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案例
跨文化交际不成功的案例

跨文化交际不成功的案例
1. 麦当劳在印度
在20世纪90年代,麦当劳试图在印度扩展其业务。
然而,麦当劳的典型汉堡和肉类菜肴并不适合印度人的饮食习惯,因此没有受到欢迎。
此外,印度的文化和信仰禁止食用牛肉,而麦当劳的其中一种汉堡就是以牛肉作为主要成分。
在未能适应当地饮食习惯的情况下,麦当劳最终退出了印度市场。
2. 比萨宜家在中国
比萨宜家是一家意大利披萨连锁店,在中国开设了多家分店。
公司所选用的品牌名称“比萨宜家”,在中文中音近“屄死你家”的粗俗语言,因而在当地受到负面反应。
此外,比萨宜家在中国分店所提供的菜品也未能符合当地食物传统,因此未能获得中国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3. 成功咖啡在菲律宾
英国咖啡连锁店成功咖啡试图在菲律宾扩展业务,但没有考虑到当地消费者倾向于喝冷饮,而成功咖啡的菜单主要是以热咖啡和茶为主。
此外,店内的装饰和氛围也与当地文化和咖啡文化不太相符,未能吸引菲律宾的消费者。
4. 外企在日本
外国企业在日本也面临着许多文化差异的挑战。
例如,日本公司经常强调集体决策和团队合作,而许多西方企业则更注重个人表现和工作独立性。
此外,在日本文化中,劳动力的稳定性和长期受雇是重要的价值观,而美国和欧洲的企业往往更注重短期成果和利润。
这些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沟通和协作的问题,从而妨碍了外国企业在日本的发展。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经典案例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经典案例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经典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红豆衬衫的广告语:红豆衬衫的广告语“红豆情深”在中国非常流行,但将其翻译成英文“Red Bean, the more you eat, the more you toot”却
引发笑场。
这是因为中文中的“情深”具有深厚、真挚的情感含义,而在英
文中却变成了“吃得越多,放屁越多”,给人不雅之感。
2. 麦当劳改名:麦当劳在台湾市场推出新品牌形象,将原本的“I’m lovin’ it”改成了“I’m thrilin’ it”,以吸引更多年轻人。
然而,这个新口号在
推广中遭遇了巨大的困境,因为消费者并不买账。
最终,麦当劳不得不放弃
了这个口号,重新使用原来的“I’m lovin’ it”。
3. 百事可乐广告:百事可乐曾经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一支非常感人的广告,广告中描述了一对恋人因为一瓶百事可乐而结缘的故事。
然而,在广告播出后
不久,就因为广告中出现了一名黑人男演员而被中国网民质疑。
虽然百事可
乐公司很快就删除了广告并发表了道歉声明,但这个事件仍然给百事可乐的
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这些案例都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更加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和特点,并尊重这些差异和特点。
同时,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语言和表
达方式,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跨文化交际公共外交案例

跨文化交际公共外交案例
跨文化交际和公共外交都是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概念,它们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跨文化交际和公共外交的案例:
1. 奥运会:奥运会是一个全球性的体育盛会,也是一个跨文化交际和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
各国代表团在奥运会期间展示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通过体育比赛和交流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 国家元首访问:国家元首访问是公共外交的一种形式,通过访问可以促进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在访问期间,国家元首会见当地政府官员、商界领袖和文化名人,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展示本国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
3. 文化节庆活动:各种文化节庆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和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
