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1)
隆中对原文翻译「对照翻译」

隆中对原文翻译「对照翻译」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下面,为大家提供隆中对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出处或作者: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语文:6.23《隆中对》课件(1)(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二(4)诸葛亮在分析军阀割据的 “对”之时
基础上提出对策。文章的主体。
三(5---6)通过刘备的评价再次赞 “对”之后
诸葛亮的才华。
返回
时间顺序
练习一:解释句中的词语。
1.亮躬耕陇亩。( )
2.先主器之。( )
3.将军宜枉驾顾之。( )( )
4.先主遂诣亮。( )
转折 爱惜
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后代
布 广泛的罗织
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
占据
险要的地方 和好
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
安抚
修理政治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jiāng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 带领
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dān食壶
亲自
谁 (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
隆中对
陈寿
解题
讲解 朗读 分析 作业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 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 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 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为他对当 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分析。 “对”:对策,回答上级的提问。
返回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
亲自 田地 喜欢唱
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经常
当时的人 赞许
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
只有
友好
善,谓为信然。
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当时 驻扎
器重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判断句
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
难道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1

给红色字注音
好为《梁父吟》(hào ) 因屏人(bǐng ) jué ) 猖蹶( 屯新野先( tún ) tuí ) 主遂诣亮( yì ) 倾颓( 陇亩(Lŏng ) 乐毅(yuè ) 欲信大义(shēn ) 存恤( xù ) 帝室之胄(zhòu ) 颍川( Yĭng ) 殆( dài ) 璋( zhāng ) 北据汉沔( miǎn )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
3 . 将军岂愿见之乎?
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呢?
4. 将军宜枉驾顾之。”
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 5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我没有估计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衡量自己 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 6.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呀。)
浙江金梯 浙江金梯
yrk479rpy
“你的女儿苏小荷涉及到一起拐骗儿童案,必须到局里配合调查。” “这是天大的冤屈!你们一定搞错了吧„„”我 被弄蒙了,呆若木鸡。 “走吧,有话到所里去说。”我陪小荷来到了城南派出所。警务室的门开了,我被阻止在门外。 “爸„„我怕„„” 小荷紧紧拉着我的手,泪流满面。 “有爸在„„什么也别怕,要相信法律是不会诬陷一个好人的,真金不怕火炼!法律会还咱一个清白„„”我理智地 对女儿说。 半个小时之后,我被叫到了审讯室。我急切地搜寻着我的女儿,女儿正用疑惑的目光凝视着我„„ “苏林同志,我们想调查一下你的家庭现状,你要如实回答,你究竟有几个女儿?”记录员的语气很郑重,但她的态 度却很和谐,看样子果真出了案子,需要仔细调查。 “我的女儿就一个,小荷就是我唯一的女儿。”我毫不含糊地说。这时,电话铃响了,她接起电话来。 这电话打得时间很长,足足有五六分钟之久。她一边认真地听着一边不时地向我们微笑。最后,她放下话机很客气地对 我说:“苏林同志,非常抱歉„„事情是这样的,我们接到马天栓的报案电话,说是苗苗不见了。经过调查,有人提供 线索说看到你家小荷去过马天栓家,所以就让你们来调查情况„„现在马天栓又给局里打来电话,说这纯粹是个误会, 原来苗苗跟狙狙回老家了„„你看,这个马天栓,拿法律当儿戏,这个丑角又让我们唱了„„领导打来电话让我代表局 里向小荷同学赔礼道歉„„小荷同学,阿姨送你回家„„” 回到家里,电话响了起来。话机里传来大哥急促的声音,“是六弟吗?抓紧回家,有急事协商。”我那心还没来得及平 静下来的心又急剧地跳动起来„„家有老父老母,莫非„„ 我不敢多想,顺手留下字条:宝根,我们回老家了,放学后,在家看书,照顾好自己,切记!切记! 在我租赁的小屋附近有一条街叫“母猪街”,据说这条街上做啥买卖啥的都有,特别是青菜和水果之类的农副产品只要 进了这条街都能卖掉,此街由此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这条街的环境很差,差的就像母猪圈似的,所以被人们尊称为 “母猪街”。至于“母猪街”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无可考究,但它实实在在的就叫“母猪街”。 天还没亮,我把车开到街口的一块空地上,让肖艳看着,我自己去寻找一个摆摊儿的地方。 也许是做买卖的缘故吧,这里的人们都起得很早,人也很怪。即使我满脸笑容地去询问他们哪儿有个空闲地,也没有人 理睬我。我一直走到街的尽头,却是一片废墟和垃圾。 我无可奈何地回到了我的车旁,抽起烟来。足足有两袋烟的工夫,天亮了,小贩们都摆好了摊儿,街上的卖主开始多了 起来,我所在的空地仍然没有商贩来问津。于是,我把菜摆在这片空地上。
《隆中对》(1)

