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功率预测技术及数据传输分析
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综述

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综述摘要:风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环境友好和经济可行性的特点。
然而,由于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受到风速的影响,风电系统的功率预测对于实现风电站的有效运行和规划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当前常用的风电功率预测技术,包括统计模型、人工智能模型和混合模型,并探讨其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一、引言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风力发电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能源选择。
然而,由于风速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风力发电的发电功率产生了很大的波动性,这使得风电系统的管理和调度变得复杂。
为了更好地管理风电系统,准确地预测风电的功率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二、风电功率预测的意义风电功率预测可以帮助风电站进行经济调度,合理制定运行策略,降低能源成本。
同时,预测风电功率可以提前调整传输和配电设备,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风电规划方面,准确的功率预测也可以帮助选址、布局和容量规划,提高风电站的经济效益和可靠性。
三、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的分类目前,风电功率预测技术主要可分为统计模型、人工智能模型和混合模型三大类。
1. 统计模型:统计模型是最常用和最古老的功率预测方法之一。
常见的统计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概率分布拟合等。
这些模型可以基于历史风速和功率数据分析风电功率与风速之间的关系,进而预测未来的功率输出。
统计模型的优点是简单易用、计算速度快;缺点是对历史数据要求较高,并且无法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2. 人工智能模型:人工智能模型包括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糊逻辑等。
这些模型可以通过学习历史数据自动适应风电功率与风速的非线性关系。
人工智能模型的优点是可以处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并能够考虑多个影响因素;缺点是对训练数据的依赖性较强,模型的可解释性相对较弱。
3. 混合模型:混合模型是统计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的结合体。
该方法通过结合各种模型的优势,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混合模型的优点是可以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并对不同模型进行加权融合;缺点是模型的建立和参数调优过程较为繁琐。
风力发电系统中的风能评估和功率预测技巧

风力发电系统中的风能评估和功率预测技巧引言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风力发电技术作为一种绿色、清洁的能源来源变得越来越受重视。
然而,风力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直接依赖于对风能的准确评估和功率预测。
本文将介绍风力发电系统中的风能评估和功率预测技巧,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一、风能评估技巧1. 测风塔数据分析测风塔是风能评估的关键工具。
通过分析测风塔的数据,可以了解到每个时间段、每个高度的风速、风向和风能潜力。
为了得到准确的风能评估结果,需要采集足够长时间的数据并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
2. 气象和地理条件考虑气象和地理条件对风能评估至关重要。
不同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下的风场特征具有很大差异,例如海岸地区的海风能量较高,而山区由于地形的复杂性会导致风能发散。
因此,在进行风能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地理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合的风电场建设地点。
3. 数值模拟和模型预测数值模拟和模型预测是对风能进行评估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结合气象数据和地形条件,可以预测未来某一特定区域的风能潜力。
这些模型通常基于流体动力学、微气象学和统计学原理,并需要准确的气象输入数据和地形参数。
二、功率预测技巧1. 历史数据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建立功率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根据过去的风速、风向和风电机组发电功率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的功率输出。
然而,历史数据的可靠性对预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因此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需要得到保证。
2. 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在风能功率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收集大量的历史数据,并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模型,可以预测未来某一时间段的平均功率、功率变化范围以及功率预测的可靠性。
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和回归分析等。
3. 气象学模型气象学模型是大规模风电场预测功率的重要工具。
这些模型基于气象变量和地形条件,结合理论和观测数据,预测未来风能发电系统的输出。
使用气象学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风电场的功率输出,而不仅仅依赖于历史数据。
风力发电场风电功率预测方法研究

风力发电场风电功率预测方法研究一、概述风力发电场是以自然风力为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
提高风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风电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风电功率预测是提高风电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风力发电场风电功率预测方法,为提高风电可靠性和稳定性提供参考。
二、常见的风电功率预测方法1.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利用历史风电功率及天气数据进行预测的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历史风电功率及其与天气数据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统计模型,以此来预测未来的风电功率。
常见的统计学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2.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大脑神经元工作方式的数学模型。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历史风电功率及其与天气数据的关系进行学习,建立神经网络模型,以此来预测未来的风电功率。
3.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基于流体力学原理和风机性能曲线等建立的模型。
其基本思想是利用风力机的气动和机械特性,根据气象数据和场地特性等来预测风电功率。
物理模型分为理论模型和实验模型两种。
