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必修第四册:第四单元第12课知能优化演练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11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11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兴起B.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得:获得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舍:停止D.用.心一也用:使用解析:选D。

用:因为。

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青出于蓝”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努力学习,学生就能超过老师。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B.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提高。

C.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D.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辑”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解析:选A。

A项,“青出于蓝”这个比喻,与“冰寒于水"一样,也意在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蟹六跪而.二螯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于是余有叹焉.D.无以.成江海项王未有以.应解析:选D.A项,表修饰关系/表并列关系;B项,代词/助词,主谓之间;C项,兼词/语气词。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知能优化演练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知能优化演练语文版必修2

一、段下边的文字,达成1~4 。

甲子,安,戎卒六十余万,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九月,至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之兵方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西万里,水,运漕万艘。

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口。

以尚仆射石征将、征多数督,以徐、二州刺史玄前都督,与国将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将胡彬以水五千援寿阳。

琰,安之子也。

是秦兵既盛,都下震恐。

玄入,于安,安夷然,答曰:“已有旨。

”既而寂然。

玄不敢复言,乃令玄重。

安遂命出游山墅,朋集,与玄棋墅。

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手,而又不。

安遂游陟,至夜乃。

桓冲深以根本,遣精三千入京;安固却之,曰:“朝廷分已定,兵甲无,西藩宜留以防。

”冲佐吏曰:“ 安石有堂之量,不将略。

今大垂至,方游不暇,遣不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

癸酉,克之,平将徐元喜等。

融以其参河南郭褒淮南太守。

慕容垂拔城。

胡彬寿阳陷,退保石,融攻之。

秦将梁成等众五万屯于洛,淮以遏兵。

石、玄等去洛二十五里而,惮成不敢。

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今盛粮尽,恐不复大!”秦人之,送于阳平公融。

融使白秦王曰:“ 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 乃留大于城,引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

遣尚朱序来石等,以弱异,不如速降。

序私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与。

今乘未集,宜速之;若其前,彼已气,可遂破也。

”⋯⋯安得,知秦兵已,方与客棋,置床上,了无喜气,棋如故。

客之,徐答曰:“小儿遂已破。

”既,内,限,不屐之折。

1.以下句子加点的意思,与代不.同样的一是()A.晋兵部整..B.至于青,秦兵大..C.此亦勍,何弱也..D.皆以晋兵且至..答案: B2.以下各加点的意不.同样的一是 ()A.皆以晋兵且.至,日夜不敢息不者,若属皆且.所B.欲以退者,倒,.晋兵所父亲母亲宗族,皆.戮没C.若移少却,使晋兵得渡.君既若,不久望君来.D.秦兵遂退,不行复止.大江南北遂忠烈未死.答案: C3.以下句子活用解不.正确的一是 ()1A.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名词作动词)B.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 名词作状语 ).C.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名词作动词).D.日夜不敢息,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答案: B4.以下表达或剖析不.切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段表现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文段中有好多成语今日仍旧在使用。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12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12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C.此世所以不传.也D.得璧,传.之美人解析:选C.C项,与例句“传”均为“流传”之意。

A项,为传授;B 项,为“解释经文的著作”;D项,为“传递”.2.对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益圣,愚益.愚益:增加B.则耻.师焉,惑矣耻:以……为耻C.吾未见其明.也明:明达,聪明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解析:选A.益:更加.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解析:选B。

B项,“门户之见”错。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二、语言运用5.请将下面的长单句改为三个连贯的短句。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能优化演练:第一单元(三) Word版含答案]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能优化演练:第一单元(三) Word版含答案]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佛肸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7.7)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7.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曰坚乎,磨而不磷.磷:薄B.怀其宝而迷.其邦迷:迷路,回不了自己国家C.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善:使……完善D.可谓知.乎知:聪明解析:选B。

迷:混乱,这里指任其混乱。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公山弗扰以.费畔②佛肸以.中牟畔③怀其宝而.迷其邦④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解析:选C。

①②介词,因为;③连词,但是,却;④连词,于是,就。

3.下列对17.1文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阳货想见孔子,他说:“来!予与尔言。

”可见他的态度是谦恭的。

B.阳货虽想争取孔子,但他们政见不同。

C.“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看上去是一番好意,替孔子着想,实则是假惺惺的。

D.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好像是听从了阳货的劝说,实则是一种随口敷衍的话。

解析:选A。

A项从阳货的话语中显示了他强硬、蛮横、无礼、不可一世的态度。

4.选段17.1中,阳货想通过什么方法见到孔子?他见孔子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阳货想通过送孔子小猪的方法迫使孔子来见他,他见孔子的目的是劝孔子和自己联合,出来为他办事。

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第12课知能优化演练

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第12课知能优化演练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由于易生误解、易生歧义,近年有人提出了语言的“模糊度”,集中研究的,成为“模糊语言学”。

