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层系简表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图册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图册

鄂尔多斯盆地储层图册——上古生界主编: 何自新副主编: 杨华张文正照片说明:南珺祥审核: 杨华张文正×××出版社前言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以海陆交互相的煤系沉积为主,沉积厚度达600~1700m,碎屑岩储层十分发育,但以低渗特低渗为主要储集特征,孔隙度普遍小于12%,渗透率大部分地区小于1.0×10-3μm2。

该区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有两种基本的岩石类型,即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

由于该区晚古生代沉积之后相对长期稳定的持续下沉,储层成岩作用以致密化的成岩作用如压实作用、硅质胶结作用及高岭石的充填胶结作用等形成了低渗特低渗的天然气储集层。

石英砂岩以压实压溶作用和硅质胶结作用、高岭石的充填作用为主,而岩屑砂岩则由于含有大量的千枚岩、泥板岩等软岩屑,压实作用使软岩屑强烈变形,充填孔隙,无可见大孔隙,孔隙度一般小于4%。

当然,该区上古生界储层局部存在着相对优质储层,如榆林地区山2储层、苏里格地区盒8储层等,变质岩、喷发岩岩屑中的可溶性组分、凝灰质、长石等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溶孔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岩屑、凝灰质高岭石化为储层提供了较多的晶间孔及微孔,同时,上述地区粒间孔较发育,为储层中可溶性组分的溶蚀作用提供了流体流动的空间和渗流通道。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研究、评价及有利预测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图册以微观照片如铸体照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为主,结合X衍射、压汞、能谱分析、稳态法相渗透率等并附以岩芯照片、野外露头照片,结合沉积相等,主要阐述了上古生界主要储层段碎屑组分、成岩特征、填隙物特征、孔隙组合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并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类评价。

本图册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及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总结和论述;第二部分对储层的岩石类型、碎屑组分特征、填隙物特征及结构构造等从纵向、横向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主要对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两类最主要储集岩成岩特征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为本书的重点,从平面上、纵向上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论述,并结合物性等特征把储层孔隙结构分为四大类八小类,对该区储层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地层表

鄂尔多斯地层表

地层 界 系 第 四 系 第 三 系 统 全新统 上更 更 中更 新 新统 下更 统 新统 上新统 渐新统 第七段 第六段 (泾川层) 第五段 (罗汉洞 志丹组 第四段 (环河层) 第三段 (华池层) 第二段 (洛河层) 第一段 (宜君层) 安定组 直罗组 第四段 侏 罗 系 中 生 界 三 叠 系 下统 延安组 第三段 第二段 第一段 富县组 第五段 第四段 第三段 第二段 第一段 中统 下统 二 上统 叠 系 下统 上统 石 炭 中统 系 纸坊组 和尚沟组 刘家沟组 石千峰组 上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 山西组 太原组 本溪组 T2z T1h T1l P2s P2sh P1x P1s C3t C2b J1f J1y 组 段(层) 代 号 Q4 油层 组

燕 山 运 动 左 旋 剪 切 燕 山 运 动
盆 地 形 成 到 结 束 时 期 T3 槽 台 统 一 时 期
侏 罗 系
中统
上统
延长组
T3y
马岭油田产油层 长1 下寺湾油田产油层 长2 永坪安塞油田产油层 长3 长4+5 安塞油田产油层之一 长6 安塞油田主要产油层 长7 马家滩油田产油层 长8 长9 长10 马家滩油田产油层
沉积相 亚相 成 煤
干 旱 湖 沼 相
河沼相 干旱湖沼相 河流相 湖沼相 干旱湖沼相 河流相 湖 沼 相 河流相 河沼相 三角洲相 湖泊相 河流三角洲相 河湖相 干旱河湖相 间歇湖泊相 干旱湖泊相 河流三角洲相 一 次 成 煤 二 次 成 煤 三 次 成 煤
滨海沼泽 及海湾泻湖相




构造运动

性 质 大 地 构 造

地 震 反 射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
地 层 时 代地 层 时 代
系统

符号


厚度 震 主要地 造
(m) 反 壳运动 阶


海西运动
岩性描述
油气 显示
上统 石千峰组
P3q
260
TP2
上部为棕红、紫红色含灰质结核泥 陕北具工业
岩为主,下部为砂岩夹泥岩
气流
中统
二 叠 系
石盒子组 山西组
下统
太原组
TP4
TP8
P2h
350
300
TJ6 TJ9
TJ10