三、风力发电场风电功率预测的误差分析风电功率预测误差是指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分析是评估风电功率预测精度的一个重要手段。
风电功率预测误差由多个因素导致,包括气象数据误差、风机性能曲线误差、场地环境误差等。
对这些误差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评估风电功率预测的精度,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四、改进风力发电场风电功率预测的方法1.气象数据的改进气象数据是风电功率预测的重要输入参数。
对气象数据进行优化可以提高预测精度。
常见的气象数据优化方法包括气象数据清洗、气象数据修正、气象数据插值和气象数据协同等。
2.风机性能曲线的改进风机性能曲线是风电功率预测的重要输入参数。
对风机性能曲线进行优化可以提高预测精度。
常见的风机性能曲线优化方法包括实测分析、模拟计算、数据拟合和参数修正等。
3.场地环境的改进场地环境是影响风电功率预测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场地环境进行优化可以提高预测精度。
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综述

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综述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综述一、引言风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全球范围内,风电作为一种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成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风速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风电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往往受到限制。
因此,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高风电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风电功率预测的意义风电功率预测是指利用各种预测技术,根据历史的风速、风向、气温等多种气象数据,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风电功率进行预测。
其主要意义如下:1. 优化发电计划:通过准确预测风电功率,可以优化发电计划,合理分配发电机组的运行时间,提高发电效率。
2. 提高系统可靠性:可靠的功率预测有助于系统调度和规划,减少电网中的波动,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 经济效益:准确预测风电功率有助于电力企业进行风电发电计划和电力交易,避免因风电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
4. 能源管理:通过预测风电功率,可以更好地进行能源管理,合理调度各种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的分类风电功率预测技术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基于物理模型的预测方法:该方法主要基于风力发电机组的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建立风电机组的运行方程,结合气象数据进行预测。
这种方法预测精度较高,但对系统参数的准确性要求较高,且计算量较大。
2. 统计学方法:该方法主要基于历史风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统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
常见的统计学方法有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期功率预测,但对历史数据的质量要求较高。
3. 神经网络方法:该方法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多层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训练网络模型实现风电功率预测。
神经网络方法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处理能力,适用于复杂的风电功率预测问题,但对网络结构的选择和训练数据的数量要求较高。
4. 混合模型方法:该方法综合利用多种预测技术,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尺度的模型,实现对风电功率的精确预测。
电力系统中的风电功率预测算法及性能分析

电力系统中的风电功率预测算法及性能分析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应用。
然而,由于风能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风电预测成为实现可靠电力系统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探讨电力系统中的风电功率预测算法,并进行性能分析。
一、风电功率预测算法1. 天气预测模型天气状况对风力发电的影响非常显著。
天气预测模型通过分析气象数据、风速、风向、温度等参数,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风力状况。
根据预测结果,可以对未来风电功率进行估计。
2. 基于统计学的方法统计学方法通过对历史风速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概率模型来预测未来的风速和风电功率。
这些方法通常采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技术,其中常见的算法有ARIMA、GARCH等。
3. 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算法,特别是机器学习方法,在风电功率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算法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学习和训练,建立模型来预测未来风电功率。
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等。
二、风电功率预测算法性能分析1. 精度评估预测模型的精度是评估算法性能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等。
通过与实际风电功率数据进行比较,可以评估预测算法的精度。
2. 实时性分析风电功率预测需要在实时性要求下进行,因此实时性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实时性分析要考虑算法的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以确保预测模型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测任务。
3. 鲁棒性测试风力发电场的环境和运行条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预测模型的鲁棒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通过引入不同的干扰和扰动,可以测试算法在不同条件下的预测能力。
4. 长期性能评估风力发电的长期性能评估是衡量风电功率预测算法可靠性的重要标准。
通过对预测结果的长期跟踪和分析,可以评估算法在实际运行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根据以上算法和性能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风电功率预测算法在精度、实时性、鲁棒性和长期性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电力系统中的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研究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风电发电量在电力系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风能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常常使得风电的并网接入和调度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风电功率预测技术应运而生。
一、风电功率预测的意义与挑战风电功率预测的目的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风电输出进行预测,以便电力系统运营者能够更好地调度发电机组和电网。
