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历史——调查家乡或家族的历史-作文
寻根谒祖知家族的作文

寻根谒祖知家族的作文
《寻根谒祖那些事儿》
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那可真是宝藏啊!我对咱家族的事儿一直特别好奇,就老想着去寻根谒祖,看看咱到底从哪儿来,有着怎样的过往。
记得有一次,我回老家去看望长辈。
正好碰到家里在整理旧物,从那积满灰尘的箱子里翻出了一本泛黄的族谱。
我那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呀,就像看到了稀世珍宝似的。
我赶忙凑过去,翻开那族谱,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好多名字,那可都是我的先辈们呐!看着那些名字,我就感觉好像穿越回到了过去,跟那些老祖宗们来了一场奇妙的相遇。
我一个一个名字地看过去,想象着他们的生活,他们也许有的是勤劳勇敢的农夫,在田地里挥洒汗水;也许有的是心灵手巧的工匠,打造出一件件精美的物件;也许还有的是闯荡江湖的侠客呢!越想越觉得有意思,不知不觉我就在那呆了好久,仿佛沉浸在了家族历史的长河中,游了个畅快淋漓。
就在我陶醉其中的时候,家里的长辈过来了,给我讲起了一些家族的故事。
原来咱家族曾经还出过一个很有名望的人呢,听到这些,我心中涌起一
股莫名的自豪。
这就是我的根呀,这就是我家族的荣耀!从那以后,我寻根谒祖的念头就更强烈了,我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咱家族的一切。
我知道,寻找家族的根,就是在寻找自己的一部分,那是永远无法割舍的联系。
我会一直走在这条寻根谒祖的路上,乐此不疲地去发现更多关于家族的故事和秘密,让我的内心因为家族的底蕴而更加充实和温暖。
哎呀呀,这寻根谒祖,可真是一件超有趣、超有意义的事儿呀!。
家族历史作文

家族历史作文家族历史是一部家族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记录着家族的兴衰和变迁。
家族历史是一个家族的骨髓,它承载着家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是家族成员们的精神支柱。
作为家族的一员,我对家族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情感,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家族历史。
我家的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当时我家的祖先是一位勇敢的农民,他勤劳勇敢,勇于开拓,开垦出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建立了我家的第一个村庄。
在那个时代,土地是最重要的财富,因此我家的祖先也因此成为了当地的首富,家族也因此得以繁荣发展。
这段历史不仅让我感到自豪,更让我对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家的家族历史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
在一次战乱中,我家的祖宅被焚毁,家族财富荡然无存,家族成员也四散而去。
这段历史让我深感痛心,但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那段困难的岁月里,我家的祖先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最终重建了家族,也让我明白了家族的力量和凝聚力。
如今,我家的家族历史已经延续到了我的一代。
我和我的家人们努力传承着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我们尊敬长辈,团结互助,勤劳勇敢,也希望能够为家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家族历史,寻找家族根源,了解家族文化,希望能够将这份宝贵的家族历史传承下去。
家族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它记录着家族的兴衰和变迁,也承载着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我深深热爱着我家的家族历史,它让我感到自豪,也让我明白了家族的力量和凝聚力。
我将继续努力传承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也希望能够为家族历史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
愿家族的历史能够永远延续下去,也愿家族的传统能够代代相传。
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范文3篇

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范文
篇一:家乡历史概述
我所在的家乡位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城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我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余年,见证了许多城镇的变化,也深深感受到了家乡的独特魅力。
家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是原始居民的聚居地。
随着文明的进步,先后出现了楚、汉、唐等多个朝代的政权,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要数唐代的一首诗:“阳关三叠白云山,直上层楼听朝瞰。
”此诗便是写下的当地的白云山,这座山峰长达十几公里,被誉为是中国南方的“神山”。
除了白云山外,家乡还有诸多古迹值得一提,如南岳庙、半岛山、龙南寺等等。
这些都是家乡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年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
另外,家乡还是一个壮乡民族聚集地,这里的壮乡汉化程度相对较低,习俗与传统依旧保留着。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十月三在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
总之,家乡虽然小,但她却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历史文化的地方,每个人都有着深深的情感和记忆。
我的家族史作文(精选5篇)

