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专题(教师版)

合集下载

2012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 大纲人教版

2012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课件 大纲人教版

一、把握思想情感
把握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
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
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
来的复杂情感,站在一个高度上进行客观具体
的分析评价。把握评价思想情感常见的设题模
式有:
1.结合××句子,分析诗(词)人的思想感情。
2.××句诗(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2010年高考湖南卷· 原文见第二节)简析下片 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下片中,作者以酒为伴,随遇而安,不贪 图物质享受,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四海为家,乐 观旷达。 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 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 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3.看序注
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
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 想情感。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 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 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对词作表达 的昔盛今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 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
3.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作者为什么要写××两物?作者借这两物
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例1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 原文见第三节)这首
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释①点出此诗作于作者因支持范仲 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之时,可知作者仕途失意, 对前途充满忧虑。尾联“酒阑无奈客思家”写酒 兴已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此句是全诗的关键, 一个“客”字便是梦的缘由,梦的主旨,梦的归 宿。李后主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欧阳修何尝 不是愁肠百结。客愁贯穿于全诗始终,令人抑郁 不展,魇魔难去,“何日是归年”呢?作者仕途 失意,无可奈何之意,急切返乡之情尽在其中。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古诗鉴赏题汇总及解析【编者按】曾经连续四年(2007至2010年)利用业余时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资料,这样做,一是的确喜欢诗歌鉴赏,二是想为为广大诗歌爱好者和中学师生复习备考提供方便。

今年,我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第五个年头编写诗歌解析资料,目的不变。

资料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由于时间紧迫,错漏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黄平科【全国卷】【适用范围】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河北、广西(8省市区)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参考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为词自然浑成。

尤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

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

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

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

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高考学习网.pdf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高考学习网.pdf

1.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是:① ; ② 。

2.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式:P=_________,变形得I=_________。

从变形公式中可以看出,家庭电路中的_________是一定的,用电器的_____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

.小刚家的电能表上标有“220 V5 A”的字样,则他家能同时使用的用电器的总功率最多不能超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用电器不断增多。

在家庭电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灯与控制它的开关是并联的,与插座是串联的 B.使用测电笔时,不能用手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 C.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之一是电器总功率过大 D.增加大功率用电器时,只需换上足够粗的保险丝即可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家庭电路中的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B.每个用电器上的开关和用电器都是串联的 C.接在线路上的用电器越多,路的电流就会越大 D.为了防止经常烧保险丝,可用铜丝代替.将一个灯座与一个开关串联后接入照明电路中,发现开关无论是闭合还是断开,灯座上的灯泡总是亮的。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火线直接连入了灯座B.开关内的导线接头松脱C.开关内两根导线的接头相互接触D.灯座内两根导线的接头相互接触 ?A.灯座短路 B.插座短路 C.插头短路 D.开关短路 达标练习 6.安装照明电路时,为检测电路安装是否正确,在接通电源前将火线上的保险丝取下,换成一个额定电压为220V的白炽灯泡,同时断开所有用电器的开关。

接通电源后发现灯泡正常发光。

由此可以判定( )A.电路安装正确B.电路安装不正确,某处有短路C.电路安装不正确,某处有断路D.条件不够,无法判断.图为四个同学设计的楼梯照明电路图,其中S1、S2分别为楼上和楼下的开关(都是单刀双掷开关),要求拨动其中任何一个开关都能改变电灯原来发光或熄灭的状态,则在实际中最理想的方案是( ) .某同学家的四盏电灯突然熄灭了,检查发现保险丝并未烧断,用测电笔测试室内各处电路时氖管均发光,则电路故障为( )A.电灯均坏了B.进户零线路C.室内线路有短路D.进户火线路.在宾馆的客房常常需要插卡用电,如图所示.房卡的作用是相当于一个接在干路上某房客把断开开关的台灯插头插入插座时,房间里其它电灯全部熄灭,保险丝熔断,故障的原因是.CCTV“广而告之”栏目曾播放过一段公益广告(如图),图中的电视机与其它用电器是联连接的通过插座接入电路的用电器同时工作时,电路中消耗的总功率过大,引起干路中的电流,根据焦耳定律可知,干路上的电流产生过多的,使导线的温度急剧升高,从而烧坏插座和干路的导线,容易引起火灾暑期持续的“桑拿天”,居民家里的空调、电扇都闲不住,导致电路火灾时有发生,火警电话不断,消防车拉着警笛呼啸而出,赶往火灾现场,调查发现,起火原因如出一辙:电线超负荷使电线内的金属导线发热引燃了外面的绝缘皮.根据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1)“超负荷”是指电路中的过大(选填“电流”或“电阻”)(2)使火灾发生的理论依据是 (3)如果导线是超导材料结果如何? ? 12.某学校电度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5 A,学校里已经装了40 W的电灯50盏,60 W的电灯20盏,想要再装些电灯,最多可再装多少盏40 W的电灯?.保险丝的规格常用额定电流来表示,选用保险丝时,应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略大于电路中的最大工作电流。

