组中组合储层特征及成藏演化文章编号:1672-9854(2014)-04-0038-07DOI :10.3969/j.issn.1672-9854.2014.04.006吴东旭:1984年生,工程师,2010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主要从事沉积储层方面的研究工作。

通讯地址:310023浙江省杭州市西溪路920号;E-mail :wudx_hz@收稿日期:2013-06-18;改回日期:2014-04-28吴东旭1,吴兴宁1,曹荣荣2,3,于洲1(1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油气工艺研究院;3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1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层位集中于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家沟组储气层一般划分为上、中、下含气组合[1-4],其中,马五1—马五4亚段为上组合,以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古地貌型地层圈闭为主;马五5—马五10亚段为中组合,以晶间孔和溶蚀孔洞型白云岩储层、岩性圈闭为主;马四段—马一段为下组合,以晶间孔型白云岩储层为主,圈闭条件与中组合近似。

继1998年在上组合中发现靖边气田之后,2009—2010年在苏203区块、苏322区块(图1)的中组合中也获得了突破,展示了较大的勘探前景。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含硬石膏的白云岩是盆地中主要的储层与产层之一。

奥陶纪由于西侧贺兰裂谷再次开启,裂谷肩部发生抬升,以及南侧逆冲断层的左行走滑作用,在盆地西部和南部形成一“L”形隆起,又称中央隆起。

在隆起东侧由均衡补偿作用伴生一西缓东陡的边侧坳陷(盆地),称(内)陆棚盆地亚环境。

通过沉积相研究,建立了两个马家沟组的沉积模式。

其一为东西向穿越(内)陆棚盆地中心的陆棚沉积模式,该模式中的(内)陆棚盆地与中央隆起之间为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其东为开阔内陆棚亚环境。

马一时、马三时、马五时(内)陆棚盆地发育为含白云岩的硬石膏岩石盐岩盆地,盆缘主要发育白云岩—硬石膏岩坪,马五时西缘硬石膏岩—白云岩坪发育,是天然气藏主要分布区。

以上表明沉积时气候干热,海平面下降,具深坳陷海水浓缩成盐特征。

马二时、马四时气候湿热,海平面上升,(内)陆棚盆地发育成石灰岩白云岩盆地,周围盆缘发育为(含)白云岩—石灰岩坪。

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于马三时和马五时发育白云岩;马四时发育石灰岩,南延则过度为白云岩石灰岩的浅滩。

东侧的开阔内陆棚亚环境,主要发育微晶—亮晶颗粒石灰岩夹硬石膏岩、风暴岩。

马六时,中央白云岩隆起以东根据残留地层推测应属于石灰岩陆棚环境。

中央古隆起以西地区,除较早期在西北角因有陆源碎屑注入发育成混积陆棚和斜坡环境外,其余时期主要发育为石灰岩、白云岩陆棚,各类重力流碳酸盐岩斜坡及碳酸盐碎屑和陆源硅质碎屑混积的浊积岩和深水泥岩海槽环境。

其二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在马家沟期一直处于继承行缓坡环境,为此建立了末端变陡的缓坡模式。

早期为含硬石膏岩的白云岩缓坡,中、后期演化为交替发育的石灰岩—白云岩缓坡,或白云岩—石灰岩缓坡与白云岩缓坡环境。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沉积模式内陆棚盆地海水浓缩陆棚缓坡1 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为一矩形构造盆地,面积约25万km2(参见附录一)。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盐下沉积相特征及相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盐下沉积相特征及相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盐下沉积相特征及相模式在近年来中组合勘探研究的启示下,我们认识到膏盐岩下白云岩储层具有较好的烃源条件。

因此,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盐下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测试分析等技术手段,系统的研究了研究区内的沉积相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

研究认为:研究区马家沟组盐下主要发育了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两种沉积相,包括潮坪、点滩等4个亚相以及潮上泥云坪、潮上云坪等12个沉积微相。

结合研究区情况和参考邻区的沉积模式,得出结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盐下地区为潮上云坪-潮间灰云坪-膏盐湖(泻湖)的变迁模式。

标签:鄂尔多斯;盐下;台地;沉积相前言相对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勘探程度而言,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最为薄弱。

近期在中组合勘探研究的启示下,提出膏盐岩下上古煤系烃源侧向供烃成藏新认识:加里东风化壳期,奥陶系地层自东向西依次剥露,中央古隆起及其东侧邻近地区,膏盐下白云岩储层与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直接接触,形成南北向带状展布的供烃窗口,供烃面积大、范围广,形成利于规模运聚的源储配置关系[1]。

在这一新的理论认识下,文章对其中之一的勘探目标-东部坳陷下的盐下储集体进行研究,详细分析其储层的沉积相,希望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部,在晚元古带-早古生代早期沉积了一套厚层的碳酸盐岩[1]。

