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元日》全文及分析

《元日》全文及分析“元日”通常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以“元日”为题创作诗词,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王安石的《元日》全文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这句诗开篇就营造出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爆竹,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邪避灾的一种习俗,爆竹的声响宣告着旧岁的结束,新岁的开始。
这种热闹的场景,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新年的欢快与活力。
“春风送暖入屠苏”,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的气息,人们欢快地畅饮着屠苏酒。
屠苏是一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据说在古代,新年时饮屠苏酒有预防疫病、祈求健康长寿的寓意。
春风送暖,不仅带来了自然的温暖,更带来了人们心中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和憧憬。
“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到处都是一片明亮的景象。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这句诗描绘出了新年第一天阳光普照的祥和画面,给人以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感觉。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总是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用于辟邪。
换桃符这一习俗,象征着除旧迎新,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期盼。
这首诗短短四句,却生动地展现了宋代春节的欢乐氛围和人们的迎新之情。
从爆竹声响到春风送暖,从曈曈日色到新桃旧符的更替,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息。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朴素自然。
诗人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元素,如爆竹、屠苏、桃符等,以点带面地展现了整个春节的热闹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同时,诗歌还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爆竹声中一岁除”与“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与“总把新桃换旧符”,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从主题思想来看,《元日》不仅仅是对春节习俗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除旧布新、革故鼎新的期盼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元日古诗意思批注

元日古诗意思批注
《元日》是宋朝王安石的诗作。
全文如下: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批注:
-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对于)岁除(一年过去了),意味着“除旧”。
- 屠苏: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泡制而成的酒。
- 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
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名字,悬挂在门旁,作春联。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元日》全文与赏析

《元日》全文与赏析“元日”通常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以“元日”为题创作诗词,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元日》全诗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绘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
爆竹是古代春节时的重要习俗,相传是为了驱邪避灾。
这一声爆竹,不仅带来了热闹和喜庆,更意味着岁月的更迭,让人在欢腾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新的开始。
“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把暖意吹进了屠苏酒中。
屠苏酒是古代在春节时饮用的一种药酒,据说有驱邪防疫的功效。
人们在新年里共饮屠苏酒,相互祝福,期盼新的一年健康平安。
这里的“暖”字,既指春风带来的自然的温暖,也暗示了人们内心因新年的到来而充满的喜悦和希望。
“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充满生机的景象,让人感受到新的一年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总是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桃符是古代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用于辟邪。
换桃符象征着除旧迎新,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却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年的欢乐氛围和人们的美好期待。
从意境上来看,王安石通过描绘元日的种种景象,营造出了一种热闹、祥和、充满希望的节日氛围。
爆竹声、春风、屠苏酒、曈曈日、新桃旧符,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生动鲜活的新年画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新年的喜悦和活力。
从情感表达上,诗中既有对旧岁逝去的感慨,又有对新春到来的欣喜和期待。
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从写作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通过描写元日的景象,自然而然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王安石《元日》译文及赏析

王安石《元日》译文及赏析王安石《元日》译文及赏析《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日》译文及赏析。
希望能帮到你!王安石《元日》译文及赏析篇1原文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诗词翻译及赏析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诗词翻译及赏析《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前言】《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注释】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翻译】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
元日古诗 全诗

元日古诗全诗《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其时正值王安石第一次拜相,实施变革,推行新法。
此时王安石当在知天命之年,五十岁左右。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除:逝去。
(3)屠苏:指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肉桂、山椒、白术等药浸泡的酒吊在井里,正月初一取出,全家老少先幼后长,朝正东方喝屠苏酒,传说可以预防瘟疫。
(4)曈曈:形容太阳初升,渐渐明亮,最后光辉灿烂的样子。
(5)总:全部、都是。
“新桃”与“旧符”是桃符的互文省略。
桃符是古代悬挂在门两旁的桃木板,上面画有神荼、郁櫑二神,能吃百鬼,可以驱邪,一年一换,后来逐渐演变成贴门神、贴春联。
当时王安石拜相,始行新法,对前途充满信心,此处“新桃换旧符”,也含有改革派以新政代替旧法的意识。
【鉴赏心得】这是一首抒写新年新气象的喜庆之诗,既继承了我国传统春节的过年习俗,又表现了万民喜庆的节日气氛,更反映了改革派期望新法成功的政治热情和必胜信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传统节日,热闹依旧。
此起彼伏,燃放爆竹,在“劈劈拍拍”的鞭炮声中,大家送走旧的一年。
在送暖春风中,男女老少个个畅饮屠苏酒,保佑新的一年健健康康、平安生活和劳作。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年到了,一年复始、万象更新。
千家万户打开大门,迎接初升太阳的灿烂光辉,怀着喜悦之情,人们争先恐后,以新桃换下“旧符”,期望新习俗、新变法获得成功,国强民富、大家过上好日子。
《元日》这首诗,巧妙地在喜庆节日的传统习俗中融进了改革新思路、新意识和新希望,它在当时就是一篇改革宣言书,传诵开来,如今就变成一年一度、家家户户、万众不忘的新年贺辞。
《元日》原文及译文

《元日》原文及译文《元日》原文及译文《元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元日》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日》原文:王安石〔宋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赏析: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
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旧的桃符替换成新的桃符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翻译赏析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翻译赏析《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
其古诗全文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前言】《元日》是北宋*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注释】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翻译】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日
宋代:王安石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
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