诗歌鉴赏教师版

诗歌鉴赏教师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4分)答:同意。

“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

表现秋寒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

体现了自己孤寒处境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4分)答: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

“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

“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

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

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

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答: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5分)答: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

2012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形象)》(新)ppt课件

2012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形象)》(新)ppt课件

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 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 怀古〉。
三、诗歌形象的分类:
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 、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 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 ,即内在的精神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 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 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 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 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 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
二、形象的特点:
视觉感受有:明暗 阔狭 虚实 动静 强弱 急缓 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 暗相衬,动静结合。
①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
听觉感受有:闹 静 美妙动听 不堪入耳等。如:“千里 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
嗅觉感受有:香 臭等。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 香。” 味觉感受有:酸 甜 苦 辣 咸等。如“腊月草根甜,天街 雪似盐。” 触觉感受有:寒冷 温暖 凉爽 燥热 疼痛 舒适等。如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一览表
卷别 山东 广东 江苏 江西 体裁 诗 词 诗 诗 作者 晋 阮籍 宋 黄庭坚 唐 王昌龄 宋 陈与义 题材 咏物言志 羁旅思乡 赠友送别 赠友送别 有 注释 有 有 考点 形象 情感 手法 语言 手法 形象情感 手法 形象 情感
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一览表
卷别 浙江 湖北 湖南 福建 体裁 诗 词 词 诗 作者 宋 王安石 宋 范成大 宋 陆游 宋 郭祥正 题材 注释 写景抒怀 有 写景抒怀 有 写景抒怀 有 写景抒怀 有 考点 手法 情感 情感 手法 语言 情感 语言 形象

2012年高考专题研究——诗歌鉴赏

2012年高考专题研究——诗歌鉴赏

D 蕊点塞瘦
袭 城手 法 D 摹 物形 象 怎 稼 l感 蕾 ^ 物形 纛
咏 出泉
缘物 诲 2

弊 魈 智老 因 四J 淼 雒诲 踩每 义 i i 慷 事诗 2 l : 访乏 瓣 江 渣 调

表现事法 ( 情景关系)
要从设 问的考点和角度 , 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供 借鉴 。

而王昌龄 、 王安石 、 阳修 、 欧 范成 大 、 陆游等几位名
名 家 不 太 出名 的佳 作 和 一 般 诗 人 的名 篇 比 重 在 加
大。
卷 共 有 1 试题 , 7套 分析 1 7套题 中古 代 诗歌 鉴 赏题 、 作家却没出现 。这再次说明, 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 ,
作者简 介 : 李爱萍(9 3 )女 , 17 一 , 陕西户县人 , 本科学历 , 中学一级语文教师 , 陕西省户县第一中学高三 语文组教师。研究方 向: 高中语文教学 , 高考语文研究。
2 1 年 的语文高考全国卷及各省市 自主命题 0 1 的特点和命题角度 ,可 以为 2 1 年的高考复 习提 02
在指导思想上 “ 渐进适度渗透新课 程理念 ”的体
逝守 亲 棒诗 黄瘫鳖
现 ,这也意味着要求考生必须提高人文 内涵和审 美内涵 , 提高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3要 强化 答题 规范 意识 .
山东 藉 津诗 光 羲 镱
曹◇《 其
题郯菥疆夹美 写景诗 2
表现手法 i l

衰璐串法 ( 鐾辞矗 撼 、
眈嘧)
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中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其次 ,
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是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 , 即 了解诗歌的内容 ,分析诗歌的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

