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_全诗优秀版

合集下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意思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意思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意思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句诗的意思是: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这句诗出自李白的《清平调·其一》
原文
《清平调·其一》
唐代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注释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
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云想衣裳花想容全诗翻译

云想衣裳花想容全诗翻译

云想衣裳花想容全诗翻译《清平调三首》其一原文:清平调词三首·其一唐·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三首》其一翻译:翻译:云想变作贵妃的衣裳,花想变为贵妃之容貌,贵妃之美,如沉香亭畔春风拂煦下的带露之牡丹。

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见到的飘飘仙子,必定是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仙。

“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清平调三首》其一,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杨贵妃美貌的赞美之情。

《清平调三首》其一注释:⑴清平调:唐大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

⑵“云想”句: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因山中多玉石,故名。

⑸会:应。

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

《清平调三首》其一赏析:一起“云想衣裳花想容”七字,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清平调词三首 全诗翻译

清平调词三首 全诗翻译

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原文如下: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翻译如下:
其一
云霞般的衣裳,花儿般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发光。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
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作品简介与赏析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诗意解释

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诗意解释

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诗意解释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出自唐代李白的《清平调·其一》
解释:她华艳的衣裳如飘逸的云朵,她艳丽的容貌如盛开的花朵,春风拂过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赏析:此句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诗人将衣裳想象为云,将杨玉环的容貌想象为花,描绘出杨玉环动人的美貌,又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原文
李白李白《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见云之灿烂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云想衣裳花想容全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全诗

云想衣裳花想容全诗学古诗应该是一件很轻松很快乐的事情,小编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云想衣裳花想容全诗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在我国古时候,衣服上曰衣,下曰裳[cháng]。

裳是古人下身穿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

槛[jiàn]:栏杆的意思。

“云想衣裳花想容”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看见天边的云彩就不由的想起(杨贵妃的)衣裳,看见娇嫩的花儿就不由得想起(杨贵妃的)容颜。

李白用这种近似拟人的高超手法赞美杨贵妃衣着的绚丽轻盈,容颜的娇嫩可人。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把杨贵妃的衣裳想象成云彩,把杨贵妃的颜容想象成花儿。

“云想衣裳花想容”起句以重字出现,这在绝句虽不常见,但它却是写作七言诗的一种值得效仿的手法,而且也由此更见出诗人举重若轻的笔力。

加以“互文见义”的手法在该句子里的运用,更是见出诗人从侧面烘托美妇人杨玉环的技巧和功力,从而也难怪文学素养均为极高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对此都很为欣赏。

创作背景:李白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是在兴庆宫沉香亭上所作。

沉香亭又称“凉殿”,因用名贵沉香木构造而得名。

其重檐四角攒尖顶,红檐碧瓦,古朴雅致,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消夏纳凉尤其是观赏牡丹之地。

相传,唐明皇携爱妃杨玉环在沉香亭赏牡丹品美酒,逸兴勃发的唐明皇即宣李白为其撰新歌词助兴。

借着酒力,李白呼来宦官高力士为他脱去皂靴,又唤贵妃为他磨墨。

酒尽诗出,李白挥笔而成新诗三章。

乐师李龟年歌咏,梨园弟子伴奏。

连杨贵妃也命人拿来七宝杯,斟满西域葡萄酒,敬于李白。

玄宗也忍不住吹起笛子来。

沉香亭内外,牡丹齐放,花香阵阵,歌乐袅袅,一派祥和。

这三首,语语浓艳,字字流葩。

将花与人浑融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

“云想衣裳花想容”:既绘花光,又摹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花枝招展,花色迷人,晶莹剔透,娇嫩欲滴,暗香浮动,体香袭人。

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也是美人、更是温玉、还伴着流香,天国也不过如此!无怪当时唐玄宗就击节赞赏。

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注释,赏析

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注释,赏析

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注释,赏析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注释,赏析清平调一般指清平调词三首。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注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作品原文】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唐朝: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作品翻译】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作品注释】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jiàn)露华浓。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作品赏析】此诗想象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句,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

比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高贵身份。

作品鉴赏这三首诗,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意思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意思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意思“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清平调·其一》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翻译】看到彩云想起她的衣裳,看到花儿想起她的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鉴赏】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清平调·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调·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调·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调·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清平调·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唐代]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及注释: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赏析: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

比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高贵身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想衣裳花想容》
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是诗人李白设想云朵想与杨贵妃的衣裳媲美,花儿想与杨贵妃的容貌比妍,这是极言杨氏的衣饰和容貌之美。

【全诗如下】
《清平调其一》
李白(唐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译文二】
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译文四】
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必须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赏析】
一齐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能够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能够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取,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诗词注释】
①槛:有格子的门窗。

②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③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④华:通花。

⑤会:应。

⑥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其他两首】
《清平调其二》
李白(唐代)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其三》
李白(唐代)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相关阅读】
《清平调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白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乃李白奉诏而写的新乐章。

这首诗虽然吟咏的是白牡丹,事实上是将花比人。

花之容人之面,这样超绝人寰的姿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里才能相见,将杨妃比作娇艳的牡丹,又似天女下凡。

这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用心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他的超多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用心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构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到达了我国古代用心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诗词赏析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诗词点评
这一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

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

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全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

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2]
写作背景
清平调共三首,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

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

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

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杨贵妃介绍
杨贵妃(开元七年六月初一-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五)(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名
玉环,号太真,蒲州永乐(山西永济)人,是唐玄宗之宠妃,身材丰满,肤如凝脂,乃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

杨玉环起先嫁给了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之后又进宫成为唐玄宗妃子。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理解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

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