富县 组
JIf
100
TJ
T3y5 200 TT1
T3y 250

TT3
上 统

长 组
T3y 300
TT4

T3y 200
TT7 TT8

T3y 250

中 统
纸坊 组
T2Z
500

和尚 沟组
TIh
120

刘家 沟组
TII
380




阶 段 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砂岩互层夹多煤层,底部为厚
层砂岩
盆地西部
、陇东、陕
厚层块状沙砾岩夹紫红色泥岩或两者成相变关系 北及渭北均
具工业油流
印支运动
瓦窑堡煤系,灰绿色泥沙岩夹粉细砂岩、炭质页岩及煤 层
厚层、块状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及煤层
上部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中部细砂岩为主,下部 炭质页岩、油页岩发育
盆地西部、 陇东、陕北 及渭北均具 工业油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0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0

及渭北均有
工业气流

阶阶

上统
延长 组
T3y3
T3y2 叠
T3y1
中统
纸坊 组
T2z
和尚 下统 沟组
T1h

刘家 沟组
T1i
古 上 二 上统
石千 峰组
P3q
中统 古叠
石盒 子组
P2h
山西 下统 组
P1s
生系
太原 组
P1t

炭 界系
上统
本溪 组
C2b
下奥
上统
背锅 山组
O3b
中统
平凉 组
O2p

马家 沟组
泥岩为主,下部砂岩夹泥岩
业油气流
上部为紫红、黄绿色泥质岩夹砂 岩,下部为黄绿色块状砂岩、含 砾砂岩与你掩泥岩互层
构造
深灰、灰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 砂岩夹煤层
深灰、灰色泥(页)岩、灰色、 深灰色砂岩及煤层,盆地东部家 多层生物灰岩
盆地西部、 北部及陕北 有工业气流
50 800
加里东运 动
灰黑色泥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砂 岩,底部为铁铝岩

燕山运动 Ⅲ
燕山运动 Ⅱ
燕山运动 Ⅰ
印支运动
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 色泥岩


桔红色块状交错层砂岩,局部夹 粉砂岩
杂色砾岩层
棕红、紫灰色块状砾岩、巨砾岩 夹砂岩、泥质粉砂岩
粉红色泥岩,顶部为泥灰岩,底

部为灰黄色细砂岩
构 灰绿、紫红色泥岩与浅灰色砂岩
互层,上部以泥岩为主,底部为
砂砾岩
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色砂岩互
岩,上部夹块状细砂岩,陕北有

鄂尔多斯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

鄂尔多斯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划分资料汇编一、长庆气田(靖边)长庆气田上古生界地层自下而上发育着石炭系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表2),其岩性特征简述如下:表1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上古生界地层划分石炭系中统本溪组:沉积厚度一般10m~40m,自下而上划分为本2、本1两段。

本2段为陆表海型泻湖相铁铝质沉积的铝土质岩;本1段以台地潮下灰岩和泻湖潮坪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并发育了泥炭坪环境,为砂岩夹有薄层灰岩透镜体及薄煤层。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厚度一般60m~80m,主要为一套清水和浑水交互出现的陆表海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太2、太1两段。

下部太2段以砂岩为主,夹煤层和生物灰岩透镜体;上部太1段以灰岩为主夹薄煤层,局部地区以砂岩为主,夹煤层和灰岩。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厚度约90m~120m,以三角洲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山2、山1两段。

山2段为一套含煤碎屑岩地层,岩性主要是石英砂岩或岩屑砂岩夹薄层粉砂岩、泥岩和煤层。

山1段岩性为细~中粒岩屑砂岩、岩屑质石英砂岩和泥质岩。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厚度一般140~170m,为一套河流~三角洲相沉积,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盒8、盒7、盒6、盒5四个层段。

岩性以含砾粗砂岩、中砂岩及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或岩屑砂岩为主,夹泥岩。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厚度约60m左右,以河流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盒4、盒3、盒2、盒1四个层段。

岩性为一套泥岩、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交互沉积。

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厚度约240m左右,分布稳定,为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