2012高考语文复习边塞诗鉴赏

2012高考语文复习边塞诗鉴赏一.边塞诗考点有:1、字词、语句的理解。

对字词的理解,重在考查:①对词义的理解。

主要是考查正确解释诗中实词的语境义。

如对《望蓟门》“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中“危”字意义的考查,对“烟台一望客心惊”一句中“客”所指代的对象的考查,皆属此类。

②在诗中的表达作用,如《望蓟门》中“望”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海畔云山拥蓟城”一句中“拥”字的作用。

③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描绘的景象。

如《凉州词•其一》要求学生通过解读语句来描绘诗中所写的边塞景象。

2、写作手法分析。

写作手法的分析,其考查点多为语言风格、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①明确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学生还应该积累一些描述语言风格的固定术语,这样有助于准确标书作品的语言特色。

②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如果诗中有议论性语句,多为直接抒情。

边塞诗中的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选特定的景抒特定的情;借眼前之景抒一己之情)、怀旧用典(回顾往事,景中寄情;借助典故,抒发襟怀)。

③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定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法的,它们在传情达意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这就要求学生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概念和基本作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方能答题。

④对诗眼的准确把握与理解。

答这种题时,学生首先要理解该字的基本含义;其次是展开想象,体会这个字在句中描绘的景象;最后,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说明该字是如何活化画面,构筑意境,表达情感的。

⑤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

如“…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考查的就是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

这就要求学生明确表达方式类型: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且了解其各自的作用。

二、边塞诗的特征:1.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3.艺术风格和技巧。

2004-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赏析专题(全国新课标) 教师版

2004-2012年高考诗歌赏析专题【全国新课标卷】(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8.【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方法点拨】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9.【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方法点拨】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用什么研墨,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2012高考语文十七套试题分类汇编整理:诗歌鉴赏专题 校对经典版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 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 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 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 用?(5分)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 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 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 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七、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 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 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 方?请简要分析.(4分)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 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 分)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 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 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 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 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 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 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二、辽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 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 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 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

2012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课件 大纲人教版


【解析】
“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
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 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 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 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 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 间错觉。
技巧点拨 1.解题切入点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 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 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 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 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 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 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对偶、借代、双关、 用典等。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 是什么意思?(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描写环境,所以应仔细 阅读、筛选并概括诗中关于环境的信息,抓住关 键意象如“雨雪”、“狐迹”、“马蹄”、“天 寒”、“地暗”、“愁云”,可以整合出第一问 的答案要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上述意象一定是 为抒发人物情感服务。由“从军”、“愁”等信 息推知本诗可能抒发戍卒的“思乡”愁绪,进一 步推知“别路”应指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 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 路。
定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本句描述的
是船停下之景,小船像一只小鸟落在江面之上,
诗人的船停下来,江水也像住下来一样。
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 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一、炼字类的考查
1.炼字
炼字中要炼的字就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001122高高考考语语文文试试题题 诗诗歌歌鉴鉴赏赏专专题题一、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落 叶修 睦 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

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二、全国新课标卷 (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新疆、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 远 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词的上片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首句以“红叶黄花”起兴,蕴含别离之意和别绪之深;“飞云”三句,写云飞雁过,云雁无踪,流露出托云雁传书落空的失望惆怅之感。

(2)“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 “滴泪”还要临窗,且眼泪和墨而研,作书遥寄千里之外。

词人化用孟郊诗意,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情感为思念折磨而泪流不止的闺中女子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念远怀人之情。

三、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画图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3分)答案:【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

(3分)答案:后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四、辽宁卷阅读这首宋诗,完成8—9题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5分)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铺面而来。

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3分;答出以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对即可。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答案:①高俊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答出拟人手法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以动写静并加以分析,给2分;答出“清瘦”的精神内涵,给2分。

五、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答案:修辞:对偶。

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答案: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六、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鹧鸪天 [金]王寂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亭皋:水边的平地。

忘机: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答案: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

(2)作者为何说“忘却溪南旧钓矶?(2分)答案: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未展芭蕉(唐)钱翊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2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答案:还未展开芳心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答案:第一首诗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诗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八、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答案:“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5分)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

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

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九、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

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即写舟,又代指人;即写景,又写情。

照应题目上文,表达情感。

十、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忘我的诗人形象。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十一、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答案: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

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

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十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