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练习题(14)(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左传》记载“(齐国大夫庆封)奔吴,吴句余(吴国君主)予之朱方(吴邑)。
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
”这主要反映了A.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B.宗法关系是推行分封制的基础C.分封强化了宗族内部的等级D.国君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吴国国君分封齐国大夫庆封于吴邑,庆封家族在吴邑繁衍起来,这说明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故选A;材料不能反映吴国国君与齐国大夫庆封是否有血缘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宗族内部的等级问题,排除C;受封者享有世袭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国君无法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排除D。
2.商朝灭亡后,“小邦”周还没有力量对商朝故地实行有效的控制。
为此,武王的做法是A.“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B.“武王征九牧之君”C.“乃褒封神农氏之后于焦”D.“于是封功臣谋士”【答案】A【解析】西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故地应为商代后裔,故选A。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点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答案】C【解析】材料“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故C项正确;邮驿制度、巡游、深入民间与材料无关,故ABD项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第一轮复习课件:第14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3)经济层面 ①国民政府在战时建立起了战时体制,在工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现代化 因素。尤其是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 ②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阶级构成的比例也由此发生变化,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准备了条件。 (4)民族精神层面:唤醒了全体中华民族的觉醒。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中华民 族焕发出强大民族精神,支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 (5)国家主权层面:为中国赢得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收回并明确了台湾的领土主权 。1942年,中国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并于战后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3年,中国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获得了一个独立主 权国家应有的尊严。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了中国对东北、台湾全岛及所有附 属岛屿、澎湖列岛等领土的主权,中国政府于战后收回了这些领土的主权。
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全民族抗战
(3)侵华罪行
①1937年12月制造了 南京大屠杀。
②1941年初制造了 潘家峪惨案 。
③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 2.全民族的抗战
七三一部队 ”。
(1)防御阶段(1937年7月~1938年10月)
①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
。
②新敌 四后军战开场展独:19立37自年主中的国游共击产战党争制,建定立人民战争路抗线日,即民。族统一战线 路线。八路军、
②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 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
的胜利。
毛泽东思想
重理解 1.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 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 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 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2单元 第3讲 启蒙运动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启蒙运动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某某永安月考)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主X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由此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相比,突出强调了() A.构建政府B.人性解放C.批判神权统治D.平等自由答案 A解析相对于文艺复兴,启蒙思想家进一步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和已获得的财富,办法是构建一个能够以全部力量来防御和保护结合者的结合体,即建立契约国家,构建政府,保护人利,反对封建专制,A项正确。
人性解放是文艺复兴的主旨,B项错误;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2019·某某期末)卢梭指出“我们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己和他人”;康德认为“幸福与道德的区别是道徳存在的基本前提,因为前者是他律的,而后者则要求自律”。
上述材料表明两者()A.主X用法治手段维护统治B.认为理性是可以被相互转让的C.崇尚符合理性的社会生活D.强调自由是一个人应有的权利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遵守着国家的法律,并用这些准则制约着自己和他人……前者是他律的,而后者则要求自律”可知法国启蒙思想家主X用契约规X社会行为以塑造理性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法治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理性思想的转换,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个人自由,排除D项。
3.(2020·某某辛集中学开学考)《欧洲史》中记载:“……卢梭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契约,即‘社会契约’,如果统治者不履行责任,被统治者就有权认为契约已被废除,他们就不必继续忠诚和服从统治者。
”由此可见,卢梭主X()A.三权分立B.开明专制C.君主立宪D.遵守公共意志答案 D解析从材料“卢梭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契约……被统治者就有权认为契约已被废除”看出卢梭主X社会契约,也就是遵守公共意志,统治者不遵守,人民就有权推翻他的统治,故选D项。
阶段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检测(三)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
这一举措()A.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C.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2.明代,督抚是出于督察地方军事的需要设置的。
到了清代,督抚集地方司法、行政、军事等权力于一身,同时需把地方情况反馈给中央。
这一变化说明()A.皇权与相权矛盾得到缓和B.地方行政效率大大降低C.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3.据史料记载,清代,皖南地区宣城、南陵二县姜的品质优良,植姜面积较广,姜类非常畅销,“宣城、南陵姜利最大,宣城黄渡产者无筋……上农夫家亩可数十石,计一乡可得数万石”。
这表明,当时皖南地区()A.经济作物开始大量种植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D.区域间的贸易较为活跃4.《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
”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人身的控制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解决了人多与地少的矛盾D.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5.据记载,明永乐十三年,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
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而当西方已有的传统贸易商路被阻塞时,西方人急切地开辟新航路。
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A.经济形式不同B.国家制度不同C.对外政策不同D.思想文化不同6.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曾五次北征蒙古,与此同时,他还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先后派亦失哈5次巡视奴儿干,招抚女真各部。
