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主讲:马振芳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一、盆地勘探概况(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
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
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 陕西11万km2。
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200-1350m ;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1. 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 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 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 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 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 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 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 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 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0)、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
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 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
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 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 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
分六个阶段:1.1907 年~1949 年:延1 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 年)和中美合办期(1911 年~1919 年)。
2.1949 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 年~1979 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

盆地整体呈现近南北向的长 方形
3. 地貌
地形复杂, 以北 纬38º线为界分为南 北两部分,长城以 北属沙漠草原区, 地势平坦,气候干 旱;以南为黄土高 原区,侵蚀作用强 烈,沟壑纵横。
3 油气勘探:
1907年-我国大陆第一 口油井延1井-7081m或工业油流-长6 段(延长油田);50年 代 发现延长、永坪等 小规模的油田。
亿立方米
100
50
44.2
43.1
43.04
36.2
0 鄂尔多斯
塔里木
四川
松辽
柴达木 渤海湾 准葛尔
2002年全国各油气田石油产量
万吨
6000 5013
5000
4000
3000
2672
2000 1000
0
1351 438
394
444 1005 610
60 214
14 380 65
502 251
380 188 97 157 3 293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分布图
推测
资源量 64.3%
探明储量 11.9%
控制储量 3.8% 预测储量 7.6%
潜在 资源量 12.4%
探明 控制 预测 鄂潜尔在多斯盆推地测石油资总资源源序量列直方图
10.185 902.7833 3.7209 6.2788 55.2353 85.88
85.88
80
储 70
量 、 80000
资 源
60000
量 (108m3)
40000
20000
天然气 石油
11831.44 3363.57 6042.62 5108.2
鄂尔多斯盆地与沉积相分析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与沉积相分析报告姓名:周荣班级:资工卓越11201序号:25学号:201207635一.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北纬34-41°,东经106°-110°之间,横跨甘肃、宁夏、内蒙及陕西等四个省区。
盆地南北长约800km,东西宽约400km,面积约32万km2,形似矩形;它南倚秦岭西靠六盘山、桌子山,北东以黄河为界。
区内是中国著名的黄土高原所在地,盆地内部海拔多在1100-1800m之间。
在长期经受雨水和河流的冲刷和切割的情况下,盆地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黄土高原自然地貌景观区。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朝断块的一部分,位于其西部,同华北盆地同属于一个构造单元,但其发育特征却与之有很大的差异。
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由太古界和下元古界的变质岩层所组成,是一个稳定的古老地块。
加里东运动在盆地中表现为稳定的升降运动,使盆地接受了蓟县系、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沉积。
上奥陶统一下石炭统期间盆地整体上升遭受剥蚀,此后又再次下沉形成了晚‘古生代中石炭统一二叠系海陆交互相的煤系地层。
在晚古生代,它经历了短期的上升隆起之后,干早三叠纪的印支运动又再度下降,到中三叠统,下沉幅度达到最大限度,接受了巨厚的湖沼、三角洲相建造;到晚三叠世,地壳运动回返,沉积范围逐渐缩小而露出水面,遭受短期强烈的河流冲蚀和切割,在盆地内形成沟谷纵横的古地貌形态(黄第藩等,1981)。
在此基础之上,早侏罗统开始下沉接受河流相沉积,并逐渐充填古沟谷,至中侏罗统形成了范围较大的河湖相延安组三段地层。
在侏罗统晚期燕山运动时期,盆地西部下沉、东部上升,表现为不均一的升降运动;白垩系的沉积中心移向西部;喜山运动时期,整个盆地上升,第三系地层仅数十米厚,地层较薄。
而第四系则在盆地内堆积了l-200m厚的风成黄土,构成了黄土高原的基本面貌。
鄂尔多斯盆地的发展历史表明:自加里东运动之后,盆地一直处于升、降的振荡运动之中,表现为各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多为连续沉积或假整合接触;盆地内部断裂构造不发育,构造活动也很微弱。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西北部奥陶系)

