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题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二外交关系的突破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一、重返联合国1.背景(1)国际力气:20世纪70年头,广阔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气。
(2)美国方面:美国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孤立新中国的政策渐渐破产。
(3)中国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复原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复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1)它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成功。
(2)从今,中国作为联合国平安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1.缘由(1)美国:20世纪70年头,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地位。
(2)中国: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裂开后,中国平安受到严峻威逼;考虑解决台湾问题。
2.过程(1)1971年4月,通过“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平安事务助理基辛格隐私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了打算。
(3)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起先走向正常化。
(4)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5)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今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1.缘由(1)干脆缘由:中美关系的缓和干脆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2)日本舆论剧烈要求尽快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为日本取得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同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
(3)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主动推动。
2.过程(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2)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并接连签订一系列协定。
3.意义(1)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发展了两国的关系。
高考历史政治文明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0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一边倒” ①含义: 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 社会主义 阵 营一边。 ②意义: 使新中国在斗争中不至于处于 孤立无援 的地位。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①含义:清除 帝国主义 在华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 华的一切特权。 ②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 主权 。
第2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3)万隆亚非会议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 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主要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 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会议期间有帝国主义国家仇视和 阴谋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 的矛盾与分歧。在上述背景下,周恩来发表了上述讲话。
第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重返联合 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3.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 的变化而进行的外交政策的调整、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推进亚太经合组织及上海合作组织等新型区域组织。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解析 ]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
方针下实行了 “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一边 倒 ” 的外交政策。分析材料中的信息 “ 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 府”“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与 A、 C 两项不符,可判断为“ 另起炉灶”; D 项是在 1953 年提出的, 与材料无关,也可排除,故选 B 项。
第27页
返回导航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提分训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2011·江苏单科·T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发展状况的史实分析备选项。
【精讲精析】选D。
A明显与题干无关,排除。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而我国于1971年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逐步改善,故B、C不符合题意。
“必须走出去”反映了我国主动走向世界的外交,旨在让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故答案为D。
2.(2011·海南单科·T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从题干中的时间入手,再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精讲精析】选A。
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55年”“……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敌对情绪”,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万隆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大会的圆满结束,所以选A。
其他三项均不是提出于1955年,可排除。
3.(2011·上海单科·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思路点拨】本题从“找共同基础”入手,可以看出是考查“求同存异”方针。
10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总:考点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doc

【考点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题1.(·福建文综)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
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A.睦邻友好B.战略同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解析:选D。
本题通过现代中国两次重大外交活动的历史照片,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的重要原则。
以照片见证历史,成为本题命制的基点。
图7照片出自美国《时代周刊》,体现了命题者对多元试题材料引用的重视。
根据两幅历史照片的文字信息,考生可以很容易得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上海合作组织会议”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无论中美之间的往来还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都是不同文明背景国家之间的交往合作,其间遵循的共同原则必然是D项的求同存异。
A、B、C项有悖于我国不限于邻国交往、不结盟政策和新时期外交的特征,故予以排除。
2.(·上海单科)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时间点的识记能力由新中国初期外交到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加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又被称为亚非会议;中美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被打开,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恢复中国代表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决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成为第143个会员国。
3.(·新课标全国卷)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高考试题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解析版)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一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广东文基,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
”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B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外交方针的理解。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2.(江苏历史卷,11)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
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C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排除含③的选项。
3.(海南历史卷,23)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A 苏联已经解体B 两极格局濒于瓦解C 中美关系好转D 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答案:B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减少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4.(广东历史卷,27)(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高一历史填空题: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新”在何处?①实现了的独立;②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③从发展方向上看,是性质的国家。