练习一
1.亮躬耕陇亩。( ) 2.好为《梁父吟》。( )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 4.时人莫之许也( )( ) 5.惟博陵崔州平。( ) 6.谓为信然。( )( ) 10.时人莫之许也
练习: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诸葛亮的形象。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崩溃 窃取皇帝的命令 蒙受风尘 duó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
估计 伸张 智谋
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缺乏 就因此失败 停止
谓计将安出?”
认为 怎么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 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 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 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 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 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 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 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 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练习三
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 ) 2.因屏人( )( ) 3.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 )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 ) 5.遂用猖獗( )( )( )( ) 6.君谓计将安出( )( )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shŭ 通“以” 一起 占据 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尽 小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战胜 xié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 而且 谋划 挟持 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争胜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
亲自 经常 只有 跟 喜欢唱 没有人 同意 友好
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 许
《隆中对》课件1

诸葛亮,字 孔明,三国时著 名政治家,军事 家,中国历史上 的名相。现在, “诸葛亮”这个 名字已经成为了 智慧的象征。
返回
在湖北 襄阳
隆
中
对策, 回答
对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句的含 义。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说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写作手法。
接近 委屈招来
应该屈驾
驾顾之。”
拜访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
去拜访 总共
才 于是叫人避开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崩溃 盗用皇帝的政令 蒙受风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
估计
伸张
智谋
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缺乏 就因此失败
停止
谓计将安出?”
认为 怎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老臣心。
❖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 定乾坤。
下面的对联是什么意思?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总之,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
(他)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 人没有谁同意这一点 。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
3. 将军岂愿见之乎?
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呢?
4. 将军宜枉驾顾之。”
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5.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课件(1)

第二段:
1、时:当时。 2、卧龙:在深渊中潜伏,还没有乘云飞 天的龙,比喻隐居的俊杰。 3、岂:同“其”,句中语气词,表商 询。
第三段:
1、由是:因此,于是。 2、安:何
第四段:
1、 胜:尽,全。 2、诚:确实。 3、附:归顺,拥护。 4 、以为援:以(之) 为援。把(东吴)结为外援。 5、图:谋取,打主意。 6、因:依靠,凭借。 7、以:而。8、信义: 信用何道义。 9、著于四海:闻名于天下。 10、 上将:大将。 11、将:率领。 12、以:来 13、诚:果真。 14、是:这,这样。
2、题解和作者简介
隆中,地名,在现 在湖北襄樊。对, 回答、应对。
作者简介(见书 P193)
二、整体感知
(一) 听录音,读课文。 (二)照注解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见如下: 第一段:1、躬耕:亲自耕种 2、八尺: 今五尺多,本句写诸葛亮身材高大。汉 代一尺,相当现在的七寸。 3、每:常 常 4、于:与,和
关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周围人物或环境的 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地对 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 正面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 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尤 其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行动、语 言。
探讨人物形象:文章是怎样从正面和侧面来写诸葛亮这 个中心人物的? 关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文章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 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 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 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 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 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写 与侧面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 感,这正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三顾茅庐 修改版加隆中对(1)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 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
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
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深厚起来。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 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 羽、张飞才不再说什么了。
权以公孙渊称籓,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 :“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
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覆,昭意
拓 展 练延 伸
学了《三顾茅庐》后, 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
,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昭 不得已,然后朝会。
孙权因为公孙渊向吴国称臣,就派张弥、许晏到辽东任命公孙渊为燕 王。张昭劝谏说:“公孙渊背叛魏国,害怕受到讨伐,才远道来向我 们求援,称臣并不是他本来的意愿。如果公孙渊改变意图,想向魏国 表白自己,两位使者就回不来了,这不是要被天下人所取笑吗?”孙 权与他反复论辩,而张昭辞意更加坚决,孙权无法忍受,手按着刀愤 怒地说:“吴国的官员士人入宫则向我拜见,出宫则拜您,我对您的 敬重,也算到了极点了,而您屡次在众人面前顶撞我,我常常担心要 失虑控制不住自己了。”张昭久久地盯着孙权说:“我虽然知道我的 话不会被采用,但我还常常竭尽愚忠的原因,确实是因为太后临终前 ,把我叫到床前留下诏书,那遗言嘱托的话语总是在我耳边回响。” 说着,他泪流满面。孙权把刀扔在地上,与张昭相对而泣。然而孙权 最终还是派张弥、许晏去了辽东。张昭对所说不被采用而感到气愤, 声称有病不再上朝。孙权也恼恨他,用土把张昭大门堵塞,张昭又在 里面用土把门封死。公孙渊果然杀了张弥和许宴。孙权多次向他赔罪 ,张昭坚决不出来。孙权出宫到张昭家门喊他相见,他推辞说病势沉 重。孙权放火烧他家的大门,想吓他一吓,而张昭又把内室的门关闭 。孙权让人灭了火,在他门前站了很久,张昭的几个儿子一起把张昭 搀扶起来,孙权用车把他带回宫里,深深地责备了自己。张昭不得已 ,这以后又参加朝会。
《隆中对》 1