准确的风电功率预测有助于减少备用功率需求、优化电力系统的调度和降低燃料消耗。
同时,它还为电力市场的交易和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风电发电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风速、风向、气温和大气压力等。
这些因素的时空变化使得风电功率预测变得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因此,如何准确地预测风电输出成为了研究者和工程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常用的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目前,风电功率预测技术主要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统计方法两大类。
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通过建立风电机组的动力学模型来进行功率预测。
这种方法要求对风场和风机的物理参数有较为准确的了解。
常见的物理方法包括数值天气预报和计算流体力学的模拟。
数值天气预报利用先进的气象预报模型,结合时空变量的测量数据,对风速、风向等参数进行预测。
它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风电功率预测结果,但受限于气象数据的可靠性和空间分辨率。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使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来模拟风机叶片的运动和风场的耦合。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高精度的初始条件,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较为有限。
2. 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是基于历史观测数据进行预测的。
它使用统计模型来分析风速、功率和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历史数据的统计规律预测未来的功率输出。
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
这些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历史数据进行训练和拟合,从而实现风电功率的预测。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挑战尽管已有许多风电功率预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电力系统中的风电功率预测

电力系统中的风电功率预测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风力发电已成为世界各地广泛使用的一种清洁能源。
但是,由于风场的风速和方向的不稳定性,风力发电的功率输出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这就给电网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风电功率预测已成为电力系统管理和调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风电功率预测的意义风电功率预测是针对风电场内风速和风向变化情况,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风机的输出功率,从而实现电力系统对风电的调度和管理。
在电网运行中,风电功率占比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就会影响电网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因此,风电功率预测的意义在于:1.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支持风电场不断输出的功率变化给电网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实时监测和预测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变化,从而及时调整电网的负荷和发电机输出。
2.优化风电分布式发电行业运营效益对于分布式风电发电场而言,精准的风电功率预测可以让发电场的运营者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风机的功率输出,实现最优化运营。
3.提高电力系统对风电的接受度和可靠性一方面,准确的风电功率预测可以降低风电波动给电网带来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风电功率预测的准确性也是提高电力系统对风电接受度和可靠性的关键。
二、风电功率预测的方法风电功率预测的方法主要可分为基于物理模型的方法和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方法两类。
1.基于物理模型的方法基于物理模型的方法是利用风机的结构与性能参数以及附器的测量数据,采用风力机理论进行预测功率的方法。
该方法依赖于风电场的物理模型,利用风速、风向和温度等气象数据进行预测,因此对模型的精度有很高的要求。
2.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方法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方法则是基于历史数据或其他影响因素进行预测的方法,通常是通过建立一个统计模型,综合考虑多个相关的气象和运行参数因素,预测未来的风电功率变化。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统计方法包括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机(SVM)等。
大数据分析在风电功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大数据分析在风电功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风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逐渐兴起,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新方向。
然而,由于风力发电受天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功率输出稳定性不足。
因此,如何提高风电运行效率,成为了风电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为风电运行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着重探讨大数据分析在风电功率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一、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风电功率预测中的优势1.精度高风电功率预测的精度是保证风电运行效率的关键。
但由于气象预测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功率预测模型难以准确地预测风电功率输出。
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在多维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精准地预测风电功率输出,提高预测精度。
2.实时性强传统的功率预测模型,一般需要提前预测功率输出,并调整风电机组运行策略,以满足电网负荷需求。
由此,往往需要提前很长时间进行预测。
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获取更多实时数据,随时调整风电机组运行策略,提高风电运行效率。
3.数据挖掘能力强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挖掘更多有用的信息,发现风电机组故障、设备维护等信息,帮助维修和保养风电设备,以及优化风电运营管理。
二、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风电功率预测中的应用方法1.运用机器学习建立预测模型机器学习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核心之一,可以将历史数据进行学习,建立能够自动预测风电功率输出的预测模型。
其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稳定性。