文章的研究区位于盆地东部为华北海域,区内普遍缺失中、上奥陶系沉积[2],后受到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东边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马家沟组六段的地层,顶部均为马五段白云岩。

在地理位置上盐下地区位于盆地东部,主要是米脂、绥德、延安一带,在区域上地跨伊陕斜坡、晋西挠褶带,行政区域上地跨陕西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从区域地质概况及研究区内的沉积相标志来分析,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两种沉积相。

经过对研究区岩芯的观察,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的特点,进一步划分了潮坪、点滩等4个亚相以及潮上泥云坪、潮上云坪等12个沉积微相(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含硬石膏的白云岩是盆地中主要的储层与产层之一。

奥陶纪由于西侧贺兰裂谷再次开启,裂谷肩部发生抬升,以及南侧逆冲断层的左行走滑作用,在盆地西部和南部形成一“L”形隆起,又称中央隆起。

在隆起东侧由均衡补偿作用伴生一西缓东陡的边侧坳陷(盆地),称(内)陆棚盆地亚环境。

通过沉积相研究,建立了两个马家沟组的沉积模式。

其一为东西向穿越(内)陆棚盆地中心的陆棚沉积模式,该模式中的(内)陆棚盆地与中央隆起之间为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其东为开阔内陆棚亚环境。

马一时、马三时、马五时(内)陆棚盆地发育为含白云岩的硬石膏岩石盐岩盆地,盆缘主要发育白云岩—硬石膏岩坪,马五时西缘硬石膏岩—白云岩坪发育,是天然气藏主要分布区。

以上表明沉积时气候干热,海平面下降,具深坳陷海水浓缩成盐特征。

马二时、马四时气候湿热,海平面上升,(内)陆棚盆地发育成石灰岩白云岩盆地,周围盆缘发育为(含)白云岩—石灰岩坪。

水下凸起—洼地亚环境于马三时和马五时发育白云岩;马四时发育石灰岩,南延则过度为白云岩石灰岩的浅滩。

东侧的开阔内陆棚亚环境,主要发育微晶—亮晶颗粒石灰岩夹硬石膏岩、风暴岩。

马六时,中央白云岩隆起以东根据残留地层推测应属于石灰岩陆棚环境。

中央古隆起以西地区,除较早期在西北角因有陆源碎屑注入发育成混积陆棚和斜坡环境外,其余时期主要发育为石灰岩、白云岩陆棚,各类重力流碳酸盐岩斜坡及碳酸盐碎屑和陆源硅质碎屑混积的浊积岩和深水泥岩海槽环境。

其二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在马家沟期一直处于继承行缓坡环境,为此建立了末端变陡的缓坡模式。

早期为含硬石膏岩的白云岩缓坡,中、后期演化为交替发育的石灰岩—白云岩缓坡,或白云岩—石灰岩缓坡与白云岩缓坡环境。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沉积模式内陆棚盆地海水浓缩陆棚缓坡1 概述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地台西部,为一矩形构造盆地,面积约25万km2(参见附录一)。

中奥陶世加里东使华北地台抬升为陆,盆地内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上部地层经受了长达1.3亿多年的风化侵蚀,发育成风化壳为主的储层及大型天然气藏。

奥陶纪紧邻鄂尔多斯盆地西侧的贺兰裂谷扩张引起的均衡作用导致裂谷肩部翘升,在盆地偏西部形成一个大型隆起,位置在今盐池、定边、庆阳、黄陵一带,由于盆地南侧逆冲断层派生的左行走滑影响使隆起南端在宁县一带向东转折至黄陵,致使隆起在平面上呈“L”形,面积约5000 km2,又称中央隆起。

当裂谷肩与裂谷达到均衡时,为取得补偿,在其东侧又由均衡调节作用伴生一个补偿性边侧坳陷,或称边侧盆地,其位置在今榆林—绥德—延川一带。

因其发育于华北地台最西部内陆棚德内部,称之为(内)陆棚盆地亚环境。

奥陶纪中央隆起的形成与演化不仅控制鄂尔多斯盆地的古地貌、古构造以及沉积环境与岩相的展布,对下古生界烃源岩的分布和天然气聚积亦起重要作用。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在鄂尔多斯盆地一九八七年马家沟组地层划分表划分与华北地台相似,自下而上划分为马一段至马六段共六个岩性段(如右表)。

与华北地台比较,除白云岩普遍较发育外,最特殊的是在(内)陆棚盆地中,马一段、马三段、马五段以发育硬石膏岩、石盐岩、白云岩的蒸发岩组合为特色,马二段、马四段则发育以白云岩为主,次为硬石膏岩与石灰岩的岩石组合。