《隆中对》 1教学设想《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
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
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
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
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
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3.长句不多,容易读顺畅,齐读课文。
正音: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壶浆
4.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结合注解听读理解,初步把握大意,概括段落层次。
不太理解的词句,就勾画下来共同讨论。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勾画。
(2)请同学概括文章层次内容。
明确:(参考)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介绍诸葛亮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段)三顾茅庐后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6段)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
(3)交流文章中不理解的词句。
可能提出的句子有:“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三、品读对话,领略智者胸怀。
1.课文最后,刘备感叹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是什么让刘备有如此之感受呢?
学生可能会说:是诸葛亮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诸葛亮的筹划很有道理,是诸葛亮的分析坚定了刘备的信心,等等。
2.老师适时引导: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
下面就让我们分小组进行品读,参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一些想法,看看会从对话中发现些什么?
3.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重点阅读课文第4段,共同发现。
教师巡回指导,可参与到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中。
4.分享交流合作学习的探究成果,提高阅读的深入度,充分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可能有的思考:
★我们发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
理由是当时北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有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的。
只有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所以诸葛亮分析:刘备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益。
另外,“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可很好地“内修政理”,而且荆州四通八达,“天下有变”则可以“向宛、洛”,益州之军也可以“出于秦川”。
这样的政权所在地有利于成就霸业。
★我们发现诸葛亮确实解了刘备的“燃眉之急”。
刘备见诸葛亮之前已经失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
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诸葛亮的分析指明了他的出路,正好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使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重拾了兴复汉室的信心。
5.老师恰当评价,引导同学进行深入地探讨:这些发现很好地体现了“隆中对策”的作用,那么,诸葛亮除了为刘备谋得成就霸业的根据地外,还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他的雄才伟略呢?学生再次回到课文,进行思考讨论。
★诸葛亮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那就是——北拒曹操,东联孙权的战略主张。
这条主张说明了诸葛亮的目光远大,身居荒野而心怀天下。
因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
只在与东吴联合抗曹,才有可能成就霸业。
“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第二课时
一、比较阅读,丰富认知视野。
1.上节课我们观看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改编自明代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它又是以陈寿的《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小说里的文字,看看小说与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呢?
2.下发小说片段,学生阅读,讨论。
3.交流阅读感受,老师适时评价。
学生可能有的感受:
★小说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强了,注重细节的文学性,而史籍则重在记人物的语言。
老师可点示一下:“记言”是我国史书记实的一种方式,作者通过记下历史人物的语言,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人物的思想。
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小说的细节描绘和文学加工的作用:如增强可读性等等。
还可引导学生对照课文,看看小说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加工,为什么要这样加工,以便更好地体会不同体裁的特点。
如:小说细致描写了诸葛亮卧睡草堂让刘备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细节,这样就使二人的见面更有戏剧性了,也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又如:小说详细加工了三顾茅庐时关羽和张飞的表现。
特别是张飞,开始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还说要用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后来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横,这样就更好地衬托了刘备的真挚情义。
★课文仅从语言上刻画了诸葛亮的形象,而小说还从多方面展现了诸葛亮的个性,如他在刘备的请求面前一再推辞,表现出一副隐士风范。
这样再回到课文中,对诸葛亮的认识就不在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了。
比如:他有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勿庸质疑,另外还感受到了他的清高和孤傲,如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然而“时人莫之许”,说明他很少与常人接近。
再如: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说明他不追名逐利,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求荣。
二、巧妙延伸,感悟人物风采。
1.看来,不同的版本还能触类旁通,通过小说和史籍的对比阅读,我们还有了对人物的很多新发现。
读了《隆中对》,又读了《三国演义》,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一段精练的话表达你对他的感受。
此项旨在引导学生的个性评价,鼓励多角度,同时训练口头表达的精炼顺畅。
2.同学们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的内容:智慧谋略方面,悲剧命运方面,忠心耿耿方面,镇定兼具温情方面,传说中神奇的方面等等。
3.教师小结。
每个人眼中的诸葛亮都是各具丰采的,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搜集和整理诸葛亮的故事,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更好地认识他,使自己心中的诸葛亮形象更加丰满。
三、作业:完成课时特训
板书:洞察力敏锐求贤若渴
分析力过人诸葛亮隆中对刘备礼贤下士
政治力超群不耻下问
教学反思:
《隆中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本单元的前面已经学习了《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后面还要学习《出师表》。
考虑到这一课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利于初三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我设计了以上的教学思路,总体来说效果很好。
有七、八年级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我有意识的把教学设计进行了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如果能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会随之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