“模糊”之所以产生,多数由于一个词比不恰、钉不住,在句中切不齐、放不稳的原因所致。

《诗经》形容美女说“颈如蝤蛴,肤如凝脂”,翻成白话,可说“她的脖子像一条白而长的虫子,皮肤像冷冻了的猪油”,行吗?又如常言称权威的“金口玉言....”,若理解为“贵重金属的嘴里说出坚硬如玉石的话”,对吗?又常有人骂人心地不良为“狼心狗...肺.”,如果遇到一位固执的解剖学家,会说:“那狼狗和人品种不同,心肺怎能移植呢?”又现在宴会提倡俭省,多用一汤四菜,如果有人说:“这桌吃得一干二净。

”有人听了说:“桌上必然还剩两盘菜。

”又如“貂不足,狗尾续”这个古代谣谚,已被压缩成为“狗尾续貂”的成语。

但如果苛求地问:“是狗尾上续貂,还是用狗尾去续貂呢?”那还有待详解。

还有著名的“盲人摸象”的故事,更很形象地说明比喻不周延引起误解的道理。

这些误会,似乎与说者、听者注意不够和语言环境显示不全等等因素都有关系。

同时也是证明比喻是没有十分完美无缺的。

实际上,现代的“模糊语言学”和“悖论”也都是从这里得间而兴,发展壮大的。

但日常说话、写文章如果都处处不悖、不模糊,势必随时随处都要加上限制词、解释词,因噎废食。

文章一句用纸几张,说话就更难于开口了。

1.为什么语言会存在着“模糊”的问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认为多数是由于一个词比不恰、钉不住,在句中切不齐、放不稳,从而产生误解、生发歧义造成的。

2.文中作者列举了“金口玉言”“狼心狗肺”等众多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的例子主要是用来说明在语言中存在着比喻不周延而出现的误解歧义问题。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3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3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荣誉不是名誉,更不是“虚荣”.“虚荣"在英文里也可译为浮名。

虚荣乃求他人一时之好尚,或是庸俗的称颂,而即沾沾自喜,以为满足的.虚荣的表现,就是好炫耀,好夸大,借此以博得他人对自己的称赞。

譬如女子常欢喜穿华美鲜艳的衣服,以引人的注意;男子则好出风头,往往做了一次什么会的主席,便自以为了不得,自以为是这小世界里的“小英雄”。

这都是虚荣在作祟.虚荣是从错觉来的。

错觉是虚荣的粮食,虚荣全靠他培养大的。

所以错觉一旦幻灭,虚荣也就随之消散。

荣誉则不然,他不是求之于外的,而是求之于内的,所以他可以自持,可以永久。

西洋人说虚荣是女性的-—但它不是优美的女性,是堕落的女性。

男子何曾不好虚荣,不过女人较甚一点。

普通女子都欢喜别人恭维她,捧她。

如果男子要向女子求婚,最好多称赞她几声“安琪儿”或是“天仙化人”,那她便很容易落到情网里去了!这种虚荣,岂能和荣誉相提并论?荣誉不但和“名誉”“虚荣"不同,而且和“野心”不同。

“野心”可说是一种男性的虚荣。

男子大都好求自己政治的名誉,权力,地位,官阶,以作个人自私的满足.这种野心有时也能推动人去做有益的事,但动机仍是自私,所以很容易发生不良的结果.有些人野心一旦发作,便往往不问自己的能力如何,竟为所欲为,以求侥幸的成功。

“小人行险以侥幸”,其结果鲜有不将自己的荣誉甚至身体埋葬于野心的灰烬之中。

如果说野心是荣誉,那它只是堕落的荣誉。

至于所谓“门第"“头衔”“豪富”,那是更说不上荣誉了。

这些都可叫做“荣宠”,而绝不是“荣誉"。

不过也有一种荣宠,是靠自己努力的成绩换来的,不可一概厚非.譬如外国有些科学家,对于科学有重大贡献,政府特赐他一个荣誉的头衔,如德国大学教授得“政府枢密顾问”的头衔一样.这确是一种比较高贵的荣宠,虽然不是真正的荣誉.1.“荣誉不是名誉,更不是‘虚荣’”,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句话承上启下,起着过渡作用.“更"字强调“荣誉”与“虚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2.作者为什么说“错觉是虚荣的粮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从前一句“虚荣是从错觉来的”来看,“虚荣"是求之于外的。

2013年高二语文上册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十四知能优化训练

2013年高二语文上册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十四知能优化训练

【优化方案】2013年高二语文上册电子题库第四单元十四知能优化训练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中.肯(zhînɡ)黯.(àn)然禅.让(chán)称.颂(chēnɡ)B.辅.佐(fǔ) 著.称(zhù) 折.腰(zhã) 天真罄.露(xīnɡ)C.舟楫.(jī) 轩冕.(miǎn) 恬.淡(tián) 蓬蒿.(ɡāo)D.怪癖.(pǐ) 宫阙.(quâ) 模.糊(mï) 贬黜.(chù)解析:选D。