例如,西班牙的番茄大战、德国的啤酒节等,这些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加,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4. 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之一,通过举办各种会议、论坛和活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和公共外交活动。
5. 媒体交流:媒体交流是跨文化交际和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媒体报道、电视节目和网络平台等渠道,人们可以更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通过媒体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总之,跨文化交际和公共外交在促进国际交流和理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际和公共外交活动,人们可以更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增进友谊和合作。
跨文化交流的经典案例

跨文化交流的经典案例1. “哎呀,我那次参加国际夏令营,可真是大开眼界呀!”有一次,我在夏令营里遇到了一个来自法国的小朋友,我们一起做游戏。
我问他:“你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呀?”他说:“当然是法式面包啦!”然后我给他介绍了中国的饺子,他听得可入神了。
这就是一次很好的跨文化交流呀,让我们了解到不同国家的喜好。
2. “哇塞,上次去外国朋友家做客,太有意思啦!”那天我去了朋友家,一进门他就很热情地打招呼:“欢迎你来我家呀!”我们一起坐在餐桌前,我看到他们用刀叉吃饭,而我习惯用筷子。
朋友好奇地问我:“筷子怎么用呀?”我就给他演示,大家都笑了。
这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呀。
3. “嘿,你们知道吗,我和那个外国笔友的交流超有趣!”我和我的外国笔友经常写信,有一次我在信里写了中国的春节多么热闹,还画了一些灯笼。
他回信说:“哇,真想去感受一下!”我们就这样分享着彼此国家的特色,这就是跨文化交流的魅力呀。
4. “哎呀呀,那次在公园里遇到外国人,聊得可欢啦!”我在公园玩的时候,碰到一个外国人在拍照,我主动过去说:“这里风景很美哦!”他笑着回答:“是的呀!”然后我们就聊起了公园的景色,不同的视角真让人惊喜,这难道不是跨文化交流的精彩之处吗?5. “哇哦,学校里的国际文化节太棒啦!”在文化节上,各个国家的同学都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
有个日本同学穿着和服跳舞,我忍不住说:“好漂亮呀!”她开心地说:“谢谢!”大家一起感受着多元文化的魅力,这就是跨文化交流带来的快乐呀。
6. “哈哈,上次和外国小朋友一起画画,真好玩!”我们一起画画的时候,我画了中国的长城,他画了他们国家的城堡。
他看着我的画说:“好壮观呀!”我也觉得他的画很独特。
这不就是跨文化交流的有趣之处吗?7. “哎呀,我跟那个外教老师的互动好难忘!”外教老师上课特别有趣,有一次他讲他们国家的节日,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我举手问:“和我们的节日有什么不同呢?”他详细地给我们解释,让我们了解到更多,这就是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呀。
跨文化交际案例

一、谁没有负责?一项调查针对日本母亲和美国母亲的调查:如果孩子没有把应缴回的单子交到学校,谁应该负责?日本母亲大都觉得是自己的过失,美国母亲大都认为是学校没有尽责。
二、飞利浦照明公司某区人力资源副总裁(美国人)与一位被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员工交谈。
想听听这位员工对自己今后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期望达到的位置。
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开始谈论起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的晋升体系,以及目前他本人在组织中的位置等等。
讲了半天也没有正面回答副总裁的问题。
副总有些大惑不解,没等他说完已经有写不耐烦了,因为同样的事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好几次。
“我不过是想知道这位员工对于自己未来五年发展的打算,想要在飞利浦做到什么样的职位罢了,可为何就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呢?”谈话结束后,副总忍不住向人力资源总监甲抱怨道。
“这位老外总裁怎么这样咄咄逼人?”谈话中受到压力的员工也向甲谈苦。
作为人力资源总监,甲明白双方之间不同的沟通方式引起了隔阂,虽然他极力想双方解释,但要完全消除已经产生的问题并不容易。
三、一个美国女学生处于好意把泰国同屋洗干净的内衣和袜子叠放在她的枕头上,结果这个泰国女生觉得受到了侮辱,一定要搬离宿舍。
四、一对美国夫妇到巴基斯坦度假,住在一个看起来蛮吸引人的市场旁的旅馆。
夫妇决定隔天到市场去看看有没有值得买的纪念品。
一觉醒来,闷热的天气,叫人有点透不过气。
先生一身轻便的短袖休闲衣裤,太太穿着短袖花纹上衣,粉红美观的紧身短裤,两人脚底都套着凉鞋。
到市场时,这对夫妇发觉几乎每个人都严厉地瞪着他俩,指指点点,有的甚至口发恶言。
俩夫妇觉得很纳闷,赶紧转头,回到旅馆。