我的家族史作文我的家族史作文(精选5篇)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以下是小编搜集的我的家族史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我的家族史作文篇1四世同堂是不常见的,但是也有,我家便是其中一个,因此我感到很骄傲。
我的老太婆今年已经九十六岁了。
因为他出生在抗日时期,生活很艰苦。
十岁就开始做工,种田。
最厉害的是,太婆曾挑动过一百二十六斤的东西。
想一想当时经常没肉吃,哪有像现在的食品丰富啊。
就算太婆是126斤,也不一定挑得动,何况不是呢?当时的社会没钱读书,所以我一定要珍惜读书的时间。
而我的奶奶今年六十八岁。
她出生时还有几年就共产党解放了。
所以我奶奶读过《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奶奶十八岁开始工作,当过厨师和劳动工人。
她也继承了太太的性格,天天很早出去买菜,洗衣服、拖地等活不在话下。
她生了四个女儿,在当时经济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能把四个女儿培养成人,我实在感慨万分。
我的妈妈今年四十二岁,他出生的时候,正是温饱的时代。
想一想,当时没有电脑,她不也是很快乐吗?妈妈读过《红楼梦》和《水浒传》。
她当过旅游公司服务长,现在是个体。
她也继承了太太和奶奶的性格,每天最早起的就是她,还不辞辛苦的劳作。
有时看到妈妈太劳累,想帮一帮她。
可我有继承了爸爸的性格,还是有点懒。
我出生在小康生活的时代里,今年十二岁。
正如大人所说:“现在的小孩啊,真是想要什么有什么啊。
”的确,现在科技发达了,电视电脑等新花样层出不穷,我也因此戴上了一副眼镜。
我读过《西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等。
正如上文所说,我继承了爸爸有点懒的性格,体育不怎么好,成绩还不错。
这就是我的家族史,记述了三代人的艰苦劳作和一代人的幸福生活。
我的家族史作文篇2我对于家族的记忆是从曾外祖父开始的。
挂在老屋堂中那张布满灰尘的自画像,便是曾外祖父留给我唯一的记忆。
他那清瘦的脸,锋利的眼睛,活像是一个知识分子。
一次家庭历史寻根

一次家庭历史寻根
家庭历史寻根是一次深入了解家族过去、传承文化和个人身份认同的旅程。
以下是一篇关于家庭历史寻根的作文,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
---
**家庭历史寻根之旅**
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家族的故事一直是我心中的谜团。
今年暑假,我决定踏上一次寻根之旅,去探索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家族往事。
我的旅程从祖屋开始,那里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墙上的老照片,每一张都讲述着一个故事。
我仔细研究每一张面孔,试图从中找到与我相似的轮廓。
我询问长辈,听他们讲述家族的荣耀与挫折,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对家族有了更深的理解。
随后,我翻阅了家谱,那些泛黄的纸张记录着家族的血脉传承。
我惊讶地发现,我的祖先曾是勇敢的战士,也有过辉煌的商人。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为自己的家族感到自豪。
我还走访了家族的墓地,那里安息着许多我未曾谋面的亲人。
站在墓碑前,我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家族的连续性。
我为每一位亲人献上鲜花,表达我的敬意和怀念。
这次寻根之旅,不仅让我了解了家族的历史,更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我明白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族的精神和传统都应该被传承下去。
我将带着这份认识,继续书写家族的新篇章。
---
通过这次寻根之旅,我更加珍惜家族给予的一切,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家族文化和精神的决心。
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一次对家族历史的深刻理解。
发现身边的历史之我写我家