A项“禅”读shàn;B项“罄”读qìnɡ;C项“楫”读jí,“蒿”读hā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因缘德高望重孤僻隐居山林B.典型高风亮节显贵暗香浮动C.体恤高卧陇中扬弃姑置匆论D.样板梅妻鹤子内涵疏影横斜解析:选C。

陇—隆;匆—勿。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温总理真诚的话语,贯串演讲始末,感人至深的话语令我眼中________热泪。

②在航天精神的作用下,嫦娥奔月,把美丽的神话变成了世人________的史话;神舟系列翱翔太空,国人飞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

③美国总统布什于当地时间9月28日发表声明,对美国国会两党就救市方案细节达成一致表示赞赏,并________国会尽快批准这一方案。

④霍洛曼空军基地训练项目中的黑猩猩,通过对灯光和声音做出________,学习如何执行简单任务。

A.饱含传诵督促反应B.饱含传颂敦促反应C.包含传诵敦促反映D.包含传颂督促反映解析:选B。

①“包含”仅指里面含有,“饱含”指充满,根据语境,应选“饱含”。

②“传诵”指辗转传布诵读,“传颂”指辗转传布颂扬,根据语境,应选“传颂”。

③“督促”与“敦促”都有催促的意思,但是“敦促”仅指催促,而“督促”还有监督的意思。

根据语境,应选“敦促”。

④“反映”多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而“反应”可以指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13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13课知能优化演练含答案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

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

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

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

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

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

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

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接:交往B.而足下厕.其间厕:厕所C.侃然正色.色:神色D.持此辩.以示人辩:言论解析:选B。

厕:夹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立朝有本末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B.以智文其过.人谁无过.C.庶.乎饰己不言之过三姓之后于今为庶.D.便当去.之十余日,高祖欲去.解析:选C。

A项,都是人称代词,他;B项,都是“过错”;C项,副词,希望/名词,平民;D项,都是“离开".3.下列叙述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司谏与宋舍人兄弟、叶道卿等人是同窗好友,相交莫逆,而且都以文学闻名,一起考上了进士。

B.欧阳修对高司谏的为人很怀疑,曾经向师鲁打听过。

C.欧阳修对高司谏的认识有一个三疑的过程,最后认定了高司谏不是个君子.D.欧阳修对高司谏的评价是从高司谏的实际表现得出的,并非主观臆断.解析:选A.A项,他们是同榜进士,但是他们的交情在文中没有提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C.此世所以不传.也D.得璧,传.之美人解析:选C。

C项,与例句“传”均为“流传”之意。

A项,为传授;B项,为“解释经文的著作”;D项,为“传递”。

2.对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圣益圣,愚益.愚益:增加B.则耻.师焉,惑矣耻:以……为耻C.吾未见其明.也明:明达,聪明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解析:选A。

益:更加。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B.本段既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立足于“破”,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从反面论证了观点。

解析:选B。

B项,“门户之见”错。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二、语言运用5.请将下面的长单句改为三个连贯的短句。

在中国散文史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且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的韩愈的作品《祭十二郎文》流露出的悲恸之情催人泪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韩愈在中国散文史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②并且还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

③他的作品《祭十二郎文》流露出的悲恸之情催人泪下。

6. 分析下列画线的诗文,体会蕴含在其间的哲理,扩展为一段不少于40字的议论性文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知识,我们从书本上学来的毕竟是很肤浅、单一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活动。

这一诗句启示我们应当注重亲身实践,不可唯“书本”“教条”。

只有把书本的理论知识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一、基础考查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解析:选B。

B项,句中和例句中的“师”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A项,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C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D项,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解析:选C。

A项,介词,跟/介词,对于;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D项,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

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大王来何操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解析:选B。

B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A项,是状语后置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D 项,是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4.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必有师师者,所以B.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C.今之众人..而大遗..小学D.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解析:选D。

A、B、C三项全是古今异义。

D项中“专攻”不是古今异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选D。

A、B、C三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为“品德才能”“小的方面”“圣人”;D项,名词用作动词。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古之学者..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解析:选D。

A项,“学者”指求学的人;B项,“受业”指传授学业;C项,“从而”是两个词,“从”意为“跟随”,“而”意为“而且”。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解析:选A。

A项,“也”,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B项,连词,却/连词,就;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指示代词,这;D项,副词,却,竟然/副词,于是。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将仁义为事。

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从:跟随B.操行坚正,拙.于世务拙:专心C.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俄:当时D.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勒:雕刻解析: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