为什么市场里的人对这对夫妇的态度如此恶劣呢?五、An American went to Chinese home. He was offered some tea. Just when the first cup was about to finish, more tea was added. The visitor drank the second cup. Then the cup was filled the third time. Then he drank it, then…until the visitor was quite full. Why?六、One cold winter day in a Chinese city, Wang Lin on his way to the library met an American professor who knew very little about China. After greeting him, Wang said: “It’s rather cold. 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But the professor didn’t appear happy on hearing this.七、张斌作为汉语志愿者在泰国的小学教汉语。
跨文化交际案例

案例一:文化休克与教学汉语教师志愿者小胡被分到了加拿大的一所孔子学院,每天的教学任务都是晚上的课程,而且小胡所住的公寓距离上课的地方很远,每天小胡都要在晚上自己打公共交通上下班。
小胡每天下班回家时候都很害怕,久而久之,小胡变得很焦虑,甚至有点抑郁。
她平时是一个内向的姑娘,给家人打电话时候,喜欢报喜不报忧,父母问起她在加拿大的生活时,她也不愿意倾诉她的苦恼。
小胡很长时间都睡不好觉,每天上课也不精神。
只想着早日回国。
分析:小胡作为汉语教师外派志愿者,在异国遇到这样的文化休克,是很正常的。
但是小胡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只是一心想结束任期,是完全不可取的。
在小胡身上发生的这些事情。
我们通过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是完全可以避免和解决的。
首先,小胡作为女生不适应每天晚上的课程,可以跟外方学校或孔子学院提出申请,将自己的教学安排在白天,或者有其他教师陪同一起回住所的时间。
其次,小胡应该对这样的事情又积极的态度,积极排解自己的不好情绪。
可以给祖国的家人朋友打电话倾诉,得到来自朋友鼓励和支持,努力适应生活。
更应该外向的与当地的同事其他志愿者好好相处。
积极融入加拿大的生活。
如果真的觉得失眠会造成生活上的问题,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积极治疗,早日恢复平常状态。
不应该不让心理上的生活上的问题影响自己的教学,反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学中,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来自学生的积极的反馈也会使小胡更有动力。
总之,遇到文化休克不可怕,应该主动适应调整,早日度适应跨文化的环境。
案例四:斋戒月与学习老师发现法益在晚上的补习课堂上表现不佳,好几次在老师面前睡着了,交代的课业也没完成,学习效率变差,课堂测试中的表现也很不好。
老师的心里感到十分焦急,这样下去对法益的学习很不利。
可是法益之前的表现一向非常优秀,为何近日却如此反常?下课后,老师向法益了解情况,才得知近日是斋戒月,法益是虔诚的穆斯林,每日清晨4点起身膜拜吃早餐,傍晚7点才可进食,他的生活作息有了巨大变化,无法专心上课和写作业。
跨文化交际例子

跨文化交际例子
以下是 6 条关于跨文化交际的例子:
1. 有一次我去国外旅行,在当地的餐厅吃饭。
我想要一杯热水,就跟服务员说“hot water”,结果服务员一脸茫然。
后来才知道,在那个国家,他们不说“hot water”,而是说“warm water”,哎呀,这就是跨文化交际的小插曲哇!
2. 还记得有个朋友跟我分享,他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
别人跟他说“How do you do”,他很自然地就回答了自己的真实情况,却没意识到这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闹了个小笑话呢,这可真是跨文化交际中让人忍俊不禁的事呀!
3. 我认识一个外教,每次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他总是很难理解我们说的一些成语和俗语。
比如说“画蛇添足”,解释半天他还是似懂非懂的,这难道不是跨文化交际有趣的一面吗?
4. 有一回参加一个国际交流活动,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做游戏。
玩到一个猜谜语的环节,我们出的一些谜语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难如登天,而他们出的我们也一头雾水,哈哈,这跨文化的碰撞真让人印象深刻啊!
5. 咱身边有个同事找了个外国女朋友,有次女朋友过生日,他按照咱这儿的习惯送了一双鞋,没想到女朋友不太高兴。
后来才知道,在她的文化里送鞋不太吉利,你说这算不算跨文化交际中的意外呀!
6. 曾经在一部外国电影里看到,男主去女方家做客,按照自己国家的习惯大大咧咧地坐在沙发上,却没注意到在那个国家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哎呀呀,跨文化交际就是这么充满未知呢!