发现身边的历史之我写我家兴隆一中高一四班刘欣朋A:纪实承德是我的家乡,作为一名承德市民,我为承德而感到骄傲。
承德原名热河,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
据考证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遗迹。
商代称为“土方”,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是古燕国属地。
秦统一中国后属渔阳郡和右北平郡管辖。
东西汉时先属乌桓,后为鲜卑族管辖,这期间有匈奴、鲜卑、契丹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此游牧杂居。
魏晋时为乌桓、鲜卑各族杂居地。
隋唐时代为女真、蒙古族和汉族等民族混居此地。
公元13世纪辽金时期,承德为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杂居活动中心。
辽代为中京道大定府泽州和北安州属地。
金代为北京路兴州地。
蒙古帝国及元朝统一后改属中书省上都路安州后改北安州(属地在现今隆化县城)。
明朝初属京师北平府,后改属大宁都司兴州卫。
直到清康熙朝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避暑山庄(即热河行宫),雍正元年(1723年)设热河厅,十一年(1733年)取“承受先祖恩泽”之义,改名为承德州。
这就是“承德”名称的起源。
承德从康熙朝开始逐步成为清政府的行宫或陪都。
乾隆七年(1742)复设热河厅,四十三年(1778)改设承德府。
嘉庆十五年(1810)置热河都统署,其治所均在承德。
辛亥革命后,取消府制,成立热河特别区。
1928年改置热河省,管辖承德、赤峰、朝阳,省会在承德。
1933年日军侵占热河全境,热河省划为伪满洲国第九战区管辖。
1945年8月日军投降,热河属冀察热辽解放区。
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承德。
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承德,仍为热河省省会。
1955年12月政务院第55次会议决议撤销热河省,将热河省原管辖的朝阳划辽宁省管辖,赤峰划内蒙管辖,承德市归河北省。
承德市为地辖市归承德专署领导,1983年中国行政区划改革,承德市管辖三区一县即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和承德县,为省辖市。
承德地区行政公署管辖七个县。
1993年6月地、市合并,为省辖市。
[我的家族史作文]我的家史作文【优秀3篇】
![[我的家族史作文]我的家史作文【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a0a5f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c7.png)
[我的家族史作文]我的家史作文【优秀3篇】我的家史作文篇一爷爷是个特别的人,他不像别的老人那样,他喜欢钻研历史。
家里收藏着许多历史书:《史记》、《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蒋介石》等。
这些书全是爷爷买的,他就是我家的“历史学家”。
一有空,爷爷就会走进书房,坐在书桌前,拿起一本书,戴着老花眼镜,翻开书,用手指字,一字一字地看起来,还时不时地拿起笔在纸上写着什么。
有时,光翻一本还不够,他将几本书放在一起,拿着笔记,东翻翻,西找找,一定要把问题弄清楚。
爷爷在看书时,嘴里总是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有时又紧皱眉头,像是遇到了什么奇怪的事,他似乎已经沉浸在书中,连奶奶叫他吃饭,都没听见。
几年下来,爷爷成了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
每天吃饭时,便成了我们家的“历史小讲堂”。
爷爷坐在桌前,一边吃饭,一边给我们讲历史。
从“盘古开天地”开始,每天讲一卷。
爷爷就像个评论家,不仅将书上的内容详详细细地讲了下来,还将自己的观点也讲了出来。
我们无论问什么,他都对答如流。
有时遇到讲诗人或作家时,爷爷还会摇头晃脑地吟上几句诗,或是背上几段作家的作品。
听着爷爷的讲解,我感觉像是在看电视版的"《上下五千年》,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全都展示在我的眼前,像是穿越到了古代。
他就是我家的“历史学家”,是我最敬佩的人,他让我明白了:无论什么事,只要你认真去做,肯定能成功。
正如毛主席所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的家史作文篇二中国自古就是礼议之邦,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在每个人的家里都有对应的家训,家风,还有家史。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则不成方圆。
从春秋的孟母三迁到宋代的岳母刺字,都表现出好的家训、家风不仅成在了长辈对后辈的希望与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风。
我们闫氏的姓氏是由古代的繁体阎字转变而来的,据《新唐书》记载:阎氏家族乃黄帝的后裔,黄帝至周武王的子孙原属姬姓,武王伐纣灭商创建西周,封泰伯的曾孙仲奕阎乡为爵。
我的家史调查报告