④外交: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1、背景:①高涨②美苏两大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2、外交政策:外交政策3、外交方针①“另起炉灶”②“”③“”4、成果①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到建国一周年时,已有17个国家同中国建交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3、意义: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参加日内瓦会议1.时间、地点:1954年,瑞士日内瓦2.会议议题:和平解决和问题;3.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结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四、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 时间、地点:1955年,印尼万隆2.会议性质:这是第一次的亚非国际会议3.会议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4、“求同存异”方针提出①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和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②内容:“同”是指共同的和“异”是指不同的和5、“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二 70年代初外交的突破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主要标志)1、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②美国坚持了20多年的政策逐渐破产;③中国上升、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根本原因)④是中国长期坚持的结果。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部分【专题学习目标】要求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上的努力、坚持的原则和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培养学生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
分析新中国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采取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和影响,进而了解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走近中国的过程。
试着让学生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精神,分析在当代的国际局势下,中国应该如何开展外交工作和外交活动。
【专题学习方法指导】(一)整体感知(二)聚焦本专题重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产生和调整的原因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世界局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处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冷战的国际局势中,美国顽固的坚持扼杀新中国的立场,因而中国寻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同时,谋求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实行“一边倒”战略,以保障民主革命的胜利成果,避免中国在新的世界局势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区别于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中国在五十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影响很大,成为处理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当苏联干涉中国内政,表现出大国沙文主义倾向时,我国坚决捍卫自己的主权完整,苏联的霸权主义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
当美苏两国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因而美国想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而中国也正好可以藉此实现自己国际地位的提高,扩大国际交往,实现国家的统一,应付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因而使二者关系的改善和最终走向正常化成为可能。
同时,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头,维护世界的和平,中国采取从日本经欧洲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它对于缓和中国在国家安全上的紧张形势,促进中美关系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僵持阶段时,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共领导人认为这是制约战争的因素,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因而对国内、国际战略做出了新的调整,坚持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当今世界政治综合检测(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2018吉林长春一模)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
”这次国际会议( )A.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B.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C.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D.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答案 D 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合理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故D项正确。
2.(2018山东临沂高三上学期期末)1949年版、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中国护照为中俄文对照,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护照的语种变迁说明了( )A.法英语言的普及使护照语种发生变化B.护照语种是国际政治局势变化的晴雨表C.中国以开放姿态逐渐融入世界大家庭D.出国旅游人数的多少影响护照语种变化答案 B 中国护照从“中俄文对照”到“中法英文对照”,说明了中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边倒”到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国家建交的热潮,护照的语种变迁说明了护照语种是国际政治局势变化的晴雨表,故B项正确。
3.(2019黑龙江鸡西质检)据《国际条约集》(1948—1949)记载:“为了实现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会议认为必须由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们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交流经验、相互给予技术上的援助,彼此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为其任务。
”这说明当时的经互会( )A.让中国渡过经济难关B.有利于欧洲一体化C.逐渐发展为华约组织D.是美苏冷战的产物答案 D 经互会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共同体,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故D项正确。
4.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各民族矛盾的激化B.受美苏“冷战”政策的影响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答案 B 1948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试题
考点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3.(2010浙江文综,21,4分)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
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
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其数量逐渐增多,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故①正确。
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197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是54个,但到1972年迅速增至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故③正确。
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年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含有④的选
项。
本题选A项。
考点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3.(2013浙江学考,34,2分)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这一外交实践( )
A.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开创了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C.确立了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答案 D 本题考查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
A项属于新时期我国外交的成就;B项不符合上海合作组织的实际情况,我国不是发达国家;C项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故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9.(2014四川文综,8,4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答案 B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都是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故B项正确。
上述成就并未完全消除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故A项错误。
当时中国实行结盟政策,故C项错误。
当时中美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对峙状态,故D项错误。
考点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6.(2013江苏单科,11,3分)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答案 D 由题干中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可知A项与题意不符。
B项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排除。
C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
从材料信息看,1972年,我国外交取得重大进展,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故选D项。
7.(2013安徽文综,18,4分)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答案 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故A项错误。
1972年尼克松的演说表明当时美国已开始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故B项错误。
1972年尼克松的演说预示着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故C 项正确。
D项本身表述错误。
考点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3.(2013重庆文综,12,4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
因此,“中国
梦”()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都带有称霸色彩,不具有实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内涵,①中“有别于”的表述正确,②中“基本一致”的表述错误;由“中国梦”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可知,③④表述正确。
本题选C项。