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名师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_春归何处》优秀教案.docx

1.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_春归何处》优秀教案.docx

部人教版六年文下册《清平·春何》秀教案【教学目】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中精警名句行3.体会歌的意境【教学重点】体会歌的意境。

【教学准】多媒体件【教学】 1【教学程】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黄庭 (1045— 1105),字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 )人。

人少年得意,中士,任校郎,修撰神宗皇帝的“ ”,又以文受知于,并江西派开山大。

后因新党重新政,作者政偏于保守,晚年屡遭,死于西南荒僻的所。

首写于被之,人借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的感慨。

二、初文本:1.要求学生:照注,初文本。

2.教范文本。

3.学生自由,初步。

三、的析:1.“春何 ?寂寞无行路。

” 人什么要找春的踪迹?果如何?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得安慰。

关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春之情寄寓其。

2.“若有人知春去,取来同住。

”运用怎的手法,表达了怎的情感。

表达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得意之,因此千呼万地招春天“ 来”与人“同住”。

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知 ?除非取黄。

“春无踪迹知 ?” 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又知呢 ?多么令人惆、感啊 !但作者情上一,因人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来去的黄倒像是知道呢。

4.“百无人能解,因吹薇。

”黄用清脆的歌声回答我,可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 留人自己的,只是腹的惆。

一起,卷走那凋的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至此,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1篇】小学语文《浣溪沙》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浣溪沙》教学反思《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目标:1.理解黄庭坚在词中流露惜春、恋春思想感情。

2.鉴赏本次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3.了解词人轻巧、活泼、清新的语言。

教学重点:1.理解黄庭坚在词中流露惜春、恋春思想感情。

2.鉴赏本次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教学难点:鉴赏本次曲折新颖的结构、清新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清平乐·春归何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清平乐·春归何处的基本含义和意境;2.学生能够运用铁三角分析清平乐·春归何处中蕴含的情感;3.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组织语言,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掌握清平乐·春归何处的基本含义和意境;2.运用铁三角分析清平乐·春归何处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运用铁三角分析清平乐·春归何处中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呈现《清平乐·春归何处》的整首词,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先自行阅读,初步感知本词的意境和情感。

2. 感性体验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听音乐、看图卡、深情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春天回归大地的喜悦和生命的蓬勃。

3. 理性分析3.1 理解词语、短语通过语境导入,对高桥秋实的“抚琴人绝弦而叹,索衣女断练而歌”、“莺啼燕语报新年”等词语进行理解,并借此感受词句的美感。

3.2 理解词意,分析词语通过呈现词句中的名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词句的寓意,例如:“清平乐·尽是从前玉阶走,半是新妆别有处”、“春归何处,锦衾人去,花影暝,风残梦断”。

3.3 铁三角分析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取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如本首词的铁三角为“别离、回忆、生命”,进一步理解整篇词所呈现的情感和思想。

4. 观察评论呈现著名文学评论家对《清平乐·春归何处》的评价,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批评家对同一作品评价上的差异,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

5. 创新写作要求学生站在自己的观点出发,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用诗歌表现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和情感。

6. 总结通过口头提问、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的理解,总结本节课掌握的内容及感悟。

五、教学评估对学生的评估分为感知、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其中,应用方面的评估主要在创新写作环节进行评估。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第【1】篇〗《清平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黄庭坚。

2.掌握意境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

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2、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2.写作背景: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

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文本赏析:(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思考1】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思考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思考3】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清平乐【教学目标】1. 了解黄庭坚。

2.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3.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重点】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 春归何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 春归何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目标】1. 了解黄庭坚。

2. 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3.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重点】掌握意境分析与手法鉴赏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

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名师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
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若有人知→春无踪迹→问取黄鹂→无人能解。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和怀念,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
4.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黄鹂鸟仿佛知道春天踪迹似的发出婉转的歌声,可这歌声人们谁也听不
懂。

表达了词人的惋惜之情。

)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这是一首惜春词,表达作者惜春之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都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无穷。

作者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课下注意仔细体会,然后搜集整理能表现惜春这一主题的古诗词,和同学讨论交流,诵读。

清平乐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如抓住这首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