观点结论:跨文化交际真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和有趣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呀!。
《跨文化交际》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Case 1 Litz is a professor of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 university in Finland. She invited her Chinese students home for an evening party. The schema from Litz‟s point of view includes the following:1. Giving invitation: by phone / by mail 2. Prepare everything before the arrival of guests 3. Receiving Receiving guests: guests: guests: open open open the the the door door door / / / express express express welcome welcome welcome / / / take take take their their their overcoats overcoats overcoats / / introduce guests / offer them drinks / make them comfortable 4. Serving food: set the table / soup first / main course / desert 5. Post dinner activities: chat / play music / offer more drinks 6. Seeing guests off: thank them for coming / good night Litz‟s evening evening party party party was was was not not not very very very successful, successful, successful, because because because she she she was was was upset upset upset by by by one one one of of of her her guests. Here was the initial conversation between Litz and Lin: Litz: (opens the door ) Oh, Lin, how nice you could come! ) Oh, Lin, how nice you could come! Lin: 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your house.Litz: Come on in. Lin: (comes in ) Litz: Can I take your coat? Lin: No, thanks. Litz: Ok, this way please. Lin: (take off her coat and hangs it ) Analysis : Litz was hurt because Lin did not let her hang her coat. Litz‟s offering to hang hang Lin‟s Lin‟s coat coat is is is one one one of of of Litz‟s Litz‟s ways ways (it‟s (it‟s on on Litz‟s Litz‟s schema). schema). On On On Lin‟s Lin‟s side, side, she she thought that Litz was her supervisor and that it was inappropriate to let her supervisor hang her coat. Here we have an instance of one action attached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Case 2 Finding an Interested Buyer Georage Hall was in Beijing attending a trade fair and looking for an opportunity to do business in China. He had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his business dealings in the US and and prided prided prided himself himself himself on on on his his his ability ability ability “to “to “to get get get things things things moving.” moving.” moving.” His His His first first first day day day was was was going going well .He looked looked around around around at at at the the the displays displays displays of of of sporting sporting sporting equipment equipment equipment to to to get get get some some some idea idea idea of of whom whom he he he might might might approach. approach. approach. He He He was was was sure sure sure that that that his his his products, products, products, tennis tennis tennis rackets rackets rackets with with with an an unusual new design, would arouse some interests. On the second day he approached the company which he felt would be most responsive to his products. He introduced himself to the general, a Mr. Li. Since he had read that Chinese find getting down to business immediately too abrupt and rude, he began a casual conversation, eventually leading up to the topic of his products and suggesting how Mr. Li‟s company might benefit from using them. George then suggested that he could arrange to get together with Mr. Li and provide more specifics and documentation on his products. Mr. Li responded in fairly good English,” That would be interesting.”Knowing that he had only a few days left in Beijing, George wanted to nail down a time,” When can we meet?” asked George.