2.建立统计模型统计模型是传统的功率预测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计算历史数据,建立可信度较高的预测模型,以便预测未来的功率输出。
通过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传统的预测模型,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3.收集气象数据气象对风电功率输出影响很大,因此,如何获取气象数据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高精度,是风电功率预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将多个气象数据源进行整合分析,从而提高气象数据的精度和数量。
4.综合多因素考虑风电功率输出不仅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与风电设备的运行、维护等因素也密不可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电功率预测技术及数据传输分析
摘要:文章对风电功率预测的两种预测模型的预测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对数据采集传输的信息通道组织办法进行探讨,最后提出提高风功转化曲线的准确性方法。
关键词:风电;功率预测;数据采集传输
风力发电作为电源,具有间歇性和难以调度的特性,风电场的功率输出具有很强的随机性,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的目标是为风电的运行调度提供技术支撑,保障电力系统及风电场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风电功率预测根据时间尺度分类主要是两种预测模型:短期预测和超短期预测。
1短期预测
1.1系统功能
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系统能够实现对接入系统的所有风电场次日0-24 h的输出功率情况进行预测,预测点时间分辨率为15 min。
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系统能够实现每天两次预测,预测结果将为电网次日调度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1.2技术路线
在现有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再输入风电场测风塔观测资料,对风电场微观区域进行时空加密计算,得出满足风电场出力预测需求的风力预测结果,再根据风电场历史功率数据以及历史测风塔数据,经统计分析获得风电场的出力预测模型。
结合风力预测结果与出力预测模型便可获得风电场全场输出功率预测结果。
短期功率预测系统设计如下:
①系统流程。
以资料同化系统ADAS为基础,通过INTERNET实时获取GFS 背景场,结合本地大量实时观测资料,重建中尺度区域模式所需的初始场。
在获得精细化客观分析场的基础上,调试中尺度区域模式WRF,构建风力预估数值预报系统。
业务化运行后,可将模式预报所得传送至后处理服务器,通过INTERNET向客户提供数据下载,并通过页面形式显示各气象要素场。
②资料同化。
本系统ADAS拟同化多种观测数据,主要包括探空观测和地面气象站观测等。
观测数据的解码和初步质量控制主要由Decoder模块完成。
③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
本系统拟采用WRF为基本框架,模式以ADAS提供的精细化客观分析场为初始场,分别在00 UTC、12 UTC(对应北京时间08时、20时)启动预报,预报时效为72 h。
结合数值天气预报获得的风力短期预测数据,以及统计分析风电场历史出力数据获得的风电场输出功率特性模型,实现对风电场短期功率预测。
2超短期预测
2.1系统功能
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系统能够实现对接入系统的所有风电场未来0~4 h的输出功率情况进行预测,预测点时间分辨率为15 min。
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系统能够实现每15 min滚动循环预测,以保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其对于风电场的AGC和A VC控制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同时对于电网调度计划的实时调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2技术路线
数理统计法对风电场所在地测风塔的历史观测数据和周边气象台站的历史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比如逐步回归法、时间序列法、BP神经网络法等,进行风力预测建模试验,最后选取预报效果较好的一种风力预测模型。
2.3BP神经网络
超短期预测中数理统计方法中,常用的就是BP神经网络法,该方法是指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具有如下特点:
①能够以任意精度逼近任何非线性映射,给复杂系统的建模带来一种新建的非线性的表达工具。
②它可以学习和自适应未知信息,如果系统发生了变化可以通过修改网络的联接值而改变控制效果。
③分布式信息存储与处理结构,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因此构造出来的系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BP神经网络中的各种关系是通过历史数据学习得来的,神经网络共分三层: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
因为风机发电的功率与季节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输入的历史数据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输入一年的历史数据,该历史数据可以分为两种:通过风速推测未来风速,再由风功转换模型转换到未来功率和通过功率直接推测未来功率。
①风->功:更好的反应当地实际气象情况,同时对于整个流程的把握更清晰,对风功转换模型的修正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②功->功:能降低由于风功模型不准确造成的误差,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可能风电场经常存在限电的情况,此时会出现比较大的误差。
3数据采集及传输
3.1概述
风电功率预测应进行数据整合,通过通信通道将整合的数据传输至中心站。
气象信息实时监测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风电场区域气象实时数据。
实时监测系统由遥测站、中心站数据采集装置和通信通道组成。
3.2通信通道组织
组成实时监控系统的遥测站安装于风电场指定测风塔的相应高层,中心站数据采集装置安装于风电场中控楼内,风电场与中心站之间的常用通道组织如下:
①光通道的组织:风电场与中心站配置光传输设备及数据接入设备,通过光纤通道专线方式将数据网上传至中心站,通道采用两个不同的路由方式。
②无线DTU的组织:无线DTU是采用2G/3G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两套DTU 事先配置好通讯规则,形成一个可靠稳定的传输通道。
③微波传输通道的组织:此方式与DTU类型,也属于无线传输,只是传输媒介采用高频波。
4风功转化模型
由于风机厂家提供的风功转换曲线是在实验室中测试完成,而实际运行时,风机之间存在尾流效应的影响,和出厂曲线会不一致,为了预测的准确性,在建立风功转换模型时,最好采用风机实际运行的历史数据。
对于新建的风电场,由于没有历史数据,在建模时只能采用出厂风功曲线,随着风电场投入运行,再在随后的工作中根据运行的历史数据来修正风功模型。
如果获取到了一年的历史数据,将这些历史数据输入matlab,通过图像方式展示这些所有风功关系,这些关系都是离散的点,如图1所示,根据这些离散点可以大致找出风功关系,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建立风功关系:
①根据风速求取该风速上所有功率的平均值,通过这些平均值拟合出一条关系曲线。
②按照风速区间建立风功对应关系,建立分段函数,在每个风速区间上风功都是线性关系,实际使用时通过查表的方式查找风速对应的功率。
直接拟合曲线,可能误差较大,因为风功对应关系可能比较复杂,用一个方程可能不能准确描述风功关系。
建立分段函数,如果分段的区间尽可能小,反而准确性更高,同时也便于统计风功之间在不同风速上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于安兴.风电场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2.
[2] 叶爱贤.灰色BP神经网络风电功率预测应用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