如位于(内)陆棚盆地中心位置的榆9井,自马二段以上至马五段共取心710m,其中石盐岩412m,硬石膏近200m,白云岩80余米,而石英岩<10m。

2 沉积模式根据地面及井下沉积环境与相的详细研究,以“L”形中央隆起为基础,分别建立了两个沉积环境模式。

一个是通过盆地中部横跨盆地呈东西向展布的陆棚沉积模式;另一个是“L”形中央隆起以南,即现今渭北隆起区,由北向南至秦岭海槽方向缓倾斜的末端变陡的缓坡沉积模式。

前者穿越了马家沟组天然气田的主要产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1 东西向陆棚沉积模式“L“形中央隆起在马家沟期可能发生过沉积作用,但因长期剥蚀,现已无马家沟组地层存在。

它将陆棚分隔为东西两部分。

中央隆起往东依次可划分为水下凸起—隆间洼地、(内)陆棚盆地和开阔内陆棚三个亚环境。

水下凸起—隆间洼地亚环境处于波浪作用带时,水下凸起上形成生物屑(砾屑)白云岩或石灰岩浅滩沉积组合,能量减弱时形成细晶—粉晶白云岩;洼地中主要形成含生物、砂屑的白云岩、石灰岩。

(内)陆棚盆地亚环境处于干热气候及低海平面时,盆地主体以发育硬石膏岩、石盐岩、白云岩组合为特征。

具明显的“深坳陷“海水浓缩成因;反之则主要发育为白云岩—石灰岩盆地。

其盆缘坪西侧宽阔,东侧狭窄,主要为微晶—粉晶白云岩、(含)硬石膏质(结核)粉晶白云岩、硬石膏岩、微—粉晶石灰岩、少量石盐岩,也是表生期形成岩溶角砾岩主要分布区。

开阔内陆棚亚环境因其环境较开阔,主要形成颗粒石灰岩、含颗粒石灰岩,次为微—粉晶白云岩及少量硬石膏岩、风暴岩。

其主体已在研究区外。

西部陆棚毗邻贺兰海槽,向西以斜坡与深水海槽相连。

陆棚区狭窄,相变快,除桌子山地区三道坎组(相当于马二段和马三段)有陆源碎屑混积外,马家沟期主要为碳酸盐沉积区。

斜坡环境主要发育石灰岩和白云岩粗碎屑重力流沉积组合。

海槽环境主要发育碳酸盐碎屑与陆源硅质碎屑混积的浊积岩,还有正常深水黑色页岩、笔石页岩与微晶石灰岩。

2.2 南北末端变陡缓坡沉积模式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末端变陡缓坡环境模式中,将缓坡划分为潮缘、浅缓坡、深缓坡、深水等四个亚环境。

潮缘亚环境以微、粉晶白云岩、石灰岩为主,夹硬石膏岩,常含砂屑、生物屑。

浅缓坡亚环境发育生物屑、内碎屑的微晶石灰岩或白云岩,也有含颗粒或颗粒石灰岩、白云岩,局部有生物丘和礁发育。

深缓坡亚环境以发育微晶石灰岩为主,次为白云岩,有时含介形虫等化石、球粒、团粒,粉屑、砂屑、生物屑等。

间或见风暴砾岩。

深水亚环境因与陡斜坡—海槽相连,处于深缓坡的下倾部分,应发育重力流沉积岩和原地沉积的微晶石灰岩与白云岩,但目前尚无钻井资料。

3 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寒武纪末兴凯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中、北部上升为陆,因而区内大部分缺失下奥陶统冶里组、亮甲山组沉积,仅在最东部柳林剖面见有34m冶里组白云岩以及可能为残留厚度54.3m的亮甲山组白云岩,但在南部的缓坡分布区该两组白云岩发育完整。

马家沟组除西部桌子山地区无马一段沉积外,盆地中有广泛发育。

马家沟分为六个段,其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与展布特征如下。

3.1 马一段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马家沟早期即马一时,华北地台开始发生海侵,但由于处于干旱炎热气候期,海平面较低,海水含盐度高,愈向西部、北部含盐度愈高,马一段地层中除发育白云岩外,还夹有硬石膏岩。

由于鄂尔多斯盆地不仅处于华北地台西端,而且西北和北部邻陆,加之西南边出现的“L”形中央隆起及南面的缓坡,均对还水起阻隔和消能作用,致使进入东部陆棚区(内)陆棚盆地的海水不断浓缩,形成白云岩、硬石膏岩和石盐岩的沉积组合。