“Ah. This week is very busy,” replied Mr. Li.“It sure is,” said George,” How about 10 o‟clock? Meet you here.”“Tomorrow at 10 o‟clock?” asked Mr. Li thoughtfully. “Right,” said George, “I‟ll see you then?”“Hmm, yes; why don‟t you come by tomorrow,” was the reply.“OK,” responded George,” It was nice meeting you.”The next day day at at at 10 o‟clock he approached Mr. 10 o‟clock he approached Mr. Li‟s company‟s e xhibit only to find that Mr. Li had some important business and was not able to meet with George. He called back later in the day and was told that Mr. Li was not available. Analysis : 英美人士做事情讲究守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案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日本中日称谓方式如中国人对成年男士的称呼多为“先生”,这是一种社交场合对对方的尊称事实上,日本人使用“先生”这一称呼的范围比中国人小得多,一般只用于学校的教师、医生、议员和艺术家。
此外,中国人很少称女士为“先生”,而日本人则不分性别,只要属于这一范围的均可称作“先生”。
另外,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习惯于拉近上下辈的距离以表示亲密,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往往要抬高对方的辈份以示尊敬。
因此,在日本,小学生对20多岁的人称作“哥哥”、“姐姐”,而在中国则称作“叔叔”、“阿姨”;再比如,小学生对50多岁的人称作“叔叔”、“阿姨”,而在中国就要称作“爷爷”、“奶奶”了。
寒暄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之外,必定要围绕天气寒暄一番,例如:“今天天气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热啊!”“连日阴雨,真叫人烦闷”等等。
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也就是“饭吃了吗?”“你上哪去?”中国人之间初次见面为表示亲密,喜欢打听一些与对方生活、家庭、工作有关的事。
以示看重和关心对方。
日本人则不会。
敬意表达1自谦2自责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言语以求的人际关系的和睦。
踩脚(中国人:踩的人道歉;日本人:被踩的道歉。
)迟到(中国人:来晚的道歉;日本人:来早的道歉)3致谢致谢必须铭记在心,感恩要求极为严格。
4否定表达中国人直接日本人会绕很大的弯子,只为缓和气氛(是非观的差异)思维方式中国人:论辩为主日本人:体察为主德国德国人重视法律:中国人重视道德这是我的权力,我有权这样做;你有权这样做但这样做不道德德国人靠大脑来感觉;中国人靠心德国人理性,有严格的纪律;中国人感性,会随心所欲,会冲动。
德国贝多芬伟大令人倾倒不浪漫,要求音乐的精准和完美,对音乐严肃认真。
肖邦诗意又浪漫德国人不灵活,中国人应变能力强请客请两个人就只准备两个人;中国人则无所谓会准备很多德国人冷静中国人客套不喜欢恭维,恭维是一种谦虚的表达德国人喜欢喝中国人喜欢吃数小时喝酒;数小时吃饭。
德国人慢中国人快井井有条;粗枝大叶德国人喜欢喝啤酒中国人喜欢喝茶坐在公园里喝酒,坐在公园茶馆里喝茶德国人靠耳朵享受中国人靠舌头享受安静很重要,餐馆里很安静;噪音大没关系,吃得好就行。
德国人信任国家中国人信任家庭有困难找社会救济管理局;有困难找亲戚德国有规则中国有关系网德国退休老人去旅游中国退休老人看孙子在德国语言很管用在中国眼神很管用德国人爱批评中国人爱表扬俄罗斯一、手势将手掌平放在脖了下面在我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例如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上伸出母指,这是向过往的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即英语中表达的Thumb a ride。
也有跨越文化的手势,例如把母指与食指中指放在一起轻轻撮动,在英美、中东和我国都是钱的意思。
二、面部表情中国人或葡萄牙人在交谈时,总避免用眼睛直接接触人,以示谦虚、服从或尊敬。
因此,在跨文化的语言交流中学会并理解各种面表情所隐藏的含义是很重要的。
三、身体接触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
法国人做客走进房间或别离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对此没有什么忌讳。
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两个女生见面时拥抱在一起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非常自然;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和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两个男人之间也会拥抱及亲吻双额。
而在东亚,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
三、时间观念跨文化交流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遵守约定时间”。
英美人习惯于一个单位时间只做一件事,因此特讲究计划的周密性,所以,在社交活动中提前预约被视为必要的礼貌行为。
讲究计划的人最不喜欢做事behind the schedule(落后于计划),所以在英语中有关“准时”或“及时’,的词很多:punctual, on schedule, on tune, perfect tuning, at the appointed tune等.在跨文化交流中,弄清楚有关民族的“时间”观念,对于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与英美人交往时,守时至关重要。
五、距离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进行语言交流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是表示个人的自信和对对方的尊重。
北欧人的后裔不喜欢人体的直接接触(拥抱和亲吻)以表示他们的个人尊严。
意大利人、法国人、俄罗斯人和中东地区各个国家的人则喜欢比较亲密的人体接触,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