结合下面表格,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朱棣五次北征蒙古时间亦失哈五次北巡奴儿干时间永乐8年2月出发永乐9年春出发永乐12年3月出发永乐10年冬永乐20年3月出发永乐13~18年冬永乐21年7月出发永乐18年前后永乐22年4月出发永乐21年春出发,22年秋返回A.奴儿干都司的设立引发了明蒙战争B.奴儿干都司支持了明朝边疆战略的实施C.奴儿干都司的官员要定期朝觐述职D.奴儿干都司奠定了我国北部疆域的版图7.据史书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
2019高考历史一轮基础自练题15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基础自练题(15)李仕才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答案 D解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中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为乱贼形象,不能说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普遍认可,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没有交叉,故C项错误。
2、(2017·安徽皖智教育1号卷联盟高三11月联考,2)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
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
”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确立官僚政治制度C.努力完成全国统一D.实行军事上的集权答案 D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军事上采取在咸阳销毁全国的兵器,同时规定调动军队的凭证虎符由皇帝控制,其目的在于实行军事集权以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3、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种变化有助于()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答案 A解析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不利于集体决策,故B项错误;“宰枢互兼”反而提高军事将领的权力,C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D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4、(2018·宣城八校联考)1863年李鸿章致曾国藩的一封信函中说:“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
且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若驻上海久,而不能取资洋人长技,咎悔多矣!”据此,李鸿章强调()A.全方位学习西方势在必行B.创办军事工业是洋务派的使命C.洋务运动最先从上海兴起D.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尤为必要答案 D解析由“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可知,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军事科技落后于洋人,洋务派仅从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创办军事工业,故B项错误;李鸿章在上海学习洋人技术,与洋务运动在上海兴起无关,故C项错误;“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强调学习西方科技十分必要,可知李鸿章写信给曾国藩建议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故D项正确。
新人教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练习 人民

第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某某二模)下图为《秦国国君世系图》(部分)《秦国国君世系》(部分)第1世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7年~前766年)……第9世秦穆公在位39年(前659年~前621年)……第25世秦孝公在位24年(前361年~前338年)第26世秦惠文王在位27年(前337年~前311年)……第30世秦庄襄王在位3年(前249年~前247年)据此可以判断,战国时期( )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宗法制遭到破坏C.礼乐等级制度森严D.出现官僚政治雏形解析:选A。
题干中秦国国君的称号开始为“公”,后来改为“王”,而按照分封制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秦国国君还只是诸侯却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
2.据史料记载:战国后期,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
下图即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官印。
这表明( )A.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B.战国时期集权体制开始形成C.战国官印具有统一的风格D.玺印制度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解析:选B。
材料“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说明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内官员的任免和管理直接听命于国君,这是集权体制的表现,故选B项;诸侯国国君已普遍用玺印,燕齐两国只是其中的代表,没有信息显示官印最早产生于燕齐两国,排除A项;由玺印图可以看出,燕齐两国的官印是有区别的,排除C项;世袭制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而玺印制度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
3.吴国的国君本是周武王的先人古公的长子,到了江南后“文身断发”,服从了当地荆蛮的习俗。
燕国的始祖召公与周同属姬姓,但燕国四周是戎狄的天下,其臣民中也有不少戎狄成分。
因此,在春秋时,吴国和燕国都被排除在“中国”之外。
材料旨在说明( ) A.“中国”的文化色彩浓厚B.华夏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C.血缘关系失去了政治意义D.“中国”已有了明确定义解析:选A。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检测(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期末)14、15世纪以来,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力量逐步壮大;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获得极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却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为此,他们( )A.发动光荣革命,获取政治权力B.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权力C.发动工业革命,提高经济地位D.进行议会改革,更多参与政治解析:选A 根据所学,新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发动了光荣革命,议会的权力大增,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力的法案,获取政治权力,故A项正确;1714年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结束,1721年建立责任制内阁,故B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爆发于1765年,故C项错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故D项错误。
2.(2019·某某期中)176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接任首相,用封官许愿、收买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
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尚未形成B.光荣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C.议会内部两党斗争十分激烈D.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解析:选D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对王权的制约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国王试图控制议会和内阁,权力有上升的趋势,但已经不是专制的国王,光荣革命结束王权专制的任务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王与议会、内阁的斗争,故C 项错误;材料中英国国王试图控制议会和内阁,权力有上升的趋势,说明立宪政体有待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
3.(2019·某某调研)17世纪英国议会斗争常用的方式是弹劾,但仅用此对付叛乱者、叛国者和滥用公款者。
18世纪早期,下议院采取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取代弹劾制,即对政府某项政策或措施进行谴责,或者对国王的某个大臣投不信任票。