图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构造区划简图1 区域地质概况1.1 研究区位置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研究区范围大致为:北至伊盟隆起、南抵吴旗、东到城川—额尔和图一线、西达盆地西界,面积约9万km 2(图1-1)。
鄂尔多斯盆地跨越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该盆地属华北克拉通的西缘部分,也是其中最稳定的一个地块,四周以构造断裂与周边构造单元相接连,盆地东部以离石断裂带与吕梁山隆起带相接,南面与渭河地堑以其北界断裂相连,西缘则以桌子山、惠安堡—沙井子断裂带分别与河套弧形构造带西南翼和六盘山弧形构造带东翼相接,北边与河套地堑为界,是一个矩形构造盆地,也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包括:西缘逆冲带、天环凹陷、伊陕斜坡和伊盟隆起四大构造单元。
鄂尔多斯盆地是从侏罗纪末燕山运动中期以后,由大华北盆地逐渐收缩而成的内克拉通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多次演化。
盆地基底先后受迁西、阜平、五台及吕梁—中条四次主要构造运动影响发生了强烈的变质作用,形成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及绿片岩相为主的复杂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过程依先后次序历经中、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谷及坳拉槽发育阶段,早古生代的陆表海盆地、晚石炭世-中三叠世时期的克拉通盆地、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类前陆盆地以及新生代的周缘断陷盆地等形成阶段。
早奥陶世末的加里东运动,华北地块整体抬升,经历了1.4亿年的沉积间断,大部分地区缺失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的沉积,但在盆地西北部地区不同程度发育中晚奥陶世的碳酸盐岩沉积,局部有碎屑岩和蒸发岩的沉积。
下奥陶统顶部马家沟组地层由于经受了长期的风化剥蚀、淋滤作用,风化壳及溶蚀孔缝发育,是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的重要储层,也是目前主要的产气层。
1.2 盆地古构造特征及演化概况鄂尔多斯盆地自显生宙以来,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等五大构造旋回和多阶段的拉张—扭动及其反转作用,总体上表现为:中新元古代断裂、早古生代海相台地升降、晚古生代海陆过渡、中生代内陆平原、新生代盆地周边断陷等五个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及天然气发展规划(P80-115)

19992000源自200120022003
2004
2005
2006
年度
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产能建设,截止2006年底累计动用地质储量 5970.95×108m3,累计建井1377口,形成了89.8×108m3的年生产能 力。
长庆气区2006年底天然气探明储量动用情况表
气田(区块)
靖边 榆林气田南区
平均压力系数0.945 气藏温度:平均105.1℃。
温度梯度为2.927 ℃/100m 流体性质:甲烷93.89%,CO25.14%,H2S1494928mg/m3,平均691mg/m3
靖边气田属于岩性圈闭、弹性气驱、无边底 水、常压、低渗、低丰度、低产的深层气藏。
靖边气田含气面积分布图
靖边气田产能建设始于1996年,至1998年底,利用探井累计建产能12亿方; 1999年进入开发建设阶段,通过开展排水采气、定压定产生产、区块关井测压 等开发试验和各种综合研究工作,不断地调整挖潜和实施有效的工艺措施,实 现了气田的高效开发。截止2006年底,累计动用地质储量3763.65×108m3,形成 了50×108m3年生产能力。
鄂尔多斯盆地 地质概况及天然气发展规划
目录
一、盆地地质概况 二、天然气勘探历程及资源现状 三、天然气开发历程及现状 四、天然气发展规划
三、天然气开发历程及现状
天然气开发历程及现状
(一)气田开发历程 (二)气田开发现状
(一)气田开发历程
1994年:靖边气田陕81井组的先导性开发试验拉开了长庆气田开发 的序幕;
陕200井区
低产低渗区 陕100井区
地方油区
陕227井区西
陕230井区
② 榆林气田
圈闭类型:地层-岩性 地 层:山西组山2段 岩 性:中粗粒是因石英砂岩 储集空间:残余粒间孔、溶孔、晶间孔 裂缝类型:不发育,少数微细裂缝 砂岩厚度:10~35m,平均16m 有效厚度:1.6~32.5m,平均8.5m 孔 隙 度:平均6.2% 渗 透 率:0.1~10md,平均4.521md 气藏压力:平均26.80Mpa,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