二、榆林气田表2 榆林气田上古生界地层划分⑴中石炭统本溪组:沉积厚度一般10m~40m。

自上而下分布为本1、本2两段。

本2段为一套海相—泻湖边缘沉积的铁铝岩,属风化壳之上的坡积、残积物再沉积而成,一般厚度4m~12m。

本1段为砂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及薄煤层,厚度一般10m~20m。

⑵上石炭统太原组:是以清水和浑水混合沉积为特点的陆表海沉积,厚度一般60m~80m。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
下统
和尚沟组
2390.5
130
棕、灰褐色泥岩与杂色中细砂岩略等厚互层。
刘家沟组
2700.5
310
紫棕、灰紫色泥岩,棕红色粉砂质泥岩与杂色粗砂岩、灰白、浅棕色中、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等厚互层。






上统
石千峰组
2960.5
260
上部灰紫、紫色泥岩,棕红色粉砂质泥岩与灰白、浅棕色细砂岩等厚互层;下部紫、棕紫色泥岩,棕红色粉砂质泥岩与灰白色中、细砂岩,浅棕色泥质粉砂岩等厚互层。
浅灰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K8
长23
45~50
灰、浅灰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K7
长3
100~110
浅灰、灰褐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K6第三段T3y3长 Nhomakorabea+5
80~110
浅灰色粉细砂岩与暗色泥质岩互层。
K5
长6
长611
9.0~34.3
黑色泥岩、粉砂岩、中-细砂岩互层,砂岩主要产于中部,局部夹炭质页岩和煤线。





马家沟组
3478.3
87.8
(未穿)
三叠系延长组小层划分表



油层组
厚度
(m)
岩性特征
标志层及位置






T3y3
第五段
T3y5
长1
0~240
暗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夹炭质泥岩及煤线。
K9
第四段
T3y4
长2
长21
40~45
灰绿色块状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长庆)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长庆)
盆地中东部具工业气流
奥 中 统 陶 下 统 亮甲山组 系

冶里组
TO

浅灰色硅质灰岩 深灰、浅桔黄色块状白云质竹叶状灰岩

上 统
凤山组 长山组 崮山组 张夏组 武 中 统 系 下 统 猴头山组 徐庄组 毛庄组 馒头组



上震 元旦 古亚 界界 下元 古界
震旦系 蓟县系 长城系 滹沱系 五台系
太古界 桑干系
TP2 TP4 TP8 TC2
海西运动
棕红、紫红色泥岩为主夹同色砂岩及含砾砂岩 灰紫、灰白色块状斜层理砂岩夹同色泥质岩、砂砾岩 上部为棕红、紫红色含灰质结核泥岩为主,下部为砂岩及泥岩 海 西 构 造 阶 段 上部为紫红、黄绿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黄绿色块状砂岩、 含砾砂岩与泥岩互层 深灰、灰色泥质岩、灰白色中细砂岩夹煤层 深灰、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盆地东北 夹多层生物灰岩 灰黑色泥岩夹灰色薄层灰岩及砂岩,底为铁铝岩 盆地北部及陕 北具工业气流
Pt1w 8000~ 16000 Ar 9000
120 K 1Z 6 K 1Z 5 K 1Z 4 K 1Z 3 K 1Z 2 K 1Z 1 J 3f J 2a J 2z J 1y J 1f T 3y 5 180 240 290 400
燕山运动IV
下 志 罗汉洞组 白 丹 垩 华池组 组 洛河组 环河组
上部为桔红、棕黄、灰绿色砂岩为主夹泥灰岩,下部砂质泥岩 为主 中至厚层状桔红、土黄色交错层砂岩,夹少量泥岩 卑 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 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 桔红色块状交错层砂岩,局部夹粉砂岩 燕 斯 杂色砾岩层 盆地北部及西 部见油苗
TJ6
燕山运动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1 鄂尔多斯盆地部分地层系简表
表1-2 白狼城油区层系时代表
表1-3 白狼城油田产油层系砂层及含油小层分类表
表1-4 白狼城油区小层划分对比成果表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沉积盆地分布区的中部,跨越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面积37万km2,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依据现今构造特征,盆地内划分为六大二级构造单元,即:伊蒙隆起、伊陕斜坡、天环凹陷、晋西挠褶带、西缘断褶带和渭北隆起。

延长油田位于伊陕斜坡上。

钻遇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

其中三叠系延长组长2层、长4+5、长6层,侏罗系延安组延8、延9为主力油层。

油藏埋深从260米—280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