空间观中国人传统上的空间观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具体来说:中国人的空间观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比如,宇宙一词,按照传统思想,东南西北为“宇”,上下为“宙”,所以,中国人的空间观是一个有六个面组成的空间,当然,这六个面是无限的,可以无限延伸。
而这六个面,是一种形象的思维形式。
西方人包括法国人的空间观属于抽象思维。
这种空间观源于基督教对宇宙的描述。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空间就是一个无限的存在。
比如《圣经.创世纪》中首先对空间作了描述,即“神的灵在水面上运行”那段话。
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空间就是一个没有方向,没有上下左右的一个无限。
实际上,更准确的表达,西方人的空间,就是一个有x轴y轴和z轴表示的一个抽象的东西。
总之,中国人的空间和西方人的空间,有这样三个区别:第一,中国人的空间是一个形象的表达,容易理解,而西方人的空间是一个抽象的表达。
第二,中国人的空间是有方向感的,而西方人的空间没有方向的标志。
第三,中国人的空间是一个六面组成的,而西方人的空间是由三条线组成的。
相同的地方是,不论西方还是东方,对空间的认识上都是确认其是无限的。
案例分析案例《回答的方式》飞利浦照明公司某区人力资源副总裁(美国人)与一位被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员工交谈。
想听听这位员工对自己今后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期望达到的位置。
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开始谈论起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的晋升体系,以及目前他本人在组织中的位置等等。
将了半天也没有正面回答副总裁的问题。
副总有些大惑不解,没等他说完已经有写不耐烦了,因为同样的事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好几次。
“我不过是想知道这位员工对于自己未来五年发展的打算,想要在飞利浦做到什么样的职位罢了,可为何就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呢?”谈话结束后,副总忍不住想人力资源总监甲抱怨道。
“这位老外总裁怎么这样咄咄逼人?”谈话中受到压力的员工也想甲谈苦。
作为人力资源总监,甲明白双方之间不同的沟通方式引起了隔阂,虽然他极力想双方解释,但要完全消除已经产生的问题并不容易。
1以上便是整个案例,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跨文化焦急的例子。
首先,我们看到这位副总裁是美国籍人,而那位员工则是中国籍。
既然出生于两个不同的过度,那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北京、教育程度、文化差异等众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才使得双方在交流、沟通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障碍。
其次,“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位中国员工没有正面回答问题的原因。
比如说由于语言障碍、没有理解透彻美国副总裁所说话语的原意;或者说副总的文化方式让中国员工产生了误解;亦或是中国员工有意回避从正面回答……。
以上原因都知识我们的推测而已。
下面我们给出一个假设。
假设这位中国员工从正面直接回答了副总的问题。
比如,中国员工回答:“……想在五年之内作到营销部经理的职位。
”很显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心理,这样的回答违反了中国人一向谦虚、委婉的心理习惯。
太直接反而暴露出自己很有野心,高傲自大的缺陷。
谦虚也可以给自己留有后路,万一做不到那个理想的位子,也不至于丢面子,被人耻笑。
恰恰相反,美国人一向简单明了,很直接,这也是他们一贯的思维方式。
2由此看来,中国人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或规划,只是做一点算一点,得过且过的心理,而美国人则做某意见事总是事先作好精心的策划,然后在一个明确的目标的知道下去采取行动。
这样,中国人的那种思维习惯容易给企业领导留下不良印象。
再次,美籍副总裁询问这位员工对于自己未来五年发展的打算,及想要在飞利浦作到什么样的职位。
由此可见,美国人很注重个人在企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个人才华的施展和努力来取得企业的辉煌业绩和达到理想目标。
这也许与美国一贯提倡的人权问题有着莫大的关系。
而从中国员工的回答来看,基本上是“从集体到个人”的单一模式。
他先谈论的是与公司有关的一些情况,如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晋升体系;接着才说到自己在公司所处的位置等。
一个好的集体是由每一个优秀的个体所创造和组成的。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习惯于从集体得到更多,而自己付出甚少。
3以上问题都是由跨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长期可能或造成不良结果。
第一,怀恨心理;如案例中副总裁的“不耐烦”、中国员工说副总“咄咄逼人”,这些很容易造成冲突双方的怀恨心理;第二,过度保守。
文化冲突严重影响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的和谐,领导只能以固有模式操作企业,对员工愈加疏远;而员工则亦按照固有模式做工作,缺乏创新精神;第三,感情用事。
领导与员工不能正确处理存在的文化冲突时,双方便容易感情用事,使误会和矛盾加深;第四,当双方的误会和矛盾经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过同就有可能自然中断,由此可能造成企业在决策施行上的巨大偏差。
4针对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寻求一系列妥善的解决方案。
第一,企业员工可以在东道国接受当地文化的洗礼以及相关的各种跨文化沟通的培训。
或者东道国公司直接为外籍员工惊醒一定时期的培训;第二,企业要努力建设自己的文化、历年,使每一个员工都融合到企业文化里面。
因为,通常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合力。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美籍副总裁和中国员工在企业自身文化中不能找到共识;第三,作为副总,应该以包容的态度来处理文化冲突,慢慢地去与员工沟通,而非“不耐烦”或抱怨;第四,通过第三方的调节和解释,使问题明了化,解开副总裁与中国员工之间的疑惑及矛盾。
5虽然让员工接受当地文化洗礼或培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财力,但从长久看来,它有助于使文化差异最小化,同时有利于企业文化自身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