我的家史调查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的家史调查报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家史,想要了解自己的根源和家族的历史。
我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决定对自己的家史进行调查和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实和感人的故事,让我更加珍惜和了解自己的家庭。
我开始从我最亲近的亲人那里了解家史。
我询问了父母、祖父母和其他长辈,了解他们从小生长的地方、家族的传统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通过他们的口述,我得知了一些关于家族的历史事件和传奇故事,比如我的曾祖父曾是一位勇敢的抗日战士,他为国家捐躯,成为了家族的英雄。
我还翻阅了家中的一些老照片和文档,发现了一些珍贵的资料。
其中有一张老照片上记录着我祖父母年轻时的模样,他们的笑容真诚而温暖,让我感受到了家族之间的亲情和温暖。
另一份文档则是一份家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和家族成员的姓名,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家族的历史和渊源。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了一些一直未曾了解过的家族传统和习俗。
比如每年农历春节,我们家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年夜饭活动,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团聚,共庆团圆。
这种传统不仅拉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也传承了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让我更加珍惜家庭的重要性。
通过家史调查,我不仅对家族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珍惜和尊重家族的传统和价值。
我意识到家族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和依靠,家史研究让我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家庭。
我将会将家史调查的成果和心得传承给后代,让他们也能了解家族的历史,珍惜家庭的温暖和爱。
第二篇示例:我的家史调查报告家史调查是一种追溯家族历史和了解家庭成员的传承文化的工作。
通过调查家史,我们可以了解家族的起源、成长、发展和变迁,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家史调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人们渴望了解自己的根源,追寻自己的身世,感受到家族的血脉相传。
为了深入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我进行了一次家史调查,并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身边的历史——调查家乡或家族的历史
追溯至上古时期,廖氏先祖乃。
王颛顼后代廖叔安,后代大多也为有才之士,最高官拜丞相。
在清王朝康熙统治期间,世廖仁侯公号招凤公,从福建到浙江遂昌县阴坑口水竹坞开山定居,现世称开山太公。
话说廖家千里迢迢的从福建汀州——这个诞生于大唐盛世的历史文化名城迁徙到穷山僻岭的山里聚居的原因也是有好几种猜测的。
历史上因为浙西南土地贫瘠,所以下令从征集福建汀州,温州及四川等多省的人们前往浙西南开垦,大概我家先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搬迁的?爷爷曾经和我说过,清朝的时候因为我们廖家人太过调皮皇帝为了巩固政权,所以有意把我们赶到山里头来,限制我们的能力。
可是即使这样,我们廖氏族人仍然人才辈出,直到清王朝倒台,在这偏僻的浙西南我们的祖爷爷也还是饱读诗书,是这里的教书先生。
今年大年初一,从我们玉竹山庄迁离出去的一个陈氏后人前来寻亲他的先人曾上过我们有位太婆的门,好像生过两个孩子的,后来那位太婆去世了,他们搬迁到了福建。
现在廖家也就剩我们庆旺这一支了。
所以他的直系先人如果不是已经绝代了,就是搬迁出去了。
民国时期,廖家有位太公把一头牛卖了出去,后来第二天看见那头牛还在牛栏那边,连续三天那头牛被拉走了又趁着夜晚逃了回来,本来觉得它是头有灵性的牛,不应卖掉的,可是有位太婆坚持卖了它,
那头牛最终未回来了。
从那以后廖家一代不如一代,越来越穷,大家都说这都要怪那坚持卖牛的太婆——她不仅卖了有灵性的牛,还很贪吃,她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掉了,这才使得我们廖家破败。
也有了玉竹山庄大举迁移的历史。
我有四个太公,大太公其中最聪明也比较调皮的,可他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后来逃了出来在路上病逝,只留下一封家信。
二太公也就是我自己的太公,他是早逝的;三太公是最会讲故事的,也是最晚离世的;四太公生性冷漠,比较严厉,听我爸爸说当时的小孩子最怕的就是四太公了。
我们山庄之所以称其为玉竹山庄自是因为庄里盛产水竹了,依山傍水这些都得感谢于先祖啊!我们廖家人谨记先祖恩惠,饮水思源,我们一直以来彼此之间的交谈都用汀州话——为闽南话的一种,也是一种客家话,所以我们以前是客家人了。
高一:廖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