该盆地主体因而发育白云岩硬石膏岩盐岩盆地,重卤水在坳陷中心即榆9井—米脂地区聚积,成为硬石膏岩、石盐岩厚度最大地区。

环绕(内)陆棚盆地周围的盆缘区海水含盐度低于盆地主体,因而发育为白云岩硬石膏岩盆缘坪。

开阔内陆棚亚环境范围主要在研究区之外,故不予讨论。

西部陆棚主要为白云岩发育区,其外侧为紧邻贺兰海槽的斜坡环境,因无钻井资料,推测可能为重力流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马一时在鄂尔多斯南部即今渭北隆起区,继承早奥陶世发育起来的缓坡环境,但受干热气候的影响,主要形成含硬石膏岩的白云岩缓坡。

3.2 马二段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马二时随西侧贺兰裂谷扩张作用略有加强,“L”形中央隆起亦稍有抬升,但马二时华北地台为基底沉降和气候湿热的海侵期,因此东部陆棚区(内)陆棚盆地沉积范围有所扩大,此时海水主要来自东方,次为东南方,含盐度远较马一时低,而且东侧盆缘含盐度低于西侧和西南侧,盆地中心偏于东侧而且较小,盆缘范围宽阔。

盆地中心发育为含硬石膏岩的白云岩石灰岩盆地;向东侧依次发育有白云岩石灰岩盆缘坪以及含白云岩的石灰岩盆缘坪,向西侧主要发育成石灰岩白云岩盆缘坪。

西部陆棚马二时演化为石灰岩陆棚和斜坡。

但在最西北角的桌子山地区,受来自伊蒙古陆陆源碎屑注入的影响,发育成混积陆棚和混积斜坡。

其外侧斜坡环境因无钻井资料,推测可能仍以重力流碳酸盐沉积岩发育为主。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继承了马一时的缓坡环境,但以发育石灰岩—白云岩缓坡为特征。

3.3 马三段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马三时由于贺兰裂谷扩张急剧加强,裂谷肩部急剧抬升,“L”形中央隆起基本定形,其西翼变得较陡,相应地作为边侧坳陷地(内)陆棚盆地地下陷幅度加大,成为“深坳”盆地,加之气候转为干热,海平面又急剧下降,处于快速海侵缓慢海退地特殊时期,海水含盐度高并不断浓缩,致使”深坳“海水成盐,在其中心的榆9井形成硬石膏岩、石盐岩夹白云岩蒸发岩组合,发育为含白云岩的硬石膏岩石盐岩盆地。

由于此时海水来自海水来自南方和东南方,因而环绕膏盐盆地的北部、东部和南部盆缘,从召探1井至柳林剖面再至宜探1井、富探1井,海水含盐度明显降低,沉积形成的石盐岩急剧减少,白云岩急剧增多,转而发育为硬石膏岩白云岩盆缘坪。

西侧盆缘因海水循环差,盐度较高,因而发育为白云岩硬石膏岩盆缘坪。

马三时再中央隆起与(内)陆棚盆地之间出现了水下凸起—隆间洼地亚环境,受中央隆起的淡水影响,主要为白云岩沉积区。

西部陆棚区除桌子山地区仍处于混积陆棚及混积斜坡环境外,因海水盐度增高,已发育为白云岩陆棚,往西侧可能仍然发育重力流碳酸盐岩为主的斜坡—海槽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仍为继承性缓坡环境,由于海水盐度高,故而演化为白云岩缓坡。

3.4 马四段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马四时是华北地台最大的海侵期,气候又转为湿热,鄂尔多斯盆地的陆棚区主要为石灰岩分布区。

海水由东、南、西三方入侵,在(内)陆棚盆地的坳陷中心,包括榆9井、镇川1井、陕参1井和青1井区,因水体深,循环较差,含盐度相对较高,除石灰岩外还有较多的白云岩形成,最终发育成为白云岩石灰岩盆地。

其内盆缘主要发育为含白云岩的石灰岩盆缘坪,向外盆缘则过度为石灰岩盆缘坪。

中央隆起带绝大部分被淹没,仅残存南端一小块陆地,此时的水下凸起—隆间洼地在北段主要为石灰岩发育区,向南段则过度为白云岩、石灰岩分布区。

位于原中央隆起现已转变为水下凸起的李1井、李花1井和天深1井,马四段沉积厚度大,李1井岩心与薄片1资料显示颗粒石灰岩发育,可能形成于浅滩环境;在原来的水下凸起带,由鄂6井向南经盟6井、定探1井,是马四段沉积厚度最大的区带,定探1井厚度大雨410m,由壳背朝上分布的具滩相生态特征的腕足颗粒石灰岩发育,鄂6井颗粒石灰岩占地层厚度的20~30%(据冯增昭,1998)。

根据以上分析,马四时,两列水下凸起带的北段可能石灰岩浅滩比较发育,南段的白云岩—石灰岩浅滩也比较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