这一变化表明英国( ) A.责任制内阁逐渐成熟B.议会行政监督制度日益完善C.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D.政府大臣无需再对国王负责解析:选B 责任制内阁是指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制度,材料主要说的是议会加强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故A项错误,B项正确;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是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故C项错误;在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下,政府大臣在形式上是要对国王负责的,故D项错误。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和文化+考点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和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宋代取得和占有土地的方式复杂灵活,土地可卖、可典、可租。
不仅百姓买卖土地,国家也参与其中,“官庄”“营田”“没官田”无不经常投入土地的流通领域,并形成错综复杂、交织重叠的多方面的法律关系。
这反映了当时()A.商品经济得以自由发展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C.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D.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2.宋代一部分士大夫提倡日用之学、治生之术,积极参与以往被士大夫讥为“堕落”行为的诸如土地兼并、商业贸易、钱财房贷等与民争利的行为。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民价值观念的转变B.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传统伦理道德的缺失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3.两宋时期,官僚富豪之家服役的“人力”和“女使”,与主人形成雇佣关系,仅在契约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
他们享有独立的人格权和去留的决定权,法律禁止强雇人或强制人为奴婢,严禁主家以私刑惩治奴婢。
这表明当时()A.新的生产关系形成B.豪强大族势力衰落C.法律维护奴婢权益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4.在宋代,城市获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区域向城外扩展形成“大都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打破使得商业区域扩展;通过建楼扩展立体空间。
这反映出()A.城市发展推动商业繁荣B.经济发展拓展城市空间C.城市发展促进社会流动D.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分布5.金初用辽、宋旧钱。
海陵王时,为适应流通需要,制造了交钞(纸币),后又铸造“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永安宝货”,与钞参行。
这说明商业的发展()A.使纸币正式取代通宝B.促进北方人口增加C.使货币使用情况混乱D.促进了货币的发展6.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
这些现象() A.缓解人口增长压力B.实现经济重心南移C.加速农产品商品化D.刺激重农政策变革7.在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城外“脚店”(供人临时歇脚的小型客栈)以及城内的“孙羊正店”(高规格的豪华酒店)门口都竖立着书写店铺名称的“灯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练习题(14)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
重点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2、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
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
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
”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
B. “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
C. 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
D.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风俗通》按照传统的商业习惯,日中为市,日落而息,否定了夜籴谷的说法,由此可知,其研究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由此可以得出,历史研究应该多加考证,D 符合题意;ABC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3、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
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种植棉花。
这表明
A. 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B. 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
C. 封建土地制度受到冲击
D. 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结合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知识分析解答。
4、表3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D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工业革命的掌握和认识。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但是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分化。
事实上考生如果能够联系1929年经济大危机前,美国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这就说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参照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
5、下图反映了1875-1952年两个国家的某个经济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数据是经济增长率,①是美国,②是英国
B. 该数据是外贸增长率,①是英国,②是美国
C. 该数据是社会失业率,①是美国,②是英国
D. 该数据是进口关税率,①是英国,②是美国
【答案】D
6、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故B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
7、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答案】B
【考点定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概念和实质
【名师点睛】1.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仅指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一体化还有政治、军事方面等的内容,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2.经济全球化的受益国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
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二、非选择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
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
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
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
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9分)
【答案】(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6分)
(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9分)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北宋政治制度•陈桥兵变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本题紧扣“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设置问题,极具历史感,直指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是一道非常好的试题。
史料实证在课程标准中这样描述“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史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历史的理解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由此,教师在历